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近年來,幼兒園園本課程百花齊放,為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幼兒園課程改革面臨著“在一連串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程與教學轉化的鏈環(huán)中,必須明確什么樣的評價能指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的困境。表現性評價由于具備對教學活動真實情境進行考察評估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幼兒身心發(fā)展需求及優(yōu)化課程內容,獲得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的支持和認可。這也為筆者所在幼兒園圍繞園本課程探索表現性評價策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應用幼兒表現性評價策略來優(yōu)化調整“啟點課程”中的“一幼星100件事”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園本課程通常表現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尤其能夠反映出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和教學特色。例如“啟點課程”就是以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實際環(huán)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需要為出發(fā)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fā)構建的課程。該課程中的“一幼星100件事”主要體現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技、人與文化、人與世界、人與生命”的九大關系,有助于用來評價不同年齡不同班級不同性別幼兒的綜合表現。幼兒表現性評價是指“教師在幼兒的真實生活情境中,或為幼兒提供一定的問題情境或設置特定任務,通過分析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幼兒的一種評價方式”,強調對幼兒一日生活過程中完成任務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重在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情況等。[1]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對世界的認識源自于其自身的已有經驗,學習者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2]來實現的,要求通過互動評價促使幼兒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了根據個體發(fā)展的不同和結合真實的問題進行評價,這為圍繞園本課程具體事件內容來進行幼兒表現性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撐。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應該多方面、全方位地進行個體評價,這也啟發(fā)我們要做到“評價服務教學、教學反應評價”。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tài)相互作用的過程,認為知識是鑲嵌于具體的情境與活動中”,[3]本園基于園本課程實施幼兒表現性評價就體現了情境學習理論的精髓,突出了對幼兒日常情境活動中實際表現的評價,有助于了解幼兒完成目標任務的情況。
一方面,類似于“啟點課程”的園本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實施幼兒表現性評價活動提供了載體,為設計幼兒表現性評價的具體任務明確了目標方向;另一方面,教師在設計表現性評價目標、任務方面卻仍然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難以形成具體的任務要求,致使幼兒表現性評價任務模糊,不利于為后續(xù)設計幼兒表現性評價標準等提供指引,也不利于在發(fā)現問題或不足時及時反饋,調整園本課程實施的內容。
規(guī)則標準作為定性定量評價幼兒表現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園本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桿,對于幫助幼兒園優(yōu)化園本課程教學內容和完善幼兒表現性評價策略都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當前基于園本課程的幼兒表現性評價標準常常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感覺或喜好,在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方面保障不足,也沒有激發(fā)幼兒家長等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動力和熱情,評價結果較為主觀,不利于幫助幼兒實現身心健康發(fā)展。
圍繞“啟點課程”的幼兒表現性評價活動,亟須調動各方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完善實踐策略。
幼兒園層面應基于評價改革創(chuàng)新幼兒表現性評價方式,實現評價內容分層化、多元化,以“一幼星100件事”作為表現性評價的考察依據,根據大、中、小班開展表現性分層評價,設計分層化的“啟點課程”實施方案,制訂表現性任務評價計劃,確定個性化的評價任務。幼兒園強調對園本課程教學評價,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考核小組評價園本課程的開展情況,為后續(xù)園本課程內容調整及配套表現性評價任務提供依據。
幼兒園提前將“啟點課程”評價方案設計為《一幼星100件事評價細則》,為每位幼兒設立“一幼星100件事”專題成長檔案冊,保證表現性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雙向推進,檔案冊中將“100件事”有關的作品集、觀察表、活動照片、學習花絮等即時記錄,對有關照片與作品配以反映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文字說明。當“啟點課程”進入到每學期期中、每學期期末時,就需要對幼兒表現性評價指標予以評估。
一是根據大、中、小班幼兒認知特征設計表現性評價工具,不同類型的評價工具適用范圍所有區(qū)別,清晰指向大、中、小班幼兒各類能力應達到何種水平,可達到哪種水平。實施過程中再依據對幼兒日常表現的觀察情況,確定可量化評估的評價規(guī)則。
二是根據課程目標完善評價指標。依據幼兒園教學實際,若是對每名幼兒展開全面的表現性評價,可能會大大降低評價效率,在評價內容、表現性任務、評價工具設計等方面都需要耗費教師較多精力,但過于概括與抽象化的評價又不利于發(fā)揮評價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根據課程目標簡化評價指標,依據“一幼星100件事”的具體活動目標,設計相應的表現性任務與評價內容。同時,考慮到大、中、小班幼兒的認知經驗及能力,選擇關鍵性指標開展表現性評價,從根本上提升評價效率,保證園本課程評價有效性。
三是咨詢專家科學設計評價工具。評價工具的設計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根據啟點課程幼兒表現開展表現性評價,需要提前創(chuàng)建基本的概念框架,從而保證評價規(guī)則的一致性。幼兒園在設計評價工具之初,可咨詢專家意見;在開發(fā)過程中可成立園本課程表現性評價小組,教師間開展經驗交流與討論,對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予以分析以獲取設計工具所必要的信息。
一是為實現教師評價能力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據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情況完善具體的管理制度與機制,幫助教師了解園本課程與評價制度,對經驗豐富的教師設計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計劃,同時為教師提供幼兒表現性評價應用范本,讓教師更加直觀地將表現性評價應用到園本課程實施中,也為教師評價有據可依提供專業(yè)性指引。
二是促進幼兒園教師評價能力自主發(fā)展。教師要為幼兒完成表現性任務營造充分的自主發(fā)展空間,接納不同幼兒的課程學習需求,在實踐中教師不斷朝著“基于對兒童的理解來支持兒童發(fā)展”的方向來提升評價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