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這樣定義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并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边@意味著要成為新聞記者,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有專職的工作并需經過專業(yè)認證。2016年2月,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聞記者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能夠擔當起如此大任,需要新聞記者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
但是,在新聞實踐中,因為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聞記者在采編活動中存在不少問題,《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17條至第20條對相關行為作了規(guī)范。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出臺后,一方面,相關部門結合新聞傳播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出臺更為細致的,或者是針對某方面問題的專項規(guī)定,如:中宣部等五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新聞采編工作的意見》(2011年)、新聞出版總署的《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guī)定》(2011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于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網絡活動管理的通知》(2013年)等,其中的禁止性規(guī)定和需承擔的法律責任,與《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緊密對接。
另一方面,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中央紀委駐新聞出版總署紀檢組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開展打擊“新聞敲詐”治理有償新聞專項行動的通知》;從2014年起,中宣部等九部門就深入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進行專題座談、專項部署,深入推進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每年都會通報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若干案例,可見重視程度高、打擊力度大。
歸納這些被通報的典型案例,筆者發(fā)現(xiàn)當下新聞記者違反《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及相關法規(guī)的行為的“重災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虛假新聞,二是新聞敲詐。這些行為不僅需要承擔行政責任,嚴重的還需承擔刑事責任,并且終身不得申領新聞記者證。
關于新聞記者需要承擔的行政責任,《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34條至第36條有明確的規(guī)定。筆者結合行政處罰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對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中提出的處罰類型,將新聞記者違法違規(guī)應該承擔的行政處罰進一步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
1.申誡罰,亦稱名譽罰、聲譽罰,是指行政機關向違法者申明其有違法行為,通過發(fā)出警戒對其名譽、榮譽、信譽等施加影響,使其不再實施違法行為的處罰方式?!缎侣動浾咦C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的警告、通報批評均屬于此類。
2.財產罰,是指特定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定的其他組織強制違法者交納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或者一定數(shù)量的物品,或者限制、剝奪其某種財產權的處罰?!缎侣動浾咦C管理辦法》第36 條、第37 條規(guī)定及其他部門規(guī)章中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3 萬元以下罰款”就是這類罰則的體現(xiàn)。
3.行為罰,亦稱能力罰,是指限制或者剝奪行政違法者某些特定行為能力和資格的處罰。《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34 條規(guī)定了責令改正中止新聞記者證使用,責成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監(jiān)督整改的行政措施;第35 條規(guī)定了情節(jié)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的情形;第38條規(guī)定新聞記者因違法活動被吊銷新聞記者證的,5年內不得重新申領新聞記者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終身不得申領新聞記者證。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35 條、第37 條均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但對于承擔哪些刑事責任,該部門規(guī)章并未一一羅列。筆者結合多起典型案例,對于記者做哪些類型的新聞報道容易被判刑、需承擔何種刑事責任進行分析。
1.因有償不聞被判刑。所謂有償不聞,是指新聞工作者接受新聞報道對象為掩蓋丑行而發(fā)放的“封口費”,從而不刊發(fā)披露真相的批評性報道。這些記者多被以受賄罪判刑,個別被以強迫交易罪判刑,同時會被處以沒收財產、并處罰金、吊銷記者證等。如2008年7 月河北蔚縣導致34 人死亡、1 人失蹤的特大礦難發(fā)生后,8 家新聞單位的10名記者收受了3萬元至44萬元數(shù)額不等的“封口費”,其中9人被判處刑罰,1人被主管機關紀檢部門作出處理。9 名獲刑的記者中,有8 名被以公職人員身份判處受賄罪;另外1名記者收取25萬元,在《網絡報》上刊登了宣傳蔚縣文化節(jié)旅游和剪紙藝術的兩版廣告,屬于以借新聞采訪工作從事廣告、發(fā)行、贊助等經營活動,被判處強迫交易罪。①
2.因虛假新聞被判刑。此處的虛假新聞主要是指新聞工作者為了不正當目的而有意炮制不實新聞,罪名主要是損害商業(yè)信譽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以《新快報》的陳永洲案最具代表性。法院查明,陳永洲在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在其供職的廣東《新快報》上署名發(fā)表了四篇(其中一篇與另一記者共同署名)關于相關企業(yè)的虛假新聞。上述不實報道發(fā)表后,被多家網站轉載,造成重大影響,損害了企業(yè)的商業(yè)信譽。一審法院以損害商業(yè)信譽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陳永洲作出判決,并處罰金、追繳犯罪所得。
3.因新聞敲詐被判刑。所謂新聞敲詐,是指新聞媒體或者新聞記者以不利于報道對象的新聞稿件(包括編發(fā)內部報道等)相威脅,強行向報道對象索要財物或其他好處的行為。這類行為通常被以受賄罪、敲詐勒索罪、強迫交易罪、職務侵占罪判刑,有兩起案件最具典型性,下面作簡單介紹。
一個是孟懷虎案,作為中華工商時報浙江記者站原站長,孟懷虎在2001年至2003年期間,利用職務便利,以發(fā)表批評報道曝光相要挾的手段,以收取顧問費、廣告費或者委托調解費用等名義,向多家單位索賄共計人民幣73 萬元,實際索得人民幣63 萬元。2006年一審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2007年二審法院認為,孟懷虎的行為已構成受賄罪,且系索賄,依法應予從重處罰,判處有期徒刑12年。②依據(jù)刑法規(guī)定,敲詐勒索罪與受賄罪在侵犯的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均有較大差異,該案的罪名從敲詐勒索罪改判為受賄罪,且刑期增加了5年,說明二審法院認為該案的行為主體犯罪故意更明確,危害性更大。
另一個是沈灝案,沈灝身為21世紀傳媒公司總裁、《21世紀經濟報道》創(chuàng)辦人兼發(fā)行人,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強迫交易罪、職務侵占罪三種罪名判刑。與此前的新聞敲詐案不同,此案中增加了職務侵占罪的罪名,這是諸多新聞敲詐案所涉為數(shù)很少的一個罪名。職務侵占罪是指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沈灝被判此罪,顯然與其職業(yè)角色有著緊密關聯(lián)。
讓新聞記者為自己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承擔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是因為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新聞記者的形象、侵蝕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對相關企業(yè)、部門帶來危害,甚至影響和敗壞了社會風氣,還警示新聞記者切不可濫用新聞采訪報道權牟取私利。
從近年的情況看,在相關部門嚴格監(jiān)管、不斷加大曝光與處置力度,新聞媒體加強責任意識,新聞記者相關素養(yǎng)提高等背景下,新聞記者因為上述三種情況被判刑的人數(shù)在減少。當下值得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是假記者被判刑的情形,假記者違法犯罪不屬于本文的研究對象,在此不贅述。
觀點速遞
無話題,不微博。再好的內容,如果微博話題設置不當,也有可能湮沒在內容的海洋中。微博話題的意義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第一,話題簡明扼要道出新聞中最吸引人的一點,符合“讀題時代”讀者的信息需求。第二,話題是同類主題新聞的集納,申請成為主持人可掌握主導權,其他媒體的新聞都集納進去,便于擴大傳播,也便于網民獲取信息。第三,話題如果上熱搜,可以爆炸式傳播,從而讓新聞內容傳播效率極大增強。由此看來,新聞內容為話題運營提供基礎,話題運營為新聞內容傳播“插上翅膀”,兩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賈奮勇、周庚虎、滕澤人,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
注釋:
①《蔚縣“封口費”,九記者全部被判刑》,大眾網,http://www.dzwww.com/special/ts/jdf/201004/t20100404_5465470.htm。
②《孟懷虎案二審改判 敲詐勒索改受賄 刑期增加5年》,央視網,http://news.cctv.com/law/20070420/101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