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志視角下紀錄片《大明宮》唐代服飾的文化巡禮

      2022-08-30 02:34:04吳修成
      電影評介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常服大明宮史志

      吳修成

      唐朝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服飾是大唐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以其對傳統(tǒng)、外來、現(xiàn)實的博采吸納造就了富有張力的多元服飾形象。紀錄片《大明宮》時長共180分鐘,呈現(xiàn)了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大唐帝國興衰史,其中的人物服飾形象頗引人注目;《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則集中記載了唐朝皇族、群臣的服飾制度及演進。對比分析紀錄片和史志文獻,梳理二者高度契合與沖突對立之處,能夠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唐代服飾的形制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

      一、等級嚴明

      (一)史志文獻中體現(xiàn)的等級嚴明

      1.服飾按身份品級高下有尊卑之別

      在封建時代,服飾作為倫理政治的物化形態(tài),必然帶有鮮明的等級性,身份層次越高往往服飾越繁復,其中,特別注重維護皇帝的威嚴。《舊唐書·輿服志》有言“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否則會貴賤無分、君臣不別,殊為不可。隋唐是世家大族政治轉(zhuǎn)向官僚政治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服飾等級制度趨于細致、嚴密,在服飾材質(zhì)和數(shù)量上有高低之分和多少之別,僅從官員常服的腰帶之制即可見一斑。隋文帝時,帝王、百官、匹庶皆服九環(huán)帶,唯皇帝朝服上加十三環(huán)以為差異;唐高祖時,用腰帶的裝飾物區(qū)分等級,三品以上飾用玉,五品以上飾用金,六品、七品飾用銀,八品、九品飾用鍮石,流外及庶人飾用銅鐵;唐高宗時,增加了銙數(shù)之異,三品以上銙十二,四品銙十一,五品銙十,六品、七品銙九,八品、九品銙八,流外官及庶人銙七。此外,部分服飾品級高者可以穿戴而品級低者則不能,如朝服的白紗中單、舄、劍、佩、綬、白筆,公服中的紛和鞶囊,黑介幘服制中的假帶、方心曲領(lǐng),弁服中的鞶囊、佩、綬,只有官員達到一定品級后方可穿用。

      2.服飾在不同場合有形制上的繁簡之別

      祭服、朝服繁縟,而公服簡省,“禮重則具服,禮輕則從省”,如太子的公服比之朝服沒有蔽膝、劍、綬,雙佩改為只佩,絳紗袍改為絳紗單衣;大臣的公服比之朝服沒有白紗中單,也無蔽膝、劍、綬,舄改為履。而一般禮儀或居家時穿著的常服又比公服簡略,佩飾也少,首服多用幞頭。

      3.年齡不同服制亦有不同

      如侍臣服黑介幘,而未冠者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書算律學生、州縣學生朝參服烏紗帽,而未冠者則童子髻。

      (二)紀錄片中等級服飾形象與史志不契合之處

      在紀錄片中,冕旒數(shù)量、旒珠顏色、品服顏色、笏板的材質(zhì)及形狀、進賢冠上的梁數(shù)等形象都是成為區(qū)分皇族及官員等級高低的重要標志,但諸多呈現(xiàn)方式與史志不契合。

      1.皇帝袞冕之旒的形制

      按《舊唐書·輿服志》記載,高祖武德初頒布的《衣服令》規(guī)定,皇帝按場合不同使用六種冕;高宗顯慶元年長孫無忌等上奏,皇帝戴冕只用袞冕,停用大裘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五冕的提議被采用;玄宗時又出現(xiàn)使用大裘冕的提議,經(jīng)實際制作比較后再次確定使用袞冕?;实坌柮岬男沃茷椤按拱字槭肌?,但在《鳳凰涅槃》一集中,唐憲宗登基上朝時,所服冕冠為紅珠九旒。按史志記載,九旒袞冕為皇太子或一品大臣所用,且皇太子的冕旒用白珠,侍臣的冕旒用青珠。在《盛世榮光》一集中,玄宗上朝會見日本遣唐使時所戴袞冕也用紅珠,亦為不妥。

      2.侍臣常服的顏色

      唐朝中后期,等級標志得以強化的常服逐步取代朝服和公服的使用領(lǐng)域。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經(jīng)高宗和睿宗改制后的品官服色為:紫為三品以上之服,深緋為四品之服,淺緋為五品之服,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深碧為八品之服,淺碧為九品之服,此種服色一直持續(xù)到唐朝后期。但在《盛世榮光》一集中,在玄宗上朝接見遣唐使時,群官所著服色中沒有紫色、深綠色、深碧色和淺碧色,卻多了土黃色;在《鳳凰涅槃》一集中,武元衡作為憲宗時的宰相其常服應(yīng)是紫色,裴度作為御史中丞其常服應(yīng)是緋色,但二人的服裝卻分別為灰色、淺棕色。

      3.侍臣之笏

      《舊唐書·輿服志》載五品以上官員所執(zhí)象笏的形制為“自有唐已來,一例上圓下方,曾不分別”,《新唐書·車服志》載“象笏,上圓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但在《丹鳳朝陽》一集中,參加大明宮朝會持象笏的侍臣中,其笏的上端并非圓形或圓柱形。

      4.侍臣的梁冠

      據(jù)史志記載,太子、親王均戴遠游三梁冠,而大臣所服進賢冠的梁數(shù)為“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但在《丹鳳朝陽》一集中,吏部侍郎裴行儉所戴進賢冠卻為五梁。

      二、隨性包容

      (一)史志文獻中體現(xiàn)的隨性包容

      1.服飾的通用、變通與融合

      其一,在以身份、場合為坐標所建立的嚴明的服飾等級體系之外,也有上下通用的服飾,如常服的使用,“其折上巾,烏皮六合靴,貴賤通用”,皇帝、百官、庶人皆可穿戴。其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服制平等,如部分服制的章彩尺寸與佩飾,皇后與皇帝同,皇太子妃與皇太子同,諸公主、王妃與諸王同,命婦與夫、子同。其三,唐朝服制能夠做到事有不便,即予變通,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朝堂上多次出現(xiàn)服制變化的討論和爭議,在《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中詳細記載的經(jīng)議論或爭辯后確定的服制有:停用大裘冕,只用袞冕,廢白帢而用素服,不能變更十二章紋,太子絳紗袍改為朱明服,衣冠乘車而不可衣冠騎馬,從中可以看出唐朝思想開放、政治清明、君臣和諧、社會積極向上,敢于變革不合情理的服制。其四,民族融合促進了服飾的奇異多姿。唐朝皇帝本就具有游牧民族血統(tǒng),熱衷胡漢融合,和親政策和絲綢之路的暢通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促進服飾的多樣化,寬袍大袖的漢服和緊窄的胡服在這里交融,西域的胡旋舞服裝和日本的和服在這里并存。唐朝服飾在外形和裝飾上吸收、借鑒各族服裝,豐富多彩、富麗堂皇。以常服為例,唐朝整個常服體系包括襕衫、幞頭、環(huán)帶、六合靴等,與袴褶、?韘七事一樣,都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與寬袍長袖、博冠高履的傳統(tǒng)漢族服飾明顯不同,甚至本就是從胡服發(fā)展而來,同時以其簡單、實用的優(yōu)勢迅速被接受并得以推廣。

      2.女性服飾的隨性包容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

      與男性服飾相比,社會對女性服飾的要求本來就少。而且,作為漢族和游牧民族融合的多民族社會,唐朝男尊女卑的意識較為薄弱,武則天建朝稱帝更是極大地提升了婦女的地位。一般而言,婦女地位越高,服飾越自由多樣,更能體現(xiàn)審美時尚。以婦女戴帽為例,從史志文獻看,帽制經(jīng)歷了從緊嚴到趨于松弛,再到緊嚴,再到更加松弛的反復;從形制上看,從冪?,到帷帽,到不障面的胡帽,到露髻、著丈夫衣,越來越開放,甚至流行訶子、半露胸式裙裝等大膽前衛(wèi)的服飾,以致到唐朝后期不得不“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吳越高頭草履”。在鞋上也是如此,從規(guī)制亦重的履到線鞋,越來越輕便。在包容女性服飾的同時也有偏見,有人稱胡服為“服妖”,并認為士女竟衣胡服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先兆。

      3.服飾制度執(zhí)行上的隨性包容

      禮服多模擬古制,結(jié)構(gòu)繁瑣,令文雖多,實際應(yīng)用中卻多有減省,并不見得完全遵行,在唐朝中后期更是多用常服履行禮服的職能,重要場合的服制也趨于簡單化和生活化。如皇帝之冕,《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都提及皇帝六冕,但在實際使用中,除袞冕外,其余五冕多是備而不用,徒備禮文。玄宗開元年間,“十七年,朝拜五陵,但素服而已。朔望常朝,亦用常服,其翼善冠亦廢”。再如服制顏色的限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袴褶顏色之制為“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緋,七品以上綠,九品以上碧”,即四、五品官員服用緋褶。但《新唐書·車服志》中“朝集從事、州縣佐史、岳瀆祝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和流外官行署四品以下、九品以上者,以及《舊唐書·輿服志》中“尚食局主食、典膳局主食、太官署食官署掌膳”等人也同樣服用緋褶,其中不乏五品以下官員、流外官甚至沒有品級的侍役人員,可見,等級服制的顏色并未區(qū)分得很細致,執(zhí)行得也不夠徹底。

      (二)紀錄片中隨性包容過甚或明顯不合理的服飾形象

      在紀錄片中,很多服飾鮮明地體現(xiàn)了隨性包容的特點。以女性服飾為例,無論是妝扮上的梅花妝、高髻、環(huán)髻及金寶珠翠鈿,還是衣著上的內(nèi)衣外穿、女著男裝,或者是濃妝艷抹、紗羅飄舞的胡姬,身著鮮艷的男裝胡服踢蹴鞠的宮女,一襲白衣的女官等人物形象,均以新奇、夸張、華麗、浪漫的表達方式,彰顯唐朝女性的高貴地位、自信和開放。但在紀錄片中,也有一些服飾形象特別是重要場合使用的禮服,明顯隨性過度,逾越了禮制規(guī)范。以下六個方面即可顯現(xiàn)。

      1.皇帝之冠

      傳統(tǒng)文化重孝,認為頭發(fā)受之父母,不能剃除,而要精心護養(yǎng),因此成就了古代嚴密而燦爛的冠帽文化,冠帽的種類豐富且使用范圍極廣。唐代繪畫作品中的人物也都戴冠帽或巾。按史志記載,皇帝首服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弁服、翼善冠、緇布冠等15種,其中冕冠形制最為復雜。但在紀錄片中,太宗、高宗、玄宗在使用冕冠時沒有佩戴用以固定冕冠的組纓,在穿常服時僅用發(fā)簪將頭發(fā)束起而不戴帽或巾,而且高宗、中宗、玄宗、憲宗均戴過一種罩在發(fā)髻頂部形狀類似元寶的金屬小冠,然而此種小冠并非皇帝的15種冠之一。

      2.皇帝常服的顏色

      唐代前中期皇帝常服的顏色為赤黃,“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后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直到晚唐,五代皇帝才赤黃、純黃并用。而且“自貞觀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但在《幻影迷城》一集中,太宗所服之袍為明黃色;在《丹鳳朝陽》一集中,高宗所服之袍為黃碧色;在《日月當空》一集中,武則天所服之袍為紅色;在《盛世榮光》一集中,玄宗所服之袍為紅褐色或黑色;在《鳳凰涅槃》一集中,憲宗所服之袍為紫色。

      3.武則天的服飾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皇后袆衣的形制為“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其衣以深青織成為之,文為翚翟之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據(jù)此可知,皇后在朝會大事上所穿的袆衣應(yīng)為深青色,頭上飾有十二花樹和兩博鬢。但在《丹鳳朝陽》一集中,武則天作為高宗的皇后在參加元日朝會時所穿的衣服卻為紅色,頭上也沒有12枝花形首飾和兩個博鬢,衣服上的圖案也并非揮翅的雉雞。在《日月當空》一集中,武則天登基上朝時的服飾帶有明顯的混搭風格,佩戴袞冕,但冕上卻出現(xiàn)了本應(yīng)用于通天冠上的金博山和蟬裝飾;身穿紅色禮服,而不是皇帝踐祚使用的玄衣纁裳,且上衣的八種章紋沒有合理顯現(xiàn)。雖然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的紅色禮服更能代表女皇火熱的激情與不走尋常路的革新,但她做皇后時、登基時、晚年時所穿的紅色禮服均與其身份不符。

      4.侍臣朝服的形制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侍臣朝服形制為“絳紗單衣……白裙襦,(亦裙衫也。)革帶,鉤?,假帶,曲領(lǐng)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劍,珮,綬……七品已下,去劍、珮、綬”,形制繁復。但在《丹鳳朝陽》一集中,侍臣在元日上朝時穿的不是絳色衣,而是青、褐、白等多種顏色,也沒有白裙襦、革帶、鉤?、曲領(lǐng)方心、劍、珮、綬等服飾。

      5.侍臣公服的形制

      初唐時期,大明宮的設(shè)計者閻立本擔任將作大匠為從三品,大明宮的監(jiān)造者梁孝仁任司農(nóng)少卿為從四品上,其辦理公務(wù)時應(yīng)穿的衣服形制為“絳紗單衣,白裙襦,(亦裙衫也。)革帶,鉤?,假帶,方心,襪,履,紛,鞶囊”。但在《幻影迷城》一集中,二人均穿淺色圓領(lǐng)袍,其他服飾也相應(yīng)簡化了。即使二人不穿公服而穿禮儀程度上遜于公服的常服,其服色按照“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的制度也應(yīng)為紫或緋。

      6.中單之領(lǐng)的紋樣或顏色

      據(jù)史志記載,白紗中單的衣領(lǐng)分為皂(黑)領(lǐng)、黼領(lǐng)、青領(lǐng)、朱領(lǐng)或織成其他裝飾等。古人向來注重衣領(lǐng)的裝飾,“把領(lǐng)、袖口等衣服結(jié)構(gòu)部位當作紋飾的重點,加施鑲拼綾錦或金彩紋繪及刺繡工藝,加強裝飾美的風采,使著裝效果更加華美富麗”。而在紀錄片中,無論是皇帝、大臣,還是太監(jiān)、宮女,他們的中單之領(lǐng)卻大多是沒有紋飾的純白色領(lǐng)。

      紀錄片《大明宮》劇照

      三、重今隨時

      (一)史志文獻中體現(xiàn)的重今隨時

      1.活用而非生搬硬套古代禮制

      唐朝熱衷古制,憲章古則,注重傳承中華主體服飾文化。大臣奏章多稱“今請憲章故實”“請遵歷代故實”“請循歷代故實”,既有“事非稽古,雖著令文,不可行用”之語,也有使用12章紋、衣冠乘車、改用素服、袍下加襕等遵古制之舉。但唐人并不拘泥古禮,《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讀來沒有食古不化之感,反而盡顯勃勃生機,原因主要在于其所復的“古”很靈活,畢竟中國的“古”包含的時間遠長、文獻眾多,可供選擇的古制紛繁多樣。例如,停用大裘冕,取的是《禮記·郊特牲》之旨;只用袞冕,循的是漢、魏之實;使用冕服的12章紋,遵的是周公、孔子之禮。

      2.適應(yīng)時需,突破求新

      其一,皇帝本人喜歡服飾創(chuàng)新并身體力行。太宗親制翼善冠與進德冠,且廣為使用,“自是元日、冬至、朔、望視朝,服翼善冠,衣白練裙襦”,使翼善冠部分取代了元日受朝時用的袞冕、冬至受朝時用的通天冠與朔日受朝時用的弁服的職能。武則天制作繡禽獸紋樣及文字的銘袍賜給近臣,又改佩魚皆為龜。玄宗時武官袍服上的繡文和武則天時相差很大,“諸衛(wèi)大將軍、中郎將以下給袍者,皆易其繡文”,還廢除了翼善冠和皮弁。其二,同一佩飾在不同時期的使用人群也有所變化,統(tǒng)治者會根據(jù)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加以改革和調(diào)整。如佩魚(龜)的使用人群不斷擴大,高宗時為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五品以上者;睿宗時開始賜魚給諸州都督、刺史;中宗時令特進佩魚,散官自此開始佩魚;玄宗時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而且新出了“借魚”之制,致仕及合理離任者自此可以終身佩魚而不再交回朝廷,以致“當時服朱紫、佩魚者眾矣”。此外,服飾的與時俱進在頭巾上也有鮮明體現(xiàn)。

      (二)紀錄片中重今隨時的服飾形象背離史志之處

      翼善冠、圓領(lǐng)袍均為唐朝所獨創(chuàng)或超越前代的“時世裝”。但在紀錄片中,此類時服多有背離史志記載之處,而且還出現(xiàn)了本不應(yīng)在唐朝使用的服飾。

      1.翼善冠

      翼善冠為太宗所創(chuàng),皇帝所用,其標志為兩個冠翅向上如“善”字上部的兩點。但在紀錄片中,在形制上最接近翼善冠的卻是太監(jiān)所戴之帽。在《幻影迷城》一集中,往大明宮搬遷物品的太監(jiān);在《丹鳳朝陽》一集中,于大明宮含元殿侍奉元旦朝會的太監(jiān);在《鳳凰涅槃》一集中,參與甘露之變的太監(jiān),均戴有兩翅向上類似翼善冠的冠帽。而據(jù)《舊唐書·輿服志》記載,“高山冠者,內(nèi)侍省內(nèi)謁者及親王下司閤等服之”,太監(jiān)應(yīng)服高山冠。

      2.圓領(lǐng)袍

      唐朝常服多為圓領(lǐng)袍,“唐五代時期圓領(lǐng)袍流行得更為普遍,從近年來出土的唐墓和傳世文物人物衣著的表現(xiàn)觀察,圓領(lǐng)袍已占據(jù)了社會服飾的主流”,而右衽袍和翻領(lǐng)衣較少;在紀錄片中,皇帝和侍臣卻多穿右衽之服。此外,自太宗始,服袍者于袍下施加一橫襕,與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對應(yīng)。但在《盛世榮光》一集中,任職大唐秘書監(jiān)的晁衡的圓領(lǐng)袍有橫襕,而包括李白在內(nèi)的很多朝臣仕子的圓領(lǐng)袍卻沒有橫襕。

      3.云肩

      在紀錄片中,皇帝和侍臣常穿一種墜于肩頭兩側(cè)形似翅膀的云肩,也有圍住脖子一周的云肩,但此服在五代、宋、元時期才逐漸推廣。

      結(jié)語

      服飾是考察民族文化發(fā)展軌跡的重要史料。綜合紀錄片和史志文獻進行整體觀察,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jié)論:其一,紀錄片服飾形象與服飾文獻多有不相契合之處?!洞竺鲗m》在冕冠、衣袍、足服、佩飾上著力體現(xiàn)和還原唐朝服飾,“片中所有情節(jié)、所有故事都是完全按照史實、完全按照資料來的。宮女們的服裝、道具等細節(jié)都經(jīng)過歷史學家的求證,均有文獻可考”,但結(jié)合史志文獻仔細推敲,在細節(jié)中還有諸多疏漏乃至硬傷。當然,古代服飾復原會受現(xiàn)代審美觀念及制作技藝的影響并留下痕跡,難以完全實現(xiàn)古代服飾的原裝再現(xiàn),如蔽膝、曲領(lǐng)方心、革帶、鉤?、劍、佩、綬等服飾經(jīng)常被省略,反之還會多出一些本不該出現(xiàn)在古代的現(xiàn)代審美元素。此外,“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的服飾制度也容易造成服飾混亂,而且也要考慮到文獻記載的服飾制度與實際執(zhí)行的服飾制度之間的合理偏差。即使如此,以史志記載為依據(jù)并追求服飾細節(jié)的真實與精致,會提升觀眾對紀錄片的認可度。其二,唐朝服飾文化是立體、多元、富有張力的,突破傳統(tǒng)、地域、自我,在嚴明的等級體系中有縷縷靈動之氣,在傳統(tǒng)沿襲中融貫了異域風情,是等級與包容、尊古與創(chuàng)新、禮制與人性的有機體,形成蒸蒸日上、朝氣蓬勃、兼容并蓄、強盛至極的文化軟實力,成為開放、包容、博大、自信、浪漫的盛唐文化的典型符號,真實呈現(xiàn)出“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的恢宏氣象。當然,任何先進的文明必然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文明之長的宏大氣魄,必是消除了戎夷之見的開放的多元文化,必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沉淀和檢驗,唐朝服飾文化亦是如此。

      猜你喜歡
      常服大明宮史志
      小草成長記
      紅嘴藍鵲
      綠色天府(2021年9期)2021-10-15 06:16:32
      宋代服飾“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釋
      絲綢(2021年5期)2021-07-09 13:57:16
      走在大明宮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48
      以衣載道·修身明德:中小學校服的價值省思與未來趨向
      中小學管理(2019年8期)2019-09-19 18:57:10
      清帝服飾分類述略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1907年晚清學堂服制考
      絲綢(2019年6期)2019-01-08 09:18:41
      《唐大明宮圖》再現(xiàn)盛世榮光
      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guī)劃與建設(shè)
      大眾考古(2015年3期)2015-06-26 08:20:34
      乡城县| 海伦市| 平武县| 安新县| 横峰县| 定边县| 六盘水市| 阿拉尔市| 安陆市| 罗定市| 什邡市| 甘德县| 手机| 疏附县| 疏勒县| 泌阳县| 于田县| 巴里| 龙山县| 罗源县| 通江县| 江油市| 湖州市| 丁青县| 甘孜县| 武穴市| 丰县| 保康县| 礼泉县| 咸阳市| 隆林| 深水埗区| 宝山区| 醴陵市| 宁乡县| 普定县| 鸡东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扎囊县| 阿瓦提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