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柳宗元是中唐文學一大宗,其獨特的詩歌風格在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南宋嚴羽在其詩論《滄浪詩話》中十分推崇柳宗元,究其緣由,是因柳詩中流露出深厚蘊藉的“興趣”。郁結(jié)怨憤、針砭現(xiàn)實的騷怨之情,大璞不琢、本色自然的渾成筆法,豐厚醇美、涵泳不盡的獨特意味,共同體現(xiàn)出柳詩之“興趣”。
【關(guān)鍵詞】 柳宗元;詩歌;興趣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6-00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08
“興趣”是宋人嚴羽首創(chuàng),其《滄浪詩話》中有一段綱領(lǐng)性論述:“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1]688簡而言之,“興趣”的基本內(nèi)涵有三個方面,即“吟詠情性”“無跡可求”“意味無窮”?!耙髟伹樾浴笔侵浮芭d趣”要在詩人情感的基礎(chǔ)上從能獲得,“無跡可求”要求詩人通過渾然天成的筆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味無窮”是指詩歌最終給人帶來含蓄蘊藉的美感。
柳宗元歷來以文名于世,但其詩也自成一格,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他所處的元和時期,是唐詩之大變期,盛唐之音可謂不復存在,后人難繼。在中唐詩人的不斷探索下,唐詩才另開一番天地。韓孟詩派、元白詩派于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獨辟蹊徑大放異彩,遠離而文化中心的柳宗元更在抒情方式和詩歌風格上自成一體,獨樹一幟,因此其詩歌受到后人的大力推舉。晚唐司空圖言:“今于華下方得柳詩,味其探搜之致,亦深遠矣。”[1]843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激賞:“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首提“柳子厚體”和“韋柳體”,把柳宗元列為“元和詩壇”的代表詩人:“柳子厚五言古詩,尚在韋蘇州之上,豈元、白同時諸公所可望也?!盵2]279眾人之所以如此高度評價柳宗元的詩歌,究其緣由,是因柳詩體現(xiàn)著深厚蘊藉的“興趣”。
一、吟詠情性
柳宗元的詩歌中充滿著一種濃郁的騷怨之情。柳宗元的思想深處蘊涵著唐代士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使命感,“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3]234出身“河東柳氏”望族,受家族影響更是有著一顆強烈的濟世之心。但柳宗元仕途曲折,年少得志卻被貶半生,為官二十三載就有長達有十四年的貶謫。“輔時及物”的濟世之心和痛苦的貶謫生活,兩組矛盾的對立面存在并穿插柳宗元的一生,從而共同孕育出其詩中的騷怨之情?!疤迫宋┝雍裆畹抿}學”[2]194嚴羽一針見血地指出柳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和靈魂;騷怨之情。其中,柳詩中的騷怨之情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忠而被貶的憂憤和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
貶謫的憂憤之情。柳宗元初次被貶于永州,第二年作下《構(gòu)法華寺西亭》[4]35,“竄身楚南極,山水窮險艱”自己被放逐到楚地湘水,面對著“步登最高寺,蕭散任疏頑”奇異的南地美景,已心生愉悅“棄逐久枯槁,迨今始開顏”?!百p心難久留,離念來相關(guān)”被貶他鄉(xiāng)的郁悶和遭貶荒處的憤懣油然而生,全詩體現(xiàn)出柳宗元被貶后心底的怨恨和激憤。游山玩水是歷代文人雅士解憂排難的一種方式,山水的壺中天地讓人忘卻俗塵,山水的“壺天”境界讓人滌蕩心靈、修養(yǎng)身性。但柳宗元的出游,卻偏偏勾起他的苦悶和憂思。“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仫L一蕭瑟,林影久參差”澗中稀疏的林影和秋風給人以肅殺之感,“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政治上的失意讓子厚懷淚空垂。“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北毁H永州的第七個深秋,柳宗元寫下這首《南澗中題》,用山鳥驚飛、秋萍不定自喻,永貞革新失敗后的他被貶荒遠,由于返回京師的念頭遙遙無望,只好發(fā)出“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的深沉凄愴和極致憂怨。“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坦言只有再次貶謫于此的后人,才能體會他此刻的心情。出游本是解人憂煩的幸事,卻勾起詩人心底的憂傷和憤懣,難怪蘇軾評道柳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盵5]134
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柳宗元的詠史詩深刻地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批判之情,“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薄对伻肌分星啬鹿紴樽约号阍崾菤v史上頗受爭議的事件,柳宗元認為陪葬是極其野蠻的行為,并為三良的命運感到惋惜。但他批判的矛頭卻是指向秦康公,秦康公本可以不聽從殘暴錯誤的父命,學魏武子那番為大義拒絕殉葬,并且三良都是國家的棟梁,但秦康工堅持父命,令朝廷損失三位賢才。柳宗元雖言在秦康公但意在唐憲宗,暗諷唐憲宗不能繼承父志,迫害永貞革新人士,對其迫害賢良的行為進行批判。柳宗元在《行路難三首其二》中對專制制度扼殺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辛辣的揭露,并產(chǎn)生了對國家未來缺乏人才的深沉憂慮?!坝莺饨锔_千山,工命采斫杙與椽”執(zhí)掌山林的官吏奉命伐木,搜遍群山砍伐萬木,到處堆積棄之不理,最終導致山林被火燒光。柳宗元別出心裁,將人才喻為木,把亂砍濫伐與不重視人才相聯(lián)系,對當時朝廷摧殘人才的跡象發(fā)出憤怒地控訴,詩人在尾句高呼“君不見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yǎng)育誰復論”,希望朝廷能培養(yǎng)良材,愛惜人才。
柳宗元詩歌中的騷怨之情是柳詩興趣的基礎(chǔ)。“詩者,吟詠情性也”,嚴羽將“情性”和“興趣”聯(lián)系起來,認為“情性”是“興趣”的本源,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來自詩人的真情實感。[6]94柳詩的“情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其獨特的騷怨之情,貶謫的憂憤之情和對現(xiàn)實的批判之情流露在柳子厚的作品中。嚴羽曾言:“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激發(fā)人意?!盵1]699柳宗元一百四十多首詩歌中大部分是被貶后所作,其被貶謫的憂憤之情激發(fā)人意,在貶謫詩中所體現(xiàn)的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之情也引起無數(shù)讀者的感情共鳴,令人深刻感受到詩人所傳遞的情感。這種騷怨之情是柳宗元詩歌“興趣”的根本,正是在這種發(fā)生基礎(chǔ)上,“興趣”才滲透在柳宗元詩歌作品之中。
二、無跡可求
柳宗元的山水詩幽深高遠、清俊秀美,能將情與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體現(xiàn)出其詩歌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詩中的情、景、意等無不需要語詞和字句的營造,若將其營造到一種“詞理意興,無跡可求”的融洽地步,便能將詩歌之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柳宗元就十分善于運用一種自然渾成的筆法,將詩歌的藝術(shù)美表現(xiàn)得渾然天成,不著人工雕琢的痕跡。
詩歌的藝術(shù)即是語言的藝術(shù),明清詩論家從柳詩語言層面入手,抽繹出一種自成一派的特點,即“本色”,《靜居緒言》載:“韋柳詩皆本色文字,大璞不琢?!盵7]1113何為“本色”,明代唐順之認為不講求文字精工雕飾的筆法便是“本色”。柳宗元在詩歌語言的應(yīng)用上,便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種“本色”。在零陵愚溪畔,《雨后曉行獨至愚溪北池》記錄著愚池清晨雨后的水墨畫,詩云:“宿云散洲渚,曉日明村塢。高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予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边@首五言詩仿佛信手拈來,興盡即止,絲毫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仔細玩味,發(fā)現(xiàn)詩中的每個字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云是“宿云”,暗指昨晚的雨夜;晨曦初現(xiàn),不用“照”偏用“明”字,變客觀景物描述為主觀感受;“高樹”與“清池”相互映襯,一為顯現(xiàn)樹之高,二來高樹上的雨點被風吹入清池,都不寫落入池中的雨點和激起的漣漪,從而在讀者腦海留白增加想象的空間。“驚”字最為巧妙,擬人化的手法將雨點寫活,樹葉上的雨滴因驚而落,宋人吳可也不禁贊嘆:“‘驚’字甚奇”[8]840(《藏海詩話》)。尾句看似平常卻頗超凡,子厚于靜默中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呼吸過雨后晨曦的清爽空氣后,心中了無雜念,此刻他剔除自我,“以物觀物”凝視眼前的自然景觀,仿若與自然互為老友,相通無阻,最終達到了物我冥合的“無我之境”,達到了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整詩語言自然平淡,不假雕飾,體現(xiàn)出語言藝術(shù)的“本色”,誠如《靜居緒言》所言“大璞不琢”“不事雕繪”[9]296。
柳宗元在字句的錘煉上精工細致,但卻展現(xiàn)得自然天成、不露痕跡。在湖南零陵柳子厚曾有一次雨后獨游,“悠悠雨初霽,獨繞清溪曲。引杖試荒泉,解帶圍新竹”(《夏出雨后尋愚溪》)。“霽”“獨繞”“曲”字體現(xiàn)出詩人真切細膩的心理活動,一“引”、一“試”、一“解”、一“圍”語義連貫自然、精切工致,在表達上呈現(xiàn)出一字妥帖、全篇出彩的卓效。柳宗元落筆精工細致,一定是有意經(jīng)營,但卻展現(xiàn)得自然天成,似不經(jīng)意間下筆。正是這種自然渾成的筆法,讓讀者貼切地感受到內(nèi)心寂寞和抑郁被寬解后的輕松快適,讀起來只神韻無窮。永州期間所作的山水名篇《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笔拙洹皾O翁夜傍西巖宿”從夜寫起,看似尋常,但第二句筆鋒一轉(zhuǎn)頓生奇趣之感,清晨漁翁生火做飯,這都是生活中的極為平常的小事,但詩人用的是“汲清湘”“燃楚竹”,這種語句的造合十分具有新意,讀之令人有脫俗之感,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仿若江中正佇立著一位遺世獨立的高人。通過語句的改變,造語的反常就能讓平常之物顯得格外出彩。第二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更為驚異,“煙銷日出”卻“不見人”,與漁翁相伴的只有周圍的青山綠水,但詩人并不直接寫出,而是借助“欸乃一聲”引出,“欸乃”是劃船的搖櫓之聲,山水之“綠”仿若被搖櫓聲打破才呼喚出來。試想平靜的湘水被一聲搖櫓所打破,碧綠的水面上泛起周圍山林的倒影,一聲搖櫓悅耳怡情,也讓眼前的青山綠水變得可愛了幾分。尾句舒展的白云追隨著漁翁的小舟,頗有幾分陶潛“云無心以出岫”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柳子厚用家常話語,變平常生活為一首瀟灑自得的古今絕唱,如果說他沒有刻意精工錘煉是不切實際的,其實是將煉字煉意運用得渾然無跡。柳宗元以自然渾成的筆法讓其詩作于平淡中見精彩,正如吳寬《匏庵家藏稿》言:“故寫之筆下,往往出于自然,無雕琢之病。”[9]299
語言的“本色”和不著痕跡地字句錘煉造就了柳宗元自然渾成的筆法,這種筆法使得柳詩變得含蓄雋永,饒有韻味,與嚴羽所言的“興趣”神合。嚴羽對盛唐以后的詩人,最推崇的便是韋應(yīng)物和柳宗元,就是因為柳宗元的詩歌具有“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10]240般的詩味,而柳子厚將這種詩味通過其自然渾成的筆法展現(xiàn)而出,因而柳詩饒有“興趣”。
三、意味無窮
柳宗元詩歌風格多樣,既有哀怨酸楚、造景寫意的凄楚之作,又有清峭簡古、錘煉密刻的不平之鳴,但其中最具“興趣”、最富意味的便是他如陶詩般平淡自然的蘊藉之作。“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北宋蘇軾對柳宗元十分激賞,“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東坡如此推崇柳宗元,是因為柳詩中寄寓著那種豐厚醇美、涵泳不盡的“至味”,“至味”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味。而這種意味深遠悠長,彌久不散,要求詩歌要以有限的語言和畫面,激發(fā)出讀者無限的想象,最終咀嚼無窮的余味,柳子厚的詩歌就包含這種含蓄蘊藉的意味。
柳宗元在永州時就描繪過一幅凄清曠遠的月夜圖:“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保ā吨幸蛊鹜鲌@值月上》)午夜時分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久不能寐,都能聽見露水滴落的細微之聲,便開門望西園。二三句寫月夜中的所見所聞,西園東嶺上空只掛著一輪寒月,月光入水灑在林間,遠方悠悠的泉水聲和時鳴的鳥叫相映成趣,詩人仿佛處于一個凄清幽渺的天地。面對如此寂寥的圖景,詩人斜靠楹柱一直待到天亮。全詩選景設(shè)色盡顯匠心,“倚楹遂至旦”的詩人形象尤其發(fā)人深思,在如此清絕漫長的夜色里他到底在想什么呢?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超越畫面去領(lǐng)悟一種無法言說的言外之意,令人感到含蓄精煉,韻味無窮?!督肥潜凰稳朔稌勎淖u為唐代五絕最佳者的小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萬里冰封的江面,一位漁翁佇立在江心小舟孤獨地垂釣,“千山”“萬徑”“絕”“滅”“孤舟”“獨釣”這些充滿絕對化的字句,把詩境所展現(xiàn)的孤獨和寂靜推向極端,充滿感染力。在這幅江心垂釣圖中,除了這位老翁便再無任何生命存在,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片空寂。詩人此時已被貶永州長達十年之久,政治理想的幻滅,至親和妻子的相繼離去,讓柳宗元的內(nèi)心感到巨大的孤獨和壓抑?!督肪褪撬袷澜绲膶懻?,不直接訴說如何孤獨,而是把心中的孤寂掰開揉碎融入景物中,借幽靜冷清的景象來抒己懷。全詩詩情含蓄且深遠無窮,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柳子厚的五律《秋曉行南谷經(jīng)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xù)。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鼻叭?lián)取深秋景物,圍繞“荒”字描繪荒寂的環(huán)境,觸發(fā)了孤憤之情,尾聯(lián)“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乃子厚故作曠達之語,但實際上反映了他久居荒蕪的無可奈何之情。末句麋鹿之驚,把前詩的靜景寫活,給凝固的景物中增加鮮活的動感使之流動,從而激發(fā)了讀者的聯(lián)想,擴展了全詩的內(nèi)涵,可謂是含蓄蘊藉,意味無窮。
柳宗元作為中唐文學一大宗,雖存詩僅164首,但其在精不在多,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所以能夠在元和詩壇獨樹一幟,是因為柳詩中充滿了“興趣”。柳子厚詩歌中的騷怨之情,自然渾成的筆法,以及含蓄蘊藉的意味,三者層層遞進,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了他詩歌中的“興趣”,從而顯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奠定了柳宗元在元和詩壇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陳超敏評注.滄浪詩話評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3]吳永喆,喬萬民選注.唐宋八大家·柳宗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4](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尚永亮,洪迎華編選.柳宗元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6]陳伯海.說“興趣”——讀《滄浪詩話》札記之一[J].文藝理論研究,1982,(02).
[7]王步高主編.唐詩三百首匯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
[8]蕭滌非等著.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9]尚永亮.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0]朱立元主編.美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胡邁,男,土家族,湖北五峰人,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