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真如”“無念”為旨要的懷素書法思想

      2022-11-23 01:42:10管靖
      大學(xué)書法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禪定大正藏懷素

      ⊙ 管靖

      一、以懷素為代表的僧侶書家的獨特性

      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將張旭、懷素放在一起歸入浪漫主義的范疇中。范藻在《飄風(fēng)驟雨落花飛雪——發(fā)生學(xué)視域下“草圣”懷素的生命美學(xué)啟示》中說,對懷素而言,“草書就成了這禁錮中叛逆和限制中超越的絕佳方式”[1],似乎草書成為懷素被佛教戒律壓制欲望的宣泄口。唐代有不少類似懷素的草書僧,這或許是他們獨特的修行方式。

      懷素的書法創(chuàng)作狀態(tài),看起來與張旭比較相近。張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蛞灶^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fù)得也”[2]。懷素醉后創(chuàng)作“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zhàn)”[3]。都是飲酒后,在近乎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作疾風(fēng)暴雨式的揮運。

      在張旭的世界中,草書可以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而懷素似有不同,書法是他修行的方式,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以懷素為代表的僧侶書家與張旭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唐人已有注意。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極力推崇張旭“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而反對佛門“一死生,解外膠” 和“悲喜雙遣”的創(chuàng)作方式,且絲毫沒提及懷素,應(yīng)該也是不認(rèn)可。劉熙載《書概》說:“張長史悲喜雙用,懷素悲喜雙遣?!睉阉匾云届o的心,作不平靜的書寫。宗白華也說這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藝術(shù)的兩元,也構(gòu)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4]。他們都以狂草為追逐對象,尚飲酒,創(chuàng)作方式風(fēng)馳電掣且戲劇化,表象相似,內(nèi)在卻有極大的差異。

      懷素首先是一個僧人,“幼而事佛,經(jīng)禪之暇,頗好筆翰”“遙知禪誦外,健筆賦閑居”;其次他才是書法家,其目的是證悟“真如”實相、見性成佛。揭示與懷素相關(guān)文獻(xiàn)中的佛學(xué)元素,有助于了解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方法。

      二、“真如”是真實了悟諸法般若實性的境界

      劉正成先生認(rèn)為臨濟慧照禪師“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就是懷素所追求得到的“醉里得真如”的狂僧境界[5],但他沒有進(jìn)行更深入的闡釋。那么此處的“真如”到底為何?

      探究“真如”的內(nèi)涵,不能簡單從藝術(shù)的角度做感性的推測,有必要考察漢傳佛教以及印度佛教?!罢嫒纭痹诙「1!斗饘W(xué)大辭典》中解釋為:“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或云自性清凈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薄冻晌ㄗR論》中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盵6]從字面看“真如”是真實而不變化的本體或狀態(tài),它還有多種名稱。

      追蹤印度佛教史,“真如”原被稱為如來藏,產(chǎn)生于印度大乘佛教中晚期。在印度大乘佛教時期,僧眾追求高深的哲學(xué)思辨,逐漸脫離實修,使普通信眾難以接受。如來藏的出現(xiàn),是得到印度教(婆羅門教)里吠檀多的啟發(fā),為了將佛教經(jīng)院化哲學(xué)向?qū)嵺`回歸,統(tǒng)攝本體層面的“空性”和實踐層面“實性”?!度A嚴(yán)經(jīng)》中佛陀說,眾生本來具備如來智慧,因愚癡迷惑而不能顯現(xiàn)。[7]成佛的依據(jù)是證得如來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陀的話被后人認(rèn)為是“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的初始表述,而如來藏也主要指眾生皆本有的佛性。

      在印度大乘佛教體系中,占主流的是空宗中觀派(被三論宗繼承)和有宗瑜伽行派(被唯識宗繼承),如來藏一系因為帶有婆羅門教梵和吠檀多的影子而少被認(rèn)可。漢傳后,卻成為大乘佛教的根基和主流,有重要影響力的學(xué)派宗派都極力闡釋如來藏。印順法師說:“如來藏說,可以說是中國佛學(xué)的主流?!盵8]

      如來藏(或名“真如”)非超自然性的存在,而是人自心中本自具足,對如來藏的探索不能“外取諸物”,而要“反求諸己”。主張漸修的神秀一系也是主張向心求法內(nèi)在超越?!夺屖匣怕浴份d神秀向張說等開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9]《壇經(jīng)》亦有:“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10]

      空如來藏分為空如來藏(無我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有我如來藏)兩方面,但兩者其實是統(tǒng)一的。[11]空如來藏具有實在性,是產(chǎn)生萬法的本體,有自性、清凈心的含義?!秹?jīng)》中有“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萬法,盡在自心中”,“萬法從自性生”等語。唐大珠慧海云:“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p>

      不空如來藏顯實性,認(rèn)為如來藏是無自性,作為境界而非本體,可以洞達(dá)萬物實相。借《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理論解釋,不空如來藏像心真如門,超越一切差別的絕對平等之理體,是不變“真如”;空如來藏如心生滅門,依無明妄緣而產(chǎn)生各種差別現(xiàn)象,為隨緣“真如”。

      漢傳佛教在成熟期則更多表現(xiàn)為“非空非不空如來藏”。在《大乘起信論》中,“真如”唯一,但依言說分別而有二義,即如實空“真如”和如實不空“真如”,前者指向“真如”之本體,后者指向“真如”之無量性功德。

      宗密(780—841)說“法界亦是假名”[12],“真如”和“涅槃”都是作為方便的假名,并非真有一個“真如實相”“涅槃”可以證得?!洞蟀闳艚?jīng)》中有天子問善現(xiàn)“涅槃”為何,善現(xiàn)答:“設(shè)更有法勝涅槃?wù)?,亦?fù)如幻,何況涅槃?”[13]表明涅槃也是空和幻,“真如”也是一樣。禪宗是大乘空宗,要求破除對現(xiàn)象的所執(zhí)顯現(xiàn)“真如實相”,這叫“破相顯性”。

      在藝術(shù)學(xué)、美學(xué)中,前人從本體和境界實相來解釋“真如”或如來藏。從不空如來藏的角度看,李淼認(rèn)為“真如”:“是真實不虛的常住不變的永恒存在,無生滅變化的永恒真理?!盵14]

      曲經(jīng)緯博士論文《如來藏與禪宗美學(xué)》從境界出發(fā),認(rèn)為空如來藏具有超越性,筆者也比較贊同:

      發(fā)現(xiàn)如來藏意味著“人性與佛性合一”的證成,這于證道者本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示現(xiàn),但這種“清凈自然”狀態(tài)透顯于其感性生命時,對凡夫(如來藏未開顯者)而言卻構(gòu)成一種升華性感受,我們勉強可以將之定義為一種“終極之美”,由于如來藏是“證無所證”的,這種終極之美亦無法被定義,但這卻是比藝術(shù)類形式靜觀更為原始的基礎(chǔ)性審美形態(tài)。[15]

      書法在懷素的世界中和禪坐一樣,是證悟“真如”實相的手段,是獲魚之筌、得兔之蹄。他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他將書法作為自我頓悟本真、澄明內(nèi)心的媒介和途徑,其書寫的最終目的在于表現(xiàn)自我、解脫自我達(dá)到悟得“真如”本性。[16]大乘佛教講諸法圓融、事事無礙,在行住坐臥中皆能體悟甚深妙法?!督饎偨?jīng)破空論》云:“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行中見實相,護(hù)念付囑善應(yīng)知?!薄段淞掷戆菜轮尽吩疲骸翱吹闷苿t言句、精氣、詩書無非妙道。”[17]

      三、通過飲酒達(dá)到“無念”

      懷素所得的“真如”,是離一切虛妄之相而了悟諸法般若實性的境界,常被稱為“如來藏”“涅槃”等。

      晉代高僧慧遠(yuǎn)(334—416)說:“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18]劉振復(fù)先生認(rèn)為冥神絕境,即無生無情。離棄于世俗生死、功利與苦樂,便涅槃成佛,是一種原審美。這是冥契于無生、無情之絕對高妙的佛教境界。此境,離棄于諸相而冥寂,融通一切而無礙。[19]湯一介先生說:“如果認(rèn)識到‘諸法本無自性’,而不去執(zhí)著什么,精神就可以擺脫現(xiàn)實的束縛,而可以達(dá)到‘空無’的涅槃境界?!盵20]

      從古至今,提及達(dá)到“涅槃”境界的前提,是“冥神絕境”,是了知萬法本空而不生掛礙。佛教根本教理是“緣起性空”,世間萬法(按:法在佛教中可指事物、道理等)皆因組成它的內(nèi)外條件具備而存在,條件變化而變化,其存在變化皆不由己,所以其體性虛妄,由于條件時常在變化,是故諸法處于時刻的流轉(zhuǎn)變化中。如果心一直在追逐這類體性虛妄、流轉(zhuǎn)不居的事物,將永遠(yuǎn)不得解悟真理。修行的目的在于從虛妄不實的事物中證悟其后不變的“真如”實相。

      只有心念不受外物染著,才能冥契神念于萬法之外,才能看破萬法的實相本性。所以“無念”是證得“真如”的前提?!秹?jīng)》里記載惠能聽《金剛經(jīng)》中“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言下大悟。而整部《金剛經(jīng)》都在說應(yīng)生無所住心以及心不可得。

      此外《大乘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21]《壇經(jīng)·定慧品》說:“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22]

      “‘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影響,‘不于境上生心’?!盵23]一般人面對善境便心生貪喜念,若對惡境便生嗔厭念,即所謂的念隨境轉(zhuǎn)。書法創(chuàng)作也是一樣,都追求神逸而厭離拙陋,有善惡兩分,在創(chuàng)作時就無法克制地想創(chuàng)作出精美絕倫的作品,但往往事與愿違。

      沙門大戒中有一項是酒,為什么懷素可以喝酒,而且將飲酒作為證悟“真如”的方法?因為普通人容易在酒后失去理智,產(chǎn)生不良后果,也影響形象。戒只是手段,為了能定,從而生慧。佛教特別是禪宗修行的終極目的,是證得般若實相而明心見性,最重要的是反求諸己,而念經(jīng)、拜佛、坐禪并不是覺悟的充分條件。一些禪師為了使弟子破除前人藩籬,而有呵佛罵祖之語,如仰山慧寂(815—891)說涅槃經(jīng)是魔說,德山宣鑒罵釋迦、老子是“干屎橛”。

      當(dāng)有人主張欲成道必坐禪時被惠能反駁,道由心悟,不關(guān)坐禪。[24]臨濟義玄(?—766)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盵25]《維摩詰經(jīng)》中維摩詰居士提出“不必是坐,為宴坐也”,他拋開具體形式,認(rèn)為只要具備禪定真精神的便是宴坐,是理想的坐禪方式。大慧宗杲(1089—1163)說:“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26]并非只有坐禪誦經(jīng)才能成佛道,世間一切事物,如最平常的穿衣吃飯之事皆可為成道的津梁。又怎么偏偏要認(rèn)為僧人學(xué)書法、寫草書,是因為戒律太嚴(yán)而抒發(fā)郁悶?zāi)兀?/p>

      《自敘帖》里引了錢起給懷素的贊語:“遠(yuǎn)鶴無前侶,孤云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盵27]這兩句詩貼切地喻示了懷素的書法創(chuàng)作方法和觀念,即通過飲酒使自己達(dá)到禪宗所謂“無念”的境界,超越對法與我、事與理的對立,而了知諸法實相。懷素飲酒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酒蕩除本心被世俗的雜染,而回歸純凈。由于這種無念狀態(tài)的玄妙性和不可控性,所以懷素才會“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28]。

      對“真如”實相的證悟曲折漫長,可遇不可求?!八囆g(shù)創(chuàng)作的靈感狀態(tài),藝術(shù)的佳境、化境,與直指人心、心中求佛的禪悟是一致的……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卻沒有辦法以世俗的邏輯和語言加以梳理和表達(dá)。”[29]

      四、達(dá)到“無念”的其他法門

      懷素所得的“真如”是通過喝酒使自己達(dá)到“無念”之境,在心無掛礙的狀態(tài)下洞達(dá)諸法實相。絕大多數(shù)的漢傳佛教宗派,在探討覺悟的條件時,都會強調(diào)“無念”,也就是不著相、心無掛礙。除前文數(shù)例,宗密(780—841)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說:“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盵30]《壇經(jīng)·般若品》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盵31]

      懷素通過飲酒以達(dá)到“無念”,他的方法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有必要探討其他通達(dá)“無念”的佛教修行方法。以佛教由定生慧的觀念來看,對佛性般若的體悟需要在定的狀態(tài)下進(jìn)行,其實“無念”也就是處于禪定中的狀態(tài)?!盁o念”并不是灰身滅智,無任何意識,而是不執(zhí)著外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另外,“無念”有兩個層次。其一是專注于一而無著于萬,在做某件事時,意念集中于一點,在注意力集中到極致之后,完全不受這一點之外任何事物的干擾。從佛陀方便教法看,萬物皆緣會而成,自性本空,不應(yīng)該追逐于瞬息萬變的有為法,而應(yīng)該專注于萬物共有的空性。“無念”的第一層,可以稱為禪定境界。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首句所表達(dá)的也是這種境界,“茍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yīng)于心,不挫于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于心”[32]。其后,舉了庖丁、師曠、奕秋、張旭等人終身專注一藝的例子。其二層次更高,將前一境界所需借助的“一”也擯棄,不再是專注于一而無著于萬,而是非專注一非專注萬、非專注無非專注有的玄妙境界。佛陀為了讓弟子們不因追逐變動不居的萬物而迷失,故而指出萬法本空,先專注于萬物共同的“空”性。然而這個“空”亦是方便法門,在達(dá)到專注于一而無著于萬的境界后,還要連這個“空”也舍去。因為這個“空”并不是實有,永遠(yuǎn)也不可證得?!盁o念”的第二層,可以稱為般若境界。大乘佛教中的“涅槃”也是如此,并非修行到最后可以獲得一個實在的“涅槃”的實體。到最終會發(fā)現(xiàn),這個“涅槃”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沒有辦法越過第一層直達(dá)第二層,所以佛教中能具體實踐的“無念”方法主要在第一層。如隋代慧遠(yuǎn)在(523—592)《大乘義章》中說:“所言定者,當(dāng)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33]

      漢傳佛教中較早的入定方法,是“安般守意”。安世高在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到達(dá)洛陽,翻譯《大安般守意經(jīng)》,此經(jīng)介紹了數(shù)、隨、止、觀、還、凈等六種禪定法門。經(jīng)中說:“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盵34]安為呼,般為吸,通過將意念集中于呼吸,而達(dá)到定的狀態(tài),特別是人中部位。吳康僧會(?—280) 在經(jīng)序中點明其大用:“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明所觀,無幽不睹?!盵35]安般守意的影響早已超越小乘禪法的范疇,根據(jù)湯一介先生的研究,道教《太平經(jīng)》中“守一”,也是吸取佛教的“守意”思想。[36]

      另外天臺祖師智顗(538—597)繼承《大安般守意經(jīng)》,開止觀法門。其實止觀法門在印度佛教早期就被重視,《長阿含經(jīng)》云:“如來大智,微妙獨尊,止觀具足,成最正覺?!盵37]阿難曾問上座比丘如何專精思維,回答說止觀,后來也從佛陀處得到相同的答案。止是將心神凝聚于一處,觀是從內(nèi)心深處觀照實相真理。

      智顗在《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中陳述止觀的重要性: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38]

      并分別陳述修行止和觀的方法:

      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39]

      觀諸法無相,并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40]

      此外還有念佛三昧法門,通過念佛而達(dá)到一心不亂,如《菩薩念佛三昧經(jīng)》,但不易借鑒于書法創(chuàng)作中。

      禪宗四祖道信(580—651)入定的方式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楞伽師資記》載:

      初學(xué)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凈,身心調(diào)適。然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凈。[41]

      將道信禪師的修行法門,與虞世南《筆髓論》中描述的書法創(chuàng)作前的準(zhǔn)備相比較,此兩者何其相似:

      夫欲書之時,當(dāng)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42]

      雖然懷素在書法創(chuàng)作前飲酒并醺醉,但本質(zhì)上和虞世南在創(chuàng)作前收視返聽、絕慮凝神的主張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在創(chuàng)作中收攝身心,到達(dá)不受外物干擾的禪定或無念狀態(tài)中。而前文已經(jīng)論述,“無念”分兩層境界,即禪定境界和般若境界。常規(guī)的收視返聽,只能將心念集中到一點,只能到達(dá)禪定境界;而飲酒后的懷素,卻有可能在意念中連需要專注的書法都摒棄,從而到達(dá)不著空有兩邊的般若之境,這般若之境亦為“真如”。

      小結(jié)

      孫過庭《書譜》里談到成就好作品的“五合”和導(dǎo)致壞作品的“五乖”,首重是神怡務(wù)閑和心遽體留,兩者都關(guān)乎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神。懷素飲酒和虞世南收視返聽,都是為了在創(chuàng)作前能夠做到神怡務(wù)閑的絕佳狀態(tài)。這也導(dǎo)向兩條途徑,一是借助外物,二是內(nèi)在的身心調(diào)理。

      草書僧的創(chuàng)作,在唐代遭到批評,如韓愈說:“泊與淡相遭,頹墮萎靡,潰敗不可收拾,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但卻在宋被推崇,禪宗“心無所住”的思想可以說是宋代尚意書風(fēng)的濫觴。蘇軾說“無意于佳”,黃庭堅“未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只是具體表現(xiàn)的激烈程度與懷素相異,共同之處是創(chuàng)作心境——心無掛礙和不住于相。

      “無念”的書法創(chuàng)作,懷素一類只是少數(shù),更多需要在創(chuàng)作前調(diào)理身心,達(dá)到閑適又不受外境干擾的狀態(tài)。宋代畫僧釋仲仁主張繪畫要“先焚香默坐,而后禪定意就,才會有一揮而就”。書法類似表述較多,可能并不直接受到禪定觀念的影響,但與禪定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蔡邕《筆論》主張創(chuàng)作前“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沉密神采,如對至尊”。王羲之主張要“凝神靜思,意在筆先”。王僧虔主張“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

      韓愈比較贊同專注于一而無著于萬,從他給高閑寫序中列舉的那些人可以看出,其在書法中偏向禪定類。由于在創(chuàng)作前默坐靜思,排除雜念,使心境平和,所以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更多為不激不厲而風(fēng)規(guī)自遠(yuǎn)的中和書風(fēng)。這也是為儒家所推崇的書風(fēng),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儒釋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會通。

      注釋:

      [1]范藻.飄風(fēng)驟雨 落花飛雪——發(fā)生學(xué)視域下“草圣”懷素的生命美學(xué)啟示[J].四川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8(1):31—3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764.

      [3]李白.草書歌行[G]//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1:1335.

      [4]宗白華.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G]//宗白華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364.

      [5]劉正成.張旭懷素論——兼論唐代草書[J].中國書法(書學(xué)),2016(4):15—16.

      [6]玄奘.成唯識論[G]//大正藏T31.48a.

      [7]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G]//大正藏T10.272c.

      [8]印順.如來藏之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3.

      [9]覺岸.釋氏稽古略[G]//大正藏T49.822a.

      [10]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G]//大正藏T48.351a.

      [11]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jīng)[G]//大正藏T11.677a.

      [12]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G]//大正藏T48.402c.

      [1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G]//大正藏T5.458c.

      [14]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12.

      [15]曲經(jīng)緯.如來藏與禪宗美學(xué)[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8:134.

      [16]龐曉菲.感興·通變·忘情:中晚唐書論中的意象創(chuàng)構(gòu)論[J].西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9(3):113—119.

      [17]杭世駿.武林理安寺志[G]//中國佛寺史志匯刊T21.524a.

      [18]慧皎.高僧傳[G]//大正藏T50.361a.

      [19]王振復(fù).慧遠(yuǎn)佛學(xué)及其美學(xué)意蘊[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1).

      [20]湯一介.魏晉南北朝反佛思潮[G]//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39.

      [21]真諦,譯.大乘起信論[G]//大正藏T32.576b.

      [22]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G]//大正藏T48.353a.

      [23]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201.

      [24]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G]//大正藏T48.359c.

      [25]慧然,集.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G]//大正藏T47.489c.

      [26]蘊聞,錄.大慧普覺禪師普說[G]//正藏經(jīng)(新文豐版)T59.897a.

      [27]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99.

      [28]許瑤.題懷素上人草書[G]//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1688.

      [29]張宏生,章利國.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詩偈卷 書畫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76.

      [30]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G]//大正藏T48.403a.

      [31]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G]//大正藏T48.351b.

      [32]韓愈.送高閑上人序[G]//墨池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155.

      [33]慧遠(yuǎn).大乘義章[G]//大正藏T44.718.

      [34]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jīng)[G]//大正藏T15.163c.

      [35]康僧會.佛說大安般守意經(jīng)序[G]//大正藏T15.163b.

      [36]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24.

      [37]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jīng)[G]//大正藏T1.10a.

      [38]智顗.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G]//大正藏T46.462b.

      [39]智顗.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G]//大正藏T46.462b.

      [40]智顗.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G]//大正藏T46.462b.

      [41]凈覺.楞伽師資記[G]//大正藏T85.1289a.

      [42]虞世南.筆髓論[G]//墨池編.63.

      猜你喜歡
      禪定大正藏懷素
      佛經(jīng)同形字考辨九則
      清 鄭燮 行書節(jié)錄懷素自敘軸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鮮于樞 草書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帖
      中國書法(2023年6期)2023-07-25 13:25:21
      以北齊響堂山石刻佛經(jīng)看《大正藏》文本變化
      北齊響堂山石窟刻經(jīng)與《大正藏》用字比較研究
      《壇經(jīng)》中“人”的生存意義
      西部論叢(2020年16期)2020-12-23 04:53:25
      平天湖,禪意的水
      椰城(2019年9期)2019-10-08 05:16:51
      論佛教禪定與儒家靜坐工夫之異同
      林散之《徐瑤論懷素草書》欣賞
      老僧也食肉——懷素草書《食魚帖》
      神池县| 麻城市| 巴林右旗| 茶陵县| 威远县| 宁远县| 扶风县| 白山市| 黎川县| 宜城市| 龙门县| 揭阳市| 永康市| 文水县| 平遥县| 葵青区| 临沧市| 呼图壁县| 班戈县| 萨嘎县| 当涂县| 稷山县| 深圳市| 香河县| 比如县| 常山县| 贵南县| 独山县| 余江县| 巍山| 汶川县| 孟村| 洞口县| 西峡县| 尼勒克县| 望谟县| 敦化市| 莱阳市| 潞西市| 介休市|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