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全國性畫展中,不少廣西油畫家的作品頻頻入選、獲獎,引起了業(yè)界的關注。廣西油畫何以能得到評委的青睞和觀眾的喜愛?它取得重大發(fā)展的成因是什么?它在審美上有何與眾不同的特質?這些方面,鮮有文章研究。然而廣西油畫作為正冉冉升起的區(qū)域美術品牌,作為“漓江畫派”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這些問題的厘清,是事關廣西美術發(fā)展的重要課題。筆者作為廣西油畫發(fā)展的親歷者,也是近年全國性畫展入選、獲獎作者中的一員,謹以此文去剖析廣西油畫審美魅力之所在,以及廣西油畫發(fā)展的成因和意義。
一、廣西油畫的審美特質
有人認為廣西油畫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歷次畫展中脫穎而出,是緣于其作品中新穎、獨特的繪畫形式語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刺激,使作品能夠從傳統(tǒng)的、平庸的審美范式中跳脫出來,從而贏得觀者的目光。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卻是表面的,不全面的。在全國性畫展中入選、獲獎的廣西油畫作品,確實絕大多數(shù)都有著強烈的充滿個性的繪畫形式語言,然而打動評委和觀眾的,絕不僅是單純的形式語言,因為單純的形式語言,雖然能給人以視覺刺激,卻難以給人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因此在形式語言的背后,還需具備獨具魅力的審美內核,才能在內涵和意蘊上打動評委及觀眾。通過對歷次畫展入選、獲獎作品的研究,以及與以往、其他省份的作品比較,筆者認為廣西油畫整體風格的審美魅力主要在于:結合著新穎的繪畫形式語言下的詩性精神。
何為詩性?目前并無公認的、明確的定義,結合繪畫的特性,本文所指的詩性界定為:超越于現(xiàn)實的、具有浪漫主義情懷、有著詩意的審美情調的一種特性。廣西油畫在總體的審美品格上,具有這種強烈的精神指向。
獲得過全國美展銀獎、較早得到全國認可的廣西代表性畫家張冬峰,他的成名之作是1994年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獎的油畫作品《這里的山林靜悄悄》,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南寧郊區(qū)一處平常的山林小景,整幅畫的意境幽深靜謐,充滿詩意。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他以中國畫沒骨寫意的形式畫成,特別是在對水的表現(xiàn)上,他以碎點去表現(xiàn)波紋,有別于傳統(tǒng)油畫寫實塑造的表現(xiàn)手法,而具有強烈的個性繪畫表現(xiàn)形式語言。他的這幅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廣西油畫整體的、獨特的審美品格:新穎的繪畫形式語言下的詩性精神。形式語言只是外衣,關鍵在于審美內核的詩性精神。張冬峰以中國畫的表現(xiàn)語言去描繪南方的平常景致,畫面中總是彌漫著濃濃的詩情畫意,可以說,他真正想表現(xiàn)的并不是眼中的風景,而是他內心的詩意。這種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徜徉其間的詩意空間,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畫家局限于描摹對象的層次,而與中國歷代藝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聯(lián)結了起來,充滿著詩性精神。
在風景畫方面如此,人物畫方面亦如此。1989年劉紹昆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的《北部灣·亞熱帶》,這幅以略帶平面裝飾的手法去表現(xiàn)的人物油畫作品,畫的是在海邊的一位少女形象。叢生茂密的亞熱帶植物使整幅畫面散發(fā)著神秘、浪漫的氣息,也有著濃郁的、溫馨的詩意。此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油畫作品,主體人物都是或懸浮或奔走于空中,背景與人物在時空上脫節(jié),有著超現(xiàn)實的情境,充滿著浪漫的情懷,具有深沉的哲思,富于濃濃的詩性。
廣西油畫的這種詩性精神,由來已久,綿延不絕。例如近些年頻頻在全國性畫展中獲獎的廣西80后侗族畫家韋明思,他的繪畫題材主要是表現(xiàn)本民族的民俗生活,他選取的是夜幕下侗族人民節(jié)日歌舞的場景,以剪影式的黑白色塊去表現(xiàn),猶如版畫甚至是古老的洞穴壁畫的效果,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語言,使日常的民俗場景升華為精神上的圖騰圖式,像是寫給本民族的贊美詩,具有濃濃的詩性精神。
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囿于篇幅所限,以上僅從題材和年代方面挑了幾個典型的例子以作說明??傮w去看,廣西油畫的詩性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形式語言的新穎獨特性,幾乎每位畫家的繪畫表現(xiàn)語言都是別具一格的,與傳統(tǒng)的只是塑造物象三維立體空間的表現(xiàn)語言完全不同,是一種心象表現(xiàn)的語言。其次在畫面氛圍上,廣西油畫作品洋溢著一種浪漫的、詩意的意境,給人以超越物象的精神享受。
二、廣西油畫詩性精神的成因
法國藝術學家丹納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脫離不了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三大要素。我們研究廣西油畫審美精神的成因,也脫離不了這三大要素。
地處南方邊陲的廣西,是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人民天性樂觀,能歌善舞,在生活上追求美,追求詩意。例如他們的服飾大多較為精美,同時在節(jié)日慶典上或特別的交流中,他們常常以歌代言,留傳下絢爛的山歌文化。至今,以劉三姐為代表的山歌文化,仍在民間活躍著,政府也在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廣西的首府南寧便舉辦過多年的民歌節(jié)。這些富有詩意的民間文化代代相傳,已經(jīng)作為文化的基因,流淌在廣西人民的血液之中。因此可以說,廣西的畫家先天就具備了詩性的文化基因密碼。加上畫家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之前,常常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體驗生活,收集素材,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同吃同住,耳濡目染,對這種詩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詩歌文化,也早在南朝開始就在廣西的土地上傳播、繁榮。顏延之、柳宗元、李商隱、蘇東坡、黃庭堅等大詩人到來廣西,留下了諸多美麗的詩篇,播撒下堅實的詩歌種子,為廣西的大地涂抹上浪漫的色彩。作為歷代廣西文化中心的桂林,許多名山上至今還鐫刻著諸多歷代大詩人內容和書法俱佳的詩篇。廣西本土也誕生了像曹唐這樣《全唐詩》收錄多首詩作的大詩人??梢哉f,詩歌文化早已在廣西的大地上開花結果,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留別廉州張左藏》中就曾寫道:“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边@種詩意的文化氛圍,也許沒有直接影響到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但一定會在精神層面上指引著畫家創(chuàng)作的方向。
在地理環(huán)境上,廣西多山,風景秀麗。風光旖旎的喀斯特地貌,為廣西人民提供了詩意的棲居環(huán)境,這種山林詩意與田園詩意,為廣西畫家提供了美好的素材,激發(fā)了詩意的靈感,形成詩性的氛圍。當然,廣西多山的地形在古代造成了交通不便,從而使廣西形成相對閉塞的局面,這種相對閉塞造成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落后,但在藝術方面,反而是給了藝術家恬靜而不浮躁、安貧樂道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文化上,傳承數(shù)千年形成的農(nóng)耕文化小農(nóng)意識,造成人們小富即安的心態(tài),他們更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尋求的是一種歸隱田園的精神歸宿,尋求的是自我內心的表達與滿足。
具體到廣西油畫的發(fā)展歷史中,20世紀60年代廣西文藝界就開展了一場熱烈的“雅俗之爭”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的最終目的,其實也是在研討是要如實、通俗地反映現(xiàn)實還是要浪漫、詩意地反映現(xiàn)實的問題,可見廣西文藝界早早的就對這一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到了90年代,受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影響,以及在批判文化、尋根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對精神性的追求,廣西美術特別是油畫方面,形成一種帶有神秘主義傾向的表現(xiàn)主義畫風,許多畫家的繪畫風格都具有圖形表現(xiàn)符號化、時空組合超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主題內心化、表現(xiàn)手法浪漫主義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廣西油畫這一時期的審美風格更富詩性精神,只是太過于個人化而距離現(xiàn)實太遠。進入21世紀之后,廣西著力打造“漓江畫派”,“漓江畫派”的藝術主張是“回歸自然,回歸精神家園”,追求一種新田園詩畫風,畫家們直接面對自己棲身的家園,尋找自我的表達方式,在追求繪畫形式語言新穎獨特的基礎上,尋求作品詩意的意境和深刻的內涵,于是逐漸形成廣西油畫的詩性精神。廣西油畫的這種審美品格,逐漸在畫壇上被人們所接受、肯定和喜愛,形成一種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審美品格。
總的來說,廣西油畫這種具有詩性精神的審美品格,是根植于廣西這片土地,傳承了廣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三、廣西油畫詩性精神的意義
油畫作為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外來畫種,目前僅有百余年的歷史。自油畫傳入我國之日起,一代代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都企圖找到一條具有中國審美體系的油畫之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早一批到國外學習油畫的先驅們,因為他們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背景,因此在學習了油畫技法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在探索油畫中國化之路,應該說他們的這種探索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成功的,像倪貽德具有書寫性的筆觸,陳抱一和關良以線為主的畫法,王悅之勾線平涂的畫法,都是油畫中國化的有益嘗試,不過這些先驅們的探索,不免有些生硬,尚未能真正地融合消化。及至20世紀50年代,油畫大家董希文提出“油畫民族化”的理念,他本人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仍未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進入21世紀,又有人提出“寫意油畫”的理念,并形成規(guī)模不小的團體組織,然而這一提法仍讓人感覺只是從表面形式上具有東方意味,并沒有在本質上觸及東方審美精神。而廣西油畫的詩性審美品格,既來源于現(xiàn)實,又富于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精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同時,廣西油畫的這種詩意性,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審美情趣也是契合的。所以說廣西油畫的這種具有詩性精神的審美品格,打破了西方油畫著重于立體塑造的體系,而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崇神尚意的精髓,為建立中國審美體系的油畫之路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從這個角度來說,廣西油畫的詩性精神探索,是具有非凡意義的。
可以說,油畫在我國百余年的發(fā)展歷史進程中,各地已逐漸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審美傾向。例如北京的油畫以扎實的寫實功夫見長,天津的油畫普遍具有一種意象表現(xiàn)的傾向,四川的油畫具有現(xiàn)代主義的探索性。就廣西來說,想在寫實人物畫方面去發(fā)展,顯然缺乏必要的基本功;想在現(xiàn)代性上去發(fā)展,又缺乏資訊上的便利。就廣西油畫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過的一些風格,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題材鄉(xiāng)土風格,缺乏時代性;90年代的神秘主義傾向,又太個人化。只有回歸傳統(tǒng)、回歸自我、回歸精神性,才是廣西油畫發(fā)展揚長避短的最佳選擇。總結經(jīng)驗得失,厘清發(fā)展的方向和思路,對一個地方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廣西油畫已經(jīng)得到全國認可的這種詩性精神,應該作為廣西美術重要的審美品格去進行弘揚和發(fā)展。
此外,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詩性精神,曾在商品經(jīng)濟浪潮的沖擊下迷失,美術也曾淪為追求金錢和名利的工具,而廣西油畫所保有的這種詩性精神,不啻為一股清流,是重構美術健康生態(tài)所應當推崇和發(fā)揚的。
四、結論
近年廣西油畫在全國得到了矚目和認可,究其審美品格的實質,是一種詩性精神。這種詩性精神是在本土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文化傳統(tǒng)中逐漸發(fā)展出來的,是適合廣西美術基礎和地域文化特點的揚長避短的選擇,是建立中國審美體系的油畫民族化的有益探索,是美術健康發(fā)展所應提倡的方向,是樹立“漓江畫派”審美精神的核心要義。對廣西油畫審美品格的分析與總結,不僅對廣西美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油畫民族化也是有益的嘗試,對中國美術的發(fā)展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劉小玉,南寧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