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定宇[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千百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傳戶誦,老少皆知。以此為題材的北朝民歌《木蘭詩》記敘了木蘭親衰而病,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之后凱旋,辭官還鄉(xiāng)的故事。這首詩極具傳奇色彩,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忠孝兩全的巾幗英雄形象,不僅是北朝民歌中的佳作,更是一部流傳千古的史詩。這首敘事長詩自誕生以來,人們就從未停止過對它的研究,大到時代背景、民俗風情、藝術審美和言語形式,小到修辭手法、音韻節(jié)奏,甚至是文本中的一句話、一個詞?!赌咎m詩》看似平鋪直敘,質(zhì)樸淺顯,但讀起來氣勢流暢,韻律十足,這都要歸于其句式安排得當,情節(jié)引人入勝。如第二段敘述木蘭買馬的情節(ji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在研究中被反復提及,有說此句運用排比的手法,增強語勢;有說運用互文手法,暗示戰(zhàn)況的緊張,突出木蘭的精明睿智,處事干練,東西南北四市購買表現(xiàn)木蘭作為女子的細致耐心;有說《木蘭詩》屬于樂府詩中的梁鼓角橫吹曲,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等等。針對以上研究,我們不禁提出疑問:木蘭所屬兵種是什么?是騎兵嗎?若是騎兵,應征入伍又為何需自行購買馬和馬具?運用互文手法,互文的話語機制在這句話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樂府詩集對橫吹曲的定義是“馬背上演奏的軍樂”,《木蘭詩》雖與戰(zhàn)爭相關,但并未對戰(zhàn)事有過多贅述,更多的是話兒女家常,它真的是一首軍樂嗎?基于這些疑問,結合現(xiàn)有研究,本文將對木蘭買馬的情節(jié)安排做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和總結。
《木蘭詩》詩成何時,目前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主要有曹魏說、南北朝說以及隋唐說。學者們從《木蘭詩》的兵制、民俗和詩中提到的地名等推論其創(chuàng)作時間極有可能是北魏時期。從詩中出現(xiàn)的地名來看,木蘭途經(jīng)的黑山、燕山兩地都是柔然國的游牧范圍。當時柔然國生活在蒙古高原以北,從北魏建立起,柔然就不斷南下犯塞,南邊又有劉宋政權虎視眈眈,北魏初確是戰(zhàn)事連連。前方戰(zhàn)事緊急,征兵的詔書也就下的急,“軍書十二卷”,可汗正在大規(guī)模召集士兵,人員需求量極大?!熬砭碛袪斆?,征兵文書十二卷,卷卷年邁多病的父親都在列,說明真正能夠上陣殺敵的青壯年男性是有限的,上了年紀的人也難逃被逼上沙場的厄運。從“昨夜見軍帖”到“旦辭爺娘去”,中間間隔的時間很短(“旦”指清晨,這時候夜色未全退,天色尚未明)。木蘭買完東西的第二天清晨便辭別爹娘踏上了應征之路,表現(xiàn)了木蘭出征前的忙碌,繁重的準備工作更是不小的負擔。文書一出由不得誰拒絕,即將應征的人們都會在同一時間購買馬具,馬具需求量突然增大,為置備齊全而東奔西走,所以便有了木蘭東西南北街市買東西的場景。
那么,為何出征打戰(zhàn)還需要自己買馬和馬具呢?這就要從北魏的兵制說起。北魏入主中原以前生活在北塞草原,擁有自己的氏族部落。氏族部落既是生產(chǎn)組織,又是軍事組織。他們的首領也就成了各部落的軍事首長,部落成員也就成為戰(zhàn)士。平時他們是普通的平民,忙于農(nóng)事,進行生產(chǎn)勞作,一旦敵人來襲,他們便化身英勇的士兵,征戰(zhàn)沙場,保衛(wèi)家園,有種全民皆兵的意思。由于是民兵性質(zhì),人們作戰(zhàn)時需自己準備物資補給,這就和《木蘭詩》中木蘭作戰(zhàn)之前還需自己準備馬和馬具的情況比較吻合。后北魏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逐漸采用職業(yè)兵性質(zhì)的世兵制。兵戶們世代當兵,世代相繼,父死子承,兄終弟及,永不能脫離軍籍。所以即使是“木蘭無長兄,阿爺無大兒”的情況,木蘭年邁的父親也無法擺脫被點名出征的厄運。并且北魏初年,漢人是無權服兵役的?!段簳肪矶恕秳崅鳌酚涊d,太武帝神四年(431),尚書令劉潔上疏:“而郡國之民,雖不征討,服勤農(nóng)桑,以供軍國,實經(jīng)世之大本,府庫之所資?!边@里所說的郡國之民主要是指漢人,我們也就能夠得知木蘭是一位鮮卑族姑娘。從民俗上看,鮮卑族在入主中原以前是草原上的游牧部族,鮮卑各部落擅于騎馬射箭,兵種以騎兵為主,社會風氣強悍尚武。草原上的男子體質(zhì)強壯,女子同樣矯健尚騎射且不遜于男子。只有這樣,木蘭才能在代父從軍后“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魏書》卷十四《元丕傳》:“征伐之舉,要須戎馬,如其無馬,事不可克?!边@就強調(diào)了馬在北魏時期征戰(zhàn)中的重要性。再來看看木蘭的行軍速度“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雖然詩詞有夸張的成分,但這個速度肯定不是一般馬匹能趕上的,戰(zhàn)場上速度稍微慢點就有可能丟掉性命,“鞍韉、轡頭、長鞭”哪一樣不是一匹戰(zhàn)馬所需,好的裝配是戰(zhàn)場上保命的關鍵,也是沖鋒迎敵的必需品,這也能解釋木蘭為何東西南北各個街市為自己購買馬具。
北魏是“馬背上得天下”的政權,木蘭自然有著騎馬射箭的基本素養(yǎng)?!段簳肪砦迨独畎彩纻鳌分杏涊d:“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在北魏進入中原后,鮮卑族逐漸漢化的同時漢人也深受鮮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像李波小妹這樣的漢人女子都騎射皆通,何況本就是草原兒女的木蘭呢?但木蘭終究是女兒身,在古代,女子一般不會被要求上戰(zhàn)場抵御外敵,織布事農(nóng)桑才是尋常女子分內(nèi)之事??筛赣H年事已高,木蘭孝義感人,執(zhí)意替父從軍。文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可感家中無壯年男子的萬般無奈,但緊接著“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立刻就把人從上一秒的無奈中解救出來,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木蘭作為女性亦同男子一樣有擔當,有血性的忠孝兩全。“愿為”和“從此”更表現(xiàn)了木蘭舍身忘我以及將要奔赴沙場的英勇無畏。
木蘭作為一個女兒身,要想混進軍營必然是需要喬裝打扮的,為獲得男性身份她奔走于東西南北街市購買馬和馬具。一般男性購買東西的原則是能用就行,何況草原男子多粗獷不拘小節(jié)。而木蘭因是女兒,采買東西時肯定比男性細致,她奔忙于各街市或許就是為了仔細挑選,反復精揀。在北魏建立以前,拓跋部已與漢人有交易往來,《魏書》卷一《序紀》記載:“聘問交市,往來不絕。”道武帝定都平城后,促進了平城商業(yè)的發(fā)展,平城成為當時北魏的商業(yè)中心。《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記載:“婢使千余人,織綾錦,販賣,酤酒,養(yǎng)豬、羊,牧牛、馬,種菜逐利。”“其郭城繞宮城南,悉筑為坊,坊開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蹦軌蚩闯霰蔽浩匠菚r期的民商官商都很活躍。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北魏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達到頂峰?!堵尻栙に{記》有記載,當時洛陽城的東西南北方向都有不同規(guī)模大小的商業(yè)市場,并且進行了功能區(qū)的簡單劃分。因此木蘭或許是真的需要在不同的集市才能買齊出征所需物資,抑或是女子的心細使然,想到不同的集市挑選,畢竟是沙場之用,謹慎細致錯不了。不論是哪種情況,木蘭都是為了獲得男性身份替父從軍,通過后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我們便得知木蘭偽裝得很成功,十二年來已然擁有了男子的身份和氣質(zhì)。“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尤其“駿馬”“長鞭”二語,從側面突出木蘭出征之前似男子一般的氣概與魄力。這個女兒郎沒有尋常柔弱女子弱柳扶風、哭哭啼啼的做派,她意氣風發(fā)奔走于東西南北街市,進行著緊張又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從這些細節(jié)處我們也不難看出其義無反顧替父從軍的堅決以及超于尋常男子的果敢和勇烈。一個十五歲的女孩,握住弓弩矛戈走上戰(zhàn)場,后經(jīng)十二年艱苦的從軍生活,敵過一場場戰(zhàn)爭的廝殺,最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絕不是因為木蘭足夠幸運,而是因為不管是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木蘭都有著積極充分的準備。駿馬英雄,縱橫馳騁,我們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一位在刀光劍影中所向披靡的女英雄,她瀟灑地揮舞著桀驁的長鞭,重重下力一甩,馬兒四蹄飛踏,穿梭在旌旗獵獵,戰(zhàn)鼓雷鳴之中。
上述兩點是從北魏的社會環(huán)境分析“木蘭買馬”的原因,接下來本題從其語言特點入手做進一步的分析。
郭茂倩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部分收錄了梁鼓角橫吹曲和樂府胡吹舊曲,但二者在《古今樂錄》中的曲題皆有記錄,并沒有《木蘭詩》,所以《木蘭詩》既不屬于梁鼓角橫吹曲,也不是樂府胡吹舊曲。不過,從《木蘭詩》中提及的地域環(huán)境、民風民俗,以及詩歌的體裁、語言風格來看,《木蘭詩》確實是一首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歌辭?!豆拇禉M吹曲辭研究》中也提到郭茂倩《樂府詩集》呈現(xiàn)的橫吹曲辭范圍有所擴大,“是對北方音樂,基本上就是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一個綜合收錄”。所以他將《木蘭詩》并入橫吹曲辭,也有合乎情理之處。
郭茂倩在《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題解部分寫道:“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工作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后分為二部;有簫茄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泄慕钦邽闄M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睓M吹曲辭是用鼓角在馬背上演奏的軍樂。我們不難想象用于軍樂演奏的曲目一般是豪放、粗獷的?!赌咎m詩》雖不屬于梁鼓角橫吹曲,但它確是一首北方少數(shù)民族歌辭,且風格與橫吹曲有相似之處,剛健豪邁,鮮麗明快,語言質(zhì)樸而不乏音樂性,句式自由靈活。不同的是,橫吹曲辭與邊塞題材有著密切的關系,多為軍樂,而北朝民歌涉及題材豐富,戰(zhàn)爭、游牧、婚戀、民生疾苦等均可入歌。《木蘭詩》以五言四句為主鋪陳敘述,易吟易誦,朗朗上口,既渲染了氣氛,又強調(diào)了所敘述的情節(jié),富有民歌的趣味?!皷|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按東西南北方位詞語鋪排,公正貼切,和諧優(yōu)美,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绊d”和“鞭”隔句押韻,增添音韻的動感。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突出奔忙之意,重復“買”的動作讓人有緊切之感,讀起來節(jié)奏短促,鮮麗明快,盡顯民歌情調(diào)。
上面我們說到“木蘭買馬”四句在句式上鋪陳排比,那么從內(nèi)容上看,它運用的則是互文。歷代不少學者對互文做出了概括,唐代賈公彥概括為“是二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清代俞樾概括為“參互見義”。在當代,鄭遠漢將前二者的觀點總結為“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互文作為修辭格,以句子結構分類可分為單句互文、對句互文、隔句互文以及排比互文,“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屬于其中的排比互文?;ノ囊哉Z義分類種類較多,參考《中國傳統(tǒng)互文研究》一書中的分類,我們可將其歸為語義互補互文中的事件互備互文,這類互文的共同特點是分別交代了同一事件的部分過程或者事件框架中的部分圖景,合在一起才能組成事件的完備過程和完整圖景。此四句之間分別記敘了木蘭買馬事件中的一部分,構成其完整的采購過程。我們在翻譯時不能直譯為“木蘭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在南市買了轡頭,去北市買了長鞭”。這樣翻譯會給人一種歷時順序,好像是說木蘭到一處街市就只買一樣東西,這樣的直譯是不準確的。
那么互文的話語機制是怎樣的呢?袁毓林教授從話語結構的角度將互文定義為“從話語結構的角度看,互文是話題和述題分別被分類成話題1、話題2……和述題1、述題2……話題1 與述題1 構成一個句子,話題2 與述題2 構成一個句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結構合成一個話語單位”。木蘭買馬四句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別為話題1、2、3、4,“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分別為述題1、2、3、4,根據(jù)互文修辭格句項之間文義交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等特點,我們在翻譯時就要將“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放入一個總話題中,如“各處的街市”,整句就翻譯為“木蘭在各處街市購買了駿馬、鞍韉、轡頭、長鞭”。又如文中的另一句“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在戰(zhàn)爭中不可能死的都是將軍,活著歸來的都是士兵,一般來講,將軍比普通士兵生存的概率大得多。所以此句依然要以互文手法來翻譯:“將士們有的在戰(zhàn)爭中死去,有的征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边@樣表達不僅保留了句子的完整意思,并且有一種要言不煩,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木蘭詩》作為中國古代為數(shù)不多的巾幗贊歌,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此茰\顯易懂,卻處處都是引人入勝的細節(jié)。除了其藝術魅力,還在于它沖擊了自古以來女子不如男的刻板印象,代表了忠孝兩全的民族大義。這位孝心純篤、風骨崢嶸的女兒郎被演成話劇、戲曲,拍成影視劇,成為迪士尼的東方公主,這一切都證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今時今日依然保持著卓絕的現(xiàn)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