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婉妮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目的論是以“目的語”語言特征、讀者對象作為主要參照,開展商務英語詞匯、詞組、句式、語法等文本翻譯的方案,主要目的是使源語文本的詞匯意義、語言表達習慣、行文組織風格,盡可能向目的語的方向進行轉(zhuǎn)變。因而針對國際商務英語文本詞匯涵義、語法組織、修辭方式等的特殊性,在整個語篇翻譯的過程中,綜合考慮源語、目的語表達的系統(tǒng)化差異,提出以實用性交際、文本寫作為主的翻譯目標,進行國際商務英語詞匯涵義、詞組搭配、語法句法結構等的翻譯實踐,并完成商務英語翻譯結果的信度、效度質(zhì)量評估,從而實現(xiàn)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翻譯行動理論”是由德國翻譯理論家漢斯·J·維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的有關英語翻譯的理論,包括翻譯動作、翻譯跨文化交互、翻譯人際交往等內(nèi)容,是現(xiàn)有國際商務英語翻譯遵循的主要行動理論。翻譯動作是基于現(xiàn)有英語文本的行動理論,通常根據(jù)不同的英語詞匯、語言表達方式、其他預設信息,創(chuàng)設符合目的語接收者認知的語義情境,進行相關英語文本內(nèi)容、特定語言元素的翻譯。[1]
而后翻譯跨文化交互、翻譯人際交往,則是針對國際商務英語、文化英語,所提出的語義轉(zhuǎn)換翻譯理論。1970年代,德國學者海因茲·格林(Heinz Gohring)認為,在英語文本的跨文化翻譯過程中,應將英語文本本身的涵義,與目的語讀者的跨文化期望進行結合,根據(jù)相應的文化習慣、語言語境,完成原英語文本的內(nèi)容翻譯、元素或要素替換。
1964年美國翻譯家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在其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中,指出英語翻譯包括形式對等、動態(tài)對等兩方面內(nèi)容,其中形式對等是對英語源文本元素、語言表達形式的再現(xiàn),功能在于源語本身涵義、語言表達習慣的呈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則更傾向于源語、目的語之間的平衡,強調(diào)英語翻譯實踐要充分考慮譯者、目標語讀者的認知習慣。隨后1971年,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提出在英語原文、譯文之間的翻譯批評理論,認為英語源文本的目標語翻譯,應盡可能達成目的語文本在具體涵義、語言表達形式方面的交際功能,這使得英語翻譯向目的語的方向靠攏。
而“目的論”是德國翻譯理論家漢斯·J·維米爾,在1989年提出的英語翻譯理論,主要面向社會的英語語義交際,進行英語源語、目標語的功能框架建立,反映了英語語義翻譯從語言學視角,開始逐步向更為實用的社會實踐翻譯方向轉(zhuǎn)變。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目的論”的英語翻譯理論,經(jīng)歷了由原來的源語文化語言翻譯導向,向目的語的文本理解、信息傳播導向的方向發(fā)展。[2]
國際商務英語涉及國際商貿(mào)、國際金融、國際旅游、國際會計、國際廣告營銷等方向,是具有特定指向性的英語文本,包括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的組成要素。國際商務英語在常用詞匯、句型句法、語法表達方式上,有著非常獨特的語言特征,為加深對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理解,可以通過以下案例,探討國際商務英語的詞匯、句法和語法特性。
1.詞匯特征
在國際商務英語的語義交際中,存在著大量的專業(yè)術語、習慣性短語、縮略詞、復合詞等詞匯。如“Freezing debt assets”“Idle assets”“redemption”“inflation”等,為常用的國際商務貿(mào)易術語;“as requested...”“consider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by draft at sight”等,為不同企業(yè)國際商貿(mào)交流的慣用語。
2.句法特征
國際商務英語通常采用固定句型,包括固定的句法框架、短句排列,構建起精確的、程式化的句式組成結構,使國際商務英語的語義表達更加簡潔準確。如“We kindly acknowledge our receipt of your letter of May 3, 2005, enquiring about the best terms of the goods”“Samples will be sent and offers made upon receipt of your specific enquiries”,以上句式中的“enquiring about...”“will be sent”“be made of”短句為商務交流的常用句式,因而選擇合適的句式、短句,可節(jié)省對方的閱讀時間,避免接收方對傳遞的英語文本信息的誤解。
3.語法風格特征
由于國際商務英語涵蓋的語言交際、文本寫作范圍很廣泛,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商務對話的語義表達中,也有著不同的語法風格。因而多元化、復雜化為國際商務英語的主要語法風格,包括“to be”被動語態(tài)、“could和 may”情態(tài)動詞,以及在when、before、after、as soon as等事件詞語后,不用 will來表示將來式。以上國際商務英語環(huán)境中的語法規(guī)則,需要在翻譯時正確使用。
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根據(jù)特定的文化背景、語義交際情境,對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等的多種文本類型,進行符合目的語主體認知的內(nèi)容翻譯,所以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既具有文本涵義轉(zhuǎn)換的普遍性,又存在著文化認知與傳播的特殊性。在由專業(yè)的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為主導,開展國際金融、國際旅游、國際會計、國際廣告營銷等英語的翻譯時,主要遵循著交流性、得體性、準確性的理念。[3]
1.交流性
當前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若不遵循商務貿(mào)易國家的文化意識、語言表達習慣,則可能導致其商業(yè)活動的失敗,如“white elephant”為白象電池的英文名,在目的語國家還有“大而無用的東西”的涵義,這種源語、目的語文本翻譯的不對等,使得雙方的國際商務信息、文化交流出現(xiàn)嚴重障礙,因此國際商務英語的文化認知、語義交流翻譯至關重要。
2.得體性
國際商務英語的得體性理念,通常包含合理、合境、合俗、合式的原則。其中合境、合俗也是以商務英語文化背景為主要依據(jù),要求翻譯人員在英語口語交際、書信寫作等的翻譯中,應符合具體的語言文化習慣、交際語境、表達立場。而合理、合式則是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包括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等的內(nèi)容翻譯,應將目的譯語放在合適的位置,使得商務英語語法、語氣的信息傳達,能夠被目的語接收者準確理解。
3.準確性
準確性是指國際商務英語源文本,在被翻譯為目標文本的過程中,應盡可能保持源文本語義涵義,與目的語受眾認知、文本信息理解的對等性,但這種對等性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生硬翻譯,而是以目的語語言結構、表達習慣和修辭方式為標準,做到商務英語內(nèi)容翻譯的準確性。如“e-sy”被翻譯為電子速遞,“e-sy”與“easy”詞匯的發(fā)音相近,可以使目的語接收者根據(jù)該詞匯“容易的”“快捷的”涵義,想到“e-sy”的意義為電子速遞,實現(xiàn)對國際商務英語的準確表達。
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第一階段,為英語源語言的分析與理解階段,該階段要求翻譯人員把握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語言交際習慣,從文化理念、文本涵義、語法結構等的角度著手,進行國際商務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的翻譯,包括簡譯、意譯的直接翻譯。
因此,對國際商務英語源語文本的分析評估,要求譯者發(fā)揮自身的英語理論知識儲備、文化與文本內(nèi)容理解,展開英語文化翻譯原則、翻譯方式的實質(zhì)性檢驗。[4]在國際商務英語源語文本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中,設置A、B、C、D等的等級,分別表示A源語文本的翻譯完全正確、符合文本涵義、文體風格的要求;B大部分翻譯正確,但也有少量的誤譯問題;C源語詞義沒有準確傳達,存在大量的誤譯問題;D完全無法傳達源語文本涵義,也表明翻譯人員并未掌握相應的國際商務翻譯知識。
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第二階段,為目的語文本詞義、詞性轉(zhuǎn)換的階段,這一過程中需要譯者迎合目的語接收群體的需求,包括國際商務會話語境、語義認知習慣等的需求,進行相關商務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等的轉(zhuǎn)換翻譯,盡可能展現(xiàn)出目的語的文化語境、文本涵義與修辭風格。
對這一國際商務英語詞義、詞性轉(zhuǎn)換的翻譯質(zhì)量評價,主要圍繞著詞義、詞性、句式等的遷移,以及國際商務英語譯文翻譯策略進行展開,也設置多個評估等級,完成目的語翻譯質(zhì)量的客觀評價。如“Marketing”一詞在國際商務對話的翻譯中,被譯為銷售、營銷、促銷,從單獨用作動詞的角度來看,這一簡譯模式的翻譯沒有任何問題。但若用于“Dickerson is a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coal,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many others”的語境中,則不能將其翻譯為“營銷”,譯為“貿(mào)易”可能更合適。[5]
以上詞義、詞性轉(zhuǎn)換的翻譯質(zhì)量評價中,A級表示目的語詞匯的翻譯用詞完全正確;B級表示部分用詞、句式表述錯誤,忽略了目的語的具體語境;C級表示多數(shù)用詞、句式都存在錯誤;D級表示整個翻譯的用詞、句式轉(zhuǎn)換全部錯誤,基本為簡單的直譯,完全無法傳達目的語的對話語境、文本涵義、文化修辭風格。
國際商務英語的歸化釋義翻譯,為目的語跨文化語境下,不同行業(yè)英語詞匯、句法、語法等文本翻譯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為達到符合目的語接收者主體認知、心理預期的翻譯目標,應依托目標文本閱讀器,對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文本涵義、語法結構、語言表達習慣等,進行全方位的目的語譯文質(zhì)量評估分析。
根據(jù)目的語譯文是否符合目標受眾的認知、理解,將其商務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評估,分為A級、B級、C級、D級的等級。其中A級表示國際商務英語的目的語譯文,非常符合目標受眾的文化習慣、文本認知與理解方式;B級表示目的語譯文不太注重目標受眾的文化語境,在商務英語翻譯的表達方面,不太能被目標受眾所接受;C級表示目的語譯文存在專有術語、名詞直譯的問題,使目標受眾產(chǎn)生文本認知、文化交際的障礙;D級表示目的語譯文在文本涵義、句式結構翻譯方面,完全不適合目標受眾的閱讀和理解。[6]
如“Profit budget”“Bill of lading”“discount”等,為國際商務貿(mào)易的常用術語;“MFNT(最惠國待遇)”“FOB(交貨價)”“WHFG(貨儲費)”等,為國際商務英語中特殊表達的縮略語。對這些國際商務英語詞匯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要注意不同商務英語文本的固定搭配、特殊意義,完成評估后設置分等級的成績集,包括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的級別,進行以上多個階段英語翻譯的綜合評估,以保證目的論視角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客觀準確性。
國際商務英語的文本翻譯,是從目的語受眾文化背景、語義交際的語境著手,對現(xiàn)有的商務英語詞匯、句式、語法等文本,做出符合目的語文本涵義、對話語境、文化修辭風格的翻譯。因此,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質(zhì)量的評估過程中,通過針對源語文本分析、目的語詞義詞性轉(zhuǎn)換、歸化釋義翻譯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制定A級、B級、C級、D級的等級評價標準,開展國際商務英語文本翻譯的質(zhì)量評估,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商務英語文本翻譯的目的語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