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5斤芹菜”驚動了國務院督查組。
陜西榆林的一家個體戶進貨5斤芹菜,其中2斤被市場監(jiān)管部門抽檢,足足一個月之后報告顯示芹菜不合格,個體戶被罰了6.6萬元。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十六督查組點名這樁處罰是“過罰不相當”。
“我得賣多少噸芹菜才能掙回6萬多?”這是個體戶的委屈,但是,也有人站當?shù)厥袌霰O(jiān)督部門:食品安全大如天,芹菜有指標不合格,那就依法處罰,而根據(jù)《食品安全法》的第124條:存在食品指標超標的,貨值金額又不足1萬元的,罰款的下限就是50000元,那么“照方抓藥”,當?shù)靥幜P6.6萬元就沒毛病,相反罰得少于50000元才是“枉法”。
似乎兩方都很有道理。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這個明顯“不合理”的處罰,背后是“輕微違法首違不罰”多大程度上被大家認同、信服?
進入法治深水區(qū),一些法治概念可能是反直覺的,這需要大家更多學習和認同。
聽到“輕微違法首違不罰”,相信很多人覺得有矛盾,這個詞當然沒有“安全大如天”“法律要長出牙齒”“讓違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等口號朗朗上口,氣壯山河,甚至在傳播中還可能被某些人帶節(jié)奏,誤讀成“姑息縱容”“枉法徇私”。
前陣子,上海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指導意見》,這也是上海持續(xù)推進改善營商環(huán)境的改革大動作。我作為嘉賓正好參與電視臺一檔財經(jīng)節(jié)目談這個事。節(jié)目前交流時,主持人就坦言,這個概念直覺上好像悖于法律公正的原則,不是說好違法必究嗎?
我給主持人轉發(fā)了上海司法局副局長、法學教授羅培新文章《空調(diào)往外滴水也要罰款?企業(yè)動輒得咎受罰,在上海將漸行漸遠》,這篇文章是羅教授參與制訂《上海市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的心路歷程。主持人看后,感覺茅塞頓開。
漢語語境下,“違法”是一個很重的詞,情感上將“違法”窄化成“刑事違法”和犯罪。其實,法治社會里方方面面都有嚴格規(guī)范限制,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好公民、正規(guī)企業(yè),很可能因為無心之失就“違法”了。
羅教授舉例說,根據(jù)一些地方的地方法規(guī),空調(diào)冷卻水凌空滴水,就是“違法”的;工地上,農(nóng)民工為節(jié)約開銷搭伙做飯,屬于違反《食品安全法》的非法經(jīng)營食堂;糖炒栗子鋪老板說自己是“滬上第一”,這就屬于違反《廣告法》使用極端用語……這些看似輕微的事,對照一下法條都是“違法”的,而且動輒適用幾百、幾千元的罰款,但是這么罰,社會效果好嗎?能不能讓商家改正,不用罰呢?
在芹菜案前,南京農(nóng)民工搭伙做飯按“非法食堂”被罰,火鍋店因為賣拍黃瓜被罰,都曾引發(fā)過熱議。2019年上海敢為天下先,率先試點“輕微違法首違不罰”。大樓里有一道消防常閉門沒關,和大樓里消防設施全成擺設,兩者情節(jié)嚴重程度天差地別,能按《消防法》同一個“擅自停用消防設施”條款處罰嗎?所以,上海對違法情節(jié)做了細化處理,明確了“輕微違法”標準。2021年《行政處罰法》修訂時也吸收上海等地的實踐經(jīng)驗,明確了“輕微違法首違不罰”,以及強化“過罰相當”原則。
回到芹菜案當中,個體戶當然有責任,但是,充其量賣了3斤超標的芹菜,情節(jié)是比較輕的,不能機械執(zhí)行法律,只顧著《食品安全法》的處罰條款,而忽視了上位法《行政處罰法》的“過罰相當”“首違不罰”原則。進入法治深水區(qū),一些法治概念可能是反直覺的,這需要大家更多學習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