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面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進行的一次改革運動,風俗改良是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國民對外接觸增加,統(tǒng)治者和國民均對我國的舊習陋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逐漸重視對落后風俗的改良。在改良的過程中,清政府通過發(fā)布上諭禁止國民纏足,制定相關章程發(fā)展女學,采取有步驟、分類別的方式來實現禁煙,除此之外還在禁毒和剪辮易服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通過改良,使社會風氣得到了改變,推動了女性的解放,也改善了國家形象,促進了政治變革,加速了近代化進程。
【關鍵詞】 清末新政;風俗改良;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6-006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20
庚子事變后,為了擺脫統(tǒng)治困境,1901年清政府發(fā)布上諭,開始了近十年的新政時期。新政期間,清政府在政治、經濟和文教事業(yè)方面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雖未能延續(xù)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但一定程度地推動了近代化進程。封建時代中國以農立國,形成了一套適合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的風俗,隨著近代西方文明的傳入,傳統(tǒng)風俗與社會發(fā)展存在著脫節(jié)的現象,影響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出于維護統(tǒng)治和改善民族形象的需要,清末新政也注重對社會風俗的改良,開啟了社會風俗近代化的進程。
一、清末新政推進風俗改良的背景
社會風俗反映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反映著政治局勢的變化。[1]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在侵略的過程中帶來了西方文明,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在推動社會風氣轉變的同時也加劇了落后習俗的滋生,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清末新政進行風俗改良離不開西方文明的影響、社會輿論的推動以及統(tǒng)治者的重視。
(一)西方文明的影響
交流學習是風俗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明清閉關鎖國前,我國都注重對外交流學習,不斷借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在歷史上還通過傳播四大發(fā)明,推動其他民族的發(fā)展進步。明清以來,為了防范海上威脅,維護統(tǒng)治,中國開始了閉關鎖國,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極不正常的歷史時期[2]。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在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洋務運動開始對器物的學習,在“君主立憲”的指引下開始了對制度的學習,但均以失敗告終。留學生在中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這批人歸國后,不斷傳播西方文明,尤其重視女學,宣揚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反對纏足,西方婚姻習俗也傳入我國被部分人所接受。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先進知識分子努力和傳教士的帶動,西方風俗得到了傳播,在日常生活中用握手代替跪拜,簡化稱呼方式,西方社會由于采用機器生產的方式,婦女也能參加生產,對中國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的觀念產生了沖擊,使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婦女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向西方學習,西方文明不斷傳入我國,對改造我國落后的風俗習慣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推動了我國風俗改良的進程。
(二)社會輿論的推動
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中外交流的深入,我國婦女纏足、男子留辮和吸食鴉片的落后風俗為西方媒體所關注,給我國造成了很大的國際輿論壓力。近代以來,報刊等新式傳媒在我國開始創(chuàng)辦,這些報刊宣傳新思想,批判我國舊有的風俗,《大公報》從創(chuàng)辦之初起就開始宣揚興女學、廢纏足的思想,其他報刊也或多或少的進行了宣揚,指出女學不興是“亡國之源,亡種之源”[3],與維新派保國保種思想具有一致性,由于報紙的受眾更廣,對落后習俗的批判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社會層面要求風俗改良的呼聲逐漸高漲。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和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新式人才,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學會等方式來推動社會進步,積極在報刊上撰文批判舊的風俗,宣傳西方的文明社會習俗,宣傳剪辮易服的思想。鴉片問題是晚清社會的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吸食鴉片不僅導致國家財富的流失而且造成國民身體素質的降低,為了避免出現“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4]”的局面,部分人上書清政府提出禁煙的主張。隨著國門洞開,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部分傳教士在傳教中逐漸認識到中國落后的社會習俗,并在傳教過程中創(chuàng)辦教會女學和發(fā)放戒煙藥物,制造社會輿論,多方面的輿論形成合力促成清政府對社會風俗改良的重視。
(三)清政府對風俗改良的重視
傳統(tǒng)習俗是在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滿足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隨著西方文明的習俗傳入以后,部分開明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風俗改良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相應的改良運動。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進行了禁纏足、興女權等風俗改良活動,但由于頑固派的阻撓和改良派缺乏實權,相關改良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缎脸髼l約》簽訂以后,清王朝為了維護統(tǒng)治,開始了新政改革,在這一過程中,統(tǒng)治者逐漸認識到只改革政治、經濟等方面而不開啟民智很難取得成功,開啟民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風俗改良。晚清時期煙害問題突出,從底層百姓到地方大員直至中央官員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吸食鴉片的行為,一方面導致國家財富的外流,另一方面也造成國民身體素質的下降,在社會生產和抵御外辱中表現乏力,新政期間出洋考察的大臣回國后,其中以端方為代表上書強調風俗改良的重要性,強調推進社會風俗改良,除此之外,報刊等社會輿論的影響,清政府逐漸社會風俗改良。
二、清末新政風俗改良的主要內容
自西方列強入侵以來,我國即開始了緩慢的近代化進程,風俗改良也伴隨著這一過程展開,由于沒有官方的政策指引,風俗改良的內容有限,清末新政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的重視,風俗改良的內容比較寬泛,主要從禁纏足、興女學、除煙害和禁賭等方面進行改良,社會各階層都參與到這場改良運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禁纏足和興女學
至清末,婦女纏足的歷史近千年之久,主要是在漢族婦女中盛行。隨著國門洞開,西方文明不斷傳入我國,民眾開始對纏足進行反思,在華傳教士在其所創(chuàng)辦的女學招生中以不纏足作為條件,以此來鼓勵人們不纏足,但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纏足依然盛行。維新派人士也提出要禁纏足、興女學,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相關思想,成立不纏足會,抨擊傳統(tǒng)“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強調婦女在保國保種中的重要性。1901年,慈禧太后發(fā)布諭旨:“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后縉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盵5]開始了官方參與禁纏足的工作,在這一諭旨下,各地方官員通過采取“先是勸導,輔以獎敘,后發(fā)展到嚴定賞罰[6]”的方式推動風俗改良運動,民間也自發(fā)創(chuàng)辦不纏足會等組織,解放女性身體的同時為興女學提供了基礎。女學的興起和留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辦分不開,通過留學使部分人認識到了西方平等思想,而對女子的教育是社會平等的重要體現,部分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女學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端方等出洋考察的大臣也上書朝廷,請求開辦女學。清末新政時期,我國開始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廢除了科舉制,但對女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先是將女學教育限定于家庭教育中,直到1907年,通過《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學創(chuàng)辦才有了制度規(guī)范,在這之前創(chuàng)辦的女學大多為私人所辦,章程發(fā)布之后,公立的女學得到了發(fā)展,各地創(chuàng)辦學堂,將“天足”作為入學的必要條件,進一步推動了禁纏足的實施。禁纏足和興女學是相輔相成的兩項風俗改良,通過不纏足讓女子走向學堂,通過學堂學習開化思想,更好地推動不纏足的進行,推動了風俗改良的進程。
(二)禁煙
禁毒是清末新政風俗改良的一個重要方面,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憑借其特權擴大了對中國的鴉片貿易,國內吸食鴉片人數不斷增加,國內罌粟種植范圍從邊遠地區(qū)擴展到中原腹地,煙害成為威脅統(tǒng)治的重要因素,同時影響國民身體健康。為了減輕鴉片帶來的危害,1906年清政府發(fā)布上諭:“著定限10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一律革除凈盡。”[7]隨后制定了相關禁煙章程,對禁煙的各項活動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通過禁種﹑禁運和禁吸三個方面來實現禁煙。首先是禁種,清末時期鴉片稅收是財政的主要來源,也是百姓謀生的重要手段,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清政府在禁煙章程中提出采取逐年減少、有序禁絕的方式,九年內實現鴉片的禁種,后期鑒于實際需要實行了快速禁絕的策略,為了穩(wěn)定農業(yè)的發(fā)展,在禁種鴉片的過程中引導種植戶們種植經濟作物來代替鴉片收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次是禁運,為了更好地實現禁煙,清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相關協議以減少對中國的鴉片運輸,各省之間也減少甚至禁止鴉片轉運,更好的保障對煙毒的稽查。最后是禁吸,清末鴉片吸食群體從官場到普通百姓,嚴重影響到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對維護國家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面對吸食群體的廣泛性,清政府通過官方努力、民間努力、官民結合三種形式來解決鴉片禁食問題[8]。清政府在禁煙章程中規(guī)定十年內禁絕吸食,但為了發(fā)揮官員的帶頭作用,成立戒煙所讓各級官員在六個月內實現禁吸,并對禁煙不力的官員革職查辦。對于普通百姓則發(fā)放吸食牌照,將相關信息登記在冊,規(guī)定售賣和吸食的限度,關閉煙館并禁售煙具,加大對私售煙土的打擊,成立戒煙會,發(fā)放相關戒煙藥物幫助普通民眾戒煙,定期核查禁吸情況,相關報刊也加大對禁煙宣傳制造輿論。禁毒對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減少國家財富外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各項改革事業(yè)的開展。
(三)其他社會風俗的改良
清初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統(tǒng)治強令男子剃發(fā)留辮,清末人們逐漸認識到發(fā)辮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洋務運動以來我國留學事業(yè)得到發(fā)展,留學生因發(fā)辮問題在國外受到恥笑,部分留學生開始剪辮易服,回國后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倡導剪辮易服。由于發(fā)辮在抵御外來侵略和日常操練中的不便,部分軍人也萌生了剪發(fā)的思想,出洋考察的大臣通過對西方的觀察也逐漸認識到發(fā)辮的問題,并上書請求剪辮。由于發(fā)辮關乎清王朝的統(tǒng)治,所以統(tǒng)治者對剪發(fā)問題比較謹慎,而后發(fā)布上諭:“凡我臣民均準其自由剪發(fā)。[9]”這也預示著清朝統(tǒng)治的結束。
賭博在中國積習已久,麻將盛行于全國,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賭博方式也傳入中國,彩票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雖沒有中央的直接命令禁賭,但廣東等地還是開展了一系列的禁賭活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婚姻習俗是社會習俗的一個重要方面,晚清時期隨著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入,西式婚姻習俗開始為部分人所接受,人們開始簡化婚姻習俗,為了加強民族團結和籠絡漢族,清末新政通過諭旨的形式允許滿漢通婚,并將不纏足作為滿漢通婚的條件,取消旗人特權,促進民族融合。
三、清末新政風俗改良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清末新政是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進行的一次社會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教和風俗等各個方面,通過改革推動了政治、經濟向近代化轉變,為辛亥革命的到來提供了一定的基礎,風俗改良作為清末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引導人們轉變思想觀念、促進婦女解放和改善國家形象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推進了近代化進程。
(一)促進婦女解放
近代以來,我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對外學習的指導思想,但局限于器物層面的學習,洋務運動后期早期維新派開始了對制度方面的探索。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開始對女性解放的重視,他們通過創(chuàng)立報刊、學會等方式宣傳不纏足、興女學等主張,掀起了近代以來女性解放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變法的失敗,這一事業(yè)沒有得到延續(xù)。清末新政以來,官方通過發(fā)布上諭及制定女學章程等方式來推動禁纏足和創(chuàng)辦女學,禁纏足解放了婦女的身體,使她們能夠擺脫束縛走入社會參加各項工作,女學的興起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俗,同放足一樣,客觀上起著提高婦女地位的作用。[10]女學的創(chuàng)辦雖還是以教授傳統(tǒng)觀念為主,但通過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放思想,使婦女對自身的認識加強,同時也使女留學生增加,通過她們的宣傳也能推動婦女解放。由于部分女性思想得到解放,沖破了傳統(tǒng)婚姻習俗的桎梏,開始追求建立在平等自由基礎上的婚戀關系,除此之外,為了推動女性解放還成立一些民間團體來凝聚力量,宣傳平等思想,提供相應的幫助,將女性從封建男權的權威下解放出來。民國成立以后,秉承對婦女解放的事業(yè),制定相關法律來禁纏足、興女學,保障婦女的利益,推動婦女解放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二)改善國家形象
社會習俗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清末時期各種舊風陋俗盛行,嚴重地影響了民族形象,西方國家將“小腳女人”等[11]的形象作為中國的象征,并在國際博覽會上將之展示出來,導致我國國際形象受損,落后成為當時中國的代名詞,在外留學人員還因為服飾和發(fā)辮問題遭到歧視。針對纏足現象,清政府發(fā)布了上諭禁止纏足,并將其作為滿漢通婚的重要條件,制定女學章程,通過發(fā)展女學開化社會風氣,帶動更多的人放棄纏足,將婦女從家庭和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提高女性文化知識水平,改善了傳統(tǒng)婦女形象,使世界各國認識到社會風氣的轉變。清末時期,吸食鴉片愈演愈烈,在導致財富外流的過程中也影響到國際形象,西方媒體更是將罌粟稱作清朝的“國花”,清末新政從禁種、禁運和禁吸三個方面來禁絕鴉片,并且在取得一定成效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國際禁煙會議并得到國際社會對禁煙成果的肯定,國民身體素質得到了提升,樹立了健康的民族形象,擺脫了“睡獅”的慵懶形象。西方社會將清朝男子的辮子稱為“豚尾”,辮子的存在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受到西方國家的譏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部分留學生開始宣傳剪辮易服的重要性,部分軍隊和學生受此影響開始剪辮,剪辮體現出了一種干練的形象,改變了以往落后愚昧的形象,也展現了民族團結和融合的局面,禁毒的進行和婚姻關系的改良也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近代化的國家形象。
(三)推動政治變革
清末新政時期,風俗改良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重視,同時希望通過這一途徑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通過改良,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更傾向于通過革命來實現國家的進步,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興女學和不纏足運動的開展,解放女性身體的同時也促進了思想解放,摒棄傳統(tǒng)“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壯大了革命力量。辮子是清朝統(tǒng)治的象征,剪辮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清末新政時期,剪辮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部分,部分留學生在國外剪辮后大力宣傳剪辮的重要性,出洋考察的大臣也上書剪辮問題,這都給清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剪辮與推翻清朝統(tǒng)治結合起來,大力宣傳剪辮,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禁煙提升了國民的身體素質,也為革命蓄積了力量,人們擺脫了“煙槍”,革命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增加了政治變革的物質基礎。因此,清末新政的風俗改良不僅推動了婦女的解放和改善了國家形象,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政治變革,預示著革命的到來,拉開了中國推行民主政治的序幕。
清末風俗改良是在政府領導下進行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在禁煙的問題上,這場風俗改良運動涉及了全國,雖然少數地區(qū)沒有得到改變,但在大范圍內還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改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思想的解放,推動了辛亥革命的到來,成為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促進了我國近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11]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陳慶.晚清社會與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M].上海:三聯書店,1977.
[4]陳旭麓.近代中國八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5][7]朱壽朋編,張靜廬校點.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6][10]孫國雁.清末新政與移風易俗[D].東北師范大學,2006.
[8]田小雄.論清末禁煙運動對清末新政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2.
[9]遼寧省檔案館編輯.辛亥革命在遼寧檔案史料[M].沈陽:遼寧省檔案館,1981.
作者簡介:
張?zhí)炝郑?,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