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 年,安慶地區(qū)行政區(qū)劃擴大,轄區(qū)有懷寧、望江、太湖、宿松、岳西、桐城、樅陽、潛山、東流、至德、貴池、銅陵、青陽等十三個縣。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扶植下,先后成立了職業(yè)劇團,這些劇團是:
民眾劇團:1949 年成立于安慶,主要由丁永泉、戴寶龍、潘澤海、王文治、丁翠霞、丁紫臣等知名藝人組成。1950 年,王少舫、王少梅等京劇藝人也改行加入。
勝利劇團:1949 年成立于安慶,主要由桂月娥、桂椿柏、陳丙炎、胡玉蘭、查文艷、柯三毛等知名藝人組成。1951 年,嚴鳳英從南京回宜,加入了勝利劇團。
至德大眾劇團:這個劇團是由望江縣黃梅戲藝人胡玉庭和懷寧縣藝人李桂蘭、陳鳳凰等于1951 年從江北來到至德縣成立的。他們以至德為基地,經(jīng)常在江西景德鎮(zhèn)等地流動演出。
銅陵新民劇團:桂椿柏、桂月娥等于安慶剛解放時成立的所謂“一、二、三班子”流動到銅陵縣;1951 年接受當?shù)卣I(lǐng)導,改名“銅陵新民劇團”。小生演員楊友林一度在此演唱。這個劇團扎根于銅陵礦區(qū),也到外地巡回演出,多次到上海、漢口等城市演唱。
懷寧劇院:1949 年春石牌解放后,于9 月以舊時石牌民間班社為基礎(chǔ),另又接納京班“大四喜”部分成員,集全縣知名藝人于一堂,聯(lián)合組成懷寧劇院。京戲方面的王奎應(yīng)、華協(xié)和、黃遠來、劉美云,黃梅戲方面的潘猶芝、郝秀球、劉圣揚、阮銀枝、何世勤、陳宗記、韓少卿等人,均在廣大觀眾中享有盛譽。
青陽青城劇團:1952 年原“桐城大眾劇團”流動到青陽縣與麻彩樓所在的一個京劇班社聯(lián)合演出,改為“青陽青城劇團”,既演黃梅戲,又唱京戲。黃梅戲演員有張先哲、張勝英、王劍鋒、琚詩貴、查昆山等。
桐城人民劇團:原在桐城的“大眾劇團”到青陽演出后,當?shù)匚幕块T集中老藝人陳國榮、吳理樹(早年唱“倒七戲”)以及業(yè)余演唱的積極分子嚴云林、戴德芳等,于1952年11 月間成立了“桐城人民劇團?!?/p>
潛山新新劇團:于1952 年11 月組成。演員有賈金堂、金云嬌等。
太湖工農(nóng)劇團:成立于1952 年12 月。演員有唐小蓮、唐愛蓮、王魯明(原為京劇演員)等。
宿松和平劇團:成立于1952 年11 月。演員有王子林、許有光、楊國英、周桂蘭、黎承剛等。
湖東人民劇團:1952 年10 月在原湖東縣(現(xiàn)改樅陽縣)所在地湯家溝成立。演員有陳長生、張良俊、孫仲英、阮小霞(原為京劇演員)等。
東流群眾劇團:1953 年1 月成立。演員有檀雪華、劉俊云等。后至德縣與東流縣合并為東至縣,根據(jù)“一縣一團”的原則,保留“至德大眾劇團”,“東流群眾劇團”調(diào)歸馬鞍山市領(lǐng)導,即現(xiàn)在的“馬鞍山市黃梅戲劇團”。
岳西縣峰聲劇團:1954 年由陳亭衢、王瓊林籌建,1955年1 月正式成立,屬集體所有制企業(yè),陳亭衢為首任團長。人員由來自望江、懷寧和岳西縣的京劇藝人汪正奎、陳家德,本土藝人余德禮、王瓊林、陳華軒及吳慶華、黃登榮、汪衍文、王郎福、查美琴等組成。
望江流動劇社:是以原來半職業(yè)性的“涼泉劇團”為基礎(chǔ),吸收一部分業(yè)余戲曲活動骨干,于1953 年1 月成立的。以望江縣城為基地,在全縣范圍內(nèi)流動,有時也去江西彭澤等地巡回演出。演員有龍昆玉、龍甲炳、史碧霞、肖玉珍等。
1952年,組織調(diào)演的來往公文
以上所列劇團,有一個一致且必須關(guān)注的特點是:它們無一冠有“黃梅戲”這個劇種名號,顯而易見,這些劇團的命名者,根本沒有想過劇團會與“黃梅”二字有什么關(guān)系。這些從舊社會學藝成名的藝人們,是從拜戲神、尊師長的演藝江湖文化中浸潤過來的,尊師重道是班社的基本規(guī)則,若他們認同所習技藝真的源出湖北黃梅,不可能發(fā)生這種集體背叛師門的怪事。
1952 年,政府全面管理各地的職業(yè)院團,至1952 年7月22 日,“安徽省暑期藝人訓練班”在合肥開課,“黃梅調(diào)”和“黃梅戲”的稱謂逐漸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和習慣。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方方面面尤其是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專有名詞的褒貶詞性忽然有了根本性的逆轉(zhuǎn),“唱黃梅調(diào)的”的稱謂已沒有任何歧視和侮辱的意思了。翻身解放的藝人們對黨和政府充滿感恩戴德之心,代表政府領(lǐng)導演藝行業(yè)的新文藝工作者以“黃梅戲”為這個劇種定名,在當時是沒有任何歧義的。
即便如此,在政府行政公文中,對黃梅戲的正式定名還是十分慎重的。安徽省組織黃梅戲、泗州戲兩個地方劇種演出代表團,赴上海參加華東區(qū)小戲觀摩演出,在與上海方面來往公文的聯(lián)系上,正式出現(xiàn)了黃梅戲的劇種冠名。因為這個冠名,是安徽省文化局負責此項工作的時任藝術(shù)科長余耘、科員鄭立松、余健民經(jīng)過了醞釀和商議的。2016 年第三期《黃梅戲藝術(shù)》雜志刊登了鄭立松先生的署名文章《值得探討的“黃梅調(diào)”這一名稱》,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在向上海正式介紹時,安徽方面選擇了“黃梅調(diào)”這個名字,因為從這個地方劇種眾多的名字中,叫“懷腔”顯小了,叫“皖劇”又太大了,叫“徽調(diào)”“花鼓調(diào)”“二高腔”既重復也不準確,都不如“黃梅調(diào)”叫得上口,字面上也好看。從此上海方面在宣傳和發(fā)文上,都正式稱作“黃梅調(diào)”或“黃梅戲”了。
……
回顧冠名“黃梅”的實際歷史,的確是出于偶然和隨性,牽扯不上藝術(shù)類別的界定和源頭問題。本是很簡單的問題,是人為的弄復雜了。
1953 年4 月30 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這在經(jīng)過上年底全國范圍內(nèi)戲劇劇種認定登記后,已是順理成章之事。自此,安慶地區(qū)市、縣十多個劇團全部冠上“黃梅戲”三字。
探討黃梅戲源頭是一項正常的學術(shù)活動,展開討論、爭論更是必不可少的學術(shù)手段。提出質(zhì)疑并非是對前賢的不敬,更不存在什么地域利益之爭。本著對歷史、對后代負責的理念,我們再探黃梅戲的起源因由,是為了把明顯含混不清的交代,講述得更為清楚,把忽略不計的某些方面展開審視,以爭取最大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求取最大公約數(shù)的唯一方法是不遺漏任何一項相關(guān)數(shù)據(jù)來進行運算。
2016 年5 月17 日,在北京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倡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shù)爭鳴,活躍學術(shù)空氣,要大力弘揚優(yōu)良學風,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yōu)良學風,營造風清正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shù)生態(tài)?!?/p>
黃梅戲起源的真實歷史在既少典籍可查,口述歷史又眾說紛紜的客觀條件下進行再探討,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當今國泰民安、文化昌盛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這一代黃梅戲藝術(shù)工作者若能憑良心、盡責任地把近兩百年歷史長河中,黃梅戲曾經(jīng)發(fā)生的星星點點的事實鉤沉、還原出一個較為完整清晰的證據(jù)鏈,以供后人研究評判,應(yīng)該就是功德一件了。世上本無路,路總是人走出來的,邁開了第一步,我們將堅持走下去。
1.清光緒十八年《申報》:1892.5.24.第6855 號第2 頁 《皖公山色》(右起第5-7 行):
……○有一種小戲名曰黃梅調(diào),裝點云情雨意,妖冶之狀,淫糜之音, 最足壞人心術(shù)。前經(jīng)官憲飭差驅(qū)逐,此風為之稍戢。近來日久玩生,城廂內(nèi)外,到處開臺。每至璧月初升,銀缸齊點,繁弦急管,響遏行云。黌影衣香,喧闐滿座。此何等事,而竟任其明目張膽乎?牧民者不得辭其責矣。
2.民國十年(1921)版《宿松縣志·實業(yè)志·藝術(shù)·戲劇》:
西人視戲劇為演說之一種,其法重在改良社會,輸導文明,故習者多高貴而有學識之人。吾國優(yōu)孟衣冠,則專為娛耳悅目,媚神求福之用。邑人以戲劇營生活者,雖不甚多,而號為專精,能獻藝于滬、漢各埠之歌舞場者,亦間有之。又,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其實則為誨淫之劇品。邑青年子弟,當逢場作戲時,亦或有習之者。然父詔兄勉,取締極為嚴厲。
3.《申報》1934年11月18日 22121號第18頁:《黃梅調(diào)》 (“業(yè)余娛樂”欄目 /作者署名“紹康”)
《申報》第22121號《黃梅調(diào)》文。原文有標點符號,今除改繁體字為簡體字,豎式為橫式外,一仍其舊
黃梅是鄂東與皖西接壤的一個大縣,“黃梅調(diào)”就是在這個縣里發(fā)源的。通常都把這種戲視為一種“小戲”,以別于另一種流行于鄉(xiāng)鎮(zhèn)間的“大戲”——京劇。
顧名思義,“黃梅調(diào)”既是被視為一種“小戲”,一種“調(diào)”,則其內(nèi)容和演出形式上的淺顯簡陋處,我們是不難推知一二的。現(xiàn)在我就想從這種戲的內(nèi)容和演出形式上略說一說。
本來民間大眾所要看的是一個情趣濃郁的“情節(jié)”。他們所愛的是一個悲歡離合曲折有致有頭有尾的故事?,F(xiàn)在“黃梅調(diào)”之所以能獲得鄂皖間廣大民眾的一種風靡的欣賞,就是因為這種戲的構(gòu)造能適合這個條件。雖不必像上海的海派京戲如“彭公案”“貍貓換太子”“封神榜”之流一連就是一二十本以上的“連臺好戲”,但“黃梅調(diào)”中的確有取這種類似的形式的?!包S梅調(diào)”的演出方式通??煞譃槿糠郑赫龖?,打彩和插戲。視戲詞之長短,正戲有僅演一出或二三出不等的,也有因戲詞太長僅能演半出,把全本戲分成兩次演的。戲詞很長的戲如“蕎麥記”“烏金記”“牌環(huán)記”“鳳凰記”“賣花記”“三寶記”“訟詞記”“烏盆記”“恩歌記”“狗奶記”“珍珠塔”“百花亭”“山伯訪友”“張朝宗告奸臣”1,“打紅梅”“雙合鏡”“漁網(wǎng)會母”……等,多半都能維持一臺戲的正戲,其中如“張朝宗告奸臣”“漁網(wǎng)會母”等都是有前后本,可以分作兩次演的。這些戲大都可連演至三四小時以上。情節(jié)上這些戲大都離奇復雜,哀感頑艷,極適合落后的民眾心理。
每一出戲里大都有些個別的小場面,在表演時可以視時間之長短任意伸縮省略。例如“山伯訪友”一出里有這些小節(jié)目:“訪友”“送友”“採藥”2,“歸天”“吊孝”“哭靈”等,如無時間演全本時,有些場面就可以略去。這些場面如能像海派京戲的那么鋪張描寫,編成連臺好戲也是可能的。
“插戲”是“小戲”中的“小戲”,內(nèi)容離不掉男女之私。這也正是“黃梅調(diào)”被衛(wèi)道的先生們紳士們所最詬病的地方。這里面倒多著“連臺好戲”。“插戲”中最有名的是描寫“余老四”和“蔡鳴鳳”兩個人事跡的戲。關(guān)于余老四的有下列幾本:“余老四拜年”“余老四反情”“余老四打瓦”“余老四過蓋嶺”3,“余老四充軍”“張二女十二想”等。關(guān)于蔡鳴鳳的有下列幾本:“小辭店”“牌刀記”“賣飯女修書”等。這些戲都可以單獨演出,一如彭公案之類每本可以單獨演出。
寫到這里,我不能不把這些戲的內(nèi)容約略的提一提。中國社會現(xiàn)在仍是一個半封建社會,民間的種種風習仍脫不掉封建殘余的色彩。作為表現(xiàn)民間文化思想程度的民眾娛樂,其內(nèi)容的腐舊,淺薄是不問可知的。提倡迷信,誨淫,可說是多數(shù)流行的民間小戲的通病?!包S梅調(diào)”就保有著這各種有害的特質(zhì)。它把公子小姐的私情,才子佳人的好合,歸結(jié)到個人幸福的小范圍里去,以見神見鬼山窮水盡出神仙的迷信的方法來打動觀眾的好奇心——這些,對于社會的進步都是有害的?!安鍛颉敝械臉O露骨的色情描寫及演出,我們是雖不和衛(wèi)道的先生們一樣無批判的一致抨擊,但我們?nèi)粢灰患右酝魄?,則發(fā)覺可取的地方實屬太少?!按虿省备腔奶啤N抑豁毺嵋患履憔涂梢悦靼?。打彩為的向觀眾要錢,觀眾就可以用種種方法向臺上男扮女裝的演員刁難,例如將錢銜在嘴里,要演員用嘴來接等等。
但,無論是“正戲”“打彩”抑或“插戲”,卻都保有著廣大的觀眾。這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地方。民間演劇大都題材淺近,用土音土語演出,舉辦起來又多半輕而易舉。“黃梅調(diào)”也自有著這些優(yōu)點。“黃梅調(diào)”的取材就有不少的“本地風光”。自然,“黃梅調(diào)”中有許多是脫胎于過去的小說傳奇,昆劇京戲的,如“珍珠塔”“烏盆記”“梁山伯與祝英臺”……,都不是黃梅調(diào)所獨有的。昆劇中,紹興文戲中,四明文戲中就有這些節(jié)目。但“黃梅調(diào)”也的確有它獨創(chuàng)的地方。“黃梅調(diào)”中有許多戲確是有名的事實的搬演。這些事實多半都發(fā)生在黃梅及鄂東皖西一帶,也有少數(shù)是發(fā)生在皖鄂兩省別部及河南或江西的。如正戲中之“訟詞記”“烏金記”及插戲中關(guān)于余老四蔡鳴鳳的事情,據(jù)說真確有其事,確有其人,確有其地。如“訟詞記”中的故事發(fā)生在太湖,后來打官司打到安慶、南京、北京?!盀踅鹩洝敝袃蓚€強盜據(jù)說是在江西瑞昌縣中捉到的?!坝嗬纤倪^蓋嶺”,所謂蓋嶺是宿松和黃梅交界的一座山,是余老四從太湖回家要經(jīng)過的一條路。據(jù)說余老四在太湖和張二妹“相好”,至今太湖人還認為不大名譽,太湖的某些地方還禁演這種關(guān)于余老四的戲的。由此可見“黃梅調(diào)”地方色彩的濃厚。
“黃梅調(diào)”戲詞頗多采用村野俚語,簡字、俗字、錯字,充塞字里行間。早年流行的是一種手抄本的唱本,現(xiàn)在因流行頗廣,皖鄂(以黃梅為中心,東至大通,西至漢口,南至武穴,北至黃麻以上。浙江于潛一帶有洪楊時代安徽的移民,他們也曾把“黃梅調(diào)”帶過去。)各大小城市有木刻本出現(xiàn)了?!包S梅調(diào)”的“不脛而走”與這些唱本的流傳,以及它的演出方式是頗有關(guān)系的。
“黃梅調(diào)”現(xiàn)在已逐漸都市化了。皖鄂有些大城市中的戲院,演京戲時“門可羅雀”,改演“黃梅調(diào)”卻不免要“風靡一時”了。曾有過京戲班子改唱“黃梅調(diào)”而達到營業(yè)勝利的目的。京戲班中有坤角,坤角唱起色情的“黃梅調(diào)”來,不必說,是更能轟動遠近的。
“黃梅調(diào)”無疑地是有著它許多的缺點,但它能夠采取通俗的題材為通俗的演出,因而獲得極廣大的觀眾,這點,卻是我們留心戲劇問題的人所不可不注意的一件事。
1、應(yīng)為《張朝宗告經(jīng)承》。
2、採藥,應(yīng)為“描藥”。
3、蓋,應(yīng)為“界”。
(未完待續(xù))選自《黃梅戲起源》(中國戲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