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蓬勃,楊怡卓,胡家芳,彭紅梅*
(1.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婦幼保健院,北京 1023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北京 100039;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yī)院,北京 102300)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最常使用的輔助生殖技術(ART)方式,但每個移植周期的成功妊娠率高低不等,雖近年來呈整體上升趨勢,但仍不夠理想。影響IVF-ET妊娠結局的因素有很多,如子宮內膜容受性、年齡、胚胎質量等[1]。既往有研究證明胚胎質量可獨立預測IVF-ET妊娠結局[2],年齡亦是IVF-ET妊娠結局的重要預測因素[3]。子宮內膜容受性在臨床上一般通過超聲檢查評估,包括子宮內膜厚度、體積、形態(tài)以及子宮內膜下血流等[4],其中內膜厚度為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既往有很多關于子宮內膜與IVF-ET妊娠結局之間關系的研究,一些研究認為子宮內膜較薄與IVF-ET成功妊娠率呈負相關[1,5-6],而有些研究則認為內膜厚度與妊娠結局無明顯關系[7-8]。子宮內膜薄是否與IVF-ET的成功率呈負相關,移植周期中遇到子宮內膜薄是否應該取消移植,以及內膜厚度為多少時建議取消周期等問題目前均無定論。因此,本研究對既往已發(fā)表的關于內膜厚度與妊娠結局關系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評估內膜厚度獨立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價值。
通過計算機檢索Pubmed及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SinoMed)數(shù)據庫,從建庫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有文獻。Pubmed檢索使用以下檢索式:[(‘endometrial thickness’or‘thin endometrium’or‘endometrial characteristics’or ‘endometrial stripe’ or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or ‘embryo implantation’) and(‘IVF’ or ‘IVF treatment’ or ‘ICSI’ or ‘infertility treatment’ o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pregnancy’ or ‘IVF outcomes’ or ‘live-birth rate’ or ‘clinical outcomes’)。SinoMed檢索使用以下檢索式:(“妊娠”或“IVF結局”或“活產率”或“臨床結局”)和(“生殖技術,輔助”)和(“子宮內膜厚度”或“子宮內膜薄”或“子宮內膜特征”或“子宮內膜類型”或“子宮內膜容受性”)。
納入標準:(1)所有人群均接受IVF-ET或ICSI治療;(2)均為觀察性研究、前瞻性隊列研究或回顧性隊列研究;(3)子宮內膜厚度與IVF妊娠結局相關分析。排除標準:(1)重要信息不完整、無法獲取全文、數(shù)據不全、無法提供需要的有效數(shù)據的文獻;(2)研究對象包括合并宮腔內異常(如子宮內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惡性腫瘤等)的女性;(3)系統(tǒng)綜述、Meta分析及個案報道;(4)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評分<5分的文獻。
由2名研究者根據相同的檢索策略及納入、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信息提取和文獻質量評價等,如遇意見不統(tǒng)一時由第3名研究者協(xié)助判別。提取的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發(fā)表年限、國家、樣本量、研究類型、平均年齡、移植周期數(shù)、移植胚胎類別、移植類型、卵巢刺激方案等。
所有納入研究均由2名研究者采用NOS文獻評價質量量表進行評分,如遇分歧時由第3名研究者協(xié)助裁定。
采用RevMan(5.4版)軟件進行Meta分析。先對納入研究進行異質性檢驗,檢驗水準為“α=0.1”。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1,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分析產生異質性的原因,并對相關因素進行亞組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比值比(OR)為療效分析統(tǒng)計量,各效應量均給出其95%可信區(qū)間(95%CI)。分別以內膜厚度7 mm、8 mm為截斷值進行Meta分析,對各個研究OR的權重用一條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表示,即集成ROC(SROC)曲線,分析每個截斷值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評估其預測妊娠率的準確性。
本文共檢索16 017篇文獻,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文獻后,共納入18篇研究[1,6,8-23],其中回顧性隊列研究17篇,前瞻性隊列研究1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詳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對最終納入Meta分析的18個研究均采用NOS文獻評價質量量表進行評分,其中NOS評分≥6分的研究14篇,NOS評分5分的研究4篇,認為納入研究的內容可靠,總體質量較好。
對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臨床妊娠率為結局的研究進行發(fā)表偏倚評價,結果顯示,漏斗圖兩側分布大致對稱,提示發(fā)表偏倚較小(圖2)??紤]到以內膜厚度8 mm為截斷值的研究數(shù)據大部分和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的數(shù)據有重疊,故未再單獨行偏倚分析。
圖2 文獻發(fā)表偏倚的漏斗圖
1.內膜厚度與妊娠率之間的關系: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時,共14個研究[1,6,8-12,14,17,19-23]分析了其與妊娠率的關系(其中文獻6的患者進行了鮮胚和凍融胚胎移植)。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P=0.000 9、I2=62%,提示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按照移植胚胎類型(新鮮胚胎和凍融胚胎)進行亞組分析,共11項研究[1,6,9-12,14,17,19-20,23]進行新鮮胚胎移植,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與<7 mm者相比,妊娠率顯著升高[OR=2.28,95%CI(1.73-3.01),P<0.000 01,I2=48%]。共4項研究[6,8,21,22]進行凍融胚胎移植,結果亦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妊娠率顯著高于<7 mm者[OR=1.82,95%CI(1.27-2.62),P=0.001,I2=83%],但存在較大的異質性,考慮與此4項研究的卵巢刺激方案不同有關,但研究原文中均未詳細敘述卵巢刺激方案,無法再進行亞組分析(圖3)。
圖3 子宮內膜厚度與妊娠率關系的森林圖
2.內膜厚度與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之間的關系: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時,共9個研究[1,6,8-9,15,19-22]分析了其與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的關系(其中文獻6的患者進行了鮮胚和凍融胚胎移植),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P=0.001、I2=67%,可能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按新鮮胚胎及凍融胚胎進行亞組分析,共6項研究[1,6,9,15,19-20]進行鮮胚移植,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顯著高于<7 mm者[OR=1.92,95%CI(1.64-2.24),P<0.000 01,I2=10%]。共4項研究[6,8,21-22]進行凍融胚胎移植,結果亦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顯著高于<7 mm者[OR=2.23,95%CI(1.44-3.46),P=0.000 3,I2=85%],但存在較大的異質性,考慮與此4個研究的卵巢刺激方案不同有關,因原文中未對相關內容進行詳述,無法再行亞組分析(圖4)。
圖4 內膜厚度與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關系的森林圖
3.內膜厚度與流產率之間的關系: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時,共10個研究[1,6,8-9,12,19,20-23]分析了其與流產率的關系(其中文獻6的患者進行了鮮胚和凍融胚胎移植),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P=0.1、I2=37%,存在輕度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流產率顯著低于<7 mm者[OR=0.71,95%CI(0.60-0.83),P<0.000 1]。按新鮮胚胎及凍融胚胎進行亞組分析,共7項研究[1,6,9,12,19-20,23]進行鮮胚移植,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與<7 mm者相比,流產率無顯著性差異[OR=0.80,95%CI(0.63-1.02),P=0.07,I2=0%],不存在異質性。共4項研究[6,8,21-22]進行凍融胚胎移植,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者流產率顯著低于<7 mm者[OR=0.64,95%CI(0.51-0.79),P<0.000 1,I2=62%],存在較大的異質性,考慮與此4個研究的卵巢刺激方案不同有關,因原文中未對相關內容進行詳述,無法再行亞組分析(圖5)。
圖5 內膜厚度與流產率關系的森林圖
評價以內膜厚度8 mm為截斷值時,其與妊娠率、活產率、持續(xù)妊娠率及流產率之間的關系,因數(shù)據較多未再單獨展示森林圖,僅以表格形式對Meta分析后的數(shù)據進行總結。相關數(shù)據顯示,內膜厚度≥8 mm者的妊娠率、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均顯著高于內膜厚度<8 mm者,流產率顯著低于內膜厚度<8 mm者。按不同移植胚胎類型進行亞組分析后,鮮胚移植或凍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內膜厚度≥8 mm者的妊娠率、活產率或持續(xù)妊娠率均顯著高于內膜厚度<8 mm者,流產率顯著低于內膜厚度<8 mm者,但異質性仍較高(I2>50%)(表2)。
表2 以內膜厚度8 mm為截斷值時內膜厚度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時,納入研究12個[1,6,8-12,14,17,19-20,23](因繪制SROC曲線需內膜厚度的詳細數(shù)值,故僅給出內膜厚度范圍的文獻未納入),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靈敏度為0.99[95%CI(0.97-0.99)],特異度為0.04[95%CI(0.02-0.07)],AUC為0.62[95%CI(0.58-0.66)](圖6A)。以內膜厚度8 mm為截斷值時,納入研究9個[1,6,9-10,12-13,17,21,23],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靈敏度為0.96[95%CI(0.92-0.98)],特異度為0.10[95%CI(0.05-0.19)],AUC為0.70[95%CI(0.66-0.74)](圖6B)。內膜厚度8 mm較7 mm預測妊娠結局的靈敏度低,特異度高。但無論內膜厚度為7 mm或8 mm,AUC提示其獨立預測臨床妊娠結局的價值較低。
A:以內膜厚度7 mm為截斷值時的SROC曲線;B:以內膜厚度8 mm為截斷值時的SROC曲線。圖6 內膜厚度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SROC曲線
子宮內膜厚度和IVF-ET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仍沒有統(tǒng)一觀點,有研究認為子宮內膜厚度不能預測臨床妊娠結局[8];有學者認為子宮內膜較薄但卵巢正常反應者,IVF-ET后妊娠率并沒有明顯降低[7];有的研究則認為對于卵巢不同反應患者,子宮內膜薄對持續(xù)妊娠率有不利影響[15];還有觀點認為子宮內膜厚度可以獨立預測妊娠結局,內膜厚度>7 mm者妊娠結局更佳[23]。本研究以內膜厚度7 mm和8 mm為截斷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內膜厚度<7 mm(或8 mm)者IVF-ET后妊娠率、活產率及持續(xù)妊娠率均顯著降低,流產率顯著升高。子宮內膜薄影響妊娠結局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Casper[24]研究認為,子宮內膜厚度<7 mm時,可能提示功能層變薄或不存在,此時植入胚胎將更靠近基底層內膜,基底層內膜中的氧濃度較高,不利于胚胎種植。有的研究認為隨著子宮內膜厚度的增加,妊娠率及活產率升高,但子宮內膜厚度<7 mm時,妊娠率可維持在35%~50%不等,不是必須取消移植周期[9,11]。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子宮內膜厚度<7 mm者,IVF-ET后妊娠率波動在1.4%~66.7%之間,因每個研究卵巢刺激方案、移植胚胎類型、平均年齡、胚胎質量和卵巢反應性等均不相同,混雜因素較多,使得妊娠率差異較大。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薄的患者,臨床妊娠率及活產率更低,臨床上常取消該周期移植。但本研究中,從內膜厚度7 mm及8 mm兩個不同的截斷值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SROC曲線看出,子宮內膜厚度獨立預測臨床妊娠結局的價值較低,在實際工作中應綜合具體情況來進行臨床決策,判斷是否繼續(xù)本周期移植。
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子宮內膜薄在所納入的研究中定義不統(tǒng)一,且使用了不同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選擇了內膜厚度≤7 mm及≤8 mm兩個截斷值;但是超聲檢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檢查者的主觀判斷、不同超聲設備存在的客觀差異以及監(jiān)測子宮內膜厚度的時機等,導致子宮內膜厚度的測量值結果不一致。(2)納入的部分研究存在卵巢刺激方案不同、胚胎質量無詳細記錄、患者年齡無詳細記錄等,混雜因素較多。(3)因納入的部分研究未涉及卵巢刺激方案,故未對其進行亞組分析,可能影響最終結論。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厚度獨立預測妊娠結局的價值較低,臨床工作中對于內膜較薄的患者是否應取消移植周期需綜合判斷;且后續(xù)仍需更多的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對內膜厚度獨立預測IVF-ET后妊娠結局的價值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