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莉
小學美術手工課的課程價值在于熏陶學生藝術氣質,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在五育并舉、立德樹人育人體系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對于地處農村的小學生而言,手工課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家國情懷。[1]手工課重在引導學生憑借身邊的材料和工具,通過自主設計和操作實踐,手腦并用,把創(chuàng)意和構思轉化為獨具匠心的美好物品,引導學生借助動手操作來實施審美教育,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理解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能力。手工課是小學美術課程框架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因其具有形象直觀、靈活自由等課程形態(tài)特征,再加上特別強調學生的動手制作,所以非常契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是推進學校美育的重要路徑之一。
新課改以來,各地政府對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的資源建設投入力度加大了,但突出的問題和矛盾也很明顯。其一,受應試教育觀影響,美術課程不是考試學科,所以學校對手工課程的關注和重視不夠,直接導致美術手工材料的投放不足;其二,因為地處農村或城鄉(xiāng)結合部,小學生群體中留守兒童的數量不少,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然而,基于農村生活環(huán)境,因地制宜實施美術手工課程具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yōu)勢:其一,手工材料資源比比皆是。在農村里,有許許多多可以拿來制作手工的材料,例如動物的羽毛、稻麥的秸稈、多樣的樹葉、類別繁多的種子……其二,生活環(huán)境便捷。在農村,小學生和大自然的距離非常近,因此,關于大自然的體驗和感受就很豐富。作為一名身在農村的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課程標準要求和時代發(fā)展需求,結合美術手工課的教學內容,從課程特點和農村小學生學情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美術知識、能力與情感融合發(fā)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入手: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原始動力,實施美術課程要充分發(fā)揮美術的學科優(yōu)勢,努力優(yōu)化教學內容,使之更貼近不同學段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轉化為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情感。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農村生活實際,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通過看一看、猜一猜、講一講、比一比、談一談、跳一跳、玩一玩等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并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學習探究,并把這種學習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態(tài)度。
例如,在《剪剪撕撕貼貼畫畫》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演示一個小魔術,通過新奇的刺激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教師可以拿出一張A4 紙,任意在學生眼前撕出一個造型,接著,把這個形狀的紙張粘貼到黑板上,并借助添加、粘貼畫畫的方式,把它轉變?yōu)橐恢缓B(tài)可掬的鴨子。教師通過實物操作營造了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緊跟著,教師再取出一張A4 紙,并且隨意撕了一個造型,把它粘貼在黑板中央,然后又把它轉了轉,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張紙會變?yōu)槭裁础W生蠢蠢欲動,教師緊扣教學契機,隨意添加了幾筆,在同學們面前便出現一個悠閑散步的公雞。學生的眼神里充滿了驚奇和羨慕,躍躍欲試的心理溢于言表。教師此時可以順勢引出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自主撕紙并創(chuàng)意粘貼,把它變?yōu)橛腥さ膱D案。學生興味盎然地嘗試起來,不但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發(fā)散思維,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協調發(fā)展。
與城里的學生家長相比,農村學生家長的素養(yǎng)還有不小的差距,尤其不太重視美術教育,對手工課的學習材料準備支持力度不夠,影響了學生課上的自主探究。所以,教師要打破常規(guī)思維,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實現教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最大化。其實,這也是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其中強調指出,農村地區(qū)的教師要聯系當地實際,就地取材,自主靈活地選擇或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資源,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率。具體來說,可以運用下面三種方法:
其一,因地制宜。從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選擇身邊常見的各類材料,靈活解決在手工制作時缺乏材料的現實問題。在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我常常就地取材,指導學生搜集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例如黃豆、大米、玉米、豌豆、樹葉、稻稈等等,和學??萍贾芑顒尤诤掀饋?,開展主題手工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例如,去年指導學生參加市學生創(chuàng)意大賽,借助大米、赤豆、玉米、黃豆等各類食物的種子,發(fā)揮想象,自主創(chuàng)作了三幅畫作《植物大戰(zhàn)》《我的家鄉(xiāng)美》《課間十分鐘》,代表學校參賽,獲得了等級獎,并參加市里的美術展覽,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其二,“偷梁換柱”。從教材內容來看,安排的手工課材料比較精美,需要學生自費購買,難以在教學中落實到位。所以,教師要善于思考、勤于觀察,尋找身邊的現成資源替代。例如,可以用平時搜集的廢舊書報代替圖畫紙,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涂色來替代彩紙,用隨處可見的泥土來代替黏土,把剪紙轉為手撕,等等,創(chuàng)造條件,盡最大可能開展好手工課。例如,在制作相框、賀卡以及燈籠等手工課中,教材要求學生使用彩筆與彩紙。聯系學生實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搜集的廢舊書報帶過來,替代彩紙,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羽毛、種子、樹葉等多樣化的生活材料,自由組合搭配,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的作品,體驗創(chuàng)造成功的樂趣。
其三,資源再利用。在每一次的美術手工課上,我都提前讓學生帶一個布袋,收納每次手工制作剩余的邊角料,以待下次制作使用。這樣處理,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環(huán)保意識,還促使學生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
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真知,在實踐中才能提升能力。注重實踐操作是手工課的課程特點,指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提升是手工課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手工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巧妙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究,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反思,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2]
在教學中,我總是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我在學校開設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社團課程——泥塑。首先,我引導學生觀察泥塑成品,學生十分興奮,竊竊私語:這是怎么做出來的?真的是你做的嗎?在學生興味盎然的基礎上,我借助多媒體,及時呈現陶塑的相關知識背景,并讓學生再次欣賞作品。學生在理解欣賞的基礎上,再觀察老師是如何制作的。最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發(fā)揮想象,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制作出個性化的作品。陶土易于塑造,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十分豐富,再加上自由創(chuàng)作的學習氛圍,涌現出了許多趣味盎然的作品。上述教學,我引導學生經歷了理解感知、榜樣示范、自主操作等三個過程,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效提升了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合作交流是一個重要的板塊。借助合作交流,不但能夠讓學生內化知識,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在欣賞、評價作品的過程中,吸取同學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板,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深度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我也會做鞋》一課教學中,因為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其準備的制作材料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效果微乎其微。所以,不妨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這往往能事半功倍。具體的操作流程可以分為四步。一是小組分工。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統籌兼顧,把學生分為五個學習小組。二是把做鞋的步驟講清楚。三是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集思廣益,把每個組員的優(yōu)勢都發(fā)揮出來,合理分工,設計、剪折、繪畫、記錄等工作井井有條。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反思總結,學習的氛圍非常濃烈。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教師要及時巡視,了解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確保合作學習的效果。四是交流評價手工作品。每個小組可以推選最好的作品,進行集中展示,同時匯報手工制作的經驗或困惑。在展評學生作品時,教師要及時表揚優(yōu)秀的同學,并對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給予指導。上述教學,不但引導學生在借助不同材料制作的過程中夯實了基礎知識,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都得到同步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和發(fā)展。
手工作品凝結著學生的智慧火花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凝聚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在學生看來,他們制作的作品是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的。如果自己的手工作品能夠展示在全班面前并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首肯,學生是非常開心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積極的課堂評價對促進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導向作用,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載體平臺,讓學生多方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促進學生在交流評價中不斷內化知識,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
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交流展示時只挑選幾個優(yōu)秀的作品讓學生點評,教師進行總結歸納。這樣的教學看似滴水不漏,但是只是少數優(yōu)秀學生的舞臺。在一個班集體中,手工制作能力特別強的也只有部分學生,教師的表揚總是聚焦于這些少數的個體。很明顯,這樣教學和評價,無法達成手工課的終極目標。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策略,讓每一個同學制作的手工都能得到展示和評價。在互評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從多個維度來感知,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其審美素養(yǎng)。[3]
例如,在《元宵節(jié)里掛彩燈》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熟悉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所以學習熱情非常高漲。但是參與熱情高并不能說明學生就一定能交出優(yōu)秀的作品。所以,教師在課前要引導學生收集和元宵節(jié)相關的資料,多方面了解本課的學習主題。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組織學生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手工制作任務。為了增加學生展評的覆蓋面,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五至六個學習小組,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作品,推選一個優(yōu)秀的代表,在班級層面推介作品的亮點。在交流和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管理能力、信息素養(yǎng)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通過展評作品,不僅可以呈現學生的制作能力,還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準確把握了本課的主題內涵。在展示交流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故事。例如有關掛彩燈的習俗故事。還可以講一講制作彩燈的經歷,說一說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拓展了手工制作的主題內涵,不僅達成了實踐操作的教學目標,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引發(fā)了學生的感情觸動,幫助學生理解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如果學生能夠清晰地表述作品的亮點,不管制作的作品質量如何,教學目標達成度已經很優(yōu)秀了。受教學時間的制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難以展示所有學生的作品。所以,教師可以優(yōu)化教學策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教學評價。如此,班級內所有學生的作品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展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精準地評價自己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思維,提升美術核心素養(yǎng)。所以,美術教師應重視并研究手工課教學,不斷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勇于開拓,立足課堂,不斷提升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