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緬戰(zhàn)爭中幕府文人的文學交游

      2022-11-21 16:52:41曹詣珍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王昶趙翼永昌

      曹詣珍

      清緬戰(zhàn)爭是清乾隆時期中、緬之間爆發(fā)的重要軍事沖突,對我國西南邊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乾隆朝國力強盛,《清史稿》概括為“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于斯為盛”①趙爾巽等:《清史稿》卷15《高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65頁。。而緬甸貢榜王朝于1752年建立后,實現(xiàn)其歷史上第三次統(tǒng)一,卻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從1762年開始,它的擴張觸角伸到了云南邊境,導致在乾隆年間爆發(fā)一場規(guī)模較大、延續(xù)時間較長的中緬戰(zhàn)爭”②余定邦:《中緬關系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第114頁。。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廷委派伊犁將軍明瑞出征緬甸,因輕敵而兵敗,歿于途次。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又特選調大學士傅恒為經(jīng)略將軍,戶部尚書阿里袞和兵部尚書兼云貴總督阿桂為副將軍,大舉征伐緬甸。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征戰(zhàn),雙方于是年十一月中旬議和停戰(zhàn)。戰(zhàn)爭期間,因軍務所需,一批文人以幕僚身份隨軍抵達滇西,趙翼、王昶、趙文哲等文學名家赫然在列。他們從軍萬里,駐足蠻荒,于艱難困苦中憂國憂民,戎馬倥傯中不廢吟詠,憑借勇氣、膽識甚至生命走出一條艱辛的創(chuàng)作之路,為推動西南邊地文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匯聚而成的一個重要的幕府文學群體。他們在戎幕中的文學交游活動,因與烽火相伴,與危困相隨,雖不能呈現(xiàn)同一時期以盧見曾、朱筠、畢沅、阮元四大幕府為代表的大型文幕的繁盛,卻更閃耀著生命的火花和情感的光輝,是他們戎馬生涯中交流思想、慰藉心靈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現(xiàn)文人個體價值、實現(xiàn)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一、幕府主賓的詩文互動

      征緬戎幕中,文學聲名最盛的當屬趙翼。趙翼字云松、耘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清代“性靈派”代表詩人,與袁枚、蔣士銓并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趙翼任廣西鎮(zhèn)安知府時,因鎮(zhèn)民付奉之案,遭總督李侍堯彈劾。恰逢清廷第一次征緬失敗,明瑞陣亡,阿里袞赴滇指揮作戰(zhàn),命趙翼赴軍贊畫,于是追劾疏還。趙翼在《奉命赴滇從軍征緬甸》詩中記錄了此次入幕緣由:“劾疏幸因軍事免,朝衫終仗國恩留。男兒官不遭彈去,便合沙場灑血流。(時方待劾,以奉旨從軍得免)?!雹仝w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25頁。在滇西邊塞,他短衣匹馬,出入蠻煙瘴雨,“渡怒江,逾高黎貢山,歷龍陵、騰越,遍巡南甸、干崖、盞達、芒市、遮放各土司及虎踞、萬仞、鐵壁等關,周覽形勝,詢悉夷情,為進兵計”②趙翼:《趙翼全集·附錄一·甌北先生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11頁。,度過一年的戎幕生涯,生活上歷經(jīng)艱辛,創(chuàng)作上“得江山戎馬之助,以發(fā)抒其奇”③蔣士銓:《甌北集序》,見《甌北集·附錄三·序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39頁。,是生平中一段永志難忘的重要經(jīng)歷。嘉慶六年(1801),征緬幕友馮光熊去世,趙翼悲痛,作《閱邸報同年馮魯巖總憲病歿詩以哭之》祭奠,其中寫道:“今日更增聞笛感,同時幕府幾人存?!辈⒆宰ⅲ骸敖?jīng)略傅公,將軍兩阿公,幕僚劉竹軒、孫補山、錢充齋、趙璞函及公皆下世,存者惟王述庵、惠中丞及余耳。”④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43,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862頁。在這段文字中,趙翼共提到征緬戎幕中的三位幕主,以及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八位幕僚。三位幕主均為滿洲將領:“經(jīng)略傅公”即傅恒,字春和,富察氏,鑲黃旗人,孝賢純皇后弟?!皩④妰砂⒐狈謩e指阿桂,字廣庭,號云巖,章佳氏,正藍旗人;阿里袞,字松崖,鈕祜祿氏,鑲黃旗人。幕僚以漢族文士為主,來自不同地域,而以江浙籍居多,入幕的時間也有先后:錢受榖,字黃與,又字充齋、沖齋,浙江秀水人;馮光熊,字太占,號魯巖,浙江嘉興人。二人皆由明瑞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奏調入幕,明瑞歿后,繼續(xù)列軍幕效力。次年,趙翼由阿里袞奏請入幕。而其他五人皆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抵滇,其中劉秉恬(字德引,號竹軒,山西洪洞人)、孫士毅(字智冶,一字補山,浙江仁和人)、惠齡(字椿亭,薩爾圖克氏,蒙古正白旗人)由傅恒奏調,王昶(字德甫,號述庵、蘭泉,江蘇青浦人)和趙文哲(字升之、損之,號璞庵、璞函,江蘇上海人)則由阿桂奏調。趙翼詩中提及的這七位幕僚,皆為與其交好者,彼時征緬戎幕中的文人不限于此數(shù),有詩文留存的尚有博卿額(字虛宥,滿洲鑲紅旗人)、陳孝治(字惟親,號墨儂,浙江海鹽人)、余慶長(字庚耦,號元亭,湖南安陸人)等。

      一幕之中,幕主與幕僚往往既是上司與僚屬的關系,又有友朋之誼。趙翼在京任軍機章京時,傅恒就尤愛其才,生活上也多有照應,令趙翼深受感動,以為“此意尤可感已”⑤趙翼:《趙翼全集·檐曝雜記》卷2《傅文忠公愛才》,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1頁。。傅恒抵滇后,趙翼以故吏橐筆以從,作《春和相公經(jīng)略來滇,余以故吏仍直幕府,敬呈四律》,其四云:“天南豈意得從行,六載曾隨禁地清。故吏公猶殷待士,書生我本不知兵。汪童敢忘橫戈志,陵母能堅伏劍情。憑仗運籌平蕩早,幕僚也得幸功名。”①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51頁。 王昶:《湖海詩傳》卷7,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41頁。既抒寫了天南重逢的意外之喜、書生從軍的自謙之意,也表達了早日平定戰(zhàn)事、建立功業(yè)的期望。只是功業(yè)固然可期,戎幕中繁重的軍務也使文人們時常處于“疲憊已甚,心如死灰,身如槁木。軍書如猬毛”②王昶:《春融堂集》卷3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09頁。的生存狀態(tài)中,能投注于詩文的時間、精力都相當有限。因此,幕主對詩文雅愛與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幕僚的文學創(chuàng)作。征緬戎幕中的幾位幕主雖為武人,卻多雅好文學。如明瑞“風流儒雅,亦能為近體詩”,惜“歿于途次,詩亦無存”③王昶:《湖海詩傳》卷29,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249頁。。而據(jù)趙翼《檐曝雜記》記述,傅恒“極愛才”④趙翼:《趙翼全集·檐曝雜記》卷2《傅文忠公愛才》,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1頁。,于文學雖不深,但才分頗高。征緬大軍駐守騰越后,傅恒“偶簡閱士馬,經(jīng)城之西偏,林木蓊然,殊異常觀”,“清陰回互,稀見佳景”,因除地筑室其下,名曰“大樹園”,并親作《大樹園記》,借以抒發(fā)“物盡樂于自見,第不拂其性、不違其材而已,各適所用”之感慨。其文簡凈有力,其情則質實深沉。大樹園是傅恒征緬期間偕僚屬治事憩息之地,“賓從咸得所托,相與咨論朝夕,無惰無曠,并借以卜師貞焉”⑤傅恒:《大樹園記》,見屠述濂《騰越州志》卷13,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96頁。,偶得閑暇,亦有吟詩聯(lián)句等雅事,期間的生活給幕中文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戰(zhàn)爭后期,傅恒身染重疾,但仍督軍進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大樹園由此成為幕中文人憑吊傅恒的重要場所。王昶作有《重過大樹園(去年經(jīng)略居此)》詩,感慨:“當時草檄處,今誰駐征鞍?!瓘U興等一瞬,涕淚留余潸?!雹尥蹶疲骸洞喝谔眉肪?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5頁。他和趙文哲曾一起“重游耽寂寞,相對話飄零”⑦王昶:《春融堂集》卷13,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55頁。,追憶傅恒《園記》,感懷往事,共同吟成《重過大樹園與升之聯(lián)句》二十韻⑧此為王昶《春融堂集》中詩題。趙文哲《娵隅集》卷8亦收此詩,題作《春夜重過大樹園感舊聯(lián)句二十韻》。。直至18年后,在為余慶長所做的《〈大樹山房圖〉記》中,王昶還思及“傅公薨逝久矣,園亦化為榛莽。蓋世事白衣蒼狗,不可把玩”⑨王昶:《春融堂集》卷49,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864頁。。而孫士毅多年后出任云南巡撫,故地重游,也寫下《以勘視至騰越重過大樹園感傅文忠公事》:“丞相行營地,荒園尚夜郎。秋風搖細柳,亂石散紅羊。老我山邱感,相看鬢發(fā)蒼。征西幕下士,陳跡轉彷徨?;厥踪e僚盛,相從亦拍肩。句爭聯(lián)石鼎,棹每泛竔舩。系馬今何處,攀條此泫然。一番歌哭里,聚散信沙摶。”⑩孫士毅:《百一山房詩集》卷8,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撫今追昔,長歌當哭,大樹園中曾經(jīng)的主賓之情、同僚之誼,已化為無盡的聚散之慨。

      幾位幕主中,與僚屬詩歌唱和最多的是阿桂。王昶《湖海詩傳》記阿桂“統(tǒng)兵所至,決策如神”,卻“意在儒林文苑,不以韜略為長也”○1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51頁。 王昶:《湖海詩傳》卷7,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41頁。。中緬議和后,阿里袞因傷卒于軍,傅恒班師回朝,阿桂則繼續(xù)率軍駐守永昌,鞏固邊防,王昶、趙文哲、錢受榖等依舊列戎幕效力。公務閑暇之際,阿桂時常跟幕僚宴集聚會,彼此之間唱和贈答。王昶征緬時期的作品中,有近十首詩都是呈給阿桂或者是二人的唱和之作。趙文哲詩集中,這類詩作更是多達20余首。王昶與趙文哲赴滇之前均在軍機處任職,因“兩淮預提鹽引案”坐言語不密,牽連獲咎而被革職,幸得阿桂素知二人學問才能,奏請隨軍入幕,充文職自贖。于二人而言,阿桂有知遇之恩,提攜之情,“不獨感恩更知己”①趙文哲:《娵隅集》卷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頁。 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47-248頁。,因此在與阿桂的唱和詩作中,難免多稱頌之語,卻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如王昶《赴永昌道中次阿廣庭先生韻》:“不待言愁已欲愁,吟懷寥落句難搜。稍欣細雨添秧水,偶愛涼風報麥秋。實塞軍須猶未息,緣邊民莫尚應求。蠻村略與江村似,叱犢聲中語栗留?!雹谕蹶疲骸洞喝谔眉肪?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4頁。格調清新,遣詞生動,將充滿農(nóng)耕氣息的異鄉(xiāng)景物和時時縈繞心間的思鄉(xiāng)之情自然融匯在一起,語似淡而情實濃。再如趙文哲《次云巖先生枕上偶成六絕句韻》:“山風吹雨入孤城,鈴柝沉沉夜不驚。一種情懷兩床夢,更無人處擁桃笙。”③趙文哲:《娵隅集》卷6,《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頁。無論寫景、抒情,都峻峭深沉,簡凈有力,堪當袁枚“吳中七子中,趙文哲損之詩筆最健”④袁枚:《隨園詩話》卷10,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第284頁。之譽。幕府文人中,錢受榖與阿桂也交誼匪淺。錢受榖之父錢元朗是阿桂的受業(yè)師,“十余年中,閱歷憂患,甘苦共之,不獨文字獎許,為平生知己也”⑤屠述濂:《騰越州志》卷13,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320頁。。阿桂愛屋及烏,對錢受榖也多有照應,籌邊之余,時常一起飲酒論詩,敘舊話新。阿桂曾作《話舊贈錢沖齋觀察(時寓騰越)》五首,其五云:“三載征蠻府,天涯笑語溫。晨昏欣共數(shù),冷暖不須論。話舊成塵影,籌邊驗淚痕。相期崇令德,弩力念師門?!雹尥朗鲥ィ骸厄v越州志》卷13,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321頁。而錢受榖以《贈阿云巖先生》為題,也回贈五首詩作,其中寫道:“量交薄衡纊,天末接春溫。樽酒時相對,冰霜每共論。軍書飛盾鼻,戰(zhàn)血濺袍痕。報國真無忝,爭推忠孝門。”⑦屠述濂:《騰越州志》卷13,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322頁。主賓二人都為能在遐荒邊塞重逢共處而歡欣,同時也相互勸勉,期盼能為國效力,不負忠孝。

      二、幕友之間的酬唱切磋

      征緬戎幕中,文人之間多有舊誼。如趙翼與王昶、趙文哲均曾任職軍機處,為“軍機故人”,與孫士毅、馮光熊則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榜的“同年”。眾人效力軍幕的緣由雖有不同,但內心都深知沙場兇險,難免有憂生之嗟,懼死之嘆,此乃人之常情。趙翼臨行之時,寫下《從軍行》:“古來戎馬間,軀命長草草。一身既從軍,生死那得保。此意黯自憐,未敢向人道。”⑧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王昶自京師啟程時,也不禁感嘆:“生理何從數(shù),羈懷未忍明。更無腸可斷,搖漾任心旌。”⑨王昶:《春融堂集》卷1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87頁。于此境遇中,能與朋舊聚首天涯,自是意外之喜。趙翼在入幕之初,得與馮光熊、錢受榖等人共事,已有“萬里風煙蠻子國,一窗燈火故人情”⑩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34頁。之嘆。及聞王昶、趙文哲將至,更是喜不自勝,作《述庵、璞函緣事罷官,亦從軍來滇卻贈》相寄:“幾載京華共酒樽,豈期炎徼再相親。翻愁日下無名士,卻喜天南有故人。株累驚心金齒戍,巢痕回首玉堂春。好將戎幕聯(lián)詩社,吟遍蠻鄉(xiāng)景物新?!薄?趙文哲:《娵隅集》卷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頁。 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47-248頁。趙翼素來“性情倜儻,才調縱橫”○12王昶:《湖海詩傳》卷24,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982頁。,此詩以豪放勁健的風格,淋漓酣暢地抒泄了異域他鄉(xiāng)再見故人的歡欣鼓舞之情。他在給趙文哲的書信中,曾抱怨“在粵西時竟無一人可與言詩者”①趙文哲:《娵隅集》卷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頁。,此時不由得企盼能苦中作樂,以“戎幕”為“詩社”,與一干好友吟詩聯(lián)句,描新摹奇。字里行間,透示出難能可貴的達觀心態(tài)。而王昶抵昆明后,從馮光熊處得知趙翼、錢受榖已在騰越,也感慨“飄流萬里猶堪仗,到處提攜有弟昆”②王昶:《春融堂集》卷1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13頁。。及至永昌,得趙翼詩后,作《將往騰越,先寄云松四首》報之,其一云:“瘴嶺千重絕域鄰,騰身汗漫竟何因。冰霜驛路回殘歲,烽火邊關托故人。急難終憐青眼在,窮交喜見白頭新。中宵噩夢心猶悸,肺腑槎枒敢再陳?!雹弁蹶疲骸洞喝谔眉肪?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18頁。相較于趙翼,心性內斂的王昶尚未擺脫革職被貶的憂悸心境,但想到萬里之外的烽火邊關能再遇故人,同樣難掩欣喜之情。趙文哲也作詩回贈趙翼,詩題為《家云松太守聞予赴滇,馳書慰問》,并示近句云:“遂令日下無名士,卻喜天南有故人。”比予至永昌浹月,而云松尚滯留騰越,感時念舊,即用人字韻作四章報之。趙翼得詩后,“欣荷之余,再次奉答”,其中“他鄉(xiāng)逢舊誼逾親”④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48頁。一句,最能概括彼此之間的情感。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月初五日,王昶、趙文哲一行入騰越城,“謁見兩將軍,且與沖齋、云松諸君相見。蠻荒萬里,重遇故人,握手惘然”⑤王昶:《春融堂雜記·滇行日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頁。。趙文哲、趙翼因同姓,又另增一分親近之意。文哲詩文中,多稱趙翼為“家云松”。駐守騰越期間,二人曾一同前往城東的何氏池館觀賞杜鵑花。趙翼作《同璞函游杜鵑園作歌》,起首數(shù)句云:“騰越之花多杜鵑,杜鵑園更花駢闐。我來戎幕暫無事,況有勝友同流連。相邀聯(lián)騎看花去,城東十里地最偏?!雹挹w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49頁。格調輕快,盡情表露了異域他鄉(xiāng)與好友共游名園、同賞名花的喜悅之情。及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春,又是杜鵑花開時節(jié),文哲因事返永昌,不及前往杜鵑園,悵惘之余,寫詩寄贈當時已經(jīng)返回鎮(zhèn)安府任所的趙翼,詩題為《騰越州治東數(shù)里,有何氏舊池館,杜鵑最盛。己丑春,曾偕家云松游焉。水竹幽蔚,花光絳天,為裴回久之。云松既返粵西,予顧頻還往于此。又值花時,遣奴子探視,云已試花,十數(shù)日后當大開。予適以事遽返永昌,遂不及往,臨發(fā)惘惘,輒為此詩寄云松。對床聽雨之外,此又一可感事也》,起首數(shù)句云:“蠻鄉(xiāng)二月花如海,系馬青楊巷未改。天涯白發(fā)幾春風,差喜花前故人在?!雹呲w文哲:《娵隅集》卷8,《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頁。同樣表達了與舊友天涯相伴的欣喜之情,并為不能再次結伴賞花而悵憾不已。

      在趙翼、王昶和趙文哲這一時期的詩歌中,錢受榖被時常提及。他較早抵滇,相對而言更熟悉當?shù)氐沫h(huán)境,對諸位幕友的生活也頗多照應。在軍中極為缺糧的情況下,他曾饋贈給趙翼面粉,令趙翼大喜過望,作《錢充齋觀察遠餉永昌面,作餅大嚼,詩以志惠》,以幽默生動的筆觸,記述“久客生計窘,晨起惟啖粥”⑧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44頁。的自己如何精心烙餅,大快朵頤。王昶初入騰越城,即寓于錢受榖邸舍,“話到更殘渾不寐,捶床彈淚誦舂陵”⑨王昶:《春融堂集》卷1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20頁。。二人詩歌唱和頗多,往往意猶未盡,以至“七疊前韻”“八用前韻”。在《黃與和韻見示,四疊前韻》一詩中,王昶寫道:“錢郎標格如金錫,擁被高吟聲撼壁(黃與每夕必背誦韓、杜十數(shù)首)。忽拈劇韻斗雄豪,落筆空堂響霹靂?!雹偻蹶疲骸洞喝谔眉肪?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7頁。趙文哲也記述:“充齋觀察強記過人,每夕枕上必背誦平生所讀書若干篇,雖在軍中弗輟?!雹谮w文哲:《娵隅集》卷7,《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頁。足見錢受榖是一位極有個性和文學熱情的文人。征緬期間,趙文哲和孫士毅之間也多有詩歌酬和,文哲《娵隅集》中有《孫補山同年來永昌,握手黯然,感而賦此》《仆人以青柑進,惜采摘之失其時也,感而有作,示劉竹軒給諫、孫補山侍讀》《行帳病中,補山同年枉顧夜話,有詩見示,次韻酬之》《夜雨再次前韻,索補山和之》《檠字韻詩倡于補山,予凡五疊。頃述庵復郵寄五章,索和督促甚力,意在迫我于險。無言不讎,賦此卻寄。余四篇即景成題,皆不越一夕中事,并挑補山和之》《聞補山將至,詩以迎之》,孫士毅《百一山房詩集》中則有《永昌晤趙璞庵同年,有詩見投,賦答即次原韻》《黃果樹歌同璞庵作》《青柑同劉竹軒給諫次璞庵韻》《行帳候璞庵病》《璞庵次前韻見酬,并索再和》《璞庵先至騰越,復次前韻,寄示索和》,從詩題已可見二人及眾幕友酬唱之情狀。幕府文人的這些交游活動,既是彼此情誼的體現(xiàn),也是文學技藝的切磋琢磨,這在王昶與趙文哲之間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王昶與趙文哲是征緬戎幕中最為情義相投、艱危與共的莫逆之交。二人生同郡,長同學,曾一起在紫陽書院從沈德潛受業(yè),同列“吳中七子”之名,后又同官于朝,均供職于軍機處,又同因“兩淮預提鹽引案”從軍西南。從京師至云南,行程九千余里,歷時三個多月,二人結伴而行,共度人生低谷,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撐,猶如“長星配月好相依”③王昶:《春融堂集》卷1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87頁。。王昶在詩中寫道:“心關去處頻彈指,語雜悲歡總斷腸。賴有石交蛩駏似,炎陬萬里共扶將。”“萬里嚴裝一葉身,生涯終擬作勞薪。艱難尚幸依良友,流落何堪媲昔人?!雹芡蹶疲骸洞喝谔眉肪?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86頁、第187頁。趙文哲在《酬王述庵見贈次韻》中也以“廿年香火感深盟,萬里猶為并轡行”⑤趙文哲:《娵隅集》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頁。概括彼此的情誼。在烽火連天的西南邊陲,二人患難與共,生死相依;軍書旁午之余,也時常酬唱應和,以詩歌相互慰藉。王昶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寫給文哲的詩多達20 余首。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一月,文哲因病從新街、老官屯前線返回騰越,王昶賦《送升之回騰越》詩送行,其中“與君共羈孤,哀鳴等連雁”⑥王昶:《春融堂集》卷1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29頁。之語,尤為凄惻酸楚。之后又接連“六次前韻”,以足其意。趙文哲這一時期的詩作中,贈予王昶或相互唱和之作同樣多達近30首。且二人多有同題之作,個中緣由,正如王昶所言:“余從君南行,君有作莫不繼聲焉,其篇什蓋略相等?!雹咄蹶疲骸洞喝谔眉肪?8,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700頁。每逢生日,二人必定作詩,往返酬和。又喜聯(lián)句,如前所舉重過大樹園之作。中緬議和后,二人追溯用兵始末,又聯(lián)句作《副將軍既振旅回永昌,時屆歲除,官齋尊酒,追溯用兵顛末,述事抒情,輒成聯(lián)句八十韻》⑧此為王昶《春融堂集》中詩題。趙文哲《娵隅集》卷4亦收此詩,題作“定邊將軍既振旅回永昌,時屆歲除,官齋尊酒,追溯用兵顛末,述事抒情,輒成聯(lián)句八十韻奉呈,亦勞者思歌之義也”。,以長詩為史,對此次戰(zhàn)爭作了總結。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二人隨阿桂駐守永昌,幕府無事,文哲總其征緬期間所作,編為《娵隅集》。“娵隅”是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對魚的別稱,文哲以此為詩集之名,當取“遠游西南”之意。王昶欣然為之作序,其中寫道:“自豫楚而黔而滇,出西南徼外又二千余里,風俗之俶詭,山川林莽之險怪,烽煙炮石之可駭可愕,皆前古詩人所未及。故其取材也富,而見于篇什者肆而奇。”①王昶:《春融堂集》卷38,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700頁。這不僅是對文哲詩風新變的概括,也是對征緬戎幕文學的一個總括:正是滇西極邊之地奇麗險異的風物景象,豐富了幕府文人詩歌的題材廣度,增強了詩歌的情感力度,使他們的文學成就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王培荀在《聽雨樓隨筆》中以為:“(《娵隅集》)筆力矯健,長句尤具馳驟縱橫之氣。與王蘭泉先生以詩相切劘,故成就卓越如此”②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1,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第14頁。,認為趙文哲這一時期的詩歌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還得益于與王昶的相互切磋,是為允論。同理,王昶詩歌“從軍以后,始變而險峭”③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2,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第104頁。,固然主要是得滇西江山戎馬之助,而與“詩筆最健”的趙文哲時相切磋琢磨,當也是一大助力。

      三、與當?shù)匚氖康膽徒涣?/h2>

      云南因地處西南邊陲,長時間與中原阻隔,文學發(fā)展相對滯后?!半S著明初謫滇詩人群的到來,尤其嘉靖年間楊慎入滇,云南文學得與中原相接,迎來了它歷史上的大發(fā)展時期?!雹芾畛骸肚宕颇衔膶W研究》,《學術探索》2017年第7期。明嘉靖三年(1524),楊慎因“大禮議”被廷杖,貶戍云南永昌衛(wèi),從此謫居滇地30 余年,終卒于戍所。時隔兩百多年后,征緬戎幕中的文人重至此地,在貶謫的人生經(jīng)歷上又多有相似之處,因此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楊慎由衷的認同和仰慕之情。趙翼作《永昌吊徐武功楊升庵》,感嘆“欲采芳蓀酹杯酒,百年遺跡已沉淪”⑤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35頁。。王昶多次造訪楊慎故居,作《過楊升庵先生故居》《再過升庵先生故居》等詩,其中“不信詞章士,忠能叩九關”⑥王昶:《春融堂集》卷1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17頁。之句,既是對前賢的崇敬,也是對自己的勉勵。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王昶、趙文哲自永昌北還,經(jīng)過大理龍尾關,又在驛舍為點蒼山感通寺所藏楊慎遺像題詩,“庶表生平瓣香之愿”⑦王昶:《春融堂集》卷1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38頁。。孫士毅也作有《題升庵先生畫像》詩。當年楊慎居滇,大批云南文人雅士仰慕追隨,“多種交游活動的開展加強了云南各族文人的交流與聯(lián)系,對明清云南地區(qū)多民族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繁榮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⑧馬志英:《明中期楊慎與云南多民族文人交游活動考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征緬戎幕中的文人雖寓滇時日較短,但追效前賢,同樣以極大的熱情與當?shù)匚娜碎_展各種文學交游活動。他們不僅和時任云南迤西道博明(字希哲,號晰齋)、騰越知州吳楷(字式齋)等地方官員酬和,也注重和本土普通文士的詩文交流。錢受榖居永昌時,“聞有鄰舍生化之夜起,輒相應和”,趙文哲特意作詩記述這一風雅趣事:“叩門共識都元敬,連省曾欺顧愷之。誰信使君單枕畔,真如學子一燈時。偶欣童冠謳吟合,未覺軒虞夢寐遲。好語諸生肄歌雅,車前樂職有新詩?!雹嶷w文哲:《娵隅集》卷7,《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頁。文哲寄宿蒲縹楊氏書樓時,也與書樓主人楊芹酬唱應和。與當?shù)匚氖拷挥巫疃嗟漠敂?shù)王昶,這跟他在入滇前曾連續(xù)五年充任科考同考官、名滿士林有關。王昶居昆明客舍時,有“地主招尋,置酒連宵”①王昶:《春融堂集》卷1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38頁。 王昶:《春融堂雜記·征緬紀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5頁。,他連作十一首絕句相贈。宿漾濞合江鋪段氏樓,“段氏兄弟父子皆博士弟子也”,他又作四絕,“寄語南樓弦誦士,澤車款段足生平”②王昶:《春融堂集》卷1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5頁。,表達了殷切期望。離滇赴蜀之際,再經(jīng)合江鋪,段生云程中夜走送,“出詩文質正,且欲求師”,王昶又致書時主大理書院講席的門人蔣鳴鹿,“使往受業(yè)焉”,并作《別段生》詩:“戎馬間關日,江山搖落辰。憐君中夜別,萬里話窮塵?!雹弁蹶疲骸洞喝谔秒s記·蜀徼紀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5頁。珍重惜別之意,盡在其中。而王昶在晚年所編的《湖海詩傳》中記述:“滇中風雅久衰,今以詩鳴者,蔣太史鳴鹿、陳明府文錦及時亮,而三人皆出予門下?!雹芡蹶疲骸逗T妭鳌肪?4,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113頁。其中提到的蔣鳴鹿、陳文錦和袁文揆三位云南籍門生,也均與他在征緬期間有所交游。

      蔣鳴鹿,字舜游,云南鶴慶人,五華書院生員。乾隆二十八年(1763),王昶在京充會試同考官時,“分?!洞呵铩范?,得吳霽、楊慰、蔣鳴鹿、寧有誠等十一人”⑤王昶:《春融堂集·附錄·述庵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145頁。,蔣鳴鹿后授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編修。時劉統(tǒng)勛為大學士,“延問緬甸邊務,對以地方瘴癘,宜守在四夷。統(tǒng)勛深然之,保奏引見,記名以御史用。致仕歸,歷主鶴陽、桂香、五華諸講席,三迆人士,多所造就”⑥李春龍等點校:《新纂云南通志(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3頁。。王昶隨軍抵滇后,作有《寄門人蔣檢討舜游(鳴鹿)》詩:“北望羊苴咩,經(jīng)時信使疏。烽煙初告警,瘴癘未全除。雨積空江漲,田蕪列砦虛。艱危誰見憶,莫忘十行書?!雹咄蹶疲骸洞喝谔眉肪?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28頁。尾聯(lián)化用唐人李冶“因過大雷岸,莫忘幾行書”,表達了對門人的殷切思念之情。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月初七,王昶從永昌啟程經(jīng)趙州,宿于白崖,蔣鳴鹿專程拜謁,王昶追憶三年前的初秋二人在京師別離,“分此生不復相見矣,今干戈瘴癘之余,生還握手,剪燭絮談,相對如夢”⑧王昶:《春融堂雜記·征緬紀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6頁。。在《寄博晰齋,八迭前韻》一詩中,王昶又提及“蔣檢討舜游時主大理書院講席”⑨王昶:《春融堂集》卷1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48頁。,頗為門人能主一方文化事業(yè)而欣慰自豪。王昶征緬期間的詩歌均裒于《勞歌集》中,取《韓詩外傳》“饑者歌食,勞者歌事”之意。據(jù)清人嚴榮所撰《述庵先生年譜》,蔣鳴鹿曾為《勞歌集》作序,以為“屈子之《騷》《問》,杜陵之詩史,匯而成此”⑩王昶:《春融堂集·附錄·述庵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147頁。。

      陳文錦,又名文燦,字絅齋,云南楚雄人,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官騰越教諭。王昶《征緬紀聞》記述,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二十五日,時駐永昌,“陳?齋(文燦)以詩稿見示,五古勝于七古,七古勝于近體。然五律亦饒風致,如‘竹簟招清夢,蕉窗響暗蛩。寒花猶戀蝶,疏柳不藏鶯。有道寧妨拙,無生始出群。晚花寒更白,殘?夜微紅’,句皆可摘也。?齋,楚雄縣人,余門下士,時方為騰越州訓導?!薄?王昶:《春融堂集》卷12,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38頁。 王昶:《春融堂雜記·征緬紀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5頁。王昶《春融堂集》中有《與陳?齋書》書信一通,即為向其傳授詩歌技巧之作。《湖海詩傳》錄?齋詩五首。?齋后來“學問文章均可表率士林”①屠述濂:《騰越州志》卷7,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20頁。,當與王昶的教導有關。據(jù)《楚雄縣志》記載,絅齋曾為王昶《南竔集》作跋,論曰:“昶佐將軍幕,自京至老官屯,所遇靡不刻畫其形狀。”②李春龍等點校:《新纂云南通志(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15頁。

      駐守永昌之前,王昶曾寓騰越城東李氏宅,有詩云:“云嵐間煙堞,繞屋無聲詩。”③王昶:《春融堂集》卷1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22頁。委婉表達了景物雖佳、風雅不足的遺憾。及抵永昌后,寓于袁氏宅,則有驚喜:“袁為永昌舊家,兄弟五人文康、文典皆孝廉,文思、文揆、文燕皆諸生,子侄讀書應試者多。閑庭闃靚,花葉紛如,其子弟皆出見請業(yè)?!雹芡蹶疲骸洞喝谔秒s記·征緬紀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4頁。袁氏兄弟由此成為王昶的門生,其中文康、文典、文揆尤為王昶所重。文康字作山,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后官姚州學正。《湖海詩傳》記述:“袁氏為永昌世族,弟兄文典、文揆咸知讀書鄉(xiāng)學,能悉滇中舊事。予先在滇三載,作山率其群從來受業(yè),尤喜講宋元人理學,而致知格物,以陽明為宗,涵養(yǎng)醇粹,器識充然,蓋中原士人所少也?!雹萃蹶疲骸逗T妭鳌肪?5,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591頁。并錄其詩一首。王昶《春融堂集》中有《與袁文康書》《又與袁文康書》書信二通,即為居永昌期間與其探討學問之作。在信中,王昶勉勵文康“努力自新,日知其所無”⑥王昶:《春融堂集》卷3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08頁。。文典字儀雅,乾隆二十一年(1756)舉人,后官廣西州學正,著有《陶村詩鈔》,與弟文揆共同編纂《滇南詩略》,《湖海詩傳》錄其詩四首。文揆字時亮,號蘇亭,貢生,后官甘肅縣丞?!逗T妭鳌酚浭觯骸坝啦霞绎L醇謹,子弟咸能讀書敦品。乾隆己丑,余以籌軍駐其地,時亮同其群從咸來受業(yè)?!瓡r亮又撰《滇南詩略》二十四卷,遺文舊事,稍存十一,亦足為邊隅文獻。”⑦王昶:《湖海詩傳》卷44,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112—2113頁。并錄其詩五首。王昶在永昌授業(yè)解惑,“客觀上傳播了中原文化,成為本土詩人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徑”⑧茶志高:《邊事、吏事、文事:乾隆征緬之役從軍文人詩作的歷史意涵》,《西北民族論叢》第十八輯。。他和袁氏兄弟的交誼在此后數(shù)十年中也一直延續(xù)。嘉慶八年(1803),袁文揆曾攜《滇南詩略》至青浦向王昶請教,王昶作《袁貢生時亮(文揆)自昆明來訪,即別有贈》,其中寫道:“屈指離襟二十年,舊交零落倍凄然(謂錢通政東注、蔣檢討舜游、陳明府文錦)。文章聲價宗前哲(君近刻《滇南詩文略》),門第清華啟后賢”⑨王昶:《春融堂集》卷24,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502頁。,既回顧了舊誼,也高度肯定了文揆為地方文化事業(yè)所做的貢獻。王昶被認為是清代詩壇“格調派”副將,且最終成為“持海內文章之柄,為群倫表率”⑩王豫:《群雅集》卷3,嘉慶十二年刻本。的文壇領袖;永昌袁氏則是云南著名的文化世家,所編撰的《滇南詩略》是云南詩文總集的開山之作。他們之間的交游,是體現(xiàn)中原文化與西南邊地文化交流的絕佳典型。

      結 語

      于清緬戰(zhàn)爭中的幕府文人而言,從軍西南是一段至為艱苦又永志難忘的人生歷程。對于那一片曾共同戰(zhàn)斗過、誓死守衛(wèi)的土地,他們內心的情感也由最初的猶疑畏懼變?yōu)闊釔垡缿?。乾隆三十六年?771)九月,王昶和趙文哲隨繼任云貴總督溫福離開云南,往征大小金川。趙文哲在《發(fā)永昌作》中寫道:“白發(fā)搔逾短,青山看轉親?!雹仝w文哲:《娵隅集》卷10,《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4頁。 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21,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58頁。王昶在《同副將軍溫公(福)赴蜀發(fā)永昌》中也寫道:“故鄉(xiāng)卻望今誰是,回指哀牢涕淚橫?!雹谕蹶疲骸洞喝谔眉肪?3,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57頁。在《又與錢沖齋書》中又云:“肩輿中回望永昌,有并州故鄉(xiāng)之感?!雹弁蹶疲骸洞喝谔眉肪?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05頁。在他們的心目中,曾經(jīng)的“蠻鄉(xiāng)”,經(jīng)過戰(zhàn)火的洗禮和艱危與共的歷程,已如“故鄉(xiāng)”一般親切。而錢受榖繼續(xù)駐守永昌,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以積勞卒于官”,卒后,“篋無余財。總督率其屬賻之,乃得貲棺以斂,而歸其喪于秀水”④王昶:《春融堂集》卷53,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921頁。。王昶為之作《云南迤東道錢君墓志銘》。乾隆三十八年(1773),木果木一役,清軍潰敗,“相率逃竄,文哲毅然以為:‘身為幕府贊畫,且疊荷國恩,詎可舍帥臣而去!’卒與溫福同死”⑤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89《趙文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494頁。,尸骨無存。王昶痛失摯友,聞訊“不覺噭然慟哭失聲”⑥王昶:《春融堂集》卷3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17頁。,悲嘆“艱危惟汝共,悲痛與誰論”⑦王昶:《春融堂集》卷14,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74頁。,作《?贈光祿寺少卿戶部主事趙君墓志銘》。孫士毅也作有《哭趙損之農(nóng)部》詩。趙翼離滇后,在寫給阿桂、孫士毅的詩文中已多次感慨“征南幕府半凋零”⑧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8,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08頁。,“同是征南戎幕客,那禁思舊淚滂沱”⑨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18,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06頁。,“同是征南戎幕客,《八哀詩》忍剪燈看”⑩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2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433頁。。及聞文哲死訊,更是痛悼“才欣薄宦遷華省,何意書生死戰(zhàn)場”,“傷心馬革都無分,留與烏鳶啄肉殘”,唯能寬慰的是文哲“死因殉國名逾烈,詩已成家世共傳”○1趙文哲:《娵隅集》卷10,《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4頁。 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21,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58頁。。多年以后,他“挑燈別閱《娵隅集》”,依舊“痛絕空山暴骨時”○12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36,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677頁。。他在晚年為王昶所寫的挽詩《哭王述庵侍郞》中,也深情追憶了“無端滇徼有兵事,共作征南幕下客。晨炊苗米淅矛頭,夜草軍書磨盾鼻。書生履險雖阽危,好友偕游亦酣適”○13趙翼:《趙翼全集·甌北集》卷48,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989頁。的人生歷程。乾隆五十二年(1787),王昶曾出任云南布政使,陳絅齋等門生依舊“常以所作請正焉”○14王昶:《春融堂集·附錄·述庵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164頁。。在王昶的倡議下,永昌重建楊慎祠,“耆舊袁文典等將斂貲買田,為春秋祠祀計”。王昶并作《重建永昌楊文憲公祠堂碑》一文,“夙昔傷悼之愿始稍慰焉”○15王昶:《春融堂集》卷5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899頁。。于他而言,慰藉的不僅是對楊慎的傷悼之情,還有對征緬文人群體的傷悼。文人效力于軍幕雖自古有之,但有清一代,如征緬戎幕這樣能集聚較多文學名家,且彼此之間關聯(lián)密切的群體卻是極鮮見的。他們的詩文創(chuàng)作是清代西南邊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對他們文學交游的系統(tǒng)梳理,當有助于人們以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去領會這一群體生存境遇的艱難,思想情感的深摯,以及為跨地域文化交流和守護家國所做的貢獻。

      猜你喜歡
      王昶趙翼永昌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閩康宗的詩與遠方
      閩康宗的詩與遠方
      近四十年趙翼史學研究述評
      書畫作品鑒賞
      書畫作品賞析
      國畫作品賞析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7:05:11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6:46:36
      這事兒鬧大了
      民間文學(2016年5期)2016-05-14 16:07:49
      昆明市| 顺义区| 石棉县| 屏东市| 呼玛县| 宜城市| 平罗县| 乐昌市| 临洮县| 井陉县| 体育| 新干县| 格尔木市| 宁陕县| 万安县| 桐城市| 晋宁县| 顺昌县| 辛集市| 和平县| 井研县| 阳山县| 吉安市| 定边县| 民乐县| 山阳县| 六枝特区| 威信县| 上杭县| 慈溪市| 黑山县| 新营市| 始兴县| 湘西| 麻城市| 绥滨县| 宁国市| 霍山县| 玛沁县| 崇明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