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彬(北京)
他在“唐初四杰”中年齡最小,卻成就最高。
他用一篇膾炙人口的五言送別詩溫暖了天涯倦客,用一篇空前絕后的駢文寫盡文才與繁華,打開了唐詩的大門,拉開一個詩歌繁華時代的序幕。
無奈天妒英才,時也?命也?運也?一場意外讓這個年僅27歲的才子溺水而亡,也為“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讓位。
他的只身離開,身后緊跟著一個詩歌百花齊放的朝代,叫盛唐!
公元650年,在古絳州龍門,“唐初四杰”中的又一位“神童”呱呱落地,這個神童就是我們本文的主人翁王勃。
王勃的家庭在當時也是一門望族,祖父是隋末大儒王通(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父親則是朝中大臣,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這也讓幼時的王勃不僅衣食無憂,更有機會接受諸子百家思想的熏陶!
在眾人的眼里,王勃當屬神童之人,《舊唐書》中對王勃的描述是這樣的:“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株樹也?!狈g成現(xiàn)代文就是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
我們不妨舉幾個實例來印證王勃的神童之名并非浪得虛名。
九歲的王勃在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后,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
在很多孩子還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十歲時的王勃已經(jīng)飽覽六經(jīng)。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shù)”已經(jīng)通曉不少。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三歲的王勃寫出《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唐高宗麟德元年秋(公元664年),十四歲的王勃上書劉祥道,他表示:“辟地數(shù)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敝标愓姡⒈砻髯约悍e極用世的決心,劉祥道看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驚異,贊王勃為“神童”,并上表舉薦。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陽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座乾元殿。麟德二年乙丑乾元殿落成,十五歲的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這篇文章通篇文字綺麗,驚動圣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有了唐高宗的夸贊,王勃的名氣迅速擴大,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順理成章的被推為首位。這也為接下來他的及第提供了足夠多的基礎。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六歲的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參加當年的幽素科考試,在及第的七人中,王勃榜上有名,隨后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神童有多神?少年得志,名動天下。用現(xiàn)代人的話來感慨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對于王勃來說,成在少年,敗也在少年,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少不更事,社會經(jīng)驗少。
少年得志的王勃由于名氣之大,引起了唐高宗的兒子沛王李賢(公元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的垂青,不久就被招聘為沛王府侍讀,但不久這位天才就惹禍了,事情起因是皇帝的兩個兒子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后改名李顯,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斗雞,作為伴讀的王勃一時興起,寫了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有好事者將此文呈給了唐高宗。皇上讀畢大怒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fā)罪行等的文書,也指戰(zhàn)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夸大事態(tài),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碧聘咦谡J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
在古時候,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聽?于是,王勃第一次被放逐。
逐出長安的王勃其郁悶和不爽也在日后的部分作品中得以展現(xiàn),王勃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寫到:“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于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第一次惹出禍端不久,王勃的第二次出事就更是為自己的年輕付出了代價,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冬,遠離當時的文化政治中心許久的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y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不過若不是遭遇大赦,當時的王勃就會被處死,也就不會有了后來名動天下的《滕王閣序》,或許唐初的歷史需要這樣一個人才吧。
王勃的這次惹禍不僅自己受到了懲罰,還連累了自己的父親王福疇,導致其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對于這件事,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边@其中羞愧和自責的心情可見一斑。
被判入獄期間,王勃完成了一首著名的傷春之作《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紛漠漠。綠葉青跗映丹萼,與君裴回上金閣。影拂妝階玳瑁筵,香飄舞館茱萸幕。落花飛,燎亂入中帷。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落花度,氛氳繞高樹。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綺閣青臺靜且閑,羅袂紅巾復往還。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試復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間。與君落花院,臺上起雙鬟。”
這是一首因為年輕惹禍后幡然悔悟的佳作。
這個時候的王勃明白了光陰的無情,明白了落花的無奈。
年輕就要付出年輕的代價,長安城的歌舞升平,帝王諸侯的推杯換盞將成為遙遠的回憶后,只能孤身遠去,帶著才華,帶著激情。
那時的王勃滿滿的驕傲,循著綠水青山,只為尋找夢中的理想。以至于出獄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的王勃在接到朝廷宣布恢復他的舊職的詔書后,已視宦海為畏途的他,并沒有接受。
也正是這次拒絕,才有了后面的璀璨。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由于思念父親,加上對父親感到愧疚,于是決定出發(fā)前往交趾看望父親。
這個時候的南昌那個叫閻伯嶼的都督已經(jīng)將滕王閣建好,一切只等一個人的到來,這個人就是王勃。
重陽節(jié)這一天,王勃路過南昌,恰逢閻伯嶼要在新落成的滕王閣大宴賓客,因為王勃的名聲在外,路過南昌的他有幸的成為了此次宴會的被邀之人。大部分客人都知道這次宴會,閻伯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為推出自己的女婿吳子章(當時已經(jīng)讓其女婿準備好一篇序文。還在宴會上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在座賓客為這次盛會作序)參加宴會的大都是人精,誰都不愿意這時候出風頭,于是紛紛推辭不寫。不諳世事的王勃則是豪情萬丈,提筆就寫,當拂袖而去的閻伯嶼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就這樣,誰也無法阻擋奇跡的發(fā)生,藝術的魅力也在于此,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次意外的宴會,面對萬里江山,面對霓裳羽衣,在一座閣樓里,他揮毫潑墨,點石成金,將一場大戲推向高潮。
二十七歲的王勃為中國詩壇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閣序》,成就了屬于自己的傳奇。而和這篇《滕王閣序》一同流傳于世的還有一篇序文:“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愛才的閻伯嶼最終盛情款待了這個天才,為大唐的文化留下了一篇千古名篇。在大家的祝福聲中離開滕王閣,繼續(xù)著探父的路,而這一走卻再也沒有找到回家的路,從此詩人活在瑰麗的中華詩庫,活在滕王閣里,與贛江同在,活在萬千追隨者的心中。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唐高宗讀《滕王閣序》后,拍案叫絕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北慵闭刑O(jiān)要下詔招他入朝,但太監(jiān)卻吞吞吐吐的答道:“王子安已經(jīng)落水身亡了”。唐高宗黯然垂首,默默地站了起來,走出了御書房。半晌后從外面?zhèn)鬟M來三聲嘆息:“可惜,可惜,可惜!”
這一刻,帝王將相王公貴胄只不過是陪襯而已。
王勃,一位才華橫溢的初唐詩人,讓駢文在他身上發(fā)出最耀眼的光芒。自此之后,駢文開始逐漸微弱,至中唐韓愈發(fā)起古文運動之后,駢文就只剩下了一聲微弱的嘆息,一份遺憾在歷史的長河讓人嘆惋。
王勃不在,駢文不在!
秋水泱泱,落霞和孤鶩還在,滕王閣上,遙想王勃當年睥睨一切,出口成章的時候,望盡天涯路,只能看到其獨行的背影。
除掉讓王勃名動天下的《滕王閣序》之外,年輕時寫下的一首送別詩也讓人讀來心里熱乎乎。
當時在長安任職的王勃結識了同樣在長安追逐夢想的杜少府(真名不可考),也就是這個杜少府,成就了一首名垂千古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是溫暖的送別。
這就是王勃,嘴里說著豪邁的話,轉身就淚如雨下。
早逝的靈魂在秋水長天里,和今天的讀者遙遙相望,猶如天涯若比鄰,讀王勃的天涯,依然讓人覺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