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正杰 熊友鵬 黃啟東 周 緒 楊 潔,2,3
(1. 武漢東湖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2. 武漢東湖學院生物醫(yī)用材料創(chuàng)新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212;3.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指雙鍵個數(shù)≥2且碳鏈長度在18~22的直鏈脂肪酸,根據(jù)雙鍵在碳鏈中的位置可分為n-3系列(如亞麻酸、DHA和EPA)和n-6系列(如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PUFA具有促進細胞生長、增強記憶和思維能力、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減少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抗炎抗癌等多種功效[1-3]。以亞油酸為例,亞油酸作為人體必需脂肪酸,產(chǎn)品類型多為油劑,由于多不飽和鍵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質(zhì),導致營養(yǎng)價值降低[4-5],且油劑不溶于水,人體不易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低,因此,工業(yè)上常采用微膠囊化方法,將有效成分包埋,制成粉末微膠囊,可提高產(chǎn)品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人體吸收和生物利用。
據(jù)調(diào)查[6],油劑中含PUFA亞油酸最高的是紅花籽油,達69%~79%,葵花籽油、核桃油、棉籽油、芝麻油中含量也很高,在40%~70%,花生油和橄欖油中較低,僅25%左右。由于油劑穩(wěn)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采用粉末制劑可有效改善以上缺陷,但是當前的粉末制劑中PUFA含量非常低,一般在7%~15%。若制備高濃度的PUFA油脂微膠囊(含量在20%以上)明顯有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且輔料少、成本低,并延長了油脂的貯藏期,便于運輸和貯藏,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當前國內(nèi)外鮮有針對高濃度的PUFA油脂微膠囊生產(chǎn)技術的報道。周愛梅等[7]以含PUFA為32.43%的藍圓鲹魚油為芯材,以明膠、阿拉伯膠和海藻糖為復合壁材制備微膠囊,優(yōu)化后的魚油微膠囊制備工藝的包埋率達91.56%,包埋過程中芯材魚油含量為30%,最終微膠囊中PUFA含量為8.9%。劉成祥等[8]研制的牡丹籽油微膠囊、葛雙雙等[9]研制的余甘子核仁油微膠囊都有提到芯材含有高濃度的PUFA,但并未單獨對微膠囊中PUFA的含量進行研究。
當前油脂微膠囊的制備方法主要有復合凝聚法[10]、包合法[11]、噴霧干燥法[12-14]等。由于噴霧干燥制備法的研究甚多,包埋率高,制得的微膠囊質(zhì)量穩(wěn)定,貯藏期長,因此研究采用該法制備微膠囊。
葵花籽油作為常用食用植物油,含有大量的PUFA亞油酸,一般為66%左右,寒冷地區(qū)生產(chǎn)的葵花籽油中亞油酸含量可達70%以上。因此,綜合考慮以上制備方法和原料特點,研究選擇以高含量PUFA的葵花籽油為芯材,以β-環(huán)糊精為壁材的主體成分,與具有良好成型能力的明膠構成復合壁材,再加入少量的乳化劑,采用噴霧干燥法將其制成PUFA油脂微膠囊,通過單因素試驗和響應面試驗優(yōu)化制備工藝,并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對制備的微膠囊產(chǎn)品結構形態(tài)進行觀察,以期為進一步制備高濃度的PUFA微膠囊技術提供參考依據(jù)。
葵花籽油(PUFA含量67%):食用油,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β-環(huán)糊精:食品級,北京鴻潤保順科技有限公司;
明膠:分析純,國藥集團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
羧甲基纖維素鈉:食品級,河北科隆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電子分析天平:AUY120型,日本島津公司;
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DF-101S型,河南鞏義予華儀器有限公司;
小型噴霧干燥機:LANYI-6000Y型,上海蘭儀實業(yè)有限公司;
高速分散均質(zhì)機:FJ200-SH型,上海標本模型廠;
透射電子顯微鏡:Tecnai G2 20 U-Twin 型,美國FEI公司。
1.3.1 微膠囊的制備 將明膠加入到55 ℃適量去離子水中,恒溫攪拌30 min,使完全溶解,再加入β-環(huán)糊精加熱攪拌使溶解,隨后再加入乳化劑羧甲基纖維素鈉,加熱使溶解后,邊攪拌邊緩慢加入芯材葵花籽油,攪勻,得粗乳液。改變固形物含量、復合壁材(β-環(huán)糊精/明膠)的配比、芯壁配比和乳化劑的用量,探討乳化條件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將攪勻后的粗乳液置于高速分散均質(zhì)機中在12 000 r/min轉(zhuǎn)速下均質(zhì)10 min,然后于1 000 r/min 均質(zhì)30 min,得到大小均一液體為終乳液,將終乳液在進風溫度為180 ℃下進行噴霧干燥,收集,得油脂微膠囊產(chǎn)品。試驗過程中為了減緩PUFA成分的氧化,需盡量減少葵花籽油在空氣中、高溫下的停留時間。
1.3.2 PUFA油脂微膠囊制備工藝條件優(yōu)化
(1) 單因素試驗: 在研究某一單因素影響時,其他條件為固定值,分別為固形物含量25%,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7∶1,乳化劑含量1.0%,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1∶2。以微膠囊包埋率為指標,分別考察固形物含量(15%,20%,25%,30%,35%)、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分別為4∶1,5∶1,6∶1,7∶1,8∶1)、乳化劑含量(0%,0.5%,1.0%,1.5%,2.0%)、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分別為1∶1,2∶3,1∶2,2∶5,1∶3)對包埋率的影響。
(2) 響應面試驗:綜合分析單因素試驗結果,選取固形物含量、復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為影響因素,以微膠囊包埋率為響應值,采用BOX-Behnken試驗設計優(yōu)化制備PUFA油脂微膠囊的工藝條件。
1.3.3 包埋率及PUFA含量的測定
(1) 油脂微膠囊包埋率:參照文獻[15],按式(1)計算油脂微膠囊包埋率。
(1)
式中:
C——微膠囊包埋率,%;
ms——微膠囊表面油質(zhì)量,g;
mt——微膠囊總油質(zhì)量,g。
(2) PUFA含量:稱取2.0 g制備好的樣品于燒杯中,取10 mL正己烷洗滌樣品,均勻振蕩,重復以上操作5次,合并洗液轉(zhuǎn)移至已質(zhì)量恒定的茄形瓶(m1)中減壓旋轉(zhuǎn)濃縮回收正己烷后,繼續(xù)蒸發(fā)除去水分,烘干至質(zhì)量恒定,冷卻稱重(m2),按式(2)計算PUFA含量。
(2)
式中:
Y——PUFA含量,%;
m——樣品質(zhì)量,g;
m1——干燥至質(zhì)量恒定茄形瓶質(zhì)量,g;
m2——干燥至質(zhì)量恒定的表面油及茄形瓶質(zhì)量,g;
67%——金龍魚葵花籽油PUFA標示含量。
1.3.4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 將少量油脂微膠囊粉末懸浮在水相中,取微量做成薄層涂片,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分別在不同放大倍數(shù)下觀察微膠囊粉末的結構形態(tài)。
1.3.5 數(shù)據(jù)處理 單因素試驗采用Origin 8.0繪圖,整理數(shù)據(jù);響應面試驗采用Design Expert 10.0.7 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圖1可知,各因素的最優(yōu)結果分別為固形物含量25%,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6∶1,乳化劑用量1.0%,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1∶2。由于乳化劑用量在0.5%~1.5%內(nèi)微膠囊的包埋率變化不大,因此,固定乳化劑的用量為1.0%,選用固形物含量、復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三因素進行響應面試驗。
圖1 各工藝參數(shù)對包埋率的影響Figure 1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embedding rate
在單因素優(yōu)化試驗的基礎上,以固形物含量、復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為自變量,以油脂微膠囊包埋率為響應值,進行Box-Behnken響應面設計,各因素和水平見表1,響應面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2。
表1 響應面試驗因素和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
采用Design-Expert 10.0.7 軟件對表2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得到油脂包埋率的回歸方程為:
表2 響應面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2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
Y=89.76+1.26A+6.74B-2.95C-0.98AB+1.3AC+1.2BC-3.94A2-4.79B2-5.42C2。
(3)
表3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egression model
由圖2可知,固形物含量與復合壁材配比、固形物含量與芯壁材配比、復合壁材配比與芯壁材配比兩兩交互圖均呈橢圓形,且3D圖形有極值,交互作用影響顯著,說明各交互因素對油脂微膠囊包埋率結果有很大影響[16]。通過Design-Expert 10.0.7軟件建立的模型分析得到的最佳工藝條件為:固形物含量25.22%,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6.67∶1,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0.51∶1,此條件下的包埋率為92.34%。為了便于操作,將最佳工藝條件修正為:固形物含量25.2%,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6.7∶1,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1∶2。按照最佳工藝條件進行了3次重復實驗,包埋率分別為91.87%,92.65%,94.33%,平均包埋率達92.95%,其RSD為1.26%,與理論值誤差小于1%,表明該模型可較好地應用于油脂微膠囊的工藝條件優(yōu)化。此外,重復實驗最高包埋率達94.33%,微膠囊中PUFA含量>20%,符合高濃度的PUFA油脂微膠囊的要求。
圖2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PUFA油脂微膠囊包埋率響應分析圖Figure 2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embedding rate of PUFA oil microcapsules
圖3為微膠囊分別放大6 000倍和15 000倍的結構形態(tài)。微膠囊透射后大多呈不規(guī)則圓形,可能是噴霧干燥過程溶劑蒸發(fā)后所形成的皺縮球狀結構,在囊的中心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包埋的油相。膠囊粒徑分布比較均勻,粒徑大多集中在50~100 nm,按粒徑劃分應為納米級微膠囊。此外,還有少量未包埋的壁材和芯材游離在微膠囊周圍。
圖3 葵花籽油微膠囊TEM圖Figure 3 TEM images of sunflower seed oil microcapsule
按照最佳工藝條件制備的葵花籽油粉末微膠囊中葵花籽油相含量32.53%,其中PUFA高達21.73%,符合高濃度的PUFA油脂微膠囊的要求,水分含量小于4%,產(chǎn)品呈乳白色,不結塊,在熱水中溶解性好,有良好的流散性,微膠囊在低溫干燥后在4 ℃貯藏,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
采用噴霧干燥法制備高濃度PUFA油脂微膠囊,以高含量PUFA的葵花籽油為芯材,β-環(huán)糊精/明膠為復合壁材,羧甲基纖維素鈉為乳化劑,先以單因素試驗考察了固形物含量、復合壁材配比、乳化劑用量、芯壁材配比等因素對微膠囊包埋率的影響,再在此基礎上通過響應面試驗優(yōu)化油脂微膠囊制備工藝條件,最佳工藝參數(shù)為:固形物含量為25.2%,復合壁材配比(mβ-環(huán)糊精∶m明膠)6.7∶1,乳化劑用量1.0%,芯壁材配比(m葵花籽油∶m復合壁材)1∶2。在此條件下獲得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最優(yōu),油脂微膠囊經(jīng)透射后結構呈不規(guī)則圓形,粒徑均勻,包埋率高達94.33%,微膠囊中葵花籽油相含量為32.53%,其中PUFA含量為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