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
馬鮫魚屬鲅魚科動物,又稱藍點馬鮫、鲅魚,為暖溫性中上層魚類,游泳迅速,夏、秋季節(jié)結(jié)群向近海洄游。其性兇猛,以上層結(jié)群小魚為主要餌料。主要分布于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馬鮫魚營養(yǎng)豐富,每百克可食部分中含有水分72.5 克,蛋白質(zhì)21.2 克,脂肪3.1 克,碳水化合物2.3 克,鈣35 毫克,磷130 毫克,鐵0.8 毫克。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 19微克,維生素B10.03 毫克,維生素B20.04 毫克,維生素E 0.71 毫克,煙酸2.1 毫克。
中醫(yī)學認為,馬鮫魚味甘,性溫,具有強身補氣、防衰提神、平喘等功效,適用于病后體虛、產(chǎn)后虛弱、貧血、營養(yǎng)不良、神經(jīng)衰弱、疲乏無力、咳喘等癥。
馬鮫魚去內(nèi)臟,洗凈,即可取肉備用。馬鮫魚烹法最宜紅燒,也可炸、熘、烹。此外,沿海漁民也取新鮮馬鮫魚制成魚丸或做餃子餡。若腌制后風干做菜,有特殊的香味。但過敏體質(zhì)者慎食。下面介紹幾款馬鮫魚美味保健食譜,供讀者朋友選食。
原料:面粉500 克,馬鮫魚肉500 克,豬肥肉75 克,嫩韭菜150克,精鹽40 克,精制植物油、麻油各25 克,味精1 克,醋、芥末糊各適量。
做法:將馬鮫魚肉洗凈,剔去骨刺。豬肥肉洗凈,與馬鮫魚肉用絞肉機絞成肉魚茸。嫩韭菜擇洗干凈,瀝水,切碎。將肉魚茸放入盆內(nèi),分次放入清水,順著一個方向攪動,水肉融和后放入精鹽、味精、植物油,繼續(xù)攪拌,最后加入麻油和韭菜末,拌勻,成為餡料。面粉放入盆內(nèi),加適量清水和成面團,揉勻揉透,放置略餳,在案板上再揉至表面光滑,搓成長條,揪成80 個面劑,再分別搟成直徑約6 厘米的面皮。把餡料包入面皮里,捏擠成半月形水餃生坯。上旺火,清水燒沸后下入水餃生坯,用漏勺順鍋邊輕輕推動至餃坯浮出水面,開鍋后加涼水2~3 次即熟。吃時蘸醋、芥末糊即可。
功用:防衰提神,補氣平喘。
原料:馬鮫魚中段600 克,水發(fā)玉蘭、水發(fā)香菇、油菜各25克,黃酒、精鹽、醬油、味精、白糖、蔥段、生姜片、蒜片、花椒、花椒油、精制植物油、濕淀粉、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馬鮫魚洗凈,在魚段兩側(cè)剞上斜十字刀紋,用黃酒、醬油腌漬入味。將玉蘭、香菇、油菜分別洗凈,玉蘭、香菇切片。鍋內(nèi)放植物油燒至七成熟,放入魚段,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去油。鍋內(nèi)留底油燒熱,下蔥段、生姜片、蒜片煸香,倒入玉蘭片、香菇片,加黃酒、精鹽、醬油、白糖、味精煸炒,加入鮮湯,下魚段、花椒,燒開后改用小火煨至魚肉熟爛,湯汁稠濃時,揀去蔥段、生姜片、花椒,放入油菜,用濕淀粉勾芡,淋入花椒油,出鍋裝盤即成。
功用:理氣開胃,補益虛損。
原料:馬鮫魚1 條(重約600克),水發(fā)黑木耳50 克,干紅辣椒30 克,黃酒、精鹽、醬油、醋、味精、白糖、蔥花、生姜絲、蒜茸、干淀粉、濕淀粉、麻油、精制植物油、鮮湯各適量。
做法:將馬鮫魚去鱗、鰓和內(nèi)臟,洗凈,在魚身兩側(cè)剞上十字花刀,用黃酒、精鹽、味精、生姜絲腌漬入味。黑木耳洗凈,撕成小片。干紅辣椒泡軟,去籽,切成細絲。炒鍋上火,放植物油燒至七成熱,將腌好的魚滾蘸上一層干淀粉,下鍋炸2 分鐘,見魚體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去油。原鍋內(nèi)留底油燒熱,下蔥花、生姜絲、蒜茸煸出香味后,放入辣椒絲炒出紅油,下黑木耳片略炒,烹入黃酒,加精鹽、白糖、醬油、醋和鮮湯,燒開后,撇去浮沫,放入魚,然后加蓋,改用中小火燒10 分鐘,燒至魚肉酥嫩、湯汁變濃時加入味精,用濕淀粉勾芡,淋入麻油,出鍋裝盤即成。
功用:益氣強身,抗衰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