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芳
當前,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如在實施過程中會產生生活化誤區(q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將小學生的生活元素有效融入教學,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生活化誤區(qū)進行剖析,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使得小學數學生活化更加合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融入相應的生活元素,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現有的資源不斷擴展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場景進行聯系,建立相應的數學情景,這樣才可以將難以理解的數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理解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教學知識點,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一步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布置生活化數學作業(yè)來強化生活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聯系,讓學生對數學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相應的場景聯系到相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加強數學的應用能力[1]。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 單元《1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10 以內的數,可以在黑板上寫出1 ~10 的數,讓學生判斷這10 個數哪個數字最大,哪個數字最小。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加法減法的理解,掌握相應的運算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劃分,將10 個學生劃分為一組,通過男女學生的數量進行加減法的運算。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相應問題,如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女生比男生多多少,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數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場景,讓學生加深對加減法含義的體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建生活場景,例如,有6 個孩子拿著工具準備植樹,一個孩子推著車去植樹,在植樹過程中一共有多少個孩子在植樹?如果有兩個孩子有事準備回去,那么還剩下幾個孩子在植樹?又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拿10 元錢現場教學,假如你有10 元錢,你可以買多少飲料,買多少文具盒?用提問的形式,讓學生不斷產生聯系,加強學生對加減法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10 以內的事例進行教學。例如小紅今天買了10 個蘋果,早上吃了一個,中午吃了一個,還剩下幾個蘋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小學生生活中的小事物入手,不斷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從而達到不斷降低知識難度的目的。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加強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如通過公交車上車的人數、男女的比例等進行教學,充分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通過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掌握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yǎng)數學思維習慣。
在生活中看數學,從數學中見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時代發(fā)展的方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在構建過程中,教師要提高相應的教學能力,要通過多種形式收集相應的資料,不斷審視和反省生活化設計,掌握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教學資源,突破思維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等資源,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進一步建立相應的生活化情境,通過相應的情景設置,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發(fā)現數學知識,體會數學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學習更加直觀化、簡易化[2]。為了進一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經驗,通過小游戲、小故事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通過小故事創(chuàng)設情景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接觸的事物進行教學,通過故事的邏輯性,讓學生活躍數學思維,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3 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直觀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強對基本圖形的認識,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逐步向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進一步擴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桌子、木板、講臺、課桌、國旗、教學樓等物體,進一步了解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場景,讓學生從實物的角度進行認識。在認識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圖形的特征進行探索,讓學生明白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點,通過測一測、比一比等活動,進一步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明確探索目的,在過程中要通過相應的形式進一步整理圖形的特點,讓學生之間加強交流,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相應的知識點,例如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體驗效果,讓學生通過強化對比特點的認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實物表面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讓學生建立起平面圖形周長的概念,探索周長的含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物體表面周長的含義,通過量一量、測一測的方式,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在實際過程中可以用一圈細繩長度進行測量。
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受到傳統(tǒng)的理念和應試教學思想的影響,導致對數學生活化教學目標不明確,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化場景,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掌握小學生活潑好動天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強生活中的實踐,培養(yǎng)小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通過模仿、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極通過生活中的應用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以此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7 單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相應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列舉,說明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有哪些,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生活中三角形具有哪些分類,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哪些,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為什么屬于特殊的三角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以通過紙片的形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利用小棒進行擺放,形成三角形、四邊形的整體畫面感;可以讓學生通過圖片剪切的形式,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知識點;把四邊形減去一角,剩余幾個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提問,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建筑物引出角這一概念,向學生介紹房間墻角是直角,房間屋檐所形成的角是銳角或鈍角,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說出角的例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將數學中的角與實際建筑物進行有效聯系,說明構成墻角的兩條直線不直,可能會導致房屋倒塌情況的發(fā)生,將抽象轉化為通俗,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不斷訓練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時,可以提出問題,有三根小棒,長度是8厘米,5 厘米和3 厘米,能否圍成三角形?為什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兩條邊的長度和等于第3邊仍然圍不成三角形,讓學生對三角形的結構進一步理解。通過測量、折疊等方式讓學生體會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點,讓學生進一步通過剪裁等方式理解三角形的特點。教師應該布置課后作業(yè),通過課后作業(yè)讓學生進行強化練習,進一步增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地應用知識點,真正將所學相關知識點運用于實踐生活,達到貫徹深度學習核心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知識,對一些數學知識點理解也不夠深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的培養(yǎng),要給學生充足的思維想象空間。一些老師認為生活化教學就是生活情景化,在教學過程中單一地采用情景教學法,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抓住學習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式比較枯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因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形式,利用相關的音頻、視頻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產生畫面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該進一步擴寬教學方式,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不斷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氛圍,將生活中場景有效融入到課堂中。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1 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進行拓展,讓學生結合實例去體會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等現象,例如電梯的升降,電風扇扇葉的轉動,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平移運動、旋轉運動的相關概念,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相應的知識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圖形對折的方式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通過相關的畫圖與操作過程,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軸對稱的含義。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進一步擴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學生的立體空間概念,在方格上進一步把握圖形的變化運動。教師可以通過平移、旋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運動變化的含義,充分感受圖形變化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進一步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試一試的實踐操作加深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又例如,在旋轉知識點講解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在方格子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度,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進行展開,現在很多小區(qū)門口都安裝了旋桿,在汽車經過時旋桿打開汽車,離開后旋桿關閉,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PPT 課件進一步對動畫進行展開,旋桿打開的旋轉方向與鐘面上時針的旋轉方向是相同的,所以為順時針旋轉,反之稱為順逆時針旋轉。在旋轉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旋轉的三要素,通過旋轉之后的圖形進行對比,讓學生理解旋轉的知識要點,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進一步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性格的不同,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與積極性。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深入觀察小學生的生活,提高自身生活化教學能力,利用生活化情景進行教學,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斷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場景相符合,進一步豐富生活化教學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