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煌雅
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相比其他學科的內(nèi)容難度不大。所以如果想提升整體教學質(zhì)量,教師需要認識到小學語文課堂的核心,即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故事教學的輔助下,教師可以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設置多層次教學模式,特別是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用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快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從而推動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期間,教師在高效利用故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強化學生情感的表達,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在結束課程后,可以讓學生在多元的學習模式下,了解課文中蘊含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此來鞏固學生所學的內(nèi)容??偠灾适抡n堂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價值。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借助故事教學的主要價值便是服務于教學,以此來發(fā)揮故事教學的輔助功能[1]。然而結合當下諸多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情況,往往故事與教學內(nèi)容相脫離。特別是在講解時,教師并沒有將故事恰當?shù)剡\用于所教的知識點上,在講故事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講了故事,忽視了故事與教學內(nèi)容的緊密連接,導致不能靈活把握故事與教學的關系,使得教學效率低下,限制故事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真正價值。
當前,許多小學課堂都會運用故事教學來展開,但還是有一部分教師故事選擇不當。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多數(shù)是教師所選取的故事與當下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水平相脫節(jié),特別是有些故事情節(jié)較難,學生很難理解消化,進而限制了故事教學的作用。還有一部分教師會選擇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這對提升學生的能力也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2]。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然而教材的內(nèi)容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再加上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弱,在理解教材文字知識時存在一定的難度[3]。而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以故事為核心,有利于抽象、復雜知識的簡單化、直觀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故事化教學,可以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延伸和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續(xù)寫是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生有著無限的想象力,他們每天天馬行空地想象不同的事情。立足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實際情況,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往往采取續(xù)寫故事的方式,給學生提供發(fā)揮想象力的機會。同時,續(xù)寫的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所閱讀故事的理解,繼而提升課堂學習質(zhì)量[4]。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在組織了閱讀教學活動之后,除了引導學生仿寫故事之外,還鼓勵學生想象“我的家鄉(xiāng)一年四季的景色特點”,在如此開放性的寫作要求下,使得學生自由想象,有的學生利用觀察法寫“關于我的家鄉(xiāng)秋天的景色”,還有的學生利用課文中描寫四季景色的詞句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并運用到寫作中。
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較為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語文水平不理想。因此,教師應改善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引導學生高效閱讀故事,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默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通過默讀的形式了解故事主旨,把握故事內(nèi)容,理解故事含義[5]。以《揠苗助長》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可以先提出“主人公運用了怎樣的方法讓禾苗長高的呢?”“禾苗最后長出來了嗎?”這兩個思考問題,給予學生5 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帶著思考問題進行課文的默讀,通過默讀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快地找到故事的主旨,并初步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使學生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有效地促進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朗讀”的教學方式。朗讀是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方式,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完全集中注意力,以便更高效地理解故事內(nèi)容。以《小馬過河》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恰當?shù)恼Z氣分角色朗讀故事。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優(yōu)化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程度,還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在朗讀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yǎng)學生高效閱讀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擁有鮮明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征,對任何事物與內(nèi)容都有較強的參與性和表演欲望。而故事教學,通常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及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這恰好迎合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引導學生親自表演故事,讓學生在體驗和演繹的過程中了解故事的相關內(nèi)容,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據(jù)課本來為學生提供改編過的劇本,引導學生在文本下進行角色演繹呈現(xiàn)故事場景,讓學生在親身演繹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獲取語文知識的學習樂趣[6]。例如,《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每一個故事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情節(jié),但是在這三個故事中都體現(xiàn)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所以在組織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靈活地讓學生掌握人物特點,避免出現(xiàn)機械化的文本解讀情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劃分小組,演繹每一個故事的內(nèi)容。如,在表演“完璧歸趙”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率先閱讀文本,發(fā)現(xiàn)人物特點,并選取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演繹。在確定好每組學生要扮演的角色后,讓學生繼續(xù)閱讀文本,解讀每一個人物的語言和肢體特點,并讓學生說出這個人物在故事中是怎樣呈現(xiàn)其特點的,還要讓學生說出選擇該人物的理由,而后引導學生在反復的分析中建立對自己所表演人物形象的認知,隨后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探討怎樣演繹角色,最后開展演繹,讓其他未參演的學生通過細致觀察來探究每一個人物的形象[7]。在這種趣味教學活動下,學生不僅會增強自身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還會為了解讀人物形象主動參與教師所布置的教學活動,以此提升自身理解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還要給予他們充足的獨立思考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或者小組的力量,深入解讀所學內(nèi)容。
總而言之,作為語文教師,要意識到語文這門學科是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學科。在開展教學期間,需要巧妙地滲透故事教學,了解語文教學開展的核心,幫助學生提升思考與探索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在閱讀寫作以及參與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代入感;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故事教學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各項學習環(huán)節(jié),以增強整體課堂的效率,幫助學生在高效的學習節(jié)奏下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重點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