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教成語源流考辨舉隅

      2022-10-13 03:38:24楊振法
      現(xiàn)代語文 2022年9期
      關鍵詞:大辭典書證大詞典

      佛教傳入中土之后,逐漸融入中華文化,二者化為一體而渾然天成,互相推動,共同發(fā)展。其中的結晶之一就是佛教成語,它屬于外來詞的一種

      ,數(shù)目眾多,詞約義豐。今天許多習以為常的成語,實則源于佛教文獻,由于歷史的變遷,它們的面目遂變得模糊不清,但只要爬梳其源流,仍然是能夠辨別其本來面目的??梢哉f,探尋佛教成語的源頭及其演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方面,它能夠推本溯源,規(guī)范佛教成語的用法。另一方面,像《漢語大詞典》《辭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等大型辭書收錄的成語雖然十分豐富,但如果對成語源流考察得不夠詳盡,或者不明語源,或者以流為源,就可能會造成成語的誤釋。正如季素彩所指出的,對成語解釋不當會極大地危害漢語的純潔性和規(guī)范性

      。有鑒于此,我們以《漢語大詞典》

      、《辭源》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等辭書為基礎,依托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并輔以佛教文獻和中土文獻,對“無惡不作”等五則成語進行溯源和考辨。

      一、【無惡不作】

      《漢語大詞典》:沒有一樣壞事不干。形容做盡壞事?!斗g名義集·釋氏眾名》:“二無羞僧,破戒,身口不凈,無惡不作?!鼻遴嵺啤斗犊h舍中寄署弟墨第五書》:“宋自紹興以來,主議和,增歲幣……括民膏,戮大將,無惡不作,無陋不為。”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上》:“今之巧宦……一事不為而無惡不作,上朘國計,下剝民生?!卑徒稹丁赐屡c隨想〉譯后記(一)》:“他們放在上海那條無惡不作的看家狗一直瞪著兩眼向我狂吠。”亦作“無惡不造”、“無惡不為”?!栋儆鹘?jīng)·詐言馬死喻》:“世人自言善好……然殺眾生,加諸楚毒,妄自稱善,無惡不造,如彼愚人?!薄端鍟钚銈鳌罚骸吧弦蛳略t數(shù)其罪曰:‘……嫉妒于弟,無惡不為,無孔懷之情也。’”

      第7卷

      按:《辭源》未收錄此語,當補。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該詞有三種變體:1.“無惡不作”,釋義及書證大體與《漢語大詞典》相同。2.“無惡不為”,意為“沒有哪樣壞事不干。形容人極壞,干盡壞事”。其最早書證為《隋書·楊秀傳》:“上因下詔數(shù)其罪曰:‘……嫉妒于弟,無惡不為,無孔懷之情也?!?.“靡惡不為”,最早書證為宋無名氏《釋常談·下·靡惡不為》(百川學?!ぜ准骸安簧浦虏⒃鵀橹^之靡惡不為?!?/p>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辭書均未追溯到“無惡不作”的語源。此語應出自佛教文獻,在魏晉漢譯佛經(jīng)中已有用例,其最早形式為“無惡不造”,最早書證為三國魏康僧鎧譯《大寶積經(jīng)》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而非蕭齊求那毗地譯《百喻經(jīng)》。相關書證甚多,臚列如下:

      (1)又復家者,在是中住無惡不造。(三國魏康僧鎧譯《大寶積經(jīng)》卷八十二,11/474b)

      溫泉水電站位于新疆某河中游馬扎爾峽谷內(nèi),水庫總庫容為2.07億m3,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35 MW,以發(fā)電為主,多年平均年發(fā)電量7.61 億kWh。 工程為大(2)型Ⅱ等,大壩為1級建筑物。

      (2)與他交通是大惡法,淫欲之道無惡不造。(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卷五,50/120c)

      (3)或侮慢無禮,或淫亂無節(jié)。忍害無親興師相伐,迷惑顛倒無惡不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十二《菩薩十無盡藏品》,9/475c)

      (7)佛告羅云:“我說彼道少,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绷_云:“彼亦無惡不作?!保|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卷三《業(yè)相應品》,1/436a)

      十八大明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定位和重點任務,并突破性地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寫進了小標題應該說是水到渠成的。

      (5)又如佛說愛欲有五種患:一味少過多,二諸結熾盛,三至死無厭,四圣所呵棄,五無惡不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卷九《貪過品》,32/310b)

      (6)凡所犯戒都無罪報,如是之人不應親近,如佛所說:“若過一法,是名妄語。不見后世,無惡不造。”(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12/645c)

      又作“無惡不作”,需要注意的是,此語側重指“人的各種惡的意念都產(chǎn)生出來”,而非實指人的行為。例如:

      (4)又余經(jīng)說作逆罪者不得生天,是名為塞;又經(jīng)中說受諸欲者無惡不造,是名為通。(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卷二《論門品》,32/248b)

      (8)初時尚可,久后欺誑受諸苦毒,嫉妒恚怒無惡不作。(姚秦鳩摩羅什等譯《禪法要解》卷上,15/287b)

      (14)張有義仗著官府的勢力,仗著他兒子的勢力,無惡不作,欺男霸女,魚肉百姓。(民國常杰淼《雍正劍俠圖》第二十八回)

      (10)應知語業(yè),獲報有十,何等為十?一者口出刃焰,焚燒自身。二者邪見熾盛,無惡不作。(北宋法天譯《妙法圣念處經(jīng)》卷三,17/425a)

      例(7)、例(10)中,均是指人之口業(yè)無惡不作;例(8)、例(9)中,均是指人之意業(yè)無惡不作。還可看出,“無惡不作”在東晉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漢語大詞典》中此語的最早書證為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釋氏眾名》,可據(jù)補。

      之后,“無惡不作”則側重于指人的行為。同時,這一形式應用最為廣泛,并延續(xù)至今。例如:

      (11)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倚嬌作勢,折毒孩子,打罵丫頭,無惡不作。(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三回)

      (12)哪知他在師父前卻說得天花亂墜,背地里卻無惡不作。(清代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一百四十二回)

      (13)搶奪少婦長女,霸占房屋土地,欺壓善良之人,無惡不作。(清代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三回)

      (9)墮于地獄,以嗔恚故,無惡不作。是故智者,舍嗔如火。(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六十《觀天品》,17/357c)

      又作“無惡不為”。相關書證如下:

      (15)四者縱恣三業(yè)無惡不為,五者事雖不廣惡心遍布。(隋代天臺智者大師述、門人灌頂記《摩訶止觀》卷四上,46/40a)

      (16)四者既不修善惟惡是從,縱恣三業(yè)無惡不為,所以造罪。(唐代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八十六,53/915b)

      (17)凡所修善盡將回向乃至有人無惡不為,但能臨終至心十念,乃至一念成就,即得往生。(北宋子璇錄《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五,44/323b)

      可以看出,“無惡不為”在隋代《摩訶止觀》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漢語大詞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此語的最早書證均為《隋書·楊秀傳》,可據(jù)補。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從提出設立與最終落地之間,仍有一段長路要走,未來的運行可能會面臨諸多問題?!拔磥磴y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設立雖然促使理財業(yè)務更加市場化,但從中短期來看,還存在投研能力不足、資源獲得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其運行的定位或仍在總行體系內(nèi)部,從產(chǎn)品銷售到投資管理等各環(huán)節(jié)還需依托總行的實力。”

      “無惡不為”在中土文獻中使用較少。例如: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傳統(tǒng)報業(yè)和新媒體之間的競爭,不光是技術上的競爭,還有商業(yè)上的競爭。有些報紙受到傳統(tǒng)經(jīng)營模式的影響,沒有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也沒有探索發(fā)展的道路,守舊,不能和新媒體結合起來;另外,有些傳統(tǒng)報紙在體制上屬于事業(yè)單位,并沒有真正的和市場結合起來,在市場運作的時候受到了限制;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待提升,缺乏復合型的人才;報紙經(jīng)營的過程中比較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由于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導致傳統(tǒng)報業(yè)的盈利模式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18)彼時朝中是張易之、張昌宗、張昌期用事,日日殺害忠良,荼毒生靈,無惡不為。(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六回)

      (19)殷即葛將軍,暗中卻奪人財貨,掠人婦女,荒淫驕恣,無惡不為。(民國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九十五回)

      (37)四爺忽然省悟,自己笑道:“我原來是私訪,為何順口開河?好不是東西。快些走罷!”(清代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

      (20)若瞥緣心起故口發(fā)惡言,言由意顯,靡惡不為。(唐代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四十七,53/643a)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此語的最早書證為宋代無名氏《釋常談》,可據(jù)補。同時,通過對CCL的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無惡不造”和“靡惡不為”今已不用。

      二、【天堂地獄】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原為佛家語,天堂為人死后靈魂享受安樂的地方,地獄為人死后靈魂備受折磨的地方。后也借喻為苦樂不同的兩種生活遭遇。釋慧琳《均善論》(《宋書》九七2389):敘地獄則民懼其罪,敷天堂則物歡其?!乙焯靡跃蜕疲氯舴x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丨唐·李肇《唐國史補》上24(《太平廣記》一〇一引):李舟為虔州刺史,與妹書曰:“……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生;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辈⒁娪谒巍り愪洝渡普T文·李舟語》(《百川學海》甲集)。丨《文明小史》八48:我們現(xiàn)在只要有屋住,有飯吃,比起他們來,已經(jīng)是天堂地獄,還不知足么?

      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機電控制器,電氣工程中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人們可以借助其優(yōu)勢不斷的協(xié)調電力工程上的優(yōu)勢,對電氣工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監(jiān)督,提高其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利用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可以很好的提升電氣系統(tǒng)的自動切換功能,不斷的提升電氣工程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結合可編程的邏輯控制技術,保障整個電氣工程和自動化的有效性,更好的實現(xiàn)電氣工程的自動化。

      按:《漢語大詞典》《辭源》均分為天堂和地獄兩個條目收錄。

      在《漢語大詞典》

      、《辭源》

      中,“天堂”的最早書證皆同《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出自《宋書》。《宋書》系南朝梁沈約撰,為蕭梁時期的史書。通過對佛典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東漢、西晉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中已有“天堂”用例,這三種辭書均可據(jù)補。此外,在南北朝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中,早于《宋書》用例者亦不少見。例如:

      (21)是世多惡眾生相詛,多信鬼神背正向邪。天堂皆空地獄塞滿,甚可痛哉?。ㄅf題后漢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14/754a)

      (22)帝釋天王,于其天堂,乘此一象,而至妙樹園。悅樂盡歡,在意馳游。(西晉竺法護譯《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jīng)》卷下《等目菩薩悅樂龍王品》,10/590c)

      (23)人命促短如河駛流,設處天堂不久磨滅,況人間命而可保乎?(姚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jīng)》卷三,4/268c)

      (24)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12/1111c)

      腦卒中屬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尤以缺血性腦卒中占比較高,致死率、致殘率較高[1]。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缺血性腦卒中常見病因,隨著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在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是一種新型炎癥標志物,其可將低密度脂蛋白中的氧化磷脂水解并生成溶血磷脂酰膽堿及氧化型游離脂肪酸,這些促炎性產(chǎn)物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起始、形成、發(fā)展以及斑塊破裂等階段[3-4]。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影響因素,分析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25)于時深山之中見一病道人,給其庵屋,厚敷床褥;給其水漿、鎢錥、米糧;給其燈燭。于時乞愿愿得天堂之供,今得果報。(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樹提伽經(jīng)》,14/826c)

      (26)爾時母人厭于世苦,聞天堂上審為快樂,即啟迦葉,愿以微福得生天上。(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jīng)》,14/762b)

      (27)弟子之徒今還天宮,未審和上何時當舍此罪報身,得生天堂共相見也。(蕭齊釋曇景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卷上,17/580b)

      在《漢語大詞典》中,“地獄”共有三個義項。一是梵文naraka的意譯,意為“苦的世界”,處于地下,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目,古印度傳說人在生前做了壞事,死后要墮入地獄,受種種苦。佛教也采用此說。最早的書證為《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且要天堂以救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二是基督、猶太二教中的場所,與天堂相對。三是比喻險惡悲慘的境地

      。在《辭源》中,“地獄”共有兩個義項。第一個義項的釋義同《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最早書證同《漢語大詞典》。第二個義項是比喻險惡悲慘的境地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辭書的最早書證皆滯后。通過對佛典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表示“悲苦世界”義的“地獄”早已出現(xiàn),三種辭書可據(jù)補。例如:

      8.多元價值觀沖突導致信仰危機。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認清各種價值觀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他們更多地只是關心自身的發(fā)展狀態(tài),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尊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

      (28)何謂五道?一謂天道,二謂人道,三謂餓鬼道,四謂畜生道,五謂泥犁太山地獄道。(舊題后漢安世高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jīng)》,17/517a)

      (29)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者,是說地獄。所以者何?彼地獄者,一向不可愛、不可樂、意不可念。(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三《大品癡慧地經(jīng)》,1/759c)

      (30)是三千大千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姚秦鳩摩羅什共僧叡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一,8/217c)

      數(shù)字化轉變指的是鉆進至每一個施工節(jié)點,都可以以數(shù)字為標準衡量鉆井工程和鉆井液技術措施,由經(jīng)驗化的施工方式向數(shù)字化的施工方式轉變。

      1.2.1 儀器工作條件。采用10 μg/L的調諧液調試儀器,使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達到最佳工作條件,即靈敏度、氧化物、雙電荷、分辨率等各項參數(shù)都達到檢測要求,經(jīng)優(yōu)化的ICP-MS工作參數(shù)為:測量模式為He碰撞模式;射頻功率為1 550 W;等離子氣體流量為15.0 L/min;載氣流量為1.0 L/min;輔助氣流量為1.0 L/min;霧化室溫度為2 ℃;獲取模式為全定量分析;重復次數(shù)為3次。

      (32)生地獄中,即食地獄中食,以自存活。(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七《雜犍度智品》,28/44c)

      (33)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于百千歲墮地獄中。(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jīng)》卷十九,2/135c)

      “天堂地獄”相連出現(xiàn),則首見于南北朝蕭齊時期的佛教文獻;至劉宋時,“天堂地獄”這一形式已經(jīng)基本定型,中土文獻亦有使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可據(jù)補。例如:

      (34)為說法者,或說三歸五戒,或說天堂地獄。(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五,24/780a)

      (35)欲此道者,可謂有欲于無欲矣,至于啟導粗近,天堂地獄,皆有影響之實。(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陽書》)

      (36)若唯取信天堂地獄之應,因緣不滅之驗,抑情菲食,盡勤禮拜……(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

      三、【信口開合】

      《漢語大詞典》:亦作“信口開喝”、“信口開呵”、“信口開河”。不假深思、不負責任地隨口亂說。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痹稹抖苏谩ぷ孕颉非骸罢f幾句不傷時信口開合,折莫待憤悱啟發(fā)平科。”元張養(yǎng)浩《新水令·辭官》套曲:“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痹兄儋t《氣英布》第一折:“你待要著死撞活,將功折過,你休那里信口開呵!”

      古代設有專門的交通干道,主要為國家傳送行政管理、軍事等重要信息服務,沿驛道設置相應的館驛供來往人員休息停留?!洞髮W衍義補·郵傳之置》中有記錄:“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館,侯館有積”。作為重要的官方要道,沿路的建筑最初往往體現(xiàn)出官方屬性,營造風格也與中央地靠攏。然后期會館建筑、驛站等逐漸歸屬民間,相關建筑開始向當?shù)氐纳虡I(yè)建筑形式靠攏。

      控制變量。包括企業(yè)規(guī)模、資產(chǎn)收益率、資產(chǎn)負債率、產(chǎn)權性質、上市時間,并進一步控制了年份和行業(yè)影響??刂谱兞康倪x取參照了Aihua-Wu等 (2016);郭曉丹等 (2011) 的研究。

      按:《辭源》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對“信口開合”的釋義,與《漢語大詞典》基本相同。最早書證亦與《漢語大詞典》相同,均出自元代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

      通過對佛典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此語最早作“信口開”,意思是“隨口亂說”。始見于南宋蘊聞撰《大慧普覺禪師偈頌》卷十一《守凈禪人求贊》:“瞋恚癡未除,心意識顛倒。談禪信口開,舌頭胡亂掃?!蹦纤卫杈傅戮帯吨熳诱Z類》卷十八亦有用例:“也須用理會。不成精力短后,話便信口開,行便信腳步,冥冥地去,都不管他!”

      近年來,學困生已成為一個令社會、學校、家庭都十分擔憂和關心的問題。學困生的主要表現(xiàn)是對學習采取回避、逃避、放棄的態(tài)度,注意力完全分散,熱衷于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上聊天、交朋結友、群體活動,嚴重者完全置學習于不顧,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或成天無所事事。

      此語的四字形式最早作“信口開合”。除了《漢語大詞典》所舉用例外,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亦有書證:“(旦唱)你那里休聒,不當信口開合?!蓖瑫r,還存在“信口開喝”“信口開呵”等變體,散見于元曲及元雜劇等。

      現(xiàn)今常用形式為“信口開河”,相對晚出。清代《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蓉只管信口開河,胡言亂道。三姐兒沉了臉,早下炕進里間屋里,叫醒尤老娘。”《漢語大詞典》雖收錄此語卻省略釋義,而歸入“信口開合”條作解,當改。

      又作“順口開河”。例如:

      又作“靡惡不為”,其最早書證如下:

      在俗語中,“嘴”與“口”同義。隨著該成語的進一步俗化,又作“順嘴開河”。例如:

      (38)小賊說:“你順嘴開河了。別的都可以,你要說是兩丈多長的珊瑚樹,這箱子共有多長,里頭盛得下么?”(清代佚名《小五義》第五十七回)

      四、【不知不覺】

      《漢語大詞典》:不經(jīng)意,無意之間?!吨熳诱Z類》卷一二〇:“圣賢之學是肯肯定定做,不知不覺自然做得徹?!薄都t樓夢》第九六回:“這時剛到沁芳橋畔,卻又不知不覺的順著堤往回里走起來?!泵┒堋渡ぁ范骸傲职姿掷锏墓P,不知不覺就停下來了。”

      “不知不覺”也見于中土文獻。例如:

      (39)凡夫可愍,不知不覺而受苦惱。菩薩于此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智慧。(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二十四《十地品》,9/546b)

      (40)一切諸法無有真實,凡愚眾生不知不覺;一切諸佛安住寂滅,演說正法教化眾生。(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三十九《離世間品》,9/645c)

      (41)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反樂中不觀于內(nèi),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不知不覺遂入人間,復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晉代譯失三藏名《佛說摩訶衍寶嚴經(jīng)》,12/198b)

      (42)諸眾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執(zhí)著于因不知不覺。(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jīng)》卷六《入楞伽經(jīng)涅槃品》,16/549b)

      (43)而如來藏離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jīng)》卷七《入楞伽經(jīng)佛性品》,16/556b)

      (44)阿羅漢辟支佛最后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一乘章》,12/220a)

      (45)但諸凡愚妄想執(zhí)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唐代宗密撰《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48/404c)

      (46)終日現(xiàn)前,誰知適莫,無遮無障,不知不覺。(南宋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卷三十八)

      按:《辭源》未收錄此語,當補?!稘h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還對此語在佛典中的含義進行了解釋:“沒有感覺,沒有意識到?!逼渌钤鐣C為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四:“令發(fā)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p>

      可以說,與《漢語大詞典》相比,《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的釋義更為全面、精確,《妙法蓮華經(jīng)》的書證也要早于《朱子語類》。不過,兩種辭書皆未及其源。通過對佛典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東晉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中已有“不知不覺”的用例,《漢語大詞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可據(jù)補。在之后的佛教文獻中,“不知不覺”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F(xiàn)將有關書證臚列如下:

      突然,老吳騎著摩托車呼嘯而來,咔地攔住我,不由分說,打開我的行李包,將我隨身帶的《黑暗傳》扣押,揚言:“你不交出我的命根子,我跟你沒完。”摩托車一騎,消失在山路的盡頭。

      (47)古人小學教之以事,便自養(yǎng)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南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七)

      (31)彼人以是惡業(yè)因緣,身壞命終,墮于惡處,在彼地獄,生黑肚處,受大苦惱。(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一《地獄品》,17/60b)

      (48)碧峰長老只作一個不知不覺的,輕輕的說道:“怎么叫做個現(xiàn)化你們?”(明代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六回)

      (49)兩個人一路說著話兒,不知不覺的馬車已經(jīng)到了惠秀里門口。(清代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零六回)

      五、【得未曾有】

      《漢語大詞典》:謂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唐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庇郑骸帮埵辰?jīng)行,臭若香風,味同甘露,遍滿一劫,周流十方,聞之者得未曾有,食之者咸登正位?!鼻迨氛鹆帧段髑嗌⒂洝肪砣骸埃ㄓ钔ぃ┏醪蛔R字,禮大士三年,忽生神慧,經(jīng)律論悉了了無礙,隨問即答,得未曾有?!币嘧鳌暗梦磭L有”。宋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p>

      按:《辭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只收“得未曾有”,未收“得未嘗有”。同時,在《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和CCL語料庫中,“得未嘗有”均無用例,故下文不作討論?!掇o源》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對“得未曾有”的解釋是“從來沒有過”“空前未有”。需要指出的是,這三種辭書的釋義皆有待商榷。實際上,“得未曾有”出自佛教文獻,本義是指(眾生)聽到佛法等后,獲得了以前所沒有的認識或感覺。后來才引申出“從來沒有過”“空前未有”義,該義項主要見于中土文獻。因此,這三種辭書應當對這兩個義項分別解釋,并各列書證。

      在《辭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得未曾有”的最早書證均引自唐代般剌密諦譯《楞嚴經(jīng)》卷一,較《漢語大詞典》書證為早。不過,三種辭書皆未及其源。通過對佛典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西晉漢譯佛經(jīng)中已見“得未曾有”用例,且數(shù)量眾多,意思是(眾生)聽到佛法后,獲得了以前所沒有的認識或感覺,三種辭書可據(jù)補。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佛教文獻中,“得未曾有”仍保持其本義。現(xiàn)將有關書證臚列如下:

      (50)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志懷猶豫得未曾有,見斯大圣無極威曜神足變化,各各發(fā)意欲問世尊決散疑網(wǎng)。(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jīng)》卷一《光瑞品》,9/64a)

      (51)聞蓮華上如來所說,忻然大悅得未曾有,即禮佛足繞圣七匝。(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jīng)》卷十《密跡金剛力士會》,11/54b)

      (52)是時大樹緊那羅王,從佛聞法示教利喜已,歡喜踴躍得未曾有,以無價衣供上世尊。(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jīng)》卷二,15/378a)

      (53)時諸魔王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即從座起禮菩薩足。(北涼法眾譯《大方等陀羅尼經(jīng)》卷一,21/642c)

      (54)一切大眾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各從座起合掌禮佛。(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jīng)》卷上,15/630c)

      (55)文殊師利白佛言:“如是,世尊!我于中夜見大光明十重照耀,得未曾有,心懷歡喜踴躍無量,故來禮拜親近如來,并欲愿聞甘露妙法。”(南朝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jīng)》,8/732b)

      (56)或在枝葉蔭覆宮室眾寶光明莊嚴之處,游戲歌舞,受天之樂,見此光明,得未曾有。(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卷六十二《觀天品》,17/371b)

      (57)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唐代慧沼撰《能顯中邊慧日論》卷一,45/411b)

      (58)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北宋釋延壽《宗鏡錄》卷六十七,48/791c)

      (59)是大夜叉王曼拏羅儀軌心真言,真實秘密得未曾有。(北宋法天譯《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jīng)》卷上,21/343c)

      (60)亦復不聞地獄之名,獲如是報得未曾有。(北宋施護譯《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jīng)》卷下,19/724a)

      至明清時期,“得未曾有”又引申出“從來沒有過”“空前未有”義,此義主要見于中土文獻。例如:

      (61)余駭怪以為得未曾有,又出李近樓之上。比逾時再往尋覓,則亦不可得矣。(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

      (62)四月朔,宿文殊院,更深忽放白光,置身銀世界中,山鳥齊鳴,諸峰了了,生平得未曾有,移時一無所見,今十八年矣。(清代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三)

      (63)游必竟日,聚必卜夜,會合之樂,得未曾有。(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四)

      綜上所述,本文以《漢語大詞典》等辭書為基礎,以CCL語料庫為依托,對“無惡不作”等五則與佛教有關的成語進行了溯源和考辨,厘清了這五則成語的發(fā)展演變與來龍去脈。需要指出的是,漢譯佛經(jīng)中的語言文字是促進漢語發(fā)展的“中轉站”,它經(jīng)過佛家的使用和轉化,或增加義項,或改變詞義,有些詞語還傳遞到現(xiàn)代漢語中來,成為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一部分

      。可以說,大量佛教成語融入到現(xiàn)代漢語之中,不僅為現(xiàn)代漢語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且使現(xiàn)代漢語的文化底蘊更為厚重、語言表達更有張力。同時,追溯佛教成語的源頭、梳理其演變歷程,還可以為辭書的編撰、修訂提供最早的書證來源,為成語義項的設立、釋義提供可靠的語料佐證。還需指出的是,前人由于受到文獻檢索工具、原始資料占有等因素的限制,對一些佛教成語的溯源不能做到爬羅剔抉,以致于造成了語源不明或以流為源的現(xiàn)象。今天,我們擁有了更為完善的文獻檢索系統(tǒng),掌握了更為豐富的文獻資料,理應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佛教成語的研究推向深入。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季素彩.漢語成語中詞類的特殊作用[J].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4]何九盈,王寧,董錕.辭源(第三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5]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Z].北京:開明出版社, 2009.

      [6]孫維張.佛源語詞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大辭典書證大詞典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我國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構造的反思與調整*
      《馬克思主義大辭典》研究述評
      敦煌藏文文獻P.T.2第一部分譯注
      《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漢語大詞典·火部》書證斷句獻疑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
      中國錢幣(2016年4期)2016-05-17 06:11:58
      關于《突厥語大詞典》漢字譯寫偏誤研究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漢語大詞典》漏收宋代筆記詞目補釋
      《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書證失誤及其影響——以《圍城》書證為例
      疏勒县| 桃园市| 安多县| 天祝| 邵阳市| 昌邑市| 荣成市| 海口市| 越西县| 安国市| 陵川县| 舟山市| 漯河市| 黔江区| 凤冈县| 曲松县| 浪卡子县| 苍溪县| 剑川县| 江油市| 永兴县| 余江县| 庐江县| 延长县| 南郑县| 怀化市| 化隆| 临沭县| 永和县| 松滋市| 中阳县| 瑞金市| 旬邑县| 临海市| 澄江县| 揭西县| 桦甸市| 和顺县| 丹寨县| 和平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