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琳
曾經(jīng)有人這樣評價電影《教父》:如同一滴水在海洋里,永不干涸,總有新的內(nèi)涵可供挖掘;如同一滴水來自海洋,它極其有限,卻折射出無限,可以從這一滴水里看到整個大洋。
在采訪蘇敬軾之前,我想起了這部電影,緣由是他一向被業(yè)內(nèi)稱為“中國快餐教父”——1989年接手肯德基中國;1995年開始負責包括必勝客在內(nèi)的所有百勝中國業(yè)務;2005年成立中國事業(yè)部,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2008年被任命為全球董事會副主席,在歐美跨國公司中能做到這個級別的華人鳳毛麟角。
百勝總部無法不重視這個“事業(yè)部”。全球快餐市場的第一品牌向來是麥當勞,而非肯德基。但在中國市場,卻正好相反,麥當勞曾長期活在蘇敬軾的“陰影”下。2015年退休時,蘇敬軾帶領的百勝已發(fā)展為中國最大的餐飲集團,同時中國區(qū)成為百勝全球最大的利潤來源地。
但贏得話語權并非一蹴而就。
“他是善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人?!卑偈孪愀矍柏攧杖藛T唐·穆里根這樣形容蘇敬軾。他在20世紀90年代曾與蘇敬軾共事,有一次蘇敬軾直接致電母公司會計部門,質(zhì)疑他們對中國的一項風險評估會限制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能力。“那天蘇敬軾勝利了,很多人記住了他,當時他的職級并不高?!蹦吕锔鶎Υ擞∠笊羁獭?/p>
在一次美國總部會議現(xiàn)場,肯德基臺灣的前總經(jīng)理吳美君目睹了蘇敬軾挑戰(zhàn)總部。當時全球高階主管齊聚一堂,蘇敬軾提出在中國大陸開賣早餐的具體規(guī)劃,但被美國主管質(zhì)疑“全世界做早餐沒人成功”,結(jié)果他高聲反駁,并承諾自負后果。后來早餐粥品成為賣得最好的產(chǎn)品之一。
一個教父級企業(yè)家的底色是膽識、謀略和決斷。
蘇敬軾出生于中國臺灣,一路就讀名校,但一個細節(jié)佐證了他并非“求穩(wěn)”的學霸型管理人才。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后,蘇敬軾意識到中國要“玩真的了”,幾年之內(nèi)就推動陸續(xù)開了十幾家分公司,鎖定中國大陸作為自己的長期主戰(zhàn)場。
而“既好奇,又小心”的性格特質(zhì),又使他向來對企業(yè)管理之外的更多問題表現(xiàn)出極高的興趣強度,以至于突破了“范圍”的限制,展現(xiàn)出一種開闊性和豐富性。2015年,蘇敬軾從百勝退休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花了幾年時間跨界拍了一部推理懸疑電影。
如庫布里克所說,理性只能帶你到達一定邊界,越過邊界,若還想前行,則需要詩意和想象力。事實上,蘇敬軾從不有意區(qū)分認識論和方法論。他既是學化工的科學碩士,也是沃頓商學院MBA和多年管理者、實干家,還是骨子里的電影和歷史愛好者。所有標簽背后的同一性在于,務求甚解的好奇心與思辨力。
最近,蘇敬軾出版了一本立言之作:“也許人們希望看到當年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故事,讀到驚心動魄的危機幕后,但這本書不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固然更有市場和話題性,但曾經(jīng)帶領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42萬人團隊的我,希望留下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給有緣的企業(yè)和管理者一些思索和啟發(fā),這才是我伏案創(chuàng)作的初衷。”
一個人一旦穿越過風浪,就很難忘記當中的感受。這本名為《正路—我在百勝餐飲26年的感悟》的書中記錄了蘇敬軾在企業(yè)管理和個人修煉層面的開悟心得與心路歷程。他試圖與有緣人談一談“勇氣和技巧”。
有一個詞能涵蓋蘇敬軾的“思維原點”,那就是決策——激情性低、科學性高地做好每一個決策。
他曾經(jīng)是一名學化工的工科生,這段經(jīng)歷不長,但絕非偶然,而是暗合了他底層邏輯中的“工程師思維”,凡事講究方式方法。
學化工期間,除了學物理、化學之類的科學課程之外,蘇敬軾還要學如何蓋化工廠?!吧w化工廠不是開玩笑的。每一個設備,包括管線的設計和流量的大小,如何配套,都必須非常精準。投資浪費或是建廠失敗還是小事,出了安全事故就不得了了。所以蓋工廠之前,一定要掌握know-how(訣竅或門道)。同樣蓋一個工廠,一百噸產(chǎn)量的工廠和一萬噸產(chǎn)量的工廠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其中涉及的專業(yè)技術完全不同。如果只是把一切事情乘上一百,是要出大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做大量的實驗和論證。這是每個工程師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p>
等到蘇敬軾轉(zhuǎn)換跑道做了企業(yè)管理,他發(fā)現(xiàn)這種講究know-how的精神和習慣,在商業(yè)世界并不常見。很多決定是拍腦袋做的,缺乏嚴謹?shù)恼撟C和實際經(jīng)驗的支持。
但是蘇敬軾確信,成功取決于決策質(zhì)量。為了幫助團隊成員學會科學決策,他甚至親自操刀設計了一門課程,取名Make Better Decisions(中文名“運籌帷幄,當機立斷”),規(guī)定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都要上課。
“不要太信直覺,更不要自以為老道。有些人的確厲害,任何事情都能很快抓到重點,給出好的解決方案,但這些人的能力往往都是練了幾十年的本事,平常就已經(jīng)對事情觀察入微,對各種可能也都有很好的預判能力。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堅實的基本功,而不是信口開河的輕率?!碧K敬軾說。
他把決策步驟分解為六步:第一,搞清楚狀況;第二,搞清楚目標;第三,搞清楚對策,最好多幾個方案;第四,對方案的成功機會和預期后果做預測;第五,選擇最好的方案;第六,做出決策。曾經(jīng)長期協(xié)助蘇敬軾公共事務工作的徐慧說:“如果沒做好功課就去見Sam,會被挑戰(zhàn)得很慘?!?/p>
“當處理餐廳層面的危機時,Sam對我的要求是必須跟這家餐廳的當事員工直接對話,了解所有第一線和真實的信息,不允許只是看看市場報上來的郵件或報告就做判斷。另外這樣也會提升工作效率,在最短時間做出應對。Sam會問我各種細節(jié),就像他經(jīng)常提到的福爾摩斯探案。因為他教導我們,不知道一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就不能負責任地給出解決方案和回復?!毙旎刍貞?,“有時涉及相關法規(guī),不論食品安全法,還是產(chǎn)品質(zhì)量法、廣告法、反壟斷法……盡管開會現(xiàn)場有法律部的同事,但Sam還是會問我,這法條你讀了沒有?你怎么理解?你為什么認為適用這個法條而不是另外一個……”
在蘇敬軾看來,決策能否快和好,關鍵在于有沒有know-how;而想要積累know-how,就應該對每一件事仔細思考,搞清楚為止。
他從不推崇996、狼性文化。所謂聰明地做事,不是事到臨頭才去“研究”如何提高效率,而是日常“務求甚解”。
“平常每件事情都積累有效認知,而不是留下一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想法,用時拿出來發(fā)現(xiàn)這也不對,那也沒用,想高效也高效不起來?;蛘哒f你平常跟這個朋友也不來往,跟那個合作部門也不了解,真要溝通時就得來回碰,抓不到關鍵?!碧K敬軾說,“思考勤快,表面看起來費精力,其實是很好的投資。一次想通了,下次就不必再費神了。”
他自認是個“想偷懶的人”,不但不加班,還經(jīng)常翹班,或者躲在辦公室睡覺。“能交給別人做的事,我絕對不做??墒窃撐易龅氖拢乙欢ㄗ龅帽热魏稳硕己?、都徹底。我的信念是‘Earn the right to be lazy’——靠努力贏得懶的權利?!?/p>
而“懶”的訣竅就是務求甚解?!拔覀兡贻p的時候,什么都不懂,但應該養(yǎng)成習慣,一樣一樣地去深挖、去理解。假以時日,就會逐漸耳清目明,甚至可以做到舉一反三、以小推大?!?/p>
想要達到福爾摩斯探案般的境界,領導者需要保持全局視角,尤其是掌舵一家員工超過40萬人的大型企業(yè)。
百勝中國總部的員工,經(jīng)常會互開玩笑說:“那個高個子又來了?!?/p>
蘇敬軾身高接近1.9米,時常到各個樓層轉(zhuǎn)圈,今天出現(xiàn)在這個樓層,明天出現(xiàn)在那個樓層,他會和員工聊天:“最近怎么樣?還好嗎?”膽大的人還可以抓住這個機會:“Sam,我能跟你聊幾句嗎?”
如果他知道你在做一個挺重要的項目,還會主動問:“有什么困難嗎?”
這些場合都可以直接反映困惑和問題,請他答疑解惑。當時百勝有很多層級,但并沒有層級壁壘,這使得蘇敬軾非常“接地氣”,他常常鼓勵市場向總部“造反”。
為了讓大家都能聰明地決策、聰明地做事,百勝內(nèi)部還有很多“直達天庭”的渠道。蘇敬軾在內(nèi)部設立了十幾個決策委員會,有關于開店的、技術投資的、采購的、品牌宣傳的、風險預判的,各式各樣,但機制都差不多。
委員會的成員必須能夠幫助建立knowhow,同一個委員會處理的問題有共同點,所以每個議題委員會有幾位固定的核心成員,但參與討論的員工不同,而且沒有職級限制。蘇敬軾鼓勵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原則是要把公司在某個話題上最有資格發(fā)言的人聚集一堂。
在這些會議中,無論什么級別的人,只要有思考、困惑,直接舉手就可以挑戰(zhàn)管理層,沒人會被穿小鞋,這在百勝是一種文化。
蘇敬軾反感“鄉(xiāng)愿”,如果太輕易放棄,人云亦云,慢慢就進入“不求甚解”的狀態(tài)。在他看來,“鄉(xiāng)愿”是古人再三告誡要防范的心態(tài)?!班l(xiāng)愿”的人,貌似忠厚,但是缺乏勇氣,立場不堅定,取媚于世。
他將決策分為起與合兩個階段。起的階段,要搞清楚狀況,要做各種調(diào)查研究,要搜集前人的最佳案例,還要思考創(chuàng)新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集思廣益、征求不同的意見和方案。而合的階段,就是對不同方案做評估,并做出決定。
最常見的誤區(qū),是太快進入合的階段。“其實真的不要著急走‘合’這一步?!稀褪且荒钪g的事。哪怕已經(jīng)到了比較方案的階段、贏家眼看都要浮出水面了,但如果有別的更好的想法,也應該允許推翻重來。這不涉及面子或威嚴的問題?!碧K敬軾說。
除了“上會”,如果有問題想得到指引,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找蘇敬軾的秘書預約時間,然后在安排好的時間段去找蘇敬軾暢所欲言。
如果非要讓蘇敬軾評價自己的功過,他會用四個字:幸不辱命。與此同時,他深諳一句西方諺語“To err is human”,意即“是人就都會犯錯”。
在百勝任內(nèi),蘇敬軾帶領團隊自創(chuàng)了一個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又收購了一個火鍋品牌小肥羊,這兩個品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外界一直好奇,當初為什么要做這些決定?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還會做同樣的決定嗎?
當年肯德基、必勝客都做成功之后,百勝中國想證明自己不只能做成一個品牌;總部更提出要在每個餐飲類別都做一個領先品牌,甚至鼓勵中國區(qū)想得更大一點。
但真正做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比想象中更難?!氨M管都是餐飲業(yè),但有很多細分,每一類都有很大壁壘。中國人吃西餐相對容易聚焦,但是中餐有太多選擇,想做一個像肯德基那樣的大型連鎖餐飲,非常難。當下中餐連鎖,有些已經(jīng)做到幾百家規(guī)模,再往上走都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p>
而對于百勝這樣體量的企業(yè),新品牌只有100家~200家店,對股東來講沒有太大意義,花這么大的精力做這么難的事情,后期自然會被調(diào)整。
但到底算不算錯?決策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這跟打仗很像,如果途中發(fā)現(xiàn)原本想打的山頭打不下來,便要調(diào)整和改變。
蘇敬軾認為,決策不談對錯,而是談質(zhì)量。有些事情回頭看沒有那么成功,但團隊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第一,謙虛。不能狂妄地認為把百勝那套拿出來就可以了,要針對品牌現(xiàn)實,細致打造;第二,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know-how,對主品牌尤其是肯德基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助益。
肯德基后來推出很多中式產(chǎn)品,其實都是東方既白團隊研發(fā)的。這些產(chǎn)品在東方既白影響較小,但放到肯德基的影響就非常大。
相對而言,小肥羊的決策失誤令蘇敬軾感到懊惱,他自稱犯了無知和驕傲的錯誤。團隊太過相信整合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輕忽了太大、太快的改變所帶來的副作用。統(tǒng)一菜單品項和價格的后果,是讓很多消費者看不懂。等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點晚了。
“事后分析起來,還是我太大意了。店經(jīng)理都以為品牌迭代是既定策略,沒人敢挑戰(zhàn)。而總部人員太過激進,也不知道基層調(diào)研的重要性,自己坐辦公室,打幾個電話,就以為達成共識了。……大家盲目、過度樂觀地看事情,就踩雷了。”
蘇敬軾一度反思:“百勝再強,也不是真的能百戰(zhàn)百勝。學得越多,越知道有所敬畏。面對每件事,還是必須戒慎恐懼。”每個人要主動去聽不一樣的意見,養(yǎng)成“如果你講的跟我一樣,就沒什么意思了,我希望聽些不一樣的”的預期。
蘇敬軾在跟人談事時會有意去捕捉對方眉眼間的懷疑和困惑,他會主動問:“你有什么不一樣的想法?”就好像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就想看到大象的腿,找到欠缺的一環(huán)。
如今誰負責提供負面反饋和當頭棒喝?蘇敬軾笑說:“大概率都是太太了?!碑敶鐣苌儆腥私o別人當頭棒喝,最重要還是靠自己保持警覺性。
但是身處順境之中,人有可能不膨脹嗎?
“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要給自己的腦袋下個死命令——以后不準怎樣。烏龜過門檻,就看這一翻,定了就定了。有點像西方的commitment,你要對自己承諾,一輩子該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旦承諾了,就永世遵循。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就看幾個commitment。舉個例子,我從今天開始要聽不好聽的話,你做了承諾就一步步去做。當然有些人的commitment是假的,我只能說這個壞毛病一定要改?!?/p>
蘇敬軾對自己也有很多的commitment,比如主觀上一定要積極,客觀上一定要保守。這個“承諾”源自他對于性格的自我覺察。
他發(fā)現(xiàn)自己性格的典型特點是既比較好奇,也比較小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組合,我要琢磨怎么面對。反正我就不停地學習、觀察,我很喜歡學習別人處理問題的好招數(shù),現(xiàn)實生活中學不到,就到書和電影里面學?!?/p>
這個電影重度愛好者還尤其喜歡“辯證”。當兩個對立概念出現(xiàn)時,他一定會想怎么融合。如何權衡決策中的求穩(wěn)和求變?答案正是:主觀上積極,客觀上保守。
人是很容易被錨定(anchor)的。對方要價3 000元,我們就不敢回價200元。常常陷入被動,隨著別人的音樂跳舞。為了避免被錨定,蘇敬軾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主觀積極——敢想,往大里想;想得大,才能做得大。
如果不放過機會,一個人看到的視野就會大不相同。有一次,開發(fā)部向他匯報當年業(yè)績時提到開了百家門市,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隔年目標同樣是100家。沒想到他立刻追問:“這樣就滿意了嗎?為何目標不是1年開500家?”
百勝中國餐廳優(yōu)化部前副總裁張朝陽回憶稱,開發(fā)部門員工覺得不可思議,反問:“怎么可能?這樣1年要有多少開發(fā)專員、主管?!苯Y(jié)果蘇敬軾回應:“對,就是這樣,你先不要考慮預算困難。重新規(guī)劃,需要任何資源跟我說?!?/p>
客觀上保守則是客觀的標準尺一定要卡,比如數(shù)字要算細,開新店的能力儲備要高,心態(tài)也要夠。
“真正到了做決策的時候,比方說這個店到底要不要開,我就變得保守了。一定要達到我的條件,要符合文化要求,能夠為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不能說有個機會看起來還行,靠猜測做決策。”
但是他也強調(diào),決策的保守要有一定的容錯,否則員工就不敢試錯。很多人說:“你看,我開店有100%的成功率?!碧K敬軾一聽就知道不對,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你根本不敢嘗試。
在可控范圍內(nèi),要適當接受風險。在一個大公司里面,蘇敬軾鼓勵多半人不要以自己的風險系數(shù)作為決策依據(jù)。個人決策,小心為上或許是對的,但企業(yè)的決策是長期的、全面的,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能把自己的限制變成企業(yè)的限制。天生膽小懦弱的人,一旦戴上公司團隊的帽子,就必須借了熊心豹子膽,該出手的時候就大膽出手。
也有很多人不解,以蘇敬軾的膽識與謀略,為何在中國區(qū)負責人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6年?
每年總部做人力資源評估,問他想不想更上一層樓,有機會做全球總部CEO,他回答:沒興趣。
總部的人也被搞糊涂了,有人這么沒野心?但最終結(jié)果是,蘇敬軾把中國事業(yè)部做到了全球最大,后來因為太大而必須從全球百勝拆分獨立上市。
“我的地位越來越高了,待遇越來越好了,并沒吃虧,反而把中國事業(yè)部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過程,我始終能與自己的團隊在自己適合也喜歡的市場一起享受,這遠比在全球總部要快樂許多?!碧K敬軾說,“這跟中國人的智慧有關,我不會被那種虛的東西綁架?!?/p>
蘇敬軾真正的歸屬還是在中國。他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出生長大,去美國念書,再后來加入跨國公司,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都工作過,但始終覺得沒有相對優(yōu)勢?!拔也豢赡鼙鹊聡烁私獾聡?,比美國人更了解美國消費者?!?/p>
百勝中國獨立拆分上市前夕,有投資機構想與蘇敬軾結(jié)成同盟,但在他看來,首先機構未必是最好的投資者,不如直接面對股民,更容易做“對的事”;其次,拿錢來砸,對他而言沒什么吸引力,他的commitment之一就是不為錢做事?!拔业腻X也夠多了,并不想做首富,再多也沒意思。”
蘇敬軾好奇心的終點可能是人性。在他看來,好的心態(tài)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如果不能看穿人性,你就會陷入輪回。中國幾千年文明,老祖宗把人性研究清楚了,但是大部分人聽聽講講也就算了,沒有很認真地執(zhí)行,反而西方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資本主義拿錢砸人的事情天天在發(fā)生,大家被砸昏了,就覺得是對的,認為資本比你聰明什么的。”
2016年,果斷轉(zhuǎn)場的蘇敬軾回到臺灣,想做點好玩的事情,搖身一變成為電影出品人兼編劇。為了籌拍電影,他創(chuàng)辦了費思兔文化娛樂公司,取名“Phase 2”,意味著“現(xiàn)在開始,是我人生的第二階段”。
而當初之所以不走理工走管理,同樣是因為“對人感興趣”。做企業(yè)管理離不開對人的觀察與理解,好的創(chuàng)作也不外乎描寫人性。作為重度影迷,蘇敬軾嘗試用一種新的媒介、更寬闊的視角去思辨人性。
“他為什么這樣想?為什么這樣說?如果能夠把事情搞清楚,慢慢就沒有什么意外,可以理解甚至預測后面出現(xiàn)什么情況,等到事情發(fā)生時,你發(fā)現(xiàn)自己是對的,就更有信心了?!?/p>
這是蘇敬軾向往的境界,像諸葛孔明那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敬軾對諸葛孔明的關注,也源自他對于“將帥”角色的自覺性。他深知,好的將帥,無兵無糧,也可以草船借箭,空城退敵。反之,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他喜歡看日本大河劇,講述日本戰(zhàn)國時代各蕃武士互相征討的故事。這些劇里面常常出現(xiàn)一位大將軍武田信玄,他帶兵如神,令敵人聞風喪膽,旗幟上有四個大字代表治軍理念——風林火山。
這其實是中國人的智慧,出自《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意即一個好隊伍可以隨情況不斷調(diào)整步伐。
“該快速行軍,還是匍匐前進;該按兵不動,還是大舉入侵;該自己帶頭沖鋒,還是幕后運籌帷幄,都要根據(jù)時機作出恰如其分的決策。不要永遠只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唰唰唰就沒招了?!碧K敬軾說。
肯德基也曾“其徐如林”。1989年,肯德基在中國內(nèi)地只有4家門店。當時合資公司在中國比較難做,內(nèi)部對于擴充開店的態(tài)度是:有不就行了,開店干嗎?我們是不是太快了?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后,鼓勵引進外資,蘇敬軾迅速將節(jié)奏調(diào)整到“其疾如風”,短短幾年陸續(xù)成立了十幾家分公司,因為“這個機會太大了,一定要遍地開花”。
他稱這個階段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管人,而是招人。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臺灣地區(qū)招攬了一批大將,其中不少來自中國臺灣麥當勞。但招攬大將并非靠錢,驅(qū)動力來自成就。
“我跟他們說,你現(xiàn)在的老板永遠比你多三年經(jīng)驗,你所有會做的事情都是他教的,只能慢慢往上走。但肯德基在中國大陸是新的,而且當時肯德基剛被百事收購,先天授權度比較高。”蘇敬軾回憶,“絕對有機會做得比麥當勞好,而且咱們一起干就是兄弟了。”
一開始頗有難度,但當他招到幾個優(yōu)秀的大將之后,業(yè)內(nèi)開始覺得如果蘇敬軾到了中國臺灣沒找自己就很沒面子。
這幫大將到大陸后紛紛獨當一面,蘇敬軾向來樂于授權,“他們都比我懂快餐,我干嗎還非要每個事都去挑戰(zhàn)一下?我告訴他們放手做,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我們一起研究解決,慢慢形成這樣一種氛圍?!?/p>
他推動團隊建立know-how,提升決策的質(zhì)量。“譬如一年新開100家店,就有100個開店決策要做,不可能是某個人來負責做這100個決策,所以關鍵問題在于,怎樣讓大家都能夠掌握竅門,這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大工程?!?/p>
早期,蘇敬軾參與了每個部門的重新打造,直到消滅短板。這個過程是一步步完成的,每年做幾點,等到系統(tǒng)工程全部完成后,他的角色變成了品控、政府和媒體關系代表、投資者關系代表?!拔揖蛯P乃伎即蟮?、遠的事,要不就是把那些老大難的事找出來考考自己。再后來,就可以退休了?!?/p>
現(xiàn)在的蘇敬軾有了更多時間。他打打球、陪陪家人、搞搞音樂、交交朋友。一身靜氣、無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