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超
一個下午,我在走廊與一個一年級的小男孩不期而遇,他急急忙忙地叫住我:“老師,請問您能幫我系一下鞋帶嗎?”小男孩伸出了左腳,果然,鞋帶松了?!澳阕约翰粫祮幔俊蔽覇?。小男孩搖了搖頭,一臉無奈?!芭叮玫??!蔽叶紫聛恚霂退敌瑤r,猶豫了一下,抬頭問:“平時是誰幫你系的鞋帶呢?”“媽媽、奶奶、爸爸,還有老師……”小男孩非常順口地說?!澳撬麄儧]有教你系過鞋帶嗎?”我有點不解。“有,可我不會唄!”小男孩的語氣中有些許不耐煩,可能嫌我的問題太多了。我有點不解:還有學不會系鞋帶的,是孩子懶?還是大人教授沒耐心?孩子沒有學會真本領,就不會有成功的體驗,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那老師教你好嗎?”“好……吧!”小男孩有點勉強。我讓小男孩仔細看我的操作步驟,然后自己嘗試,但是失敗了。是我的動作太快嗎?我放慢速度,配上講解,再示范了一遍,小男孩試了試,還是不會。也許步驟太復雜了,我得一步一步示范。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一遍,問:“會了嗎?”小男孩點了點頭,我讓他試了試,他嘗試了半天,還是不會??磥?,這個示范方法不合適,我開始反思: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或許更慢一點,他能夠學會。
我解開他的鞋帶,系上一個節(jié),讓他試試,他會了。我表揚了他,他有點得意??蓡栴}是,打活結這個環(huán)節(jié),不管我怎么示范,他始終不得要領。小男孩似乎有點不好意思,我再次示范,讓他嘗試,他卻起身準備離開。
我拉住小男孩,對他說:“也許是老師的方法不對,你已經有進步了,我們一起再試試,好嗎?”小男孩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我再次改變方法,解開他另一只腳的鞋帶,用他的右腳示范,讓他在自己的左腳學習,一步一示范,可是,依然卡在打活結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何會這樣呢?我有點不解,停止了示范,通過講解步驟,讓他獨立操作,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他的方向有點不對。哦,是不是因為我與他的方向不同?于是,我繞到小男孩的背后,和他保持同一個方向,再給他示范,兩個完整操作過程之后,小男孩會了。我不放心,讓他把兩只鞋的鞋帶全部松開,然后重新系上,兩次都成功了。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來不及說聲謝謝,就連蹦帶跳地跑開了。也許,他正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喜訊告訴所有認識的人。是呀!這個孩子帶著本領離開了,這次漫長的“學會”經歷,會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成為他今后克服困難的動力。
慢一點,再耐心一點,于是有了賈島“推敲”的千古佳話,也有了歌德創(chuàng)作了60年的《浮士德》。教育,亦如此。若為師者對待那些慢一點的學生再多一些耐心,多反思一些“授人以漁”的方法,適時調整,耐心等待,奇跡,也許終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