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浙江寧波馬衙街南遺址發(fā)掘簡報

      2022-08-04 01:19:38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考古與文物 2022年6期
      關鍵詞:圖五底徑釉色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為配合寧波市海曙區(qū)歷史文化街區(qū)的舊城改造,2015年7~12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月湖西側馬衙街南的三片空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馬衙街東起月湖,西至長春路,北側為天一閣景區(qū)。三個發(fā)掘地點由西向東依次編號為第1~3區(qū)(圖一)。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馬衙街南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一、地層堆積

      馬衙街南遺址三個發(fā)掘區(qū)所處位置均被現(xiàn)代建筑包圍,探方規(guī)格不盡相同。第1區(qū)布設探方6個,正南北向,編號為T111、T121、T131、T112、T122、T132,均為南北長10、東西寬8米;第2區(qū)布設探方3個,北偏東25°,編號為T211、T221、T231,均為東西長9、南北寬8米;第3區(qū)布設探方6個,北偏東10°,編號為T311、T312、T321、T322、T331、T332,均為東西長10、南北寬8米。

      三個發(fā)掘區(qū)相距稍遠,地層情況不盡相同。第1區(qū)的地層依次編號為①、②、③a、③b層及生土,第2區(qū)的地層依次編號為①、②a、②b、③a、③b、④層及生土,第3區(qū)的地層依次編號為①、②、③層及生土。其中,第2區(qū)的堆積和遺物最為豐富?,F(xiàn)以T211東壁為例,對其堆積情況簡介如下(圖二):

      圖二 T211東壁剖面圖

      第①層 深褐色雜土,厚25~60厘米。土質疏松,包含較多磚瓦、生活垃圾等,應為近現(xiàn)代擾土層。

      第②a層 青灰色黏土,厚0~25厘米。出土少量宋元時期瓷片和大量明清時期青花瓷片,應為明清時期地層。

      第②b層 淺黃色黏土,厚20~50厘米。出土少量宋元時期瓷片和大量明清時期青花瓷片,應為明清時期地層。

      第③a層 深黃色土,厚10~75厘米。出土少量唐代青瓷片及大量宋元時期青瓷片、青白瓷片、黑瓷片、瓦片等,應為宋元時期地層。

      第③b層 青灰色土,分布于探方的南側,呈斜坡狀分布,北高南低,最厚處約100厘米。出土少量唐代青瓷片及大量宋元時期青瓷片、青白瓷片、黑瓷片等,應為宋元時期地層。

      第④層 淺灰色黏土,土質致密,夾雜有少量炭屑,分布于探方的中部和北部,厚30~50厘米。出土大量唐宋時期青瓷片,應為唐宋時期地層。

      以下為生土,青灰色,純凈,無包含物。

      通過對三個區(qū)出土遺物的比較,可以對地層的相對關系作如下歸納:第①層均為近現(xiàn)代擾土層;第2區(qū)的②a、②b層與第1、3區(qū)的②層年代相當;第2區(qū)的③a、③b層與第1區(qū)的③a、③b層以及第3區(qū)的③層年代相當;第2區(qū)的④層為本發(fā)掘區(qū)僅有。

      二、主要發(fā)現(xiàn)

      從出土遺物的特征來看,可以將月湖西區(qū)馬衙街南遺址分為三期。

      (一)第一期遺存

      包括第2區(qū)的④層以及該層下開口和出現(xiàn)的遺跡。

      1.遺跡

      (1)墓葬

      1座。編號M1,位于第2區(qū)T231內,開口于④層下,磚室墓,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向,已被嚴重破壞,僅存墓底鋪磚,四周用長方形磚鋪砌,再內砌一周立磚,中部用方形磚鋪砌。長310、寬212、殘深約25厘米,未出土遺物(圖三)。

      圖三 M1平面圖

      (2)木樁遺跡

      1組。編號Z1,位于第2區(qū)T211與T221內。Z1由6小組木樁組成,東西2排,間距420~450厘米,南北3列,間距180~220厘米。每一小組五根木樁呈梅花狀插入土中,單根木樁直徑10~15厘米,東南角木樁的上端平放3根石條,并有石塊壓頂。由于發(fā)掘區(qū)周圍為現(xiàn)代建筑,沒有進行更大范圍的清理(圖四)。

      2.遺物

      絕大多數(shù)為青瓷,可辨器型有碗、盤、盞等,從胎釉特征來看,多數(shù)為越窯青瓷。

      碗 47件。根據(jù)口沿差異可分為四型。

      A型 39件。敞口。以足部形態(tài)的差異分三個亞型。

      Aa型 4件。隱圈足。標本T211④:37,尖唇,斜弧腹,釉色青黃,內底有點狀支燒痕??趶?8、底徑7.3、高9.3厘米(圖五,2)。

      圖五 第一期遺存出土青瓷器1.Ab型碗(T211④:8) 2.Aa型碗(T211④:37) 3.Ac型碗(T211④:2) 4.Ba型碗(T211④:7) 5.Bb型碗(T211④:3)6.C型碗(T211④:110) 7.D型碗(T211④:45) 8.C型盞(T211④:58) 9.A型盞(T231④:9) 10. B型盞(T211④:40)11.Aa型盤(T211④:16) 12.Ab型盤(T211④:66) 13.Ba型盤(T211④:99) 14.Bb型盤(T211④:95)15.C型盤(T231④:6) 16.Da型盤(T211④:109) 17.Db型盤(T211④:19) 18.E型盤(T231④:7)

      Ab型 29件。矮圈足,圈足截面近方形。標本T211④:8,尖圓唇,斜弧腹,釉色青黃,內底有弦紋一周,并有一圈支燒痕跡??趶?0、底徑6.6、高6厘米(圖五,1)。

      Ac型 6件。圈足較高,微外撇。標本T211④:2,尖圓唇,斜弧腹,釉色青黃,內底有弦紋一周,且有點狀支燒痕跡??趶?6.2、底徑8.4、高6.4厘米(圖五,3)。

      B型 4件。撇口。以足部形態(tài)的差異分兩個亞型。

      Ba型 2件。圈足較矮,斜弧腹較深,內底有弦紋。標本T211④:7,釉色青黃,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口徑18、底徑7.8、高7.6厘米(圖五,4)。

      Bb型 2件。圈足較高,內底有弦紋。標本T211④:3,深弧腹,釉色青黃,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口徑15.5、底徑8.2、高7.3厘米(圖五,5)。

      C型 1件。直口微斂。標本T211④:110,尖圓唇,直腹微弧,圈足較高微外撇,釉層脫落。口徑13.5、底徑7.7、高6厘米(圖五,6)。

      D型 3件?;?。標本T211④:45,圈足較高,內壁無出筋,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黃,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5.6、底徑8.6、高7.3厘米(圖五,7)。

      盞 4件。以口沿形態(tài)的差異分為三型。

      A型 2件。敞口。標本T231④:9,高圈足,釉色青綠,內底細線劃殘枝荷葉紋,外底有點狀支燒痕跡??趶?1.2、底徑4.8、高3.9厘米(圖五,9)。

      B型 1件。斂口。標本T211④:40,弧腹?jié)u收成平底,外底有點狀支燒痕跡。口徑11.6、底徑4.6、高3.9厘米(圖五,10)。

      C型 1件?;?。標本T211④:58,高圈足,外壁有壓印直線,并在內壁形成凸棱。釉色青黃,外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1.6、底徑5.4、高4.3厘米(圖五,8)。

      盤 44件。以口沿形態(tài)的差異分為五型。

      A型 36件。敞口,尖圓唇,弧腹。以足部形態(tài)差異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20件。矮圈足,圈足截面近方形。標本T211④:16,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黃,足底無釉,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2、底徑5.8、高3.2厘米(圖五,11)。

      Ab型 16件。圈足較高。標本T211④:66,釉色青綠,外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2、底徑7.4、高2.9厘米(圖五,12)。

      B型 3件。撇口,尖圓唇,斜弧腹。以足部形態(tài)差異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2件。圈足較矮,圈足截面近方形。標本T211④:99,釉層脫落,內底有弦紋一周,且有條狀支燒痕跡。口徑11.8、底徑5.4、高3.3厘米(圖五,13)。

      Bb型 1件。圈足較高。標本T211④:95,釉色青黃,內底有弦紋一周,外底有條狀支燒痕。口徑13.2、底徑6.4、高3.5厘米(圖五,14)。

      C型 1件。斂口。標本T231④:6,尖圓唇,弧腹,平底微凹,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綠,外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1.4、底徑6.4、高2.7厘米(圖五,15)。

      D型 3件?;?,尖圓唇,弧腹。以內壁有無出筋分為兩個亞型。

      Da型 2件。敞口,內壁有出筋。標本T211④:109,圈足外撇,內底飾弦紋一周,釉色青綠,外底有點狀支燒痕跡??趶?1.5、底徑7.6、高3.3厘米(圖五,16)。

      Db型 1件。撇口,內壁無出筋。標本T211④:19,矮圈足,圈足截面近方形,外壁有壓印直線,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黃,足底無釉,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2.8、底徑6、高3.5厘米(圖五,17)。

      E型 1件。折沿,假圈足。標本T231④:7,尖唇,唇部外折,弧腹,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綠,內底有點狀支燒痕跡??趶?2.8、底徑6.1、高3厘米(圖五,18)。

      碟 3件。均為花口,尖圓唇,斜弧腹,高圈足且外撇。以有無出筋分為二型。

      A型 2件。敞口,內壁有出筋。標本T231④:3,外壁有壓印直線并在內壁形成凸棱,釉層脫落,外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2.2、底徑8.6、高2.6厘米(圖六,6)。

      圖六 第一期遺存出土青瓷器1.B型罐(T211④:70) 2.B型碟(T221④:15) 3.A型盒(T211④:100) 4、8.執(zhí)壺(T211④:63、T211④:59)5.洗(T231④:4) 6.A型碟(T231④:3) 7.B型盒(T221④:16) 9.燈盞(T231④:12)10.A型罐(T231④:15) 11.C型盒(T221④:17) 12.A型器蓋(T211④:33) 13.B型器蓋(T211④:64)

      B型 1件。撇口,內壁無出筋。標本T221④:15,內壁刻劃鸚鵡荷葉紋,釉色青黃,外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4.5、底徑9.2、高2.4厘米(圖六,2)。

      燈盞 3件。標本T231④:12,敞口,圓唇外翻,斜弧腹,下收為平底,內部施青黃釉,釉層稀薄,外部無釉。口徑10.8、底徑4.4、高3.4厘米(圖六,9)。

      洗 1件。標本T231④:4,折沿,尖唇,直壁微斜,高圈足外撇,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綠,外底有點狀支燒痕跡??趶?1、底徑8.2、高3.4厘米(圖六,5)。

      盒 3件。盒身根據(jù)形態(tài)的差異可分為三型。

      A型 1件。矮圈足。標本T211④:100,斂口,直壁,弧腹,下腹斜收。通體施青黃釉。口徑11.7、底徑7、高5.5厘米(圖六,3)。

      B型 1件。平底。標本T221④:16,斂口,直腹微外弧,釉色青黃,有脫釉現(xiàn)象,外底部有點狀支燒痕跡??趶?.2、底徑4.9、高2.5厘米(圖六,7)。

      C型 1件。高圈足。標本T221④:17,直口,口部呈橢圓形,斜弧腹,壁較厚,外壁施青黃釉??诓块L徑11.7、短徑4.8、底徑6.6、高3.6厘米(圖六,11)。

      器蓋 2件。根據(jù)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1件?;∶妫笨?。標本T211④:33,圓紐,蓋面呈弧狀,蓋頂有弦紋,圈外刻五瓣蓮花。蓋面施青綠釉,釉層稍有脫落。蓋徑6.8、子口徑4.1、高2.4厘米(圖六,12)。

      B型 1件。子母口。標本T211④:64,圓紐已殘,蓋面呈弧狀,蓋頂有弦紋,圈外刻五瓣蓮花,通身施青黃釉,蓋沿刮釉。蓋徑9.4、高3.6厘米(圖六,13)。

      罐 2件。根據(jù)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1件。斂口小罐。標本T231④:15,鼓腹,尖唇,圈足。釉色青黃,肩部有弦紋一周??趶?.8、底徑4.4、高6厘米(圖六,10)。

      B型 1件。雙系大罐。標本T211④:70,斂口,外折沿,肩部飾對稱的豎系,已殘,斜腹,平底內凹,釉色青黃,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底有條狀支燒痕跡??趶?7.2、底徑8、高9.6厘米(圖六,1)。

      執(zhí)壺 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T211④:63,流部殘,肩部有雙系,腹部呈瓜棱狀,通體施青黃釉,且壺內外均施釉,足部有泥條支燒痕跡??趶?0.4、底徑8、高20.4厘米(圖六,4)。標本T211④:59,柄部殘??趶?.8、底徑6、高15.3厘米(圖六,8)。

      (二)第二期遺存

      包括第1區(qū)的③a和③b層、第2區(qū)的③a和③b層、第3區(qū)的③層及上述地層下開口的遺跡。

      1.遺跡

      僅見排水溝1條,編號G4。位于第3區(qū)T331東部及T332東南部,開口于③層下,打破生土。G4平面呈“L”型,西北側延伸至發(fā)掘區(qū)外,由于發(fā)掘區(qū)周圍均為現(xiàn)代建筑,未繼續(xù)清理。G4由大小不一的石塊與石條砌成,寬50~65厘米,原先均應有石板蓋頂,現(xiàn)僅存西側石板。溝的西部有石板鋪底,略高于東部,其流向應從發(fā)掘部分的西北端南流后折向東。溝內淤積大量青灰色淤泥,推測應為排污溝(封三,1)。

      2.遺物

      第二期遺存出土遺物仍以瓷器為主,另有銅錢以及少量建筑構件。瓷器種類主要為青瓷[1],其次為青白瓷、白瓷等。

      (1)龍泉窯青瓷

      碗 16件。以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三型。

      A型 2件。敞口。標本T321③:12,尖圓唇,深弧腹,圈足較矮。內壁刻劃花紋,口沿下方和內底各有一圈弦紋。釉色青黃,底部不施釉。口徑15、底徑5.7、高6.9厘米(圖七,1)。

      圖七 第二期遺存出土龍泉窯青瓷器1.A型碗(T321③:12) 2.B型盤(T123③a:1) 3.A型盤(T211③a:6)4.器蓋(T122③a:1) 5.B型碗(T211③a:1) 6.C型碗(T321③:7)7.碟(T211③a:8)

      B型 13件。撇口。標本T211③a:1,圓唇,斜弧腹,圈足,內底有弦紋一周,釉色青綠,外底無釉。口徑16.2、底徑6、高7厘米(圖七,5)。

      C型 1件。直口。標本T321③:7,直口微斂,尖唇,深腹,圈足,通體施青綠釉,釉面有開片。足底刮釉,外壁有淺浮雕蓮瓣紋??趶?2、底徑6.6、高7.7厘米(圖七,6;圖九)。

      圖九 第二期遺存出土龍泉窯青瓷C型碗(T321③:7)

      盤 2件。以口沿和腹部形態(tài)差異分為二型。

      A型 1件。敞口,深腹。標本T211③a:6,圓唇,圈足較高,釉色青綠,外底刮釉一周。內底有刻劃花草紋。口徑16.8、底徑10.2、高4.2厘米(圖七,3)。

      B型 1件。敞口,斜弧腹。標本T123③a:1,尖圓唇,淺腹,底部胎較厚,通體淡青色釉,釉面有開片,足底無釉,外壁有蓮瓣紋裝飾??趶?4.9、底徑6.6、高4厘米(圖七,2)。

      碟 1件。標本T211③a:8,撇口,圓唇,斜腹,底部胎較厚,圈足,釉色青綠,內底有澀圈??趶?1.4、底徑6.6、高3.6厘米(圖七,7)。

      器蓋 3件。標本T122③a:1,小圓豆形紐,蓋面呈弧狀,蓋頂有弦紋,蓋沿略向上收,子母口,蓋面施青綠釉,蓋內無釉。蓋徑13.9、子口徑10.8、高4.8厘米(圖七,4)。

      (2)青白瓷

      碗 3件。斜弧腹,釉色白中閃青,口沿處均刮釉一周。以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2件。撇口。標本T321③:15,矮圈足,內底有弦紋一周??趶?5.3、底徑5.4、高6.3厘米(圖八,13)。

      B型 1件。直口微斂。標本T112③a:2,圈足,素面??趶?2.8、底徑6.4、高7.1厘米(圖八,4)。

      盞 2件。斜弧腹,圈足,釉色白中閃青,以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1件。敞口。標本T211③b:1,厚圓唇,內底有弦紋一周,外底不施釉??趶?1.8、底徑5.7、高4.6厘米(圖八,6)。

      B型 1件。撇口。標本T322③:6,尖唇,矮圈足,內底有弦紋一周,口沿處刮釉一周,外底無釉。口徑11.8、底徑5.1、高3.3厘米(圖八,7)。

      盤 2件。標本T321③:2,敞口,圓唇,折腹,平底,釉色白中閃青,內底有刻劃蓮花紋??趶?2、底徑4.6、高2.8厘米(圖八,2)。

      器蓋 1件。標本T221③a:1,貼附紐,蓋面呈弧狀,蓋頂有弦紋,蓋沿略向上收,子母口,內外均施青白釉,蓋沿無釉。蓋徑15.9、子口徑11.8、高4.5厘米(圖八,14)。

      杯 1件。標本T211③a:4,撇口,尖唇,斜弧腹,圈足,內底有弦紋兩周,釉色白中閃青,外底不施釉。口徑9.2、底徑5、高4.5厘米(圖八,9)。

      (3)白瓷

      碗 2件。根據(jù)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1件。敞口。標本T332③:1,芒口,斜弧腹,假圈足,內底有雙弦圈,薄胎薄釉??趶?6.8、底徑5.8、高5.8厘米(圖八,12)。

      B型 1件。直口。標本T113③a:6,斜弧腹,矮圈足,釉面有開片,外壁施釉不及底。口徑16.8、底徑5.8、高6.2厘米(圖八,11)。

      盤 2件,形制相近。標本T322③:2,敞口,尖唇,芒口,斜腹,平底微凹,內底模印菊花紋,薄胎薄釉??趶?3.4、底徑10.2、高2.4厘米(圖八,1;圖一〇)。

      圖一〇 第二期遺存出土白瓷盤(T322③:2)

      (4)其他釉色瓷器

      黑釉瓷盞 4件,形制相近。標本T321③:13,直口微斂,尖圓唇,深弧腹,腹部漸收,矮圈足,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有剪紙貼花裝飾的梅花和鳥。口徑11.4、底徑3.4、高5.6厘米(圖八,3;圖一一)。標本T321③:3,形制與T321③:13相近,素面??趶?3.3、底徑3.7、高6.6厘米(圖八,5)。

      圖一一 第二期遺存出土黑釉盞(T321③:13)

      醬釉瓷盞 1件。標本T113③a:1,撇口,尖圓唇,束頸,斜弧腹,假圈足??趶?0.4、底徑4.4、高4.2厘米(圖八,8)。

      黃釉瓷杯 1件。標本T121③a:5,撇口,尖圓唇,斜弧腹,高圈足,內底有弦紋一周??趶?.8、底徑3.4、高8.2厘米(圖八,10)。

      除瓷器以外,本期遺存還出土了大量銅錢,有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通寶、天圣元寶、景祐元寶、皇宋通寶、嘉祐通寶、熙寧元寶、元豐通寶、元祐通寶、紹圣通寶、政和通寶、宣和通寶、圣宋元寶、淳煕元寶、嘉定通寶、紹定通寶等。

      (三)第三期遺存

      包括第1區(qū)的②層、第2區(qū)的②a和②b層、第3區(qū)的②層以及上述地層下開口的遺跡。

      1.遺跡

      (1)排水溝

      2條。其中G1位于第1區(qū)T111,開口于②層下。用泥質紅陶套接成長6.2米的排水管,單節(jié)管道長30、直徑21厘米,管內充滿淤土,損壞嚴重(圖一二)。推測此溝可能為建筑排水溝。

      圖一二 第三期遺存G1

      G2位于第3區(qū)T312,開口于②層下。溝體走向為東偏南20°,兩側磚砌,溝頂和溝底均鋪磚,殘長5.8、寬0.5米,溝內寬約0.2米(圖一三)。推測此溝可能為建筑排水溝。

      圖一三 第三期遺存G2

      (2)水池

      編號為C1,位于第3區(qū)T321和T322,開口于②層下。平面呈長方形,長4.1、寬3.1、深0.65~0.8米。池壁由大小不一的石條錯縫平砌而成,池壁最底層石條的下面有成排的木樁插入泥土之中,東北部和西壁中部各有一條條石鋪成的臺階(圖一四)。由于在T312內發(fā)現(xiàn)了排水溝G2,而T311與其相鄰,因此推測C1原先應與G2相連,并作為G2的匯水池,同時池內包含大量青花瓷片,可能也作為雜物池使用。

      圖一四 第三期遺存C1

      (3)礎石

      編號為F1,位于第3區(qū)T311、T312、T321和T322,開口于②層下,被C1打破。東西向分布四排共17堆礎石,每排間距約4米,東西相鄰的兩堆礎石間距不等,最小1.7米,最大4.5米,完整的單堆礎石約1米見方,由上下兩層石塊鋪成,每層石塊均厚約20厘米,其間夾有35厘米厚的墊土,部分被破壞,局部被C1底部打破(封三,2)。由于在第3區(qū)并未發(fā)現(xiàn)明確可以與之配套的建筑構件,推測該組礎石可能屬于一個敞篷式建筑。

      2.遺物

      本期遺存出土遺物以青花瓷居多,此外還有少量銅錢、陶器、建筑構件等。以下對出土的青花瓷作簡要介紹[2]。

      碗 21件。根據(jù)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7件。敞口,斜直腹,圈足,足底無釉。標本T231②b:5,內外壁有青花的雙弦紋和草葉紋??趶?4.4、底徑4.7、高5.4厘米(圖一五,5)。

      B型 14件。撇口,斜弧腹,圈足,足底無釉。標本T311②:1,內外壁均有青花龍紋??趶?0、底徑4.7、高5厘米(圖一五,8;圖一六,左)。標本T231②a:2,內外壁均有青花靈芝紋,外底有青花雙弦紋以及畫押款??趶?5.6、底徑7.2、高7厘米(圖一五,1;圖一六,右)。

      盤 5件。標本C1:5,撇口,斜弧腹,圈足,底足刮釉一周,內外壁均有青花靈芝紋,外底有青花雙弦紋以及畫押款??趶?9.2、底徑12.4、高3.9厘米(圖一五,12)。

      盅 12件。根據(jù)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5件。敞口。標本T231②a:24,圈足,深弧腹,外底凸出,內壁口沿下方有青花弦紋一周,內外壁均有花草紋??趶?.2、底徑2.8、高4.4厘米(圖一五,7)。

      B型 7件。撇口。標本T231②a:20,斜弧腹,內壁有青花雙弦紋,內外壁均有青花花草紋,足底不施釉??趶?.2、底徑3.2、高3.8厘米(圖一五,6)。

      盞 4件。根據(jù)足部形態(tài)差異可分為二型。

      A型 1件。圈足較高且外撇。標本T231②a:29,折腹,底足刮釉一周,外壁飾青花花卉。口徑11、底徑2.9、高3.5厘米(圖一五,2)。

      B型 3件。矮圈足。標本T231②a:32,斜弧腹,外底無釉,內壁飾青花花卉??趶?1.6、底徑6、高3.1厘米(圖一五,11)。

      器蓋 2件。標本C1:6,蓋面呈弧狀,無蓋鈕,直口,蓋頂有青花孩童圖案。蓋徑9.6、口徑6.6、高2.5厘米(圖一五,3)。標本T311②:4,蓋面呈弧狀,圓蓋鈕,蓋沿較平,子母口,蓋頂有青花山水圖案。蓋徑10、口徑7.6、高3.4厘米(圖一五,9)。

      杯 4件。標本C1:3,直口,上腹較直,下腹收成矮圈足,口沿及底部均刮釉一周,外壁有青花花草紋??趶?.6、底徑5.8、高9.2厘米(圖一五,4)。

      碟 12件。根據(jù)口沿形態(tài)差異可分二型。

      A型 6件。敞口。標本T231②b:4,斜弧腹,圈足,足底刮釉一周,內外口沿和底部均有青花弦紋??趶?.8、底徑6、高2.1厘米(圖一五,13)。

      B型 6件。撇口。標本T231②b:3,其余形制與A型基本相同,內壁飾青花動植物??趶?2、底徑5.6、高2.6厘米(圖一五,10)。

      第三期遺存出土的青花瓷中,有一些帶有年款的碗底,其中字體可辨的款識有明代“宣德”“成化”以及清代“丁未”等(圖一七)。此外,第三期遺存還出土了少量銅錢,其中字跡可辨的僅有康熙通寶。

      圖一七 第三期遺存出土的帶款識青花瓷碗底

      三、結語

      (一)遺址年代分析

      馬衙街南遺址出土了大量瓷器,其時代特征較為明顯,同時結合地層中出土的銅錢,可以對三期遺存的年代作進一步分析。

      第一期遺存,出土瓷器多為唐宋時期的越窯青瓷,種類豐富,器型多樣。其中,碗、盤、盞類器物的內底和外足上,有較多的點狀及條狀支燒痕跡,這一制瓷工藝是晚唐至吳越國時期越窯瓷器常見的裝燒方法[3]。吳越晚期到北宋早期,鸚鵡紋、雙蝶紋、纏枝荷葉紋等在越窯瓷器裝飾中較為流行[4],B型碟(圖六,2)的內壁刻劃鸚鵡荷葉紋,與越窯這一時期的裝飾風格頗為相似。除了晚唐至北宋早期風格的越窯瓷器,在馬衙街南遺址的第一期遺存中,也發(fā)現(xiàn)了與越窯晚期相同造型的器物,如Ab型盤(圖五,12)與寺龍口越窯址北宋晚期的AaⅣ式盤[5]相似。因此,通過與越窯遺址出土瓷器的初步對比,可以判斷馬衙街南遺址第一期遺存的年代大致在晚唐至北宋時期。

      第二期遺存,出土遺物仍以瓷器為主,其中有大量新出現(xiàn)的龍泉窯瓷器。A型碗(圖七,1)與龍泉東區(qū)窯址出土的一型Ⅶ式碗類似[6],后者年代為南宋中晚期。B型盤(圖七,2)與龍泉東區(qū)窯址三期七段的五式碗[7]、B型碗(圖七,5)與龍泉東區(qū)窯址的六型Ⅱ式碗[8]、A型盤(圖七,3)與龍泉東區(qū)窯址三期七段的四型盤[9]有著很強的相似性,而這些龍泉東區(qū)窯址出土瓷器的年代均為元代晚期。因此,通過與龍泉窯址出土瓷器的初步對比,可以判斷馬衙街南遺址第二期遺存的年代大致為南宋、元時期。

      第二期遺存堆積中還出土了一定數(shù)量的銅錢,雖然這些銅錢多數(shù)為北宋時期鑄造,但其中也有南宋嘉定、紹定和淳熙年間鑄造者,而且均出土于第2區(qū)的③b層,這也說明第二期遺存從下層開始,年代便已進入南宋時期。

      第三期遺存,出土遺物仍以瓷器為主,而且青花瓷異軍突起。青花瓷是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瓷器品種,從出土青花碗底的款識以及銅錢也能確認第三期遺存的年代應為明清時期。

      (二)遺址性質推斷

      修建于晚唐至五代初年的明州羅城,北、東以余姚江、奉化江為界,西、南以新開挖的護城河為界,此布局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期。馬衙街南遺址地處明州羅城內的西部,接近羅城西墻,即今長春路一線。第2區(qū)④層出土遺物的年代可上溯至晚唐時期,正是明州羅城投入使用的階段,與寧波的城市發(fā)展史完全吻合。在東西分布的三個發(fā)掘區(qū)中,僅第2區(qū)有較為單純的晚唐至北宋時期遺物,且在該層下還發(fā)現(xiàn)有墓葬,說明這一時期明州羅城的西部區(qū)域可能尚處在初始開發(fā)階段,人類活動地點還相對較少,尤其是在此之前,可能還被用作墓地。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第一期晚唐至北宋遺存中有一組木樁遺跡Z1,這組木樁遺跡雖然沒有完全揭露,但是其性質引人深思。這組木樁每一小組的五根木柱都不是很粗,這種構造不像是普通房屋的柱網,可能是起到支撐作用的一組柱子。而且從其對稱分布的結構來看,似乎與支撐伸出水面的甲板立樁有幾分相似。如若推測成立,那么這一區(qū)域內出土如此之多的越窯瓷器便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第2區(qū)④層出土晚唐至五代的越窯瓷器數(shù)量多且重復率較高,與日常生活所用瓷器的數(shù)量不盡相符,而且第一期遺存中未發(fā)現(xiàn)大量的生活遺跡,那么月湖西區(qū)在明州羅城建成前后的一段時間,是否有可能存在一個瓷器交易場所呢?月湖開鑿于唐代貞觀年間,有河道與三江(今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相連,現(xiàn)在的馬衙街南側仍有一條向東與月湖相連的水道,關于這條水道出現(xiàn)的時間現(xiàn)已無從考證,但其應與月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鑒于此,我們推測,月湖西區(qū)在明州羅城建成前后,可能存在一個小型的貨運碼頭,其功能之一是集散從北部地區(qū)通過余姚江再經月湖轉運而來的越窯瓷器。這也可能是明州羅城建成之前明州地區(qū)貨物運輸?shù)囊粭l通道,但是隨著羅城的建設,月湖被圍入羅城,這條水運通道可能在北宋時期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越窯在北宋中后期的逐漸衰落,到了南宋、元時期,龍泉窯瓷器取代了越窯瓷器在本地的市場。馬衙街南遺址的第二期遺存,都出土了南宋、元時期的龍泉窯瓷器,與前一階段相比,人類活動幾乎已遍布這一區(qū)域。而且除了浙江本地所產的龍泉窯瓷器,第二期遺存還出土了較為典型的金代定窯白瓷以及南宋的吉州窯剪紙貼花黑釉瓷和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明州城經過二百多年的發(fā)展,更具吸引力,與其他地區(qū)的商業(yè)往來也更多了。

      馬衙街南遺址第三期明清時期遺存與第二期遺存相比具有明顯的延續(xù)性,三個發(fā)掘區(qū)青花瓷器的普遍發(fā)現(xiàn)便是很好的例證,而且這一階段遺跡更多、更豐富,說明明清時期寧波羅城西部區(qū)域較前一階段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只是瓷器品種轉換為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出產的盛行全國的青花瓷。

      通過對馬衙街南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資料整理,使我們以小見大,進一步了解了寧波市區(qū)明州城遺址可能存在的歷史變遷。但是由于城市考古工作面臨諸如發(fā)掘區(qū)域有限、晚期擾亂頻繁等難以回避的問題,一些關于遺址性質的初步推論還有待于今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補充和印證。

      領隊:李永寧

      發(fā)掘:李永寧 秦百林 鄧 峰 張朝智

      繪圖:付亞瑞 羅雅馨 高夢玲 吳 敬

      執(zhí)筆:吳 敬 李永寧

      猜你喜歡
      圖五底徑釉色
      利用和差調換數(shù)字
      石灣窯釉色對石灣陶文化的影響
      佛山陶瓷(2023年11期)2023-03-07 06:05:51
      如意
      寶藏(2021年12期)2022-01-15 04:19:28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藝術品鑒(2019年9期)2019-10-16 08:57:32
      現(xiàn)代陶藝肌理與釉色結合研究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一種能準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fā)掘簡報
      對三州倉“月旦簿”的復原嘗試
      ——兼論“縱向比較復原法”的可行性
      河南三門峽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
      漳平市| 固安县| 敦化市| 义乌市| 长春市| 兴山县| 布尔津县| 汽车| 延庆县| 金溪县| 福海县| 安龙县| 永登县| 濮阳县| 富民县| 绥棱县| 封开县| 长寿区| 寿阳县| 吴江市| 枣阳市| 罗定市| 义马市| 九龙城区| 思南县| 胶州市| 湘潭县| 三亚市| 确山县| 石河子市| 个旧市| 青河县| 库尔勒市| 苏尼特右旗| 库伦旗| 重庆市| 晋州市| 南康市| 舞阳县| 乌拉特前旗|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