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宏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qū)第四十七小學校 山西 大同 037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終極取向就是語用學習。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就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本性、本質、本位的回歸,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核心、本色所在,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離開這個根本,課程的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語文課就不再是語文課了,何談“精彩”,何談“亮點”,何談“質量”!
但從目前我們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語言文字的運用往往被忽視,導致課堂上語言文字訓練少、學生的實踐活動少、教師必要的方法指導少,而空洞的說教多。這樣的“三少”“一多”,淡化了語用,使語文課缺少了濃濃的語文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課標,準確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精神,努力做到四個“吃準”,即吃準學段目標,吃準編寫意圖,吃準課文特點,吃準學生實際。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語文教學之本,把握教材的語言特點,充分挖掘文本的讀寫結合點、語言訓練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筆活動。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方法,揉看、聽、思于一體,融讀、說、寫于一爐,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交融,以讀促寫,突顯語用。務語文之業(yè),還語文之本,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讀寫結合,突顯語用呢?大量的語文實踐告訴我們,隨文練筆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使讀寫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隨文練筆的過程是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憑借“例文”進行寫作實踐的過程,是從閱讀通向寫作的有效途徑。
下面,談談指向“語用”的隨文練筆的幾種常見類型: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遍喿x教學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
現(xiàn)行的部編版教材,每一冊課本中都匯聚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它們有清晰的文章脈絡、優(yōu)美的語言詞匯、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這些無一不是學生語言文字學習的典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鉆研,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品詞析句,鑒賞玩味,含英咀華。在此基礎上,找準文本中的仿寫之“點”,巧用教材中的閱讀范例,如特色詞句、精彩段落、行文布局等,精心指導,進行仿寫的語言實踐訓練。這樣的隨文練筆,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有規(guī)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鑒。樂于表達,易于動筆,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帶有自己生命溫度的習作,實現(xiàn)由讀到寫的有效遷移,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和諧發(fā)展。
1.1 依托典型句式仿寫(低年級)。小學語文課本所編選的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經典之作,堪稱語言的典范。語言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那些經過斟詞酌句、反復錘煉且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語言,更是令人拍手叫絕。教學時,教師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要緊扣文本,抓住這些關鍵句子,引導學生探究、品味,領悟其精妙之處。從而挖掘到句式訓練的切入點,找到讀寫訓練的結合點,進行仿寫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掌握各類句式的寫法,把句子寫得生動、具體而富有感染力。
如:教學兒歌《家》,讓學生說說,除了文中所寫到的以外,藍天、樹林、小河、泥土分別還是誰的家?然后適當再加大難度,拓展仿寫:( )是( )的家。
這樣的訓練匠心獨運,以典型句式為依托,以課文語言為材料,讓學生始終置身于文本營造的情境之中,由讀到說、由說到寫,讀寫結合,使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促進了句式的積累和內化,突出了語用,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1.2 抓住典型段落仿寫(中年級)。片段訓練是寫作訓練的基礎和前提,它既是“連句成段”的終點,又是“連段成篇”的起點。一個個精彩的語段也同樣蘊含著典型的語言現(xiàn)象,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藍本。這種仿寫方式切口小、針對性強、見效快。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精彩片段,引導學生理解其段落特點和表達方式,進行有效的仿寫。
1.2.1 仿寫段落結構。課文中有很多非常明顯的構段方法,比如,最常見的總——分,分——總,總——分——總等。學了《廬山的云霧》一課,可以仿照第2、3自然段總分結構,仿寫《課外活動》《大掃除》。這樣的練筆,依托教材,貼近學生生活,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使學生“情動而辭發(fā)”,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1.2.2 仿寫描寫順序。寫文章要言之有序,特別是描寫景物、動物、物品等的文章,顯得尤為突出。學習這類課文,要抓住描寫順序,讓學生理解感悟言之有序的重要,并進行小練筆,達到會按照順序來寫的目的。如學了《松鼠》一文,仿照描寫松鼠外形的寫法,寫一寫小動物的外形。
1.2.3 仿寫寫作方法。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各自突出的寫作特點,我們可以以此為訓練點,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如學了《開國大典》中點面結合的方法,可以仿寫《運動會》;學了《少年閏土》可以開展《猜猜他(她)是誰》的仿寫活動。
1.3 抓住布局謀篇仿寫(高年級)。我們可以從老舍先生的《貓》,習得抓住主要特點寫具體的方法,仿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從《富饒的西沙群島》,學總——分——總的方法,仿寫《美麗的家鄉(xiāng)》……
這樣的訓練,使讀寫緊密結合,以讀促寫,有效遷移,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我們的語文課本,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文中的插圖是形象化的課文語言,其內涵豐富深邃,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在因素,是一種非常便捷、直觀的課程資源。教學中,教師要以此為進行讀寫訓練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插圖這一形象思維的載體,發(fā)掘其深層內涵,予以合理的補充和拓展,細致入微地再現(xiàn)情境,進行再創(chuàng)作。
如《將相和》一文,學習“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插圖,理解“負荊請罪”一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畫,展開想象:廉頗負荊請罪時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聽了,又會怎么說,怎么做?并組織學生表演,然后再寫下來。
這樣的練筆,能使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鮮活,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語用能力。
語文教學要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我們的語文教材,課文中隱藏著很多的“空白”,需要我們引領學生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展開想象去填補這些“空白”。
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文章的情感,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處,讓學生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入真情、入佳境。教師要抓住學生情感的噴發(fā)點,設置隨文練筆,訓練思維,發(fā)展語言、升華情感,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使我們的語文課變得更加空靈和鮮活。
如《窮人》一文中,描寫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孤兒、等待丈夫時的心理活動,一連用了7個省略號。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這些省略號,讓學生去補白,去想象西蒙的心理活動,從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桑娜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崇高品質。
許多課文的結尾“言已盡而余味無窮”,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學生對此興趣濃厚,心馳神往。教師要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備的有關表象,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合理地再造想象,提高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有效提升讀寫能力。
如《狼和小羊》的結尾是:“說著就向小羊身上撲去……”文章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留下懸念。教師可讓學生調動已有的閱讀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續(xù)寫出故事的結尾。
通過續(xù)寫,為學生自主表達情感創(chuàng)建了窗口,有效鏈接了閱讀和寫作兩個通道,這恰是語用的生長點。在這樣的續(xù)寫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在碰撞,智慧的火花在閃耀,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了有效發(fā)展,綜合語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母語教育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課程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設計形式多樣的讀寫訓練,使文本變得更加立體、豐滿、厚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
5.1 深化主題式。如:學習《彩票》一文后,讓學生幫那位中獎的先生設計錦旗內容,深化了“誠信”的主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5.2 升華情感式。學習《詹天佑》一課,用多媒體呈現(xiàn)詹天佑的塑像,讓學生面對詹天佑,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5.3 移花接木式。教學《將相和》一文,借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一形式,設計評選“感動趙國十大人物”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緊扣人物特點,運用積累的語言為所選的人物撰寫頒獎詞。
以上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調動已有經驗和積累的詞句為新的表達服務,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這樣的訓練,使單薄、平面的文本變得立體、豐滿,語文教材也變得有厚度、有高度、有溫度,充滿靈性與人性,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訓練中悄然提升、螺旋上升。
隨著年級的提高和學生理性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迫切需要一種基于文本理解,又高于文本理解的練筆形式。因此可以在閱讀教學可以與點評式練筆相結合,使學生對課文生動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而獨特的細節(jié)、以及有效和高尚的人物品格進行提煉,對角色使用強烈、簡潔和感傷的詞語進行描述。例如,在《大江保衛(wèi)站》中,作者用比喻、擬人化等修辭手法來描述洪水的嚴重程度,并用點和面來描述洪水,士兵們與洪水搏斗。通過口頭分析和視頻播放,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并將他們的思想置于教師創(chuàng)造的課堂環(huán)境中,為學生進行的詳細講解,感動中國人物”中學生相對熟悉的姚明、譚千秋等人物的頒獎詞。屢獲殊榮的短語可以提高效率、簡潔性、情感特征,并為引導為這群士兵的編寫頒獎詞,這樣不僅能夠充分理解人物在句子中所說和所想的內容,而且還根據(jù)有關事件使學生學會邏輯表達思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語言技能,對學生學習語文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所謂嵌入式寫作技巧,是指將隨文練筆適時融入整個閱讀教學系統(tǒng),以使讀者的感知和觀點與實際寫作相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比如,在《誠實與信任》一文中,作者駕駛一輛車時不小心掛到了停在路邊的紅色小車,在不知道給誰賠償?shù)那闆r下,留下一張字條放在紅車的雨刷下。這篇簡短的文章不僅證明了作者誠實的高品質,也是朝著接下來的故事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是“真誠與自信”主題的重要標志。這張紙條所寫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點。在鼓勵學生寫作之前,作者先讓學生核對留言備忘錄的格式,然后通過討論說明留言內容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為發(fā)生的事情提供一個重要的解釋,表達自己愿意主動并采取行動彌補錯誤。因此,既有了留言格式的規(guī)范引領,又有了內容框架的支撐,隨文練筆也就真正落到了實處。在學習中文時,這種嵌入式的寫作練習將測試學生對文本內容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的語言息提煉、語言組織的重要途徑,可謂一舉兩得。
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并無窮盡之意。讓我們務語文之業(yè),還語文之本。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教材,用敏銳的目光審視、整合典型語言范例,努力尋找有價值的讀寫結合點,合理選擇提升寫作能力的練筆點,創(chuàng)造語用的生長點,精心設計隨文練筆,積極開展語用綜合實踐,搭好閱讀與寫作的橋梁,讓學生堅實地邁好每一步,他們的語言表達一定會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