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玲,舒洪前,魏德美,牟麗靜
(1.四川省樂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樂山 614000;2.四川省會東縣新街鎮(zhèn)農技服務中心,四川 會東 615200;3.四川省峨邊縣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峨邊 614300;4.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樂山 614700)
作物間作栽培技術是充分利用耕地、空間、光照條件等資源潛力,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的重要舉措。不同作物間作不僅能緩解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還可抑制病蟲危害、控制雜草叢生、改善土壤結構。作物之間套種需要充分考慮其生長習性和特點,做到合理搭配。
近年來,樂山地區(qū)發(fā)展核桃種植面積增長較快,但核桃從建園至掛果周期較長,在此期間仍然需要投入較大果園管理成本,每年均需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剪、拿枝、壓條及病、蟲、草害防控。因核桃種植面積增加,核桃產量出現大幅增長,其銷售價格呈現出較快回落趨勢。農戶種植核桃經濟效益較低,核桃園田間管理積極性不高,導致較多核桃園產量低、品質差,甚至部分果農直接放棄剛建成的核桃園,改種其它作物,前期核桃建園投入全部虧損。為促進核桃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需尋求核桃園復合經濟發(fā)展模式,增加核桃園綜合收入,提增種植戶發(fā)展核桃產業(yè)信心。核桃屬落葉喬木,主要根群集中分布于20~60cm土層,株行間距2~3m,掛果樹冠高度1.5~3.5m,其林下空地較多,可選種喜陰性或耐陰較強作物與其間套作。一是能實現以短補長,實現果園投產前也有部分收入;二是實現一地兩作或一地多作多收,增加綜合收益;三是能實現以種帶代管,降低核桃園畝綜合管理成本。
魔芋為多年生林下草本植物,忌強烈持久的太陽光直射[1],根系集中分布于10~20cm土層,屬淺根系植物,適宜在蔭涼、濕潤的環(huán)境下生長。將魔芋間作于已掛果的核桃林下,由核桃林為魔芋提供遮蔭條件,可滿足魔芋喜陰的生長特性,實現魔芋、核桃雙豐收,增加單位面積收入[2-5]。當前樂山地區(qū)栽培的魔芋品種類型包括花魔芋、白魔芋和珠芽魔芋。花魔芋在樂山地區(qū)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主要零星分布于田邊地角、房前屋后,2~3年生魔芋株高可達1m及以上,集中規(guī)模種植一邊選擇海拔1000m及以上區(qū)域。白魔芋是屬中國特用魔芋種植資源,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河谷流域,較耐干旱,進化程度不及花魔芋,野生性較強,根狀莖多,抗病性、耐高溫能力均優(yōu)于花魔芋[6-7]。珠芽魔芋是近幾年才引進種植的魔芋新型品種類型,其植株高大,多在樂山地區(qū)低海拔區(qū)域種植。據不同魔芋品種特性,適宜選擇白魔芋、花魔芋間作與核桃林下。
在核桃林下間作魔芋,既要兼顧培養(yǎng)合理的樹體結構、更新結果枝組、平衡樹勢、調整生長與結果的矛盾,又要兼顧魔芋生長所需適當遮蔭條件。供肥措施、用量及病蟲防控均需兼顧2種作物的生長特征特性,對田間管理技術提出了新要求。魔芋課題組經多年探索研究,總結形成了核桃林下間作魔芋的栽培管理措施,為核桃林下間作魔芋提供技術參考。
為滿足魔芋健壯生長所需條件,需選擇適宜間作魔芋的核桃林地。宜選擇核桃林地土壤為微酸性至微堿性、土層深厚、緩坡地且四周排水通暢,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的紫、黑砂壤土為最佳。對酸性較強核桃林地可通過增施鈣佳鎂、生石灰、多元消毒粉等調節(jié)酸性。結合樂山地區(qū)核桃園分布區(qū)域特點,綜合考慮不同魔芋品種特性,在海拔600~1000m區(qū)域的核桃林下宜選擇白魔芋與其間作。海拔1000~1500m區(qū)域的核桃林下可間作白魔芋和花魔芋。采取兩年或三年制聚土起壟免耕魔芋栽培模式。
清除地塊雜草,再撒施腐熟圈肥或土雜肥或商品微生物有機肥等優(yōu)質有機肥。據核桃林地肥力水平每667m2施用2~3t有機肥,長效三元平衡復合肥80kg,生石灰100kg,鈣鎂肥25kg,85%三氯異氰尿酸1kg,50%辛硫磷顆粒劑2kg。在據核桃樹桿50cm內淺翻入土,耕種深度15~25cm,使肥料、藥劑與土壤混勻。在核桃樹株行間進行旋耕翻土、拌勻基肥,然后聚土起壟,壟基寬1.2m,壟頂面寬1m,壟高30cm,整個壟面呈瓦背形,魔芋植于壟面。
播種魔芋前要嚴格選種,剔除霉爛種芋,選擇芽窩小而淺、球莖為圓球形或長橢圓形,根狀莖飽滿、表皮無破損、外觀均勻光滑。種芋選好后進行消毒處理,以殺死種子表面附著的病菌,預防病害發(fā)生與危害。播種前于晴天曬種1~2d,然后用中生菌素3%可濕性粉劑1000倍加代森錳鋅70%可濕性粉劑700倍混合液噴霧魔芋種子,對魔芋種芋進行表面殺菌。待藥液自然風干后用多元消毒粉拌種消毒,拌種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否則極易擦破魔芋種皮而導致種芋感病。經預處理后的魔芋種子裝于硬質框內,置于通風避雨處待播種。
清明前后平均氣溫12~15℃、最低氣溫10℃左右時便可播種,此時魔芋球莖生理休眠期已解除。播種宜在天氣晴朗時進行。魔芋種植密度據種芋大小而定,50g以內的種芋,株距20cm,行距25cm。50~100g的種芋,播種株距為25cm,行距為30cm。100~300g的種芋,播種株距為30cm,行距為30cm。魔芋播種采取錯窩排列,球狀種芋芽窩向側邊傾斜放置,播種后覆土約10cm。為防止壟土隨雨水流失而重復培土,可在壟面上覆蓋秸稈、干雜草或地膜。壟面覆蓋在魔芋播種后出土前進行,覆蓋雜草、秸稈厚度10cm左右。地膜覆蓋栽培要求地膜四周及壟面用土壓實,以便魔芋破膜出土。地膜覆蓋宜選擇黑色或銀黑雙色膜,能控制魔芋壟面雜草叢生。
結合當前農村勞動力普遍短缺的現狀,魔芋生產管理推行輕簡化栽培模式,重基肥、輕追肥,在發(fā)病較重地塊不提倡施追肥。魔芋整個生長周期施2次肥。魔芋播種前,此時核桃還未發(fā)芽,核桃林地普施肥1次。此次施肥一是為魔芋提供基肥,二是為核桃施萌芽肥,以施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長效平衡型復合肥。7月中下旬追施第2次肥料,此時魔芋換頭結束,為魔芋球莖快速膨大提供足夠肥力,同時為核桃追施壯果肥。施用硫酸鉀型高鉀速效復合肥60kg/667m2,魔芋壟面采取撒施,核桃株間開溝施肥。因魔芋根內通氣組織不發(fā)達,既喜濕又怕積水,既不耐旱也不耐淹,需要濕潤、通氣性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若土壤含水量過高,容易誘發(fā)魔芋病害,土壤水份含量過低,易導致魔芋根系死亡或誘發(fā)魔芋根腐病發(fā)生,造成死株或秋季提前倒苗[8]。因此,雨后需要及時清理魔芋地塊排水溝,保持溝渠暢通。如遇持久干旱,需采取人工澆水。
魔芋消苗后,及時做好核桃園清園工作,剪除核桃病蟲枝、干枯枝,撿出病枝落葉集中燒毀,減少病蟲源。魔芋生長期間的主要病害有軟腐病、白絹病、疫病等,病害防控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輔。播種前必須對地塊及魔芋種子進行嚴格消毒殺菌處理。魔芋出土展葉后即開始第1次魔芋病害預防工作。選用春雷中生4%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中生菌素3%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代森錳鋅70%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控。間隔20d左右進行第2次防控。用噻菌銅20%懸浮劑600倍液或噻唑鋅20%懸浮液700倍液。8月上中旬,用氯溴異氰尿酸50%可溶性粉劑800倍液防控第3次。期間注意田間檢查,發(fā)現病株及時清理,并在病穴及周邊丟施多元消毒粉或灌施春雷中生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控制病菌蔓延危害。草害防控也是魔芋高產的關鍵因素。魔芋播種后出土前,若雜草較多,可選用草銨膦水劑防除雜草,藥液不要噴在核桃枝干或葉上,否則會產生藥害或死亡。出土后,魔芋壟面雜草宜采取人工割除,以免傷及葉片及根系。魔芋蟲害相對較輕,主要為地下害蟲啃食球莖和地上害蟲啃食葉片,整地時施用辛硫磷、二嗪磷等藥劑能較好控制地下害蟲危害。生長期間注意觀察,發(fā)現有蟲危害葉片,可噴施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魔芋間種于核桃林下,核桃樹定干高度以1m左右為宜,采取自然開心型修建,選留2~3個主枝。土質差的地方,每個主枝上再留3個側枝。土質好的地方,每個側枝上再選留1~2個二級側枝。選留核桃樹冠外圍1年生的健壯枝,適當疏去部分細弱的結果枝,以調整核桃林下光照條件,促進樹體正常發(fā)育,實現核桃、魔芋雙收目的。盛果期核桃樹的延長枝,宜在枯芽下2~3芽處進行短截,從基部剪去徒長枝,在分杈處回縮下垂枝,同時剪掉干枯病蟲枝。過密的下垂枝要逐年砍除,為魔芋生長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
核桃林下間作魔芋可采取2年或3年免耕栽培模式,即當年種植,第2年或第3年采挖。當年或次年魔芋消苗后需清溝培土防積水,培土前據魔芋長勢情況,在魔芋壟面撒施有機肥,然后培土5~10cm于壟面以防雨雪凍害。采挖商品芋的最佳時期宜選在寒露、霜降前后,晴天、土壤干燥時采挖。種芋可在霜降前采挖,也可在第2年2~3月份采挖。采挖的種芋可就地曬種,待種芋失水20%以上、表皮木栓化時進行貯藏或銷售調運。
核桃林下間作魔芋栽培模式在樂山市海拔800m及以上區(qū)域種植具有可行性,該種植模式能提高肥水利用率,大幅增加單位面積產出率,促進種植戶增收致富。據試驗統(tǒng)計,核桃林下間作魔芋,兩年免耕制魔芋病害發(fā)生率低于15%,年均魔芋收益可達4000元/667m2,綜合收益近萬元,且能降低果林管護成本,實現宜種代管、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