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 朱斌磊
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的核心,更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有效獲取信息、豐富語言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思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但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常常把關注力放在閱讀策略上,對閱讀評價的研究較少。
其實,閱讀評價不僅是考查學生達到閱讀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閱讀和教師的教學。為了能得到學生閱讀后的及時反饋,更好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完善后續(xù)教學過程,我在課堂中嘗試運用某公司的E學習平臺功能進行閱讀課堂的教學,并進行實時評價,體現(xiàn)出即時評價的及時性、激勵性、全面性、公正性原則。
英語繪本資源豐富,許多繪本都有著相同的主題,因此在進入新的文本閱讀前可以利用學生讀過的繪本作為開胃菜導入,曾經(jīng)的熟悉感既能讓學生迅速喚起舊知,又能讓他們對接下來的整個閱讀過程都變得積極而主動。因此,課堂初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知的繪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客觀題或開放式問題與學生互動,利用平臺的“主觀題圈劃”功能和“選擇”功能迅速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并將此作為導入新繪本的契機,引領學生進入新的繪本閱讀。
例:在三年級第二學期的《On the farm》教學中,教師首先在課前引入之前學過的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的封面,然后通過“主觀題”功能讓學生對動物和相應的顏色進行匹配,接著利用“選擇”功能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Where can you see these animals, in the zoo or on the farm?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存在著差異,答案也差距較大。在常規(guī)課堂中,三年級學生發(fā)言特別踴躍積極,但是有機會回答的孩子數(shù)量較少,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對于未能被點到發(fā)言的孩子來說,積極性會受挫,而采用平臺作答則滿足了每個孩子的表達需求。對于客觀題的匹配作答,部分孩子會依賴最后公布的答案,而缺少自己思考的過程。而利用平臺進行作答,沒有等待時間,每個人必須作答,屬于全覆蓋回答,孩子們更為因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Pad編號而自豪,能做到百分之百參與。另一方面,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答案鼓勵他們進行多樣化的回答而不要一味求同。同時也可利用學生的作答進行下一步的溝通交流:Can we see ducks or sheep in the zoo? Let’s have a look. Where can we see them? 由此進入新的閱讀篇章。
經(jīng)過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師生互動、平臺互動,學生能順利地進入新的閱讀篇章。閱讀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語言綜合運用和閱讀策略逐步形成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實際學情,設計相關的易于學生操作和反饋的教學活動,并根據(jù)平臺的相應功能進行多層次反饋:有面向全體同學必做的基礎題,如:選擇、判斷等,借助平臺數(shù)據(jù)匯總可以快速生成全班整體的反饋信息;有體現(xiàn)個人風采的題目,如“搶答”“舉手”等功能,這些有助于學生個體信息的反饋,不斷激勵孩子們集中注意力,也降低了部分后進生的緊張感;有體現(xiàn)合作意識的“分組”,小組活動讓靦腆的孩子不拘謹,增加課堂的安全感。這些不同形式的反饋既關注了學生群體,能收集到共性問題,又關注了不同水平層次的個體,能獲取學生間差異的情況,更有利于教師在后續(xù)閱讀活動中進行合適的調(diào)整,開展最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On the farm》教學中,教師先播放了相應視頻,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接著利用“選擇題”功能讓學生檢測看視頻的效果“What animals do they see?”提交答案后學生可以在屏幕上清晰地看到完成的機號,而隨后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讓教師對學生的答題一目了然。這樣的設置讓平時課堂比較被動的學生也能參與進來,百分百參與答題,提高他們的課堂效率,也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個體的答題狀況,哪些學生整體感知出現(xiàn)偏差,需要在后續(xù)教學中加以引導。
又如:在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編寫小詩中,學生根據(jù)句式支架:What are_____? What are_____? I don’t know. They’re______. They’re______. I tell you.進行創(chuàng)作。這類題有一定的難度,不影響學生對整體文本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搶答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成果,促進他們的積極思考和主動表達。
教學過程中能及時獲得反饋是閱讀課堂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教師只有通過獲得的實時反饋才能了解學生對閱讀素材是否理解,哪些版塊或哪些孩子還存在困惑。借助平臺的大數(shù)據(jù)能幫助教師隨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做出教學調(diào)整。凡是學生出錯多的題目,教師需要詳細講解,并再次讓學生作答反饋,確保學生對題目的掌握。在這種及時的反饋中,閱讀教學更有針對性,課堂氣氛變得更活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在提高。
閱讀后活動是閱讀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圍繞閱讀材料進行的拓展和延伸,是對閱讀內(nèi)容的深化與鞏固,是語言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閱讀文本的類型多樣化意味著教師需要設計不同形式的讀后活動,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進一步完善思維,提高語用能力,最后實現(xiàn)輸入到輸出的閱讀過程。所以讀后活動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閱讀效果的達成度。
如:在《How much》閱讀后活動時,由于復述故事難度較大,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請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并根據(jù)小組完成情況進行評比展示,直觀的豎狀圖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小組榮譽感,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在參與合作中各自分工,沒有以往的推卻,沒有以往的嫌難嫌易,而隨后的搶答功能更讓機會顯得難得可貴,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孩子們不再畏難而是勇于迎接挑戰(zhàn)。
又如:在繪本《The 100day of school》的閱讀課最后請同桌合作完成一張紙質的Reading Response。在完成過程中,學生們或自主查閱詞典或進行觀點交流,每組完成得都很認真,但是課堂時間有限無法給每個小組展示的機會,所以學生們可以利用E學習平臺將作品上傳,教師可以根據(jù)剩余時間選擇讓學生展示的方式,如果時間充分,可以請小組成員進行詳細描述,如果時間不夠,可以讓孩子自己觀看打分,讓每個小組的作業(yè)都得到相應的肯定,更是對每個孩子課堂付出的肯定。
持續(xù)并及時的反饋,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狀況也有了更直觀的了解,能及時了解到自己未掌握牢固的知識點并在后面的學習中加以重視,有利于他們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各階段的學習狀態(tài),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自主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中提到: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及時、有效的監(jiān)控,以使評價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的特點更看重外部他人的評價。因此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常常采用小組加分、個人加分或加星的評價方法,有一定的主觀性。
而更為客觀地利用E學習平臺中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匯總則避免了老師的主觀因素,能讓學生對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及時進行自我評價;“投票”功能讓學生得到同伴的信息反饋,是得到稱贊還是需要改進?通過教師的引導,不考慮面對面的人情因素,學生能正確、公正地進行打分評價,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學習所得和不足,更能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分組任務”功能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團隊中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會向膽小害羞的孩子傳遞樂于挑戰(zhàn)的勇氣。同時,學生課堂大數(shù)據(jù)的反饋,能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為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重要參考和依據(jù)。
這樣的即時反饋評價體現(xiàn)了及時性、激勵性、全面性、公正性的原則,讓學生在課堂上既有獲得知識的反饋,也有思維過程的反饋。這些新技術的注入讓課堂呈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更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把控能力、信息技術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技術,與時俱進。E學習平臺下的英語閱讀教學還在探索中,今后我會繼續(xù)嘗試和反思,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將E學習平臺的功能真正為課堂評價所用,從而更有效地激勵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