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倩
采訪是綜合實踐中常用的活動方式。在利用采訪這一調查方法完成綜合實踐任務時,采訪者與被采訪者處于直接交流的狀態(tài),采訪者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問題與計劃,圍繞專門的主題直接進行口頭提問[1]。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采訪的研究方法,可以克服問卷調查中無法回答的問題,能夠為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提供深層探究的機會,并且采訪的題目更加開放,從中獲取的信息更加具備個性化。那么,在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與運用采訪法呢?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在綜合實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教師鼓勵學生們自主設計采訪的問題,給學生布置了以“探索菊花腦”為主題的采訪問題設計任務。在采訪問題設計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采訪的問題設計中主動討論,發(fā)揮集體智慧,實現思維碰撞。通過對學生的采訪問題設計研究,發(fā)現大部分學生設計的采訪問題都缺乏針對性,被采訪者需要回答的問題都大同小異。譬如,其中一組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你知道菊花腦的營養(yǎng)價值都有哪些嗎?2.菊花腦是否具備藥用價值?3.食用菊花腦的益處有什么?4.哪些人群不宜食用菊花腦?通過與學生們的交談,我了解到他們對于菊花腦并不了解,這幾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從網絡上搜索得來的,因此所獲取的答案基本一致。這樣缺乏針對性的采訪,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因為采訪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口頭交流,那么在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是否認真傾聽被采訪者的表述,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如果采訪者沒有認真傾聽,很容易導致采訪的信息出現偏差。如在“暢游大湖濕地”的實踐活動中,要求學生對濕地上的養(yǎng)殖人進行一次訪談。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們與養(yǎng)殖人同乘一艘船,其中一名學生根據采訪之前設計的問題對養(yǎng)殖人提問,其他學生負責記錄養(yǎng)殖人回答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提出,養(yǎng)殖人也很有耐心地解答,但是負責記錄的其他學生卻表現得漫不經心,一邊觀望周圍的景色,一邊玩耍湖水,導致記錄的內容并不完整。
由此可見,小學生在采訪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吸引,常常因為貪玩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沒有認真地傾聽采訪的內容,未能做到及時地記錄。這樣的采訪,學生的收獲并不大。
采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過程,而人際交往需要掌握溝通的藝術。但是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許多學生并沒有掌握溝通的技巧,在采訪中只是機械地提問,完全按照之前做好的采訪計劃提出問題,缺乏靈活應變的能力,不會進行適時的追問[2]。如在教師所組織的“走進雷鋒車”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雷鋒車隊,隨機采訪了其中的幾位車手,采訪的過程如下:
學生:請問,雷鋒車手每天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車手1:為需要的人提供服務就是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如在自動購票機前幫助不會購票的人買車票,給旅客倒水,幫旅客把行李運到檢票口等。
學生:那你們每天需要到車站接送幾次旅客?
車手2:三次。
學生:那你們在這個崗位上的初衷是什么呢?請談談你的感受吧!
車手3:工作的初衷就是為人民服務。我工作三年了,一直堅持著“寧可自己受千般苦,不讓旅客遭一分罪”的原則。
雖然這次的采訪看起來很順利,學生也認真地傾聽與記錄,但是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學生的采訪過程不自然,都是按照事先制定的研究內容提問,采訪的話題并沒有延伸,在采訪中缺少互動。
采訪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研究活動。為了達到采訪的目的,采訪者會提前設計好采訪的內容,做好充足的準備。那么,在采訪提綱的設計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研究主題設計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話題,讓采訪中的雙方交談可以緊緊地圍繞主題進行[3]。如在“探索菊花腦”的采訪活動中,為了優(yōu)化學生的采訪提綱設計,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采訪提綱設計之前,通過多種途徑去解菊花腦,對采訪主題進行深度研究。同時,教師也應適當放寬要求,不要嚴苛要求學生的采訪問題的嚴謹和專業(y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采訪問題。同時,在采訪提綱的設計中,還需要學生考慮到采訪對象的特點,并提出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采訪活動中獲得獨特的研究資料。譬如,當被采訪者是已婚女性的時候,學生們可以設計這樣的采訪內容:“你知道菊花腦怎么做好吃嗎?”這樣的采訪問題會獲取不同的答案,因為每一個人的口味都是不同的,她們甚至會開發(fā)出新的做法,為學生的采訪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同時這種符合被采訪者興趣、貼近被采訪者生活的問題設計,也會拉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的采訪活動順利開展提供助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對象是6~12歲的青少年,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在學科學習以及各項能力的發(fā)展中比較容易受到感性認知的影響。也就是說,當小學生對某一項學習任務具備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的時候,他們所投入的精力會更多,注意力集中程度更明顯,思維會更加活躍,常常會收獲到讓人意外的成果。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采訪前,教師應尋找可以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主動參與研究活動,促進綜合實踐研究活動的順利進行[4]。譬如,在“暢游大湖濕地”的采訪活動中,教師開展了小組競爭性活動。在本次采訪活動之后,教師根據每一個小組的采訪結果評出“最佳采訪小組”,并給“最佳采訪小組”頒發(fā)一些小獎品。小學生都有好勝心強的特點,為了獲獎,他們會更加認真地聽取采訪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讓小學生認識到認真傾聽對方談話,是尊重他人的行為,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禮貌與素養(yǎng),因此需要在采訪中做到認真傾聽、及時記錄。
管理大師杜拉克表示,團隊的目的在于促使平凡的人做出超越自我的事情,在綜合實踐的采訪調查中,若是憑借個人的力量,獲得的結果往往是有限的。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掌握采訪技巧,教師應組織學習小組對采訪這一研究學習方法進行更加有深度的研究,讓小學生掌握適時追問的方法,促進小學生綜合實踐調查研究能力的提升[5]。首先,教師可以給調查研究小組布置學習任務,要求每個小組收集經典的采訪對白,引導小組成員相互討論采訪對話的優(yōu)點,并結合自身采訪主題,仿照設計采訪對白,以增加學生的語感,認識到采訪能力的提升體現在時時處處。學生們的采訪技巧學習不可局限于課堂的有限時間與空間之內,而是應主動地從其他途徑吸收采訪技巧,學會在采訪的對話中巧妙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讓被采訪者有繼續(xù)說下去的渴望。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采訪方法指導,需要教師結合學情,認真觀察與分析學生在實踐的采訪活動中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通過對學生采訪過程中不足的了解,制定教學指導的優(yōu)化方案,以提升綜合實踐調查方法指導的針對性,讓小學生產生主動學習采訪方法的意愿。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踐的采訪活動中發(fā)現、提煉出方法,將其內化為能力,促進調查研究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教師綜合實踐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