曾雁芳
關鍵詞:中西傳統(tǒng)園林;園林理水;現(xiàn)代水景;營造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128-03
1中西傳統(tǒng)園林理水的發(fā)展歷程
1.1中國傳統(tǒng)園林理水的發(fā)展
1.1.1生成期的園林理水
園林生成期的園林理水歷經(jīng)商、周、秦、漢四個朝代,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個源頭:囿、臺、園圃[1]。其中囿和園圃用于生產(chǎn),為了方便灌溉及養(yǎng)殖,開鑿了溝渠和水池,這就是最早的理水形式。后來殷周時期,水池與臺相結(jié)合,開挖水池的土方用于建造臺,比如周文王所建的靈沼、靈臺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理水也延續(xù)了這種挖池筑臺的形式,例如章華臺與姑蘇臺。
到了秦漢時期,園林理水從挖池筑臺發(fā)展成“一池三山”的模式。秦始皇建蘭池宮,引渭水進蘭池,并在池中堆疊蓬萊仙島,這是園林筑山理水記入史冊最早的實例,也是“一池三山”的雛形。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漢時期的上林苑,漢武帝效仿秦始皇在苑中開鑿太液池,池中筑三島模擬東海三仙山(圖1)。東漢時期在水景的象征性基礎上增加了技巧性表達。因此,理水形式發(fā)展到漢代,園林水系較為完整,“一池三山”的模式也較為成熟。
1.1.2轉(zhuǎn)折期的園林理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園林轉(zhuǎn)折期,這一時期思想解放,文化藝術(shù)和美學意識開始興盛,山水詩、山水畫也應運而生。轉(zhuǎn)折期的園林理水,知識分子階層更多的是從審美角度對自然山水進行再認識,園林理水更是成為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園林的理水形式從簡單模仿轉(zhuǎn)向?qū)ψ匀簧剿母爬ㄌ釤?,開始向?qū)懸馍剿较虬l(fā)展。由于自然水體的多元類型,園林水體的形態(tài)也開始多樣化,例如華林園中的水體就出現(xiàn)了湖泊、蜿蜒的水渠等多種形態(tài)類型(圖2)。
1.1.3全盛期的園林理水
隋唐時期是園林理水的全盛期,這時期的水體在整個園林中的面積占比較大。在供水方面,水景營造不僅引用地下水,還開辟了溝渠向外引水,以皇家園林居多。所以,這個時期園林的水系與城市的水系共同形成完整的水系統(tǒng)。隨后文人園林興起,理水形式較轉(zhuǎn)折時期更加寫意,理水意境的含蘊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例如白居易就將山泉作為自己的情感寄托。水體形態(tài)也愈加豐富,例如,廬山草堂中就有方形水池、石澗、飛泉等類型。
1.1.4成熟期的園林理水
園林理水的成熟期無論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趨于定型,并形成獨特的風格,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這一時期的水景在園林中的占比越來越大,部分園林將水體作為主體進行造景。比如在皇家園林中,圓明園被視為人工創(chuàng)造的大型水景園林(圖3),擁有眾多大大小小的水面,既有寬度達600米的福海及寬度約200米的后海,也有寬度在40—100米的小水面,細長的水道將這些水面連接形成了一個完整水系,且水景處理上更加精致,并在不同的位置上形成不同的空間氛圍[2]。
1.2西方古典園林水景的發(fā)展
1.2.1古代的園林理水
古埃及時期,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水是不可缺少且極為珍貴的造園元素。最初以簡單的方形水池或用于劃分園林空間的水渠等規(guī)則幾何形式出現(xiàn)。
古希臘園林以實用為主,引溪水入園灌溉植物,并出現(xiàn)了噴泉這一新的理水形式。由于水資源寶貴,水的利用是有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例如,在《荷馬史詩》奧德賽部分就首次記載了噴泉的案例,在阿爾喀諾俄斯王的宮殿庭園中有兩個噴泉,一個噴泉用于庭園的日常澆灌,另一個則流向?qū)m殿作為日常飲用水[3]。
古羅馬園林中的理水除了延續(xù)古希臘園林的噴泉形式,還有浴池及水池等類型。這時期的水體擅長運用水的聲景活化空間。例如,在哈德良山莊的餐園中里有一個矩形水池,地面有淺水槽通向餐廳內(nèi),借助復雜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可在水池中營造瀑布、流水、水簾等形式,提升就餐者的使用環(huán)境。
1.2.2中世紀園林理水
中世紀園林的理水形式主要有水池和噴泉,噴泉的樣式隨著建筑的發(fā)展逐漸豐富,主要有羅馬式、哥特式,以及文藝復興式等。水體在這一時期常作為園林視覺中心,通常的做法是在園林中心設置水池、水井或噴泉。
1.2.3意大利園林理水
意大利園林由于地形高差較大,通常建設成三層或多層臺地園的形式,動水也成為主要形態(tài)。頂層作為水源,理水形式通常是蓄水池或洞府。然后沿著斜坡向下可形成水階梯,在斜坡高差較大的地方可形成瀑布。在下層臺地利用水位差形成噴泉,噴泉形式豐富多樣,可與雕塑結(jié)合形成雕塑噴泉或水花壇,也可與壁龕結(jié)合形成壁泉。此外,意大利園林水景與聲音等元素結(jié)合形成水劇場、水風琴、鷹泉、龍泉等水景設施[4],豐富園林的感官體驗。
1.2.4法國園林理水
法國園林在意大利園林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風格,在理水方面引入湖泊、運河等靜水形式,再以噴泉等動水形式作為點綴,總體營造平靜遼闊的氛圍。若受地形高差限制,就順應地形在地勢最低處設置大運河,每個有高差的臺地上設置小運河,再通過水渠將大運河和小運河相連形成整體。
2中西傳統(tǒng)園林理水思想的對比分析
2.1中國明清園林的理水思想
明清時期的理水思想可分為自然化、含蓄化、意境化三種。
第一,自然化。園林水景的形態(tài)大都模擬江、河、湖、海等自然形式,重在表達所模擬對象的形態(tài)特征。而且在水景營造時尊重場地特征及條件,地勢高的地方就順勢形成瀑布,地勢低的地方就順勢形成水池。水的布局、空間組織、水體狀態(tài)到水與其他園林要素的組合都追求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地。
第二,含蓄化。明清時期的園林無論尺度大小,在理水方面都講究含蓄。在尺度較大的園林里,水面有分有合,或大或小,意猶未盡。在私家園林有限的空間里,會巧用建筑植物山石等要素通過尺度或明暗對比,以此營造無限的意境。
第三,意境化。水景不僅要表現(xiàn)物質(zhì)空間的形態(tài),還要表達精神空間的意境。因此,造園家往往寄情山水以表達自身情感,情景交融,使人觸景生情,形成中國園林詩情畫意的典型特征。
2.2西方文藝復興園林的理水思想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水思想相對應的也可分為科學化、直接化、神式化。
第一,科學化。西方造園家更熱衷于通過推敲科學數(shù)理,再將得到的比例關系應用到園林的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中,無論是園林的整體構(gòu)造,還是要素之間的組合,甚至要素本身都存在秩序關系。
第二,直接化。西方文藝復興園林的水景表現(xiàn)形式以水池和噴泉為主,通常是一覽無遺,毫無保留。此外,造園師還善用精湛的聲光技術(shù)將水在物質(zhì)空間的表現(xiàn)達到極致,給人們以視覺及聽覺沖擊。
第三,神式化。西方園林最初就是以實用功能起源的,而慢慢向裝飾功能發(fā)展,因此重于表現(xiàn)水在物質(zhì)空間的形態(tài),但水在西方的精神空間中也具有神的特性。因此,在許多噴泉或洞府中會出現(xiàn)神的雕像。
3中西傳統(tǒng)園林理水手法的對比分析
3.1整體布局
水體在整體布局中可分為集中式布局與分散式布局。若采用集中式布局,水體面積較大且完整,但在局部會通過橋、汀步、植物等將水面再細分以求變化。而分散式布局可在園林中各自形成獨立的空間,然后相互連接形成迂回的水系。
與中國不同的是,建筑在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中占主要地位。從建筑出發(fā),形成整個園林的結(jié)構(gòu)。水景作為重要的造園要素,通常出現(xiàn)在中軸線上,將園林中的各元素整合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且各水景之間呈階梯遞進的關系,形成多層次的空間序列。
3.2空間組織
水在一定程度上可進行空間組織。在中國明清園林中可通過變化水面的聚合開放,蜿蜒曲折,再配合山石建筑營造出不同屬性的空間,但同時又通過水系將各個點連成整體,保證空間的連續(xù)性。此外,還可以通過水面豐富空間層次,提升空間的縱深感。而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中水體的空間組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軸線上,在軸線上布置各種各樣的水景,彼此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在較小的場地空間或是園路交叉口,還通常會設置水景作為空間的焦點。
3.3水體狀態(tài)
中國明清園林以靜態(tài)水為主,靜水的理水手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山石、建筑、植物等掩映水的源頭及邊界等部分,只露出水面的主體部分;另一種是引入動的要素去襯托水面的幽靜。而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以動態(tài)的水景為主,一是利用地形高差和重力作用,使之自然形成;另一種是利用特定的設施制造壓力差形成水流,并設置各式噴口,與之互動,創(chuàng)造出奇妙的水景體驗。
3.4形態(tài)類型
中國明清園林中的水體主要是模擬大自然中水的形態(tài),有大海、湖泊、河流、溪澗、瀑布等;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主要是將大自然中的水抽象化與人工化,主要有水池、運河、水渠、噴泉、瀑布等[5]。
瀑布是兩者皆有的類型,但卻有所不同。中國明清園林大多是小型瀑布,利用山石高差形成,底下有水潭或水池,仿造自然中的瀑布,營造飛流直下的意境。西方文藝復興則比較人工化。比較常見的是階式瀑布,讓水呈階梯狀落下。瀑布體量大小不一,有在噴泉底部層級分布的小型瀑布,也有從上層臺地到下層臺地順應臺階布置的大型瀑布。
3.5水與其他元素的組合關系
3.5.1建筑
在中國明清園林中,建筑通常臨水而建,臨水而建的建筑可增強其觀賞性和親水性。如網(wǎng)師園中的濯纓水閣、竹外一枝軒、射鴨廊、月到風來亭等建筑沿著中心水池排列。而在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中,建筑是整個園林的中心,水體服務于建筑,水體或布置在建筑周圍形成水域較大的靜水面來映襯建筑。
3.5.2山石和雕塑
在中國明清園林中,水體與山石是最常見的組合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蘇州惠蔭園的小林屋水假山,此假山建于水上,假山內(nèi)設置板橋和石階供人們通行,極富趣味性[6]。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還有環(huán)秀山莊、獅子林等。
在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中,水通常與雕塑結(jié)合。雕塑主要是以圣經(jīng)經(jīng)典或希臘神話為素材,比較精致寫實。通常布置在水池中心或四周作為點綴,或者與噴泉結(jié)合排列在林蔭大道兩側(cè)。
3.5.3水生動植物
水生植物在園林中不但可以凈化水體,軟化生硬的水岸線,還可以豐富水體的景觀視覺效果。在中國明清園林中,植物通常采用自然式種植,以睡蓮、荷花為主,增強水景的景深感,豐富空間層次。在西方文藝復興園林中,植物以規(guī)則式種植為主,植物通常修剪整齊,講究秩序。除了植物,動物也可以為水體帶來生機,中西方園林中都設置了觀賞水生動物的水池或建筑。
4我國現(xiàn)代水景的營造方法思考
4.1強化水在物理空間的狀態(tài)
若要強化水在物質(zhì)空間的狀態(tài),就要充分利用水自身的特性及與其他元素的組合關系。第一,水是無形的且具有流動性,可用蜿蜒曲折的駁岸或高低錯落的高差去塑造水形,組織水在場地中的整體布局;第二,動靜結(jié)合,靜面水配以建筑花木可使空間呈現(xiàn)靜謐安詳?shù)姆諊?,利用高差或技術(shù)設施制造動水,動水可觸發(fā)聲景,不僅可以活化空間,還可以增強感官體驗,豐富場地的空間層次;第三,將聲光電等科學技術(shù)融入水景,利用光技術(shù)還可以制造水的夜景效果,符合現(xiàn)代化氣息的同時還為現(xiàn)代園林理水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現(xiàn)代園林更多地成為人們休憩和提供服務的場所。因此,可利用水景調(diào)動人在場地中的參與性,在鋪地或是景觀小品中設置觸發(fā)水景的開關,人們通過觸碰、踩踏、騎行等行為來實現(xiàn)與水的環(huán)境交互,提升體驗感和趣味性。
4.2傳承水在精神空間的意境
意境一詞最初源于王昌齡的《詩格》,要想產(chǎn)生意境,其根本在于空間要素的物理狀態(tài)和人的心理感受[7]。因此,如何把意境延續(xù)到現(xiàn)代園林中,還是要從物理空間入手,人對物理空間的心理感受越強,空間所要傳達的意境就越到位。水的意境表達主要有兩種:一是運用真水,二是表達水的意向。真水的意境表達需要注重自身要素的狀態(tài)及與建筑、山石、植物、橋等其他空間要素的組合關系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引入相對尺度。水的意象表達則需要對水及其他空間組合要素進行概括提煉加工,可在鋪裝上用材質(zhì)、色彩等方式抽象表達,或用植物、沙地等要素代替水的狀態(tài),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4.3適當合理借鑒西方理水方法
我國現(xiàn)代景觀經(jīng)過了開始、模仿、發(fā)展、多樣化四個發(fā)展階段[8]。如今處于多樣化發(fā)展的階段,在傳統(tǒng)園林和西方園林的共同影響下,空間要素越來越多元化。如何在多元融合下保持良性發(fā)展,一方面需要將水的物質(zhì)空間狀態(tài)和精神空間的意境表達到位;另一方面需要適當合理借鑒西方理水形式,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西方園林理水崇尚科學,要素的處理都遵循嚴格的比例關系,而我國傳統(tǒng)的園林理水正缺乏定量化和精確化的科學研究。
5總結(jié)
文章通過對比研究中國明清時期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水景營造,找出兩者的差異性,以期為今后中國現(xiàn)代水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一定借鑒。首先從發(fā)展歷程來看,中國傳統(tǒng)園林在理水方面一脈相承,比較中規(guī)中矩。而西方傳統(tǒng)園林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各個時期均有比較明顯的特色。其次,兩者在理水思想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明清園林理水自然化、含蓄化、意境化;西方文藝復興園林理水科學化、直接化、神式化。同時從理水手法上作比較,在整體布局、空間組織、水體狀態(tài)、形態(tài)類型,以及水和其他元素的組合關系這五個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最后在現(xiàn)代園林理水如何良性發(fā)展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強化水在物理空間的狀態(tài);第二,傳承水在精神空間的意境;第三,適當合理借鑒西方理水方法??傊?,我國現(xiàn)代園林水景營造,一方面要挖掘、保護和繼承傳統(tǒng)園林理水的靈魂;另一方面要用科學手段補足傳統(tǒng),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現(xiàn)代化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