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山西農業(yè)大學體育部,山西 太谷 030801)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xié)調發(fā)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兑庖姟窞楫斚潞臀磥硪欢螘r間改變學校體育面貌、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對“體教融合”視域下我國高校體育改革路徑進行研究。
新時期提出的“體教融合”,立足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旨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是教育理念的最終實踐者,面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與機遇,一線任課教師應該轉變固有的體育教學觀,加深對“體教融合”的再認識,建立“以體強體—以體增智—以體育人”的三層體育教學觀,實現體育培養(yǎng)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我國的教育理念雖然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是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和歷史原因的影響,對體育奉行有之不多、缺之不少的態(tài)度。純生理的體質關懷成了學校體育的唯一目標,體育教育成了名副其實的“體質教育”或“體力教育”,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體育教學和體育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匱乏。因此,體育教師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yǎng)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基礎。然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人文知識的積累,并不斷提煉轉化的結果。因此,對一線體育教師而言,無論年齡、學歷、職稱如何,都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持續(x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如讀好書、寫好字、說好話,樹立起“為人師表、運動健將、才高八斗、魅力無窮”的良好形象。
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改革,就是要扭轉傳統(tǒng)的以教師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體系與方法觀念,建立以強育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形成以終身體育思想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體系。因此,在“體教融合”的理念下,教師的教學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好技術”上,應注重引導大學生思考從體育鍛煉中獲得的對自身成長更重要、更深層的教育意義,達到“體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過去體育成績評定一般是以對大學生體育項目的考核評價為主,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其中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公平的因素,使大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體育課程成績的評價應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強調建立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評價。在體育課程成績評價標準中,建議在考察大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終生體育觀的認知、日常的自主體育運動情況以及體育對其成長的影響等內容的評價。
通過構建高校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模式,可以引導高校教師利用業(yè)余時間,結合大學生體質、體育學業(yè)考核與體育興趣發(fā)展等實際情況,開展靈活的、科學的體育項目學習和訓練活動,在強健大學生體質的基礎上,還能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與發(fā)展體育特長,同時也能為大學生未來健康生活、職業(yè)發(fā)展奠定扎實的身體基礎。
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從青少年實際需求和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是《意見》制定的原則之一。現階段的高校體育課程往往是1周1次2個學時90min的課時設置,在教學設計上每次課大多以“新授”內容為中心,然后結合復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安排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案為中心”的傾向,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性,就要實踐“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另外,教學制度是教學計劃得以順利全面實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對新時代的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要求,在制定教學制度的時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需求,注重教學反饋,靈活多樣化地制定教學制度,以滿足大學生的根本需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滿足教育改革中“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是一種融合訓練、課堂內外及體育競賽等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其鍛煉積極性,同時還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運動能力及參與集體體育活動的能力,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此外,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任課教師,有助于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水平及體育教師素質。同時,各高??筛鶕约旱膶嶋H情況及時調整俱樂部內容,切實發(fā)揮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以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作為教學媒介的做法并非一個新興事物,而是網絡教學課堂的延伸和拓展?;诰W絡的在線互動培訓課堂,采用音視頻傳輸以及數據協(xié)同等網絡傳輸技術,模擬真實課堂環(huán)境,通過網絡給大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環(huán)境,但并不是鼓勵大學生用社交媒體本身,更不是用移動智能終端完全取代目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提供一種補充的交互手段來實現課堂的良性循環(huán)。面對面的授課仍然是互動的主要形式,使用社交媒體是作為教學方式的補充和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手段,移動智能終端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其獨特的可行性,但其畢竟還不成熟,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相信這種教學模式通過不斷地完善會越來越受到師生的認可。
體育是撬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杠桿,理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是每所高校在發(fā)展歷程中由教師和大學生共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經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是高校精神的集中展現,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積極的影響。高校體育最核心的內容是學校的體育精神,而校園體育文化又是體育精神在不斷的普及發(fā)展中的長期積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營造校園體育人文氣息。精神與文化是兩個密切關聯的概念。精神是抽象的存在,而文化則是精神具象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文化的符號作用來詮釋精神,讓體育精神變得看得見、摸得著。
開展校園競賽的目的,首先是促進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和青少年健康發(fā)展,其次是培養(yǎng)和發(fā)現有天賦的體育苗子,然后才是爭取佳績。因此,在深化“體教融合”的過程中,高校應為體育教師、兼職教練員等工作者建立完善、多元的評價和激勵體系,引導他們走上科學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并將那些因片面追求成績而弄虛作假、消極比賽、以大打小的亂象阻擋在高校體育教育的大門之外。
高校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使命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是建設好高校自身的文化,即高校文化;另一個是高校對社會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做出貢獻,可以稱為高校的雙重文化使命。從此意義上講,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建設好自身體育文化是整個高校體育改革的核心。要塑造好校園體育精神,最重要的是做好頂層設計,整體規(guī)劃好全校的體育工作,在統(tǒng)一的精神理念下開展教學、群體、競賽等實踐活動。
高校體育精神是隱喻的校園體育文化中的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提煉與升華,高校體育精神引導著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也會促進高校體育精神的培育與形成。文化與精神同屬于高校的“無形資產”,雖然不像運動場、教學樓等直接作用于大學生,但是卻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環(huán)境。因此,基于傳播符號學的理論知識,利用圖像符號、象征符號、語言符號、體態(tài)符號等傳播媒介,將抽象的體育精神轉嫁到具象的文化符號上,完成高校體育精神的傳遞,可以有效促進高校體育改革。
體教深度融合、有機融合,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乎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更關乎著一個民族的未來?!兑庖姟返陌l(fā)布,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環(huán)境和格局,體育與教育之間的橋梁正在扎實搭建。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屬性是“以體育人”,它強調的是人通過身體實踐活動,達到精神層面的培養(yǎng),最終完成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落實深化“體教融合”理念是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