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STEM教育實際上代表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融合,并不是指簡單的組合或者疊加,而是跨領域的知識研究,跨學科的整合,其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注重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一概念的引入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也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小學科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如何依托STEM教育理念,優(yōu)化小學科學教學是現階段一線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實踐問題。
關鍵詞:STEM;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一、對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
(一)改變教學活動內容過于傳統(tǒng)的現狀
盡管科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思維習慣都能發(fā)揮出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都存在著內容過于傳統(tǒng)的問題,這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且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在按照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理念,以理論教學和死記硬背的方法為主,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方面的引導,這導致科學教學活動很難發(fā)揮出理想效果,學生們對于課程的學習也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為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學習和應用STEM教育理念,積極對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展開探析,使學生能充分融入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強化自己對科學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
以《認識空氣》這單元的教學活動為例,為了使教學活動能夠取得理想效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要充分利用STEM教育理念來全面分析本單元的知識點,側重于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與學生在其他課程中所學知識以及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充分融入教學設計過程中,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充氣玩具、充氣床墊等物體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空氣是否有質量,怎樣借助實驗來展開探究,利用這種方法來對學生科學學習,進行有效引導。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就能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使所開展的課程教學發(fā)揮出理想效果。
(二)不斷加大實踐教學力度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課程教學的很多內容都需要借助實踐教學來開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對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借助畫重點的方式來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導致小學科學教學很難發(fā)揮出理想效果,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很難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對教學活動有效開展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這一問題值得教師認真反思并加以改進。
例如,教學《空氣有質量嗎》這一內容,對于空氣是否有質量,小學生們會有不同的認知,有的小學生會提出空氣是有質量的,有的會提出空氣沒有質量,結合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氣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工具來開展實驗活動。借助這種方法的有效應用,學生們就能深入展開教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將兩個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氣球中的一個進行放氣操作之后,平衡的小木棍就會向沒有釋放空氣的一側傾斜。這充分說明空氣也是有質量的。只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善于引導學生,借助參與實踐來強化自己對章節(jié)知識點的認識,就能使教學活動取得理想效果。
二、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
(一)在改進工藝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技術的力量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技術創(chuàng)新能夠很好地引領科技發(fā)展,但是大多數學生對于工藝創(chuàng)新并沒有充分認識。為了改變學生的這一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做好研究與探索。借助新技術與原有技術的對比,使學生們能不斷提升認識,這對于學生充分感知技術的力量能夠取得理想效果。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融入教學活動中后,他們就會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學習和應用最新的技術。例如,在開展《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這一節(jié)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小學生都認為植物繁殖必須要使用種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植物不僅可以用種子繁殖,利用植物的根、莖、葉也能實現有效的繁殖,而且在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借助扦插和嫁接進行繁殖還能取得理想效果。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知這一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向學生介紹最新的生物繁殖技術,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生物繁殖的實驗。利用馬鈴薯、吊蘭、生姜等植物來展開實驗,教師要側重于引導學生將自己所開展的實驗與最新的繁殖技術進行對比,從而發(fā)現學科知識點探索的興趣。教師也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植物扦插和嫁接的方法,利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對技術的認識,感知技術的力量。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引導學生改進工藝流程,不斷加大探索力度,適時向學生介紹最新的技術,學生們就會充分融入到對課程知識點的學習和探究之中,借助學習和探究強化自己的理解和認知。
(二)將工程教育充分融入教學實踐中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想使教學活動能夠取得理想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學材料,引導學生利用教學材料來展開探究。利用這種方法來開展課程教學,教師也能很好地將工程教育的相關理念充分融入教學實踐中,使學生們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課程學習。
綜上所述,STEM教育理念就是跨學科的融合,將學科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跨學科的重新排列組合,然后呈現給學生,同時還要保證知識的內容是學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具有基礎性的,知識是具有全面性的。該教育理念不僅貼近學生的性格特點,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已經對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小學科學教學課程的趣味性,維護了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欲望,促進了學生在長期科學學習過程中認知水平的提高,從而能使小學科學教學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明利.STEM教育理念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啟示[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2(03):20-21.DOI:10.13617/j.cnki.sxnedu.2022.03.009.
[2]孟海玲.讓小學科學與STEM教育擦出精彩火花[J].新教育,2022(0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