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燦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對人才的培養(yǎng)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階段都面臨著新的發(fā)展形勢,新課改也指出教育教學必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加強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學生擁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夠主觀的按照學校規(guī)則,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使其有目的,有思想的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而提高學習效果。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如何在自治和自我管理中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分析探討,報告如下。
1.1 概念。所謂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自我發(fā)展,學生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與道德品質。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則是特定學科的具體化。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是全方面掌握運用生物學科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是新時期學生必須具備的最重要,最關鍵的能力和品質;也就是說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生物學科學習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和品質。初中生物學需要掌握的內容有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等,初中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是教師必須重視的內容。
1.2 內容
1.2.1 養(yǎng)成主動思維。崇尚且形成科學思維的思維被稱為理性思維,學生在學習中要運用這一思維去思考問題,歸納問題,總結問題,運用推理,批判性思維探究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對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加以論證;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科學理性思維習慣。
1.2.2 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習生物科學,能使學生掌握一些關于生命的基本體征,學生在理解生物學的基礎上,結合對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思考,可促進學生形成關于生命的獨特理解和客觀認識,再將其運用到生命觀念中,形成對世界科學理性的認知能力。
1.2.3 加強對自身社會責任的認知。以生物學知識為基礎,學生能夠有意識的關注并參與社會事務討論中,加強對各項事務的理性判斷,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困難。在學習中傳播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理念,形成對自然地敬畏之情,認識到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1.3 意義
1.3.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嚴重缺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在課堂上全面系統(tǒng)的講解知識點,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課程,因此課堂上極度缺乏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長期在這種模式下學習,勢必產生厭煩心理,不會主動提問,更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因此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要規(guī)劃課堂結構,讓學生對生物學科充滿興趣,進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1.3.2 發(fā)展學生個體差異。實踐表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少互動,因此不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中間的課堂,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便可以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確定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挖掘出學生的潛在能力,讓每個存在個體差異的學生都能提高生物學科的學習。
初中生由于缺少生活閱歷,因此在自我評價和認知上都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容易出現(xiàn)以偏概全的問題,無法客觀的認識自己。此外,初中生身心并未達到成年人的標準,意志不夠堅定,自制力有限。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掌握每個學生的在校情況,發(fā)揮好引導作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每個學生一個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既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也能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特別是來自家庭的影響,教師要讓學生的父母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響著孩子。因此在教育上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幫助孩子樹立自我管理信心。
3.1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生物學科在開展教學中,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宗旨,為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在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模式,摒棄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加強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時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教師需利用課余時間督促學生做好預習,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需先提出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在書本中主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在開展《植物種子的萌發(fā)》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觀察種子在泡水后的變化及內部結構。讓學生回家后找一些豆類種子或玉米種子,浸泡一下再觀察,通過文字描述一下;再切開種子觀察其內部結構。指導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進行預習,或者通過其他途徑收集資料。結合資料內容和觀察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其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最后歸納總結。教師通過這個方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還掌握了知識推理方法,幫助學生培養(yǎng)理性思維。此外,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操作中全面掌握各個知識,從而在課堂教學中,便可以依據(jù)學生預習情況加快進度,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拓展學生視野。
3.2 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物教學中,教師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概念知識講解及實踐考察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課時,教師講解完知識后,可開展分組教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對校園中的植物特點進行觀察,分門別類的觀察植物的種類,名稱,特點等。在小組內開展討論活動,例如,為什么大多數(shù)的葉子都是綠色的?不同的植物有什么獨特之處,不同顏色和結構對植物的生理功能有怎樣的影響等等。通過對問題的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植物的魅力。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究植物的演變過程。眾所周知,植物的演變過程比較漫長,查找資料掌握它們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再結合環(huán)境,氣候等問題,總結規(guī)律,讓學生在欣賞植物,尋找植物歷史中感受生命的復雜和神奇,感受自然的精妙,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進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也可以對蝴蝶,蜜蜂采蜜,蜘蛛結網(wǎng),螞蟻搬家等活動過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更好的發(fā)現(xiàn)問題,無論植物還是動物,其內部都有一個健全的生命體,學生可以在自我管理的狀態(tài)下感受生命系統(tǒng)的完整性。
3.3 創(chuàng)建實驗情境。傳統(tǒng)生物教學中,生物課程多是由教師對實驗進行講解和演示,學生依據(jù)教師講解的要點開展實驗。這樣會使學生在既定的方式下開展實驗,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初中生物教學具有較強的實驗性,實驗操作是主要方法,為了更好的使學生融入實踐過程,教師必須積極研究實驗內容,為學生構建更好的試驗場景,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實驗活動中,提高學生在實驗研究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特點,構建實驗場景,創(chuàng)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動手參與實驗。例如:學習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一課程時,教師可讓學生在學習前嘗試將饅頭切成小塊放入口中,咀嚼一塊饅頭,直接吞咽一塊饅頭;讓學生品嘗饅頭在口腔中的滋味變化,進而使學生主動思考舌頭與咀嚼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
3.4 遵循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新課改中明確要求,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的實質是為學生的學習開展服務。教學中要以學定教,其中的以學就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這其中的學生情況包含:學生的能力,年齡,認識水平,基礎知識,對新知識的興趣等。定教則是確定教學策略及目標,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優(yōu)化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可通過系列問題獲得學生對課堂的評價,例如:每節(jié)課要闡述的內容大概是什么?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的困惑是什么?不同的問題反應的實質也不同,第一個問題能夠反映出學生對課堂內容把握程度,第二問題則能反映出學生的收獲,也能體現(xiàn)出教學特點;最后一個問題則能反映出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將課堂主體還給學生,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完成課程學習,更好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生物學科的學習效果。
3.5 構建開放式課堂。生物學科屬于自然科學,如果教師一味的講述會使課堂積極枯燥,開放式課堂的運用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多種課堂呈現(xiàn)方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組織辯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辯論是對真?zhèn)?,事理的探究和辯解,自古以來學術的爭論就屢見不鮮,科學家們就是在不斷的爭論中接近真理。教師將辯論作為生物學教學方式展現(xiàn)出來,也無可厚非。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疑問,敢于質問,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再運用證據(jù)和邏輯加以證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課堂吸引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使其形成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在學習神經調節(jié)這一課程時,設置辯論題目:手指接近火源,是先縮手還是先感覺到燙?很多學生認為是先感到疼,后縮手;有的學生則是認為先縮手,后感到疼;此時教師就要鼓勵雙方學生說出自己所持觀點的理由,一來一往之間,辯論的角度就更加理性,學生會多次提到神經調節(jié)問題,知識經過多次打磨后,也得到了正確答案。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學生在這樣的辯論中能夠進一步掌握生物知識的真諦,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從而使理科知識不在難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學習能力。
3.6 通過教材欄目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初中生物教材中設有諸多的欄目,其主要包含問題的探究,資料分析,社會知識等,這些都是對知識點的擴充,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這些欄目,既能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此外,豐富的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例如:學習生態(tài)與環(huán)境這節(jié)課時,在教授完種群增長這個知識點后,可為學生播放人類捕殺藏羚羊等相關視頻,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下感受節(jié)目要表述的內涵;結合欄目與社會發(fā)展,引導學生思考種群的變化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使其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意義。讓每一位學生真正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緊迫使命,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又或者,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襲擊人類,一瞬間讓全球陷入生物免疫危機,初中生更要與時俱進,在教師的指導下多學習關于新冠病毒的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如果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就會對生物體及全球造成嚴重危害;鼓勵學生參與環(huán)?;顒?,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在生物課堂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7 通過基本概念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學習生物學過程中,基本概念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相關教師人員針對生物學科提出了更多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是生物知識的重要內容,更是提高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鑒于此,要想全面提高初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要狠抓生物學科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提高課堂效率。此外,這樣也能提高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速度,深入理解生物知識并靈活運用。例如:學習《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一課時,這節(jié)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人體所需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是什么,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等;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便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其對生物概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介紹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基本概念,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主動開發(fā)自身生物思維,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教師列舉一些具體例子來分析知識點,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知識,并能夠在生活中使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3.8 優(yōu)化生物實驗。實驗操作是培養(yǎng)初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技能。教師必須依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大量的實驗,指導學生與實驗開展對話,有效提高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欲望。例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結合內容設計一個實驗,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實驗結束后再對試驗結果進行展示和分享,讓學生在理解生物知識的同時提高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樹立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為學生將來的科學研究能力奠定了基礎。以自我管理和自治為基礎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教師要加強理解,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初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