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梅
摘要: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評價制度體系的變革歷程,及時總結經(jīng)驗,獲取啟示,對于進一步改革創(chuàng)新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意義重大。文章從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的變革歷程、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變革歷程的經(jīng)驗總結與反思、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變革歷程對現(xiàn)實工作的啟示三方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進行探討,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經(jīng)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7-001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新時代新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建設”(XJGXSZ2021B32)研究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也在不斷改革完善,日趨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評價制度體系對于充分發(fā)揮價值評價的功能,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和提高教學效能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政課教師新的使命,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評價制度體系的變革歷程,及時總結經(jīng)驗,獲取啟示,對于進一步改革創(chuàng)新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意義重大。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歷程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時間段,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21世紀初至今。而評價制度的建立作為教師隊伍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也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變革、完善,呈現(xiàn)出時代性、規(guī)范化、針對性的特點。
1.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以后,盡快消除舊社會遺留的一些錯誤思想,培養(yǎng)新社會的合格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養(yǎng),組建、培養(yǎng)一支政治信念堅定、業(yè)務水平高、馬列主義理論功底深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成為當時的重要工作。
從當時我國高校的教育情況來看,思政課教師的數(shù)量在滿足教學需要方面比較困難,但是國家仍非常重視師資的質量評價及培養(yǎng)。1949年12月,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即提出,要具體對高校師資的聘任等重要工作進行重點改革。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培養(yǎng)思想政治堅定、專業(yè)水平高的思政課教師。1950年,《教育部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暑假政治課教學討論會情況及下學期政治課應注意事項的通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人員要精通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在學生中積極弘揚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等“五愛教育”。1956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提出高校知識分子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也要提高業(yè)務素質。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確學校黨委在進行教師職務晉升時,必須著重考慮思想政治條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次要考慮資歷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評價內容中,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是擺在首位的,著重強調定性原則,并從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角色出發(fā)來考慮。
從職稱的確定和評價的方式來看,1960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guī)定》,所有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實行技術職務任命制和職務等級工資制。職務晉升由教師所在部門進行考核,學校領導或黨委來任命,嚴格限制數(shù)量,職務等級與工資福利制度掛鉤。
2.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
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為了盡快彌補“特殊時期”對高校思政課及教師隊伍的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以解決當時高等學校思政課師資數(shù)量少、任務重、教學水準低等問題。這樣,在加快恢復師資建設的基礎上,有力地促進了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
198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明確了馬列主義教師的職稱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而且要求在評定職稱以及生活待遇上(包括評定工資級別、調整住房等)應按規(guī)定的條件與其他學科教師同時進行。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規(guī)定》,是改革開放后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考核評聘工作做出一系列明確具體要求的文件,諸如特別明確“凡是有一定理論學術水平的專著、論文、教材、電教片、學術資料、教學參考資料、調查報告、教學經(jīng)驗等,都可以作為評定職稱的科研成果;各院校的學術委員會應專門設置馬列主義課教師職稱評審小組”等。這份文件從評價指標的完善、評價內容的細化,評價機構的設置、領導機制的建立,包括對待不宜擔任思政課教師的建議等方面,都充分印證了該時期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體系輪廓逐漸清晰,開始注重全面考核,也體現(xiàn)了思想解放、與時俱進的特點,為之后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評價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基礎。
1986年,隨著《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頒布,我國高校教師開始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度。1993年10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9年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制度、教師職務制度、聘任制度和教育職員制度,這自然也包括了高校思政課教師。所以,隨著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法治化,思政課教師評價也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
2000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在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職務聘任中,要充分考慮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性強的特點,注意考核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政策水平及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績和能力。要防止和克服只重論文、外語而輕視實際表現(xiàn)和工作實績的現(xiàn)象。
該時期,隨著社會分配制度改革的進行,在黨的領導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考核評聘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評價內容從單一走向全面化,評價原則由以往只重視定性評價轉為重視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開始關注思政課教師崗位職責和教育教學性質的特殊性。隨著對教師評價內涵、功能等方面認識逐漸深化,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的建設開始走上科學化規(guī)劃、有針對性創(chuàng)新的道路。
3.21世紀初至今
進入2000年以來,為使高校大學生盡快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以適應國家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國家對高校思政課以及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系統(tǒng)部署和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中多次就深化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做出明確指示,充分體現(xiàn)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高校思政課“05”改革方案實施開始,國家即加快了評價相關體制機制建設研究與改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指出要嚴格制定教師資格準入制度,高校思政課“新任教師原則上應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具備相關專業(yè)碩士以上學位”;要設置教學檢查小組,完善教學質量的考察機制;要建立完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教師職務評聘體系,評價指標要注重考核教學水平和教學實際業(yè)績,考核結果要與教師的職務評聘、獎罰等掛鉤。為貫徹該《意見》,2011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在一級指標隊伍管理下列出6個二級指標,并設12個相應的三級指標。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要求改革教學和科研評價方式,將課堂教學質量等作為重要評價標準,研究建立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師崗位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增加教學和教學研究的評價權重。
國家還密集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優(yōu)行動”工作方案》《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對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改革方向均進行了明確表述。諸如提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破除“五唯”的阻礙;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改進結果評價;結合實際對思政課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職稱)進行分層分類設置,要將教學效果作為思政課教師職稱評聘的根本標準,實施師德“一票否決”等。
從本質上看,評價機制的建設更凸顯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特點和崗位要求,更強調回歸教學主業(yè),這兩方面無疑表明了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的建設越來越趨于科學化發(fā)展。
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的演進過程,可以看到,在黨和國家的領導推動下,考核評價制度建設得到了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在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以及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等方面發(fā)揮了應有的價值,但也存在值得反思之處。
1.可以借鑒的基本經(jīng)驗
(1)注重結合時代特點準確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從高校思政課改革“85方案”提出“政治理論課教師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者,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到2020年1月《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強調思政課教師是承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清晰的定位明確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既是政治人,是學術人,也是為師者,多種角色的兼任一直是思政課教師評價指標設立的重要依據(jù)。(2)強調將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思政課教師評價的首要指標。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提出知識分子必須又紅又專到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素質始終是衡量思政課教師合格與否的第一要素。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保證。(3)始終本著客觀、公正、準確的原則不斷完善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從明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務等級及各等級任職、評審條件到提出制定符合思政課教師崗位特點的職稱評聘標準,從注重全面考核,即不僅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進行考評,還對教師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考評,堅持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期考核與平時檢查相結合,到多元主體評價,專家、同行、教師本人和學生都參與評價,充分體現(xiàn)了客觀、公正、準確原則,這是評價結果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前提。(4)重視對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評價與培養(yǎng)。20世紀50年代在思政課教師極度缺乏之時,中央即指示從高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中選拔政治過硬、理論基礎好的青年充實到思政課教師隊伍中。80年代后,國家提出了針對思政課青年教師的培訓、社會實踐的考評要求。進入21世紀,國家將思政課青年教師兼任輔導員、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jīng)歷并考核合格的要求作為必要條件寫入了職稱晉升文件。青年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重要的后備人才,借助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評價機制,暢通這個群體向前、向上的發(fā)展通道,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2.需要反思的問題
(1)評價導向的工具化與育人目標存在沖突。長期以來,政府是高校教育資源的主要提供者,為追求管理效率,政府及相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往往按既定的評價標準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取得更多的學術產(chǎn)出。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數(shù)字化的比拼作為教師進行晉升、評優(yōu)、加薪依據(jù)的現(xiàn)象愈加顯現(xiàn),這種績效評價管理方式隱藏的理念為工具化的價值觀,與思政課教師育人的教育本質存在一定的沖突,抑制了教師自身發(fā)展提高的內在動機,評價的真正目的并未達到。(2)評價過程中教師存在與其主體性背離的現(xiàn)象。隨著現(xiàn)代社會多元價值理念的發(fā)展,教師主體性價值得以凸顯,高校思政課教師“產(chǎn)生了追求自我價值的現(xiàn)實訴求,對于考核評價有主體性的自我期許”。但長期以來,作為評價客體的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往往處于被動接受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缺少話語權或者身微言輕的狀態(tài),客體主體性的缺失導致評價主客體之間形成了一種價值認知的隔閡,忽視了評價活動的意義。(3)評價結果的反饋、利用不到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運用是績效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過去,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的結果除用于職務晉升、評獎評優(yōu)外,并不將評價結果的詳細內容反饋給評價對象本人,教師無法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怎么提升自己,不能通過評價結果獲得啟示。評價反饋機制的缺位,其實反映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建設過程中沒有建立起“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理念。
1.要始終堅持黨對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工作的全面領導
過去七十多年,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建設才得以不斷推進,走向成熟。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背負新的使命,面臨新的挑戰(zhàn),為激發(fā)他們發(fā)揮更大的潛能,服務思政課教學,更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面領導所進行的理念革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且可以始終確保改革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正確方向。
2.要充分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特性
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責任人,崗位職責是上好思政課,教育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目標是引導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職業(yè)鮮明的政治性、較強的專業(yè)性、高度的復雜性都是思政課教師評價制度建設要考慮的因素,否則,評價指揮棒作用將發(fā)揮不到位。
3.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guī)律出發(fā)健全考核評價機制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是其主業(yè),對其考核評價就應該以教學實績?yōu)橹攸c。教學是一項復雜的育人工作,特別是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往往不會立即顯現(xiàn),因而要構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全面評價與重點評價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教育教學的知識內容需要更新,理論需要與實踐結合。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從未忽視思政課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以及社會實踐鍛煉,這兩項內容的考核評價作為提升思政課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必須建立更具體的評價標準。
4.要注意約束與激勵并重,凸顯考核評價的核心價值
過去,高校思政課教師考核評價主要是一種以獎懲為主的制度,依據(jù)評價結果來確定晉級、評優(yōu)、加薪或者降級、解聘,其雖然對教師崗位管理起到了導向、約束和保障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教師職業(yè)成長的人文關懷,評價激勵作用發(fā)揮有限。有鑒于此,高校應當將獎懲性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培養(yǎng)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其內在的價值追求、調動其職業(yè)潛力,從而凸顯考核評價的核心價值。
總之,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結合實踐全面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體制機制,是提升教師綜合素質,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而且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具有一定自主權的高校層面來說,此項工作必須本著對教師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教育負責的原則,慎重而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黃泰巖,程斯輝.關于我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的幾個基本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3]沈紅,等.大學教師評價的效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
[4]繆子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
[5]權麟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6]楊志剛,李中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特性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22).
The Reform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Xinmei
(XinjiangIndustryTechnicalCollege,Vrumqi 830021,China)
Abstract: Studying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ummarizing experience in time and obtaining enlighten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actical work,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eachers;evaluation system;experience;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