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盧震宇 林丹陽 張雨 鐘麗麗
1大連大學護理學院 116000;2南昌大學瑪麗女王醫(yī)學院 330027
應急救護,又稱為現(xiàn)場救護,主要指在醫(yī)護人員或救護車未到達前,“第一目擊者”以一般公認的醫(yī)學原則為基礎,在事發(fā)現(xiàn)場對患者實施初步的救助或救護,因其能夠挽救生命、減輕傷殘,故又被譽為“生命工程”。有文獻報道,急危重癥病人死于原發(fā)病的小于10%,多由于搶救時機延誤、并發(fā)癥加重而死亡。社區(qū)居民掌握應急救護技能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據(jù)資料表明,我國僅74.70%的公眾對急救知識有部分了解,18.30%對急救知識完全不了解,而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應急救護的掌握現(xiàn)狀也存在差異。本研究擬調查大連市社區(qū)居民對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現(xiàn)狀,旨在為后續(xù)研究居民應急救護培訓模式提供前期依據(jù)。
于2019年7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自愿參與本項研究的大連市社區(qū)居民307人實施調查。其中男136人,女171人。75%的被調查者年齡18~4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者超過70%。
采用問卷調查法實施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預調查對問卷實施信度檢驗,結構信度為0.82,問卷內容效度為0.89。共發(fā)放問卷330份,回收313份,回收率為94.8%;對出現(xiàn)明顯規(guī)律性作答或漏填超過20%的問卷予以剔除,保留有效問卷307份,問卷有效率為98%。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錄入數(shù)據(jù)并進行分析統(tǒng)計。主要應用的統(tǒng)計學方法包括率、百分比等。
結果顯示,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測試及格率僅為29.80%,有7.82%的居民不知曉我國醫(yī)療急救熱線“120”的號碼。僅有4.2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非常了解,且主要集中在18~34歲這一年齡段,而11.1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對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完全不了解。
2
.2.1
性別 本調查中,男性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測試的及格率為30.59%,女性為29.24%。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不同性別間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無顯著性差異。2
.2.2
年齡 35~54歲群體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測試的及格率最高,為38.04%;其次為18~34歲群體為28.82%(49/170),55歲及以上群體及格率變低為21.74%(5/23);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及格率最低為1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29.185,P
<0.05)。2
.2.3
經(jīng)濟收入 隨著經(jīng)濟收入增多,應急救護知識測試及格率也相應提高。個人月收入6 000~8 000元和8 000~10 000元的群體,應急救護知識及格率最高,分別為60.53%和50.00%,而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居民,測試及格率僅為16.07%。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萬元以上的群體,測試及格率反而下降,僅26.3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99.813,P
<0.05)。2
.2.4
文化程度 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群體掌握應急救護知識的及格率相對較高,達到31.28%;高職/大專學歷者測試及格率為28.81%,初中及以下群體及格率僅為16.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4.358,P
>0.05)。2
.2.5
重要性認知 92.45%的調查對象認為具備應急救護技能十分重要。對應急救護能力的重要性認知程度越高,其急救知識的測試及格率越高,認為學習急救知識非常重要的人,應急救護知識測試及格率為35.66%,認為比較重要的人及格率為26.14%,不確定學習急救知識是否重要者及格率為19.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19.008,P
<0.05)。認為學習急救知識比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者僅各1人,不納入統(tǒng)計學分析。2
.2.6
學習意愿 愿意學習急救知識的群體急救知識測試及格率最高,隨著學習意愿降低,測試及格率也呈相應下降趨勢。非常愿意學習應急救護知識者應急救護知識測試及格率為39.67%,比較愿意學習者及格率為24.07%,不確定是否愿意學習者及格率為17.6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32.899,P
<0.05)。比較不愿意學習及非常不愿意學習者僅分別為4人、1人,不納入統(tǒng)計分析。本次調查研究顯示,大連市居民對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的正確掌握率偏低,北京市社區(qū)中青年居民對急救知識的知曉率達76.8%,老年人對急救知識知曉率平均為66.8%,遠高于本次調查中大連地區(qū)居民的急救知識水平。
本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對急救知識的掌握水平無明顯差異,這與李德英、周丹對重慶市某區(qū)的調查結果一致,即年齡越大者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識更有難度,年輕人則具有一定優(yōu)勢,考慮可能與低年齡段的居民獲取的信息量更大、接觸到急救知識的機會更多有關。另外,本研究中18歲以下未成年人急救知識測試及格率也較低,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也可能與未成年人將精力都投入到學校教育中,很少有時間關注并學習急救知識有關。從文化程度看,本科及以上學歷者急救知識及格率最高,這與張睿等發(fā)現(xiàn)的隨著文化程度增高,應急知識和技能儲備率呈上升趨勢相一致。經(jīng)濟收入方面,個人月收入6 000~8 000元及8 000~10 000元的群體應急救護及格率最高,這一結果與喬婷婷等對呼和浩特市不同職業(yè)應急救護認知現(xiàn)況調查結果大體一致。而收入與職業(yè)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高收入群體成員大多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工作性質多以腦力勞動為主,可能更加關注健康與安全信息。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認為應急救護知識非常重要的群體,其測試及格率最高。說明認為應急救護知識重要的人,會主動獲取相關知識,自身的應急救護知識水平也比較高。張?zhí)m蘭等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越是經(jīng)歷過CPR培訓的居民,他們越認為CPR在生活中至關重要,且更加樂意免費向他人普及CPR相關知識及操作方法。這就提示我們,要做好居民的應急救護培訓工作,必先做好急救宣傳工作,提高居民對其重要性的認識,才能起到較好的培訓效果。
本研究顯示,愿意學習應急救護技能的人數(shù)較多,與劉延錦等研究中社區(qū)居民學習CPR的意愿率為94.4%的調查結果類似,說明社區(qū)居民對應急救護知識的學習愿望比較高,針對社區(qū)居民進行應急救護培訓符合居民需求。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隨著學習意愿度的提升,應急救護測試及格率也升高,說明愿意學習應急救護知識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主動去獲取相關知識,故自身急救技能知識水平也相對較高。
政府應重視居民的應急救護技能,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加強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公眾急救意識,提高對現(xiàn)場應急救護的重要性認識,且應急救護培訓應實施不定期復訓,以有效提高居民的應急救護技能水平。
徐振霞等提出,新媒體的應用是普及應急救護的良好方式。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社區(qū)居民應急救護培訓可以借助新媒體更廣泛地開展。針對應用新媒體學習有困難的老年群體,建議采用比較直觀、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分多次開展急救知識培訓和操作技能培訓,以提高老年群體的急救水平。
培訓單位應制訂完善的培訓模式,建立完整的培訓方案,包括培訓目標、培訓計劃、培訓大綱、培訓評價體系等,從而使急救培訓走向科學化與系統(tǒng)化。同時還應適時調查社區(qū)居民對培訓的滿意度及培訓需求,及時做好宣傳與推廣,鼓勵參訓居民對急救知識進行宣講及傳授,以擴大培訓的輻射范圍,盡可能達到更大范圍的知識普及。
綜上所述,大連市社區(qū)居民應急救護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因居民應急救護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故應在政府倡導與支持下,社會力量參與,制訂切實有效的居民急救培訓方案,根據(jù)居民培訓需求,逐步加強培訓力度,從而提高居民應急救護的能力,為大連市居民健康、安全生活增加一份保障。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