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蓮,魏 菱
(楚雄州第二幼兒園,云南 楚雄 675000)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強調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重視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①參見段柳虹:《有效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策略》,《考試周刊》2015年第76期。。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游戲自由空間,提高幼兒游戲興趣,調動幼兒游戲主動性,增強幼兒專注力,培養(yǎng)幼兒游戲品質,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幼兒園一日的活動中,戶外自主游戲成為一個重要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隨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種有利于幼兒成長發(fā)育的活動形式,戶外自主游戲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類幼兒園的重視。幼兒園教師往往會選擇適當的時間,把幼兒帶到戶外進行游戲活動,不再把幼兒禁錮在教室里開展教學活動和游戲。②參見錢愿秋:《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價值、現狀與組織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第7期。楚雄州某幼兒園(以下簡稱“S 幼兒園”)結合自身實際,在落實課程游戲化要求,加強課程游戲化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積極推進游戲化課程改革。近兩年的實踐,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長久堅持能力,以及同伴間的合作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不僅成了該幼兒園的基本課程之一,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
S幼兒園,占地面積1991.71平方米,戶外活動面積更為有限。如何合理利用現有空間,因地制宜地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活動,成為游戲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認真分析現有空間資源的基礎上,課題組通過前期規(guī)劃,按功能將戶外場地進行了劃分,保證場地具備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基礎條件;同時,在課程設置以及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安排表上做了調整,讓幼兒們每天都有1 小時的戶外自主游戲時間。
一定意義上,幼兒園戶外游戲環(huán)境是否適宜、科學、合理,不僅是戶外自主游戲開展的必要基礎,而且還會影響戶外游戲活動的效果,甚至制約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①參見張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戶外自主運動性游戲的組織策略》,《好家長》2018年第36期。。因此,S 幼兒園把戶外環(huán)境的規(guī)劃以及空間的合理利用作為首要任務,并針對環(huán)境規(guī)劃與現有空間的充分利用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查找問題和困難,增強研究針對性。通過對S 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一方面是有的教師對戶外自主游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或是僅僅停留在“戶外”這個表面形式,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去思考如何發(fā)揮戶外自主游戲應有的價值;或是認為自主游戲就是不管不顧,不予限制,結果導致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處于無目的的狀態(tài)。②參見藺鈺:《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年第5期。另一方面是戶外場地生均面積緊張、活動形式單一、游戲環(huán)境開放性不足、材料投放過于隨意、教師控制過于頻繁等,嚴重影響了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效果和質量。
其次,明確了戶外場地規(guī)劃的原則。一是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要充分利用本園的自然環(huán)境;二是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與需要,科學規(guī)劃游戲區(qū),創(chuàng)設合理適宜的、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情境,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三是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合理利用、豐富場地功能、一個場地多種游戲、不同年齡不同游戲;四是在環(huán)境的布局上注重排查和杜絕安全隱患,保障幼兒游戲活動的安全。
再次,因地制宜開發(fā)戶外場地,豐富場地功能。通過現場觀摩、案例分析、交流研討,對各年齡段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根據戶外自主游戲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了六類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充分利用S 幼兒園有限的空間資源,把戶外環(huán)境以及場地功能進行統一規(guī)劃,因地制宜豐富場地功能。創(chuàng)設的戶外自主游戲區(qū)域有:建構+區(qū)(樓頂2)、生活+區(qū)(樓頂1+樓頂3)、交通安全游戲區(qū)(教學樓一樓走廊+跑道)、涂鴉區(qū)(隔觀室外通道)、沙水草地區(qū)(沙池+草地)、運動+區(qū)(懸浮地板操場)。將幼兒園的戶外環(huán)境以及場地功能做了如下規(guī)劃:
第一類功能區(qū)為“生活+區(qū)”,場地設置在樓頂1+樓頂3,適合游戲類型為生活體驗類+角色情境表演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歡喜過家家”“快樂家園”“憶苦思甜飯”“小吃一條街”等,如圖1、圖2。
圖1 生活+區(qū)(程紹蓮攝)
圖2 生活+區(qū)(程紹蓮攝)
第二類功能區(qū)為“建構+區(qū)”,場地設置在樓頂2,適合游戲類型為大型建構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摩天大樓”“螞蟻王國”“中國橋”“我心中的小學”等,如圖3。
圖3 建構+區(qū)(程紹蓮攝)
第三類功能區(qū)為“交通安全游戲”,場地設置在一樓走廊+跑道,適合游戲類型為交通安全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小交警”“紅綠燈”“加油站”“沙灘度假”等,如圖4、圖5。
圖4 交通安全走廊(程紹蓮攝)
圖5 交通安全走廊(程紹蓮攝)
第四類功能區(qū)為“運動+區(qū)”,場地設置在懸浮地板操場,適合游戲類型為集平衡、鉆爬、攀登、自主探索挑戰(zhàn)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輪胎樂”“植物T 臺秀”“箱箱樂”等,如圖6。
圖6 運動+區(qū)(程紹蓮攝)
第五類功能區(qū)為“沙水草地區(qū)”,場地設置在草地、沙池,適合游戲類型為沙水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玩沙樂”“挖核桃”“尋找恐龍”等,如圖7。
圖7 運動+區(qū)(程紹蓮攝)
第六類功能區(qū)為“涂鴉區(qū)”,場地設置在隔觀室外通道內,適合游戲類型為藝術涂鴉類,采用的游戲案例有“快樂涂鴉”“漂亮的陶罐”“印染小方巾”等,如圖8。
圖8 沙水游戲區(qū)(程紹蓮攝)
通過探索嘗試,既對S 幼兒園戶外場地進行了統一布局,合理規(guī)劃,巧妙利用,又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各種游戲活動以及發(fā)展的需要。各年齡班在相應場地上,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主題計劃等建構不同的游戲內容,投放不同的輔助材料,形成不同的年齡班在相同的場地開展不同的戶外自主游戲的機制。
早在2016 年,S 幼兒園就將目光轉向戶外,實施了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在課程設置、一日活動時間安排上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如:幼兒戶外游戲的時間不充裕,雖然課表上安排了1 小時,但除去活動前準備以及離園準備,幼兒游戲的實際時間不足1 小時。又如:戶外場地循環(huán)輪換過于頻繁?,F有戶外場地實行一天一換,教師疲于材料準備,對幼兒的指導不到位,嚴重制約了幼兒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fā)交流的游戲需要。再如:幼兒戶外游戲的質量不高。由于戶外場地開闊、活動比較大,常常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幼兒剛到場地開始游戲,卻又到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間而不得不匆匆結束游戲。結果是游戲前幼兒沒有時間做計劃,游戲結束后,教師沒有時間組織幼兒的回想、探討與分享,游戲效果難以保證。
鑒于此,S 幼兒園對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進行了必要調整。增加了20 分鐘,即將戶外活動的時間從原來的15:50-17:00+離園,修改為15:30-17:00+離園,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戶外自主游戲的時間。同時,將戶外場地循環(huán)輪換,由原來的一天一換更改為一周一換,后又調整為兩周一換,保證了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時間,讓教師能一路追隨幼兒的游戲節(jié)奏,不斷激發(fā)幼兒下一次活動的游戲愿望,確保了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
基于對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深度學習的認識和關注,S 幼兒園又對幼兒的作息時間進行了進一步優(yōu)化:一是把早上的班級自選活動與下午的集中教育活動進行互換,同時把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時間提前了30 分鐘,即從下午15:00 開始至17:00 離園的這段時間都作為戶外自主游戲時間;二是把幼兒自主做計劃、游戲回想與分享的時間延長到30 分鐘,保證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回顧與分享成為一個持續(xù)、動態(tài)、螺旋發(fā)展的過程。
實踐發(fā)現,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有利于幼兒良好游戲品質的培養(yǎng)。相對集中整合的游戲時間,不僅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要,還能保證他們的學習步調一致,非常有利于幼兒的深度學習。真正實現了探究、生成、深度學習、隨機教育的有機統一。
所謂戶外自主游戲活動材料的適齡性,是強調自主活動所需材料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愛好、發(fā)展水平相適宜,能引導激發(fā)幼兒進行高效的活動,促進幼兒的發(fā)展①參見段柳虹:《有效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策略》,《考試周刊》2015年第76期。。
戶外自主游戲材料投放是解決材料適齡性的前提,對此S 幼兒園進行了深入調查,發(fā)現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材料的投放方面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游戲材料單一,游戲活動單調。各場地中投放的游戲材料過于不足,幼兒能進行的游戲活動多是一些簡單重復的擺弄材料;二是游戲材料缺乏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材料更新不及時,幼兒沒有選擇的余地。很多材料頻繁使用,無法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弱化了活動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三是游戲材料不利于幼兒自主取放。游戲材料通常由教師取放和分發(fā),老師發(fā)什么,幼兒就玩什么,缺少了游戲的自主性。
針對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S 幼兒園嘗試按照就近取放的原則,將材料區(qū)與游戲區(qū)做了相應調整,保證其既緊密相鄰,又相對分開、互不干擾,對游戲的主、輔材料進行歸類管理。一方面,添置儲物架,用于擺放游戲主要材料,采用三種方式固定放置在幼兒容易取放的地方。其一,通過設置方格盒式收納臺,用以收納各類小物件,如瓶蓋、石頭、繩子、小瓶子、小盒子、罐子等。其二,通過設置立方體式收納架,用以收納較長物件,如大型碳化積木、木棍、木板、木梯、紙管、紙箱等。其三,通過木質收納屋,用以收納中等大小的物件,如地墊、套圈、沙包、飛盤、跳繩、皮筋、民間游戲材料等。并對所有收納主材的架子,設計了相應的標識,有實物圖片、實物名稱、所在位置、平面圖等,方便幼兒在游戲結束后將物品歸位。實踐證明,這種立體開放的收納方式,保證既不占用幼兒的游戲空間又方便他們取用、收拾和歸類。另一方面,游戲輔助材料則由教師根據各年齡班游戲內容和幼兒的興趣自行準備。例如,在生活+區(qū)里,投放了廢舊廚房用具、廢舊小家電、仿真刀具、竹籃、簸箕、小石磨、硯臼、杵棒、織布機以及兒童支架畫板、各種服飾道具、面部油彩等各種主材,輔材則由幼兒根據自己的游戲需要自備??梢匀ブ贫ú俗V、學習制作美食;可以砸核桃、剝玉米、磨面粉;可以利用廢舊廚房用具,自帶蔬菜、水果玩過家家;可以去織布、織圍巾;可以穿上各種漂亮的服裝,利用各種道具進行角色情景表演,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老師為小班幼兒設置貼近小班幼兒生活視野的戶外活動的場地和游戲。投放的材料更多體現游戲性、情境性、趣味性。②參見張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戶外自主運動性游戲的組織策略》,《好家長》2018年第36期。以戶外建構《小動物的家》為例,活動是以為小動物建房子為線索開展的。游戲主材是室外大型碳化積木,輔材是毛絨玩具小烏龜、小兔、小貓、小狗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們選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自由、自主地為小動物建家。為了完成任務,幼兒們學會了堅持、投入和相互合作,同時建構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針對大班幼兒合作能力強,且喜歡探索、創(chuàng)造、挑戰(zhàn),老師只為他們提供一些主要材料,讓他們自由選擇并自主準備輔助材料,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探索、創(chuàng)造、挑戰(zhàn)的需要。以組織交通安全走廊的戶外自主游戲為例,活動中,幼兒們自發(fā)帶來了墨鏡、扇子、沙灘巾等度假裝備,小推車變成了躺椅,交通安全走廊玩成了“度假村”?;顒舆€衍生出修理鋪、飲品區(qū)、出租車等,在這個活動中,不僅輔助材料都是幼兒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準備,更為重要的是游戲過程也是幼兒們自編自導的。
實踐發(fā)現,不斷地調整、投入和拓展的游戲材料是有趣的、好玩的,也是幼兒最喜歡的。在材料的投放上既要考慮適齡性、有趣性、層次性、挑戰(zhàn)性,能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又能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熱情。既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滿足不同個體、不同能力幼兒的需要。在選擇和投放輔助材料時,要“舉一反三”“有機整合”,既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教育功能,又能激發(fā)幼兒自主游戲的興趣,強化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保證幼兒游戲活動的深入持續(xù)。①參見段柳虹:《有效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策略》,《考試周刊》2015年第76期。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提升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水平的關鍵因素。提高幼兒游戲的計劃性、目的性、有效性,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讓他們學會分工、選擇、共處,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材料,同時積累游戲經驗。而有效的指導往往是建立在有效觀察的基礎之上。在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基于深入觀察,才能記錄幼兒的游戲進展情況,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對每個幼兒的游戲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并找出與之相匹配的指導策略,有的放矢地實施指導,從而引導幼兒開展有深度的游戲,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幼兒的發(fā)展。通過實踐,整理出適合不同年齡段班級幼兒的部分活動案例(如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游戲活動案例表
強調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戶外游戲活動就是放任自由的活動,教師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站在一旁維持秩序、安全巡查,或只為滿足于為幼兒添加一些輔助游戲材料。教師必須承擔對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進行有效指導的責任。②參見段柳虹:《有效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策略》,《考試周刊》2015年第76期?;谶@樣的認識,教師要做到有效指導幼兒游戲,還需要做到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教師要積極探索和挖掘各種適合幼兒的游戲內容和資源,要善于設置新任務,增加新難度。要追隨幼兒的腳步,提供適宜的支撐。要跟隨幼兒的興趣不斷調整、投放新材料。要引導幼兒進行有深度的游戲,將幼兒的游戲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第二,要善于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適時指導。游戲開始前——把握幼兒內心的想法,理解幼兒獨特的感受,激活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自主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游戲過程中——以個體探索分享式學習為主,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關注幼兒游戲的興趣點,按需介入,巧妙引導幼兒利用已有的游戲經驗遷移新經驗,全方位引發(fā)幼兒游戲的發(fā)展。游戲結束后——以群體分享總結為主,教師要協助幼兒分享交流新材料的使用方法、遇到的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辦法等,幫助幼兒整合、提升、建構游戲核心經驗。第三,在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不直接傳授游戲新經驗,而是由幼兒通過自主游戲,觀察、感受、探索、討論、交流、分享獲得。第四,提高幼兒戶外游戲自主活動的質量,教師一定要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幼兒在沒有壓力的、和諧寬松的氛圍中愉快悅享。在指導中,針對大班的幼兒應多用暗示性的材料或者具有邏輯性的指導語,幫助他們分析、思考、概括和遷移。中班的幼兒則應多用帶有啟發(fā)性的語言或者建議性的話語。小班的幼兒需要多用鼓勵贊賞的語言以及富有童趣的材料,激發(fā)他們參與的興趣。
由于S 幼兒園活動空間的局限,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空間生均面積緊張,嚴重制約了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S幼兒園打破班級界限,嘗試將戶外自主游戲混齡、混班化,以大帶小,以強帶弱,讓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產生對話、發(fā)生互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fā)展空間,在更復雜的人際交往中學會對他人的理解,學會分享與溝通,從而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自我實現和相互認可。
首先,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搭”。如:大班混小班的戶外混齡自主游戲“小小橋梁設計師”中,以建構橋梁為主題,在大班幼兒有了建構橋梁的經驗的基礎上,先讓大班的幼兒分組合作設計橋梁,設計的橋梁有拱形的、有圓形的、有交叉的。隨后,教師明確任務——按照設計的橋梁圖紙,帶領小班的弟弟妹妹建構橋梁?;顒又写蟀嘤變簩τ螒虻囊?guī)則早已心知肚明,他們馬上開始教小班的弟弟妹妹,牽著小弟弟小妹妹的手,一起去選木板,并告訴他們應該放在哪里,教他們怎么拼搭,既示范又講解,忙得不亦樂乎,儼然一副小老師的神態(tài)。整個活動中,幼兒們之間沒有責怪,沒有爭吵,更多的是互相諒解和支持。即便小班的幼兒做錯了,大班的幼兒會說“沒關系”,然后耐心地進行講解,少了平時同班幼兒間的爭吵和責怪,每個組的幼兒都建構出了和設計圖紙相仿的作品。這種“混搭”發(fā)揮了大班幼兒的示范帶動作用,用以大帶小的方式,促進幼兒在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和學習中自主地進行戶外自主游戲活動,效果很好。
其次,將同年齡段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混搭”。如:小班級部的戶外混班自主游戲“螞蟻王國”。教師給幼兒們的任務是建一個大大的螞蟻城堡,讓所有的小螞蟻都能住進去。在游戲中,有自發(fā)的合作、有專注的建構、有勇敢的挑戰(zhàn)、有熱情的叫賣。整個游戲過程,既是幼兒們自發(fā)分工合作的過程,也是幼兒們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還是幼兒們交往、體驗、協商、妥協、探索、創(chuàng)造的過程。幼兒們像螞蟻一樣,有分工、有合作,還能以強帶弱,合作意識非常好。從幼兒們的表情、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他們非常享受游戲,非常幸福。以強帶弱,讓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產生對話、發(fā)生互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fā)展空間。
通過“混搭”式游戲,幼兒們得到了更多的游戲同伴,得到更寬廣的活動環(huán)境和更豐富的活動內容,在游戲中他們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更充分釋放和提高。①參見張燕:《幼兒園中開展混齡游戲的思考》,《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第6期。實踐證明,“混搭”式游戲能高效利用現有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加開闊的活動環(huán)境,更加自由的空間和更多的交往機會,還能豐富幼兒的游戲主題、情節(jié),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促進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幼兒的接觸與交往,促進了幼兒社會化的形成,以及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綜上,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需要因地制宜,要合理安排戶外游戲活動的項目、設置適當的游戲活動難度、提供足夠的活動創(chuàng)造空間、改變活動的評價主體,讓幼兒在充分享受戶外自主游戲的趣味性、自主性的同時,滿足幼兒的多樣化發(fā)展。既要培養(yǎng)幼兒積極主動、自信樂觀、勇于挑戰(zhàn)、敢于探索、樂于合作、善于發(fā)現、勤于思考等積極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又為其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