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底,本刊編輯部主辦了一個小型的網(wǎng)絡文學論壇,得到全國各地十多位青年才俊支持,討論熱烈,氣氛愉悅。本期兩位作者,孫晶和李明霞,就是論壇的參與者??磥磉@種規(guī)模不大、話題集中的小型論壇別有一番其樂融融的效果,讓參與者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獲。希望這場疫情早日翻篇,讓我們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繼續(xù)組織類似的論壇,為朋友們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
正好也在去年十月底,扎克伯格將Facebook更名為Meta,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在它誕生約20年之后,成為一個熱潮。且不管它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究竟如何,它所構想的虛實相融、相生的世界,如嚴鋒所言,原本也不是陽光下的新鮮事,但是,“元宇宙”可以給我們打開新的視野,而在當下,它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因為它反映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關切、憂慮和祈盼,如宋明煒所言,關聯(lián)著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
有意思的是,恰恰在這樣一個虛擬時代,“非虛構文學”也成為一個熱潮。這個熱潮固然有新的媒介和傳播方式為之推波助瀾,要說它的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在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迅速變化著的時代,色彩斑斕的現(xiàn)實生活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或者沖擊某些底線,就連最會編故事的小說家也只能拍案驚奇,自嘆弗如。可以說,現(xiàn)實生活事件影響人們的情感的強度,遠遠大于虛構的文學作品。而非虛構寫作既然如此直接來自現(xiàn)實,又直接影響著現(xiàn)實中的人們,它也就有必要遵循相應的職業(yè)道德、工作倫理,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唯其如此,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與網(wǎng)絡文學、元宇宙和非虛構文學的熱度不遑多讓,儒學現(xiàn)在也成了新的顯學。但是,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思想之于當代中國的意義,在很多人那里,可能還是“日用之而不知”的狀態(tài),或者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誤解。楊國榮教授在訪談中闡發(fā)了作為儒學核心的“仁”和“禮”的概念及其現(xiàn)代意義,揭示了兼有獨特性和普遍性的“事”的概念所包含著的深厚的智慧和意蘊,這些傳統(tǒng)思想資源都還有巨大的研究空間。他還解答了中西會通、文明互鑒以及科技與人文等相關問題,鼓勵關注哲學的年輕人植根現(xiàn)實、把握總體和根本路向,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劉旭光考察了上海中國畫院1957—1966年的創(chuàng)作,以“平凡而生動的”來概括社會主義新國畫的審美精神。這種新變既是中國畫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的被動應變,也是主動創(chuàng)新,走出了一種“西化”之外的新的路徑。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家們更新了原先的海派繪畫,并由此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這也可以視為海派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生動而不平凡”的轉折。
在這一期雜志的編輯過程中,上海正經歷著一場嚴峻的考驗,日夜奔流不息的黃浦江見證著東西兩岸的上海人民的堅忍守望和真情奉獻。我們相信,經歷了這一場淬煉的上海城市精神和海派文化將會更有韌性,更有耐力,終將對全世界繼續(xù)放射她的美麗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