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即故言性”:《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闡釋

      2022-11-23 14:08:39高巧琳
      關(guān)鍵詞:告子性善堯舜

      高巧琳

      [貴州醫(yī)科大學(xué), 貴陽 550025]

      《孟子·離婁下》有“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全文如下: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yuǎn)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02頁。

      這一章素稱難解。難解之原因不在其文字訓(xùn)釋、文意疏通上,而在其所表達(dá)的思想觀念與我們對孟子性善論的通行理解不一致。對孟子性善論的通行理解為程朱理學(xué)所塑造,并被當(dāng)代新儒家所鞏固。自程子提出“性即理”,孟子之性被看作與形下之氣對立、分離的形上之理。(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5頁。朱子進(jìn)一步加深了這種對立和分離,作為理的“性”被確立為一個“凈潔空闊底世界”,“無形跡”,并且完全獨立于形下之氣。(3)朱熹:《朱子論理氣》,見《朱子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8頁。在牟宗三那里,這種形上和形下的分離被加劇了。牟先生強調(diào),孟子之性是超越之性,此超越是對氣性(亦即“生之謂性”之“性”)而言的。(4)牟宗三:《圓善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tuán)有限責(zé)任公司,2015年,第18頁。超越意味著與當(dāng)前經(jīng)驗的分離,即指向脫離經(jīng)驗的超越性維度。孟子所言之性被視為超越后天人為、經(jīng)驗、故習(xí)的抽象本質(zhì)。這種理解幾乎構(gòu)成當(dāng)下學(xué)術(shù)界的一個常識,當(dāng)我們帶著這樣的見解去讀“天下之言性也”章時,已經(jīng)先行預(yù)設(shè)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學(xué)的后設(shè)思維,對孟子的性善論的誤解也就難以避免。

      一、“天下之言性也”章疏解

      在闡發(fā)“天下之言性也”章前,我們先梳理當(dāng)下學(xué)界流行的各種疏解。為了便于論述,這里重新引出原文并標(biāo)出序號:

      (1)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2)故者,以利為本。

      (3)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

      (4)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

      (5)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6)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7)天之高也,星辰之遠(yuǎn)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2002年,梁濤撰成《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一文,(5)梁濤:《〈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與孟子性善論》,《中華讀書報》,2018年4月25日第13版。指出此章是孟子系統(tǒng)論性的唯一一章,對于理解孟子性善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6)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郭店竹簡與思孟學(xué)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367頁。該文意在通過此章思想之梳理挑戰(zhàn)并糾正對孟子性善論的傳統(tǒng)理解。粱教授釋“故”為積習(xí)、習(xí)慣,釋“利”為順,認(rèn)為:(1)是孟子對當(dāng)時人們以積習(xí)、習(xí)慣為性的做法的客觀描述,(2)則是孟子自己的觀點。(7)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郭店竹簡與思孟學(xué)派》,第372頁。但(2)是以(1)為前提,孟子肯定(2),也就意味著肯定(1)。因此,梁教授的解讀無異于告訴我們,孟子認(rèn)可并遵循天下人“即故言性”、就著“故”言說“性”的做法。梁教授認(rèn)為孟子此章意在強調(diào)后天修習(xí)和學(xué)的重要性,并由此把性看作是“一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固定的抽象本質(zhì)”(8)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郭店竹簡與思孟學(xué)派》,第375頁。。

      梁教授的觀點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如果“故”指的是積習(xí)、習(xí)慣,或者更為寬泛的人為、行事,那么孟子是否認(rèn)可(1)所提出的以“故”言性。近年來關(guān)于“天下之言性也”的討論都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梁文的批評。這一批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質(zhì)疑梁教授對“故”的訓(xùn)義;另一種是質(zhì)疑梁“(1)是孟子對性的正面闡述”的觀點。兩種批評殊途同歸,其目的都是反對梁“孟子即故習(xí)言性”的觀點。

      先看第一種批評。李世平教授指出,“天下之言性也”章是以“故”言性,“性”既然是“先天的稟賦”,那么 “故”就不會同時指“習(xí)慣、積習(xí)”?!肮省庇斜竟省⑺匀坏囊馑?,(1)中的“故”當(dāng)指“以往之事”“既成事實”的根源、所以然,(9)李世平:《“天下之言性也”章再釋——兼與梁濤博士商榷》,《學(xué)術(shù)界》2013年1月。孟子強調(diào)的是以經(jīng)驗事實之根本、以所以然言性。林桂榛教授發(fā)展和深化了這一解讀。他根據(jù)《孟子·滕文公上》的“夷子二本故”以及《荀子·性惡篇》“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把 “故”訓(xùn)為原本、本性,將“則故”訓(xùn)為“求其原,效其本”,認(rèn)為孟子之意是強調(diào)當(dāng)就本原、本性言性。(10)林桂榛:《〈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辨正》,《孔子研究》2014年第4期。

      另一種批評通過質(zhì)疑梁教授對“利”的訓(xùn)釋來達(dá)到相同的目的。這種回應(yīng)認(rèn)為:(2)中之“利”當(dāng)指利益、自利,是要從性中剝離出去的,“以利為本”之“故”當(dāng)然也屬此去除之列。此“故”與天生相對,有人為、事故的意思,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外在性;二、經(jīng)驗性;三、自利性。裘錫圭先生認(rèn)為,“故”指的是“人為的規(guī)范、準(zhǔn)則”,此章是批評人們把人性“僅僅看成外在的人為的規(guī)范、準(zhǔn)則”(11)裘錫圭:《由郭店簡〈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說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中國出土文獻(xiàn)十講》,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71頁。。這是強調(diào)“故”的外在性。李銳教授把“利”訓(xùn)為利益、有利,并因此把“故”釋為“任何有目的的考慮、行為”,認(rèn)為孟子(1)是批評“天下人談?wù)撔?,都不過是有為之說”,有其特殊的目的,考慮著某種“利”,因而要與性劃開界限。(12)李銳:《郭店簡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故”字》,《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第3期。這是強調(diào)“故”的自利性。丁為祥教授認(rèn)為,孟子此章意在為性善論之確立清理地基,即把遮蔽性的“故”和“智”剝離掉?!肮省奔础肮柿?xí)”或“故常之說”,以經(jīng)驗、習(xí)慣為基礎(chǔ),“以利為本”。(13)丁為祥:《話語背景與思考坐標(biāo):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辯正》,《國學(xué)學(xué)刊》2014年第3期。徐克謙教授則認(rèn)為,“故”指的是人類“已然的、實然的故態(tài)”,總不免“以利為本”,因而只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習(xí)性”,而非本性。(14)徐克謙:《〈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探微》,《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2期。陳碧強教授認(rèn)為:“故”指事故,統(tǒng)稱一切“經(jīng)驗性的事實或歷史”,它不可避免地以利益為本。孟子(1)是批評“人們常從經(jīng)驗事實的層面出發(fā),依照一貫的常識性思維來思考‘性’”(15)陳碧強:《經(jīng)學(xué)的心學(xué)詮釋——楊慈湖對〈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解讀》,《哲學(xué)動態(tài)》2015年第11期。。這些解讀強調(diào)“故”的經(jīng)驗性和自利性。

      其實,批評梁文的以上兩種解讀并不新鮮,在古代的注家中就能找到先例。其一,漢代趙岐把“故”訓(xùn)為“故?!保?16)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272頁?!肮食!庇蟹▌t、本性的意思,與事物、變易相對,上述第一種解讀延續(xù)了這種疏解。這種疏解的問題在于:(一)以與性相近的“故?!?、“本故”釋“故”,使得(1)有同義反復(fù)之嫌。(二)無法疏通(2),“故常”已經(jīng)是本了,不可能再“以利為本”;(三)使得此章主題不明確:(1)、(2)和(7)主體是講“求故”,中間的(3)、(4)、(5)和(6)則在講“順故”,到底何者是此章主題?其二,宋代孫奭和陸象山把“故”釋為“事故”“陳跡”,釋“利”為利益、利害,認(rèn)為孟子此章意在反對天下人即“故”言“性”。這是上述第二種解讀所沿襲的思路。這種解讀的問題在于:(一)對第三個“故”作不同于前兩個“故”的訓(xùn)釋,使得(7)成了與全章脫節(jié)的部分。(二)消極闡述“故”和“智”的(1)、(2)、(3)和正面闡釋“智”的(4)、(5)、(6)之間也是脫節(jié)的。(三)此章被分割成三個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部分,因此主題不明。總之,這兩種疏解使得此章內(nèi)容缺乏內(nèi)在一貫性,主題不鮮明。

      以上梳理在個別字義的訓(xùn)釋上都沒有問題:“故”既可訓(xùn)為人為、事故、陳跡,也可訓(xùn)為故常、緣故、本故;“利”既可訓(xùn)為順、有利,(17)朱子訓(xùn)“利”為“猶順也,語其自然之勢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2頁)也可以訓(xùn)為利害、利益。問題在于,學(xué)者們堅持認(rèn)為后天人為、經(jīng)驗事實與性是截然對立的,孟子必是通過剝離前者以求后者,因此要么主張“故”是指經(jīng)驗事實之所以然或理,要么主張即故習(xí)言性是孟子所反對的,最終使得此章要么不可解,要么無法使此章各節(jié)內(nèi)容以及與《孟子》全書在邏輯上得到一貫性的系統(tǒng)化理解。

      當(dāng)我們面對一段難解、多歧義的文字材料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易到難,由簡入繁,根據(jù)可以確定的去推斷未確定的。下面我們可以試著按照這一方法對《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做一個文字上的梳理。

      在這7個句子中,意思最清楚的是中間(3)(4)(5)和(6),因此我們可以先分析。(3)描述“智”的消極面,(4)(5)和(6)則描述“智”的積極面。前者因其“鑿”而為人所惡,后者因“行其所無事”而“大”。因此,問題不在“智”本身,而在對“智”的運用:運用得好,順從事物之本性,就是大“智”;運用得不好,違背或傷害事物之本性,就是小“智”。(1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2頁。從篇幅上講,孟子對大智的描述是重心,而反對小智的(3)當(dāng)是反襯前者的。句首和句尾都講“故”,由此可以斷定,“故”是此章的主題,中間講“智”的這幾句,也應(yīng)該是講“故”的。在先秦典籍中,“智”“故”常?!奥?lián)稱通義”,(19)楊簡:《慈湖先生遺書》卷14《家記八·論孟子》,《楊簡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2165頁。如《莊子》中的“去故與知”,《管子》中的“去智與故”?!爸恰迸c人的用心有關(guān),體現(xiàn)在人之作為、事情當(dāng)中,因此與“故”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3)(4)(5)和(6)對“智”的說明,完全可以轉(zhuǎn)接到對“故”的說明上來:“故”的問題在于它是“鑿”還是“順”,如果是“鑿”,那么就是所惡于人的,如果是“利”,那么就是需要提倡的大智。這樣,(2)就不可能是對“故”的消極面的描述,否則與后文對“智”的敘述不一致。因此,(2)中的“利”不能訓(xùn)為利益、利害,而應(yīng)該訓(xùn)為“順”,與后文“行其所無事”對應(yīng),指順從事物之本性。因此(1)、(2)是說:天下人所說的“性”,不過是“故”而已,但此言性之“故”要以順從事物本性為本。

      尾句(7)呼應(yīng)(1),是對(1)的進(jìn)一步發(fā)揮。它說:天雖高,星辰雖遠(yuǎn),如果“求其故”,那么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肮省本腿硕灾溉酥鳛椋颂巹t指星辰之運行。這是說:若求得星辰的運行,那么“千歲之日至”就可“坐而致”了。趙岐訓(xùn)“致”為“至”(20)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3頁。,朱子釋之為“得”,(2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2頁?!爸痢奔吹絹?,和“得”無異。雖是“求其故”,但“故”不是目的,“千歲之日至”才是目的;但“千歲之日至”不可直求,只可通過“求其故”而“坐而致”。“坐而致”指不用費力而得,自然而來。如果求星辰之運行,那么“千歲之日至”自然就得了。這是一個比喻,用來說明性與故的關(guān)系:性不可直求,只可通過“求其故”而“坐而致”;一旦“求其故”,“性”自然而然就來或顯現(xiàn)了。為什么要“求其故”呢?因為我們要在所有的“故”中拾取“以利為本”之“故”。孟子這里說出了人的一個生存論處境:性自身并不能直接對著我們顯現(xiàn),而是必須通過“故”并在“故”中自我顯現(xiàn),因此,不求“故”則無以通達(dá)“性”。

      以上分析表明,孟子此章主張即故言性、求“以利為本”之“故”以見性。這一觀點并非筆者首創(chuàng),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對這一章的注釋就持這一觀點。朱子把“性”訓(xùn)為人物之所以然之理,把“故”訓(xùn)為人物之已然之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是從“性”產(chǎn)生或發(fā)出的,因此我們通過對“故”的觀察就可知“性”。他說:“言事物之理,雖若無形而難知;然其發(fā)見之已然,則必有跡而易見。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2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2頁?!靶浴焙汀肮省笔俏窗l(fā)和已發(fā)的關(guān)系,我們只能就著人物已然之跡或“故”去了解、言說“性”。由于性和故是這樣的一種關(guān)系,所以朱子訓(xùn)“利”為順。

      這種解讀還可以找到一個重要的佐證,那就是孟子性善論的反對者荀子。他對孟子的性善論有這樣的批評:

      孟子曰:“人之學(xué)者,其性善?!痹唬菏遣蝗?。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xué)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23)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35-436頁。

      荀子批評孟子“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不區(qū)分性和偽。孟子主張通過“學(xué)”來實現(xiàn)性善、證明性善,荀子認(rèn)為這是混淆了性和偽。在荀子看來,人通過學(xué)獲得的善,不是性,而是偽。“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作為,與“故”同義。人天生的、不可改變的性是惡的,而善是人為的。這從側(cè)面說明孟子以“故”言性。

      二、即“性之”之堯舜言性

      通過對“天下之言性”章的梳理,我們得出結(jié)論:孟子主張即故言性,并樹立起“求故以致性”的原理。但這與《孟子》對性的其他論述是否一致?

      孟子論性,大致有兩條道路:一、“堯舜,性之”的道路,二、“湯武,反之”的道路。所謂“性之”,是指“性”在自身之中的純粹活動;所謂“反之”,則指性從背離自身的狀態(tài)返回自身的過程。在孟子看來,“性”并不是獨立于此兩種動態(tài)過程而存在的抽象之“理”或本質(zhì),而是需要在后天之“故”中自我展開和構(gòu)成的可能性或趨勢。我們先看孟子在“堯舜,性之”的語境下對性善的發(fā)明。

      以下是《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的文本: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献釉唬骸啊虻酪欢岩?。成規(guī)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鲀x曰:‘文王我?guī)熞?,周公豈欺我哉?’”(2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54頁。

      孟子不僅交代了“道性善”,而且交代了發(fā)明“性善”的方式:“言必稱堯舜”。這里所提到的成規(guī)、顏淵、公明儀,都以“稱堯舜”的方式表達(dá)自己的思想,因為他們通過“我”與大人、圣人或賢人的比較來表明“我與大人、圣人或賢人同”的思想,而堯舜就可以理解為寬泛意義上的大人、賢人或圣人。由此,可以窺見孟子“稱堯舜”的內(nèi)涵:圣人與我同類。

      此處的“圣人與我同類”,顯然不是說我和圣人已經(jīng)是一樣了,而是說,我完全可以成為像堯舜一樣的圣人,換言之,我天生具備成為圣人的全部稟賦和潛能。這就是孟子“性善”的真實涵義。成為圣人所需要的稟賦和潛能,就是孟子所說的“性”。圣人代表了人的最高可能,是“性”的完全體現(xiàn)。

      《告子上》有一章也以稱圣人的方式來發(fā)明“性善”。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试唬嚎谥谖兑病型姥伞V劣谛?,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2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5-336頁。

      從首句“非天之降才爾殊也”來看,此章之主旨當(dāng)是“性善”。外部環(huán)境不同,人后天的惡也各不相同,但這不是由人的本性造成的,而是由于心受到了外界污染而造成的。孟子的主要論據(jù)是“凡同類者,舉相似也”。所有人既然皆為同類,那么他們就應(yīng)是相似的,有其共通的本性,而這共通的本性就體現(xiàn)為心之“所同然者”(即“理義”),圣人當(dāng)然也不例外。但孟子為什么要獨稱“圣人與我同類”?這顯然與他所要發(fā)明的“性善”之旨有關(guān)。在一般人身上,這善性都被遮蔽了,“陷溺其心”,“性善”不明。而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沒有“陷溺其心”,其善“性”得到了充分的培養(yǎng)和實現(xiàn),因此要找“性”,就應(yīng)該到圣人這里找。

      性是人的一種共通趨勢,這種共通趨勢使得人成為人。這種共通趨勢或“性”在圣人堯舜那里得到了最充分、最明顯的體現(xiàn),于是孟子說:

      堯舜,性之也。(2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5頁。

      堯舜,性者也。(2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81頁。

      趙岐注曰:“性之,性好仁,自然也?!?28)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433頁。又云:“堯舜之體性自善者也?!?29)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472頁。這是把“性之”“性者”理解為性之“自然”“性自善”。性之“自然”“性自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率性”,即性從未離開自己在自身之中的純粹自我活動?!皥蛩础贝硎ト说纳螒B(tài)或過程,“性之”“性者”則指性在自身之中自我構(gòu)成、展開的純粹活動。孟子這里把圣人的生命形態(tài)和“性”在自身之中的純粹活動等同起來。孟子的這一思想在先儒中并非沒有先例?!吨杏埂吩疲骸白哉\明謂之性?!编嵭⒃唬骸坝芍琳\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30)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注疏卷第五十三》,《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691頁。從“至誠”到“明德”就是“性者”,是圣人的生命形態(tài)。對孟子來說,堯舜是性的充分體現(xiàn)者、實現(xiàn)者,其生命形態(tài)就是性的自我運動、自我實現(xiàn)。孟子以圣人堯舜來“道性善”。

      對孟子思想有重要影響的《中庸》把“性者”之圣人直接等同“誠者”“天之道”?!吨杏埂吩疲骸罢\者,天之道也?!\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圣人是“誠者”,是“天之道”,而不是“誠”或“天道”的體現(xiàn)者。這一思想在《孟子》中也有體現(xiàn)。《離婁上》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誠者”和“思誠者”分別對應(yīng)堯舜和湯武的“性之”“反之”,“誠者,天之道”所描述的就是圣人,就是“性之”狀態(tài)。因此,對于孟子來說,圣人就是“性”的充實,而不只是“性”的代表或體現(xiàn)。

      孟子直接以堯舜(圣人)來說性,把堯舜說成是性,在《孟子》中也能找到其他佐證。在“乃若其情”章,孟子引用《詩經(jīng)》來論證“性善”。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笨鬃釉唬骸盀榇嗽娬?,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3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5頁。

      每一事物都有其一定之“則”,這一定之“則”使得不同的事物有條不紊、相互區(qū)別開來。這“則”指法則、定理,與上面的“理義”同義。孟子這里引此詩來發(fā)明“性善”,說明這個“則”與“性”有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人有共通的定則,就像人有共通的本性一樣。那么這個定則是否就是“性”呢?應(yīng)該是的,否則人就會有兩種定則、兩種人性。

      實際上,孟子明確把圣人稱為人之“則”。孟子曰:“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離婁上》)朱子注云:“規(guī)矩盡所以為方圓之理,猶圣人盡所以為人之道?!?3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2頁。但孟子這里并非說“圣人,盡人倫之至者也”,而是直接把圣人稱為“人倫之至”。而且,與圣人對應(yīng)的并非“人之道”,而是“天之道”。趙岐注云:“至,極也。人事之善者,莫大取法于圣人,猶方圓須規(guī)矩也。”(33)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24頁。圣人是人倫之極致,是人事之則的源頭,故人事要取法于圣人,就像取法于天一樣。

      圣人是人之極則,而人之極則是性的充分展開,因此可以說,圣人就是性之完備顯現(xiàn)??梢姡献右浴胺Q堯舜”的方式發(fā)明“性善”,其宗旨是以堯舜為性、以圣人言性。圣人是顯現(xiàn)于經(jīng)驗世界的,因此是“故”,而且是“以利為本”之“故”。孟子以圣人言性、以圣人為性,其實就是“即故言性”或“不離故以為性”。這表明,“性”并非獨立于“故”的抽象本質(zhì),而是一種不斷地構(gòu)成著自身的趨勢與過程。它可以順著自身在自身之中構(gòu)成自身,這樣產(chǎn)生的就是圣人之“故”;它也可以背離自身,構(gòu)成這樣產(chǎn)生的就是違背本性的“故”。我們顯然應(yīng)該在前者中了解、拾取“性”。在那里,“性”和“故”不是對立、分離的,而是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了:它們之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guān)系。

      三、即“反之”之湯武言性

      堯舜這樣的圣人處于“性之”的狀態(tài),但作為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卻必須通過“反之”的工夫才能達(dá)到這樣的狀態(tài),而這同樣離不開“性”的活動。

      湯武,身之也。(3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5頁。

      湯武,反之也。(3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81頁。

      對孟子來說,湯武是“身之”和“反之”的典范。朱子注曰:“湯武修身體道,以復(fù)其性?!?3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5頁。又曰:“反之者,修為以復(fù)其性,而至于圣人也?!?3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81頁。朱子訓(xùn)“身之”“反之”為“復(fù)性”,大體是不錯的?!皬?fù)性”即反性,通過“反之”的工夫“至于圣人”,回到“性之”的狀態(tài)。如果“性之”是“生而知之”,那么“反之”就是“學(xué)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但“及其知之,一也”,同樣達(dá)到了“知之”或“性之”的狀態(tài)。正如《中庸》所說,無論是“自誠明”,還是“自明誠”,其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離婁上》又云:“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逼渲械摹胺瓷怼薄罢\身”和“誠其身”與《盡心上》中“反身而誠”是同一個意思,指返回“性之”或“誠”的過程 。因此,所謂“身之”“反之”,就是從出離或背離性的狀態(tài)回到“性之”的過程。對于已然背離了性的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能不能實現(xiàn)“性善”,或者達(dá)到“性之”的圣人狀態(tài),就取決于能不能像湯武一樣“反之”“身之”。

      既然需要通過“反”或“復(fù)”的工夫回到“性”,那么“性”是否如朱子所說的“理”那樣,是現(xiàn)成的、不依賴后天之“故”呢?顯然不是?!睹献印穼Α靶浴钡恼撌?,基本上都是就著“反之”工夫來講的,也就是說,“性”的內(nèi)容都是通過“反之”工夫而得到確定的。那“反之”的工夫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確立性善,或者確定仁義禮智為性。如何確立性善呢?答案是“思”“求”,惟此才能讓“性”真正為我所有而不失。然后才有“擴(kuò)而充之”的第二步工夫。

      先看《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章對性善的直接證明: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3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4-335頁。

      在這最為要緊的對“性善”的論證中,孟子也沒有對性做一個定義式的、直白式的論斷。孟子通過我“固有”之“四心”或者“仁義禮智”來證明性善。學(xué)者們往往據(jù)此“固有”而把孟子之性或“四心”、仁義禮智看作是人現(xiàn)成的內(nèi)在本質(zhì)。(39)參見牟宗三:《圓善論》,第6、21頁;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122-123頁。這其實是對孟子性善論的一個誤解。雖說四心或仁義禮智為我所“固有”,但此“固有”非說“四心”或仁義禮智是現(xiàn)成的,獨立于人之后天作為,否則孟子就不會接著說“弗思耳矣”和“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案ニ级印笔钦f,一旦“弗思”,我“固有”之“四心”或仁義禮智就失而不有。“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則把這層意思講得更清楚了。我求我“固有”之“四心”或仁義禮智,就得而有之;不求,則失而不有,所以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這不是針對禽獸或動物而言的,而是針對“弗思”或“舍”的人而言的。人因為不思不求,所以失去了人所固有之“四端”,于是就處于“非人”或禽獸的狀態(tài)。但這不是說本心讓我給絕對地失去、丟失了,而是說本心處于被遮蔽、被放逐的狀態(tài),就好像沒有了一樣,但只要我去思、去求,那么我總是可以恢復(fù)或找回本心的。只要我去找、去求,它總是在的,這就是“固有”的內(nèi)涵。總之,“四心”或仁義禮智雖為我“固有”,但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需要借助我之思而有,憑借我之求而得?!八肌焙汀扒蟆本褪恰胺粗钡牡谝徊?。

      可我為什么要以“仁義禮智”為性呢?我為什么不像告子一樣以“食色”為性呢?孟子的回答是:君子以“仁義禮智”為性,小人才以“食色”為性。以何者為性造成了君子與小人、人與禽獸的差別。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4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77-378頁。

      君子不以“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為性,而以“仁之于父子也……圣人之于天道也”為性。這應(yīng)當(dāng)是針對告子“食色,性也”而發(fā)的。在孟子看來,人并非不能以食色為性,只是說,君子不以食色為性,以食色為性的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與此相應(yīng),《孟子·盡心上》中還有“君子所性”的表達(dá)。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4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2頁。

      注釋者們對“君子所性”之義少有解釋。朱子云:“這‘所性’字說得虛,如‘堯舜性之’之‘性’字?!?42)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443頁。這種解釋似有不妥,“性之”是性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堯舜性之”是說:堯舜的生命形態(tài)是“性之”,“堯舜”并非“性之”的主語,因為性的自我實現(xiàn)是沒有主語的?!八浴痹谶@里顯然表示一種動作,而且以“君子”為主語,如果把“所性”理解為性的自我運動,那么“君子所性”的表達(dá)就有問題。而且,“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所描述的也不是性的自我運動。從文字上講,“所性”與“性之”的結(jié)構(gòu)不同,倒是與前文的“所樂”的結(jié)構(gòu)相同,“所樂”即“所以為樂的”。(4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2頁。“所性”也應(yīng)按照“所樂”的結(jié)構(gòu)來理解,當(dāng)指“所以為性的”。牟宗三先生就把它理解為“所以之以為吾人之性者”,(44)牟宗三:《圓善論》,第120頁。與上引文中的“君子不謂命”同義。因此,“雖大行不加焉……分定故也”“仁義禮智根于心……四體不言而喻”,并非對某種客觀之性的描述,而是對君子所以之為性的描述。

      性善或仁義禮智之性因我之求或“所性”或“謂性”而確立起來,然后才有“擴(kuò)而充之”的第二步工夫。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9頁。

      一旦確立起我之“四端”來,我自然地就知道去“擴(kuò)而充之”?!皵U(kuò)而充之”并非就性而言,而是就“四端”之心而言的。只有擴(kuò)充四端,本心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生長,“性”也因此才能得到充分的養(yǎng)育。性得到養(yǎng)育的過程其實也就“反之”的過程。

      如果我沒有把本心確立起來,因而不做充實本心的工夫,那么我就淪為庶民或禽獸了,我的性就像沒有了一樣。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4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98頁。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4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3頁。

      “異于禽獸者”之“幾?!本褪侨酥疄槿说臇|西,可以理解為“性”?!叭ブ敝敢虿凰疾磺蠖チ怂?,“存之”則指因思、求而有之。一個人如果“去之”,那么就是庶人;如果“存之”,那么就是君子。君子、庶人之別就在于其存心?!按嫘摹奔础梆B(yǎng)性”,“養(yǎng)性”即使性成長而不讓它失去。去而不存“幾希”之庶人就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人,而是禽獸。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4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7頁。

      讓“性”受到太多的傷害,“失其養(yǎng)”,總是得不到恢復(fù),那么人就“違禽獸不遠(yuǎn)”了。從“人見其禽獸也”的表述來看,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是禽獸和非人的狀態(tài),是一種“失去”了性的狀態(tài)。

      可見,如果不通過“反之”的工夫回復(fù)到“性”,那么“性”就跟沒有一樣。也就是說,“性”總是在“反之”的過程中體現(xiàn),拋開了“反之”的工夫,就無“性”可言。“反之”是后天之人為,是“故”。在這個意義上,“性”是依賴“故”的,或者說,“性”和“故”處于一種相互依賴的共生結(jié)構(gòu)當(dāng)中。

      無論是圣人的“性之”,還是湯武或一般人的“反之”,都是在時間中展開之人為或“故”。但這“故”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利為本”的,是“性”的自我構(gòu)成活動。從“天下之言性”章來看,孟子與其他言性者的區(qū)別不在于其即故言性,而在于其用來言性之“故”是“以利為本”的,以“行其所無事”為內(nèi)容。這表明,《孟子》對性的論述與“天下之言性”章的內(nèi)容,是相互印證的。

      四、何以必須“即故言性”

      “性”在《左傳》中已經(jīng)開始頻繁出現(xiàn),比如《昭公十九年》:“吾聞?chuàng)崦裾?,?jié)用于內(nèi),而樹德于外,民樂其性,而無寇仇?!薄墩压四辍罚骸敖駥m室崇侈,民力凋盡,怨讟并作,莫保其性?!钡靶浴倍酁樯囊馑?。孔子云:“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論語·陽貨》)這“性”也是“生”的意思,與“習(xí)”相對。除了這一句,孔子對性似無直接論述,故子貢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之感嘆??鬃拥牡茏铀坪跻呀?jīng)開始談性,到了子思的《中庸》和子思學(xué)派的《性自命出》,性的問題就成了焦點。

      《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敝熳影选跋才分窗l(fā)”解釋為性,(4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8頁。這是很有見地的。這個作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性”是什么呢?它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情的未發(fā)、待發(fā)態(tài)??追f達(dá)在疏解“天命之謂性”時專門解釋了性與情的關(guān)系,

      賀瑒云:“性之與情,猶波之與水,靜時是水,動則是波;靜時是性,動則是情。”……故《禮運》云:……情之所用非性,亦因性而有情,則性者靜,情者動。故《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故《詩·序》云“情動于中”是也。(50)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注疏卷第五十三》,第1662頁。

      按照孔穎達(dá)的這一解釋,性是情之靜態(tài),性之動或發(fā)便是情,情是因性而發(fā)的。作為情的靜態(tài)的“性”可以說是情的未發(fā)、待發(fā)態(tài)。趙岐在注解“乃若其情”時也說“性與情相為表里”,(5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54頁。與上引文中的“情動于中”是一致的,“里”和“中”指的是性,“表”和“外”則指情。作為情的未發(fā)、待發(fā)態(tài)的“性”也可說是情的本來狀態(tài)、原情或本情?!缎宰悦觥肥渍乱嘣疲骸靶宰悦?,命自天降……喜怒哀悲之氣,性也?!边@和《中庸》的開篇是一致的:性是天所命的,而這個性就是“喜怒哀悲之氣”,與《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對應(yīng)?!跋才П畾狻敝溉松砩鲜谷恕跋才П敝皻狻?,也當(dāng)指情的一種未發(fā)、待發(fā)態(tài),也可以說是原情或本情。孔子之后的這兩部儒家典籍,把孔子所說的生或性具體化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喜怒哀悲之氣”,仍然屬于古代即生言性的傳統(tǒng)。

      那孟子為什么不沿襲《中庸》《性自命出》以情之未發(fā)、待發(fā)態(tài)或原情言性的做法,卻要開辟一條即故言性的道路?這是因為,到孟子時,這條道路已經(jīng)行不通了。當(dāng)時有一很有影響力的學(xué)派也談性,而且也以人天生之情言性,但把情給肉欲化、狹隘化了,這就是楊朱學(xué)派。孟子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滕文公下》)可見當(dāng)時楊朱學(xué)派的影響。關(guān)于其學(xué)說,孟子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滕文公下》)這是一種以自我利益為上的主張。又云:“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盡心上》)從“一毛”可以看出,楊朱講的“我”是形體、肉身之我,因此這“一毛”就是從我的肉身上來的?!痘茨献印镎撚?xùn)》記載:“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52)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940頁。張祥龍先生解釋說:“這里的‘全性’之‘性’可以讀作‘生’,也就是天生給予我們的東西,就是后邊講的‘形’和‘身’,高誘就直接把它訓(xùn)為‘身形’?!?53)張祥龍:《先秦儒家哲學(xué)九講:從〈春秋〉到荀子》,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206頁。楊朱學(xué)派把人的肉體、身體天生所具有的情欲當(dāng)作性。

      在《孟子》中,楊朱這種人性學(xué)說的代言人是告子。告子曰:“生之謂性?!庇衷唬骸笆成?,性也。”(《告子上》)告子明確把人天生的食色之欲當(dāng)作性。人的生存和繁衍生息,都離不開食色。《樂記》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種身體的欲望和需求對于人似乎是最自然、最合理的。以此大欲為性,對于一般人來說是最具有說服力、真理性,因此能“盈天下”。但在孟子看來,這也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為它最能以假亂真,迷惑人。這種身體欲望太現(xiàn)成、太狹隘,不能突破一己之身,不能讓人上升到超越感官情欲之崇高的精神層面。以之為人性,會瓦解道德、政治、社會的基礎(chǔ),“充塞仁義”,所以孟子要距楊朱、告子。

      由于楊朱學(xué)派及其代言人告子的緣故,“生”成了生理欲望的代名詞,即生言性變成了以狹隘的食色之欲為性,因此孟子要言距楊朱,反對告子,批判即生言性、“生之謂性”。于是就有了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的驚人言論。這表達(dá)了孟子對于即生言性的反對態(tài)度,同時也說出了這樣一個生存論事實:人總是處在某種故習(xí)狀態(tài)之下,而不存在完全脫離了故習(xí)的純粹自然的、天生的狀態(tài)。換言之,“故”不可還原,“性”不可直達(dá)。即使是剛生下來的嬰兒,也已經(jīng)打上了人類文明的烙印,不然怎么會不一樣呢?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不再是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天生的,而是沾染了某種故習(xí)。人試圖以去故、還原的方式來尋找性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去故”本身就是一種“故”。孟子沒有像告子那樣把“性”和“故”對立起來,而是通過“故”和“性”的對舉突出“性”的非完成化特征:“性”是非現(xiàn)成的,所以需要在“故”中自我展開、實現(xiàn);沒有獨立于“故”的“性”,“性”待“故”而后得以成立。

      孟子并非第一個“即故言性”。從《孟子·告子上》的記載來看,即“故”言“性”在當(dāng)時也頗流行。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被蛟唬骸坝行陨疲行圆簧?;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5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4頁。

      這是公都子所列舉的當(dāng)時流行的三種人性論中的其中兩種。第一種主張“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并分別以后天之“好善”“好暴”為據(jù):民可能“好善”,也可能“好暴”,故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第二種主張“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善與不善是天定的,非后天所能改變。但其判斷性善、性惡的根據(jù)是后天人之道德修養(yǎng):象有堯這樣的圣君卻道德敗壞,所以是性惡;舜有瞽瞍這樣的父親卻成了一個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圣人,所以是天生的性善之人。這兩種人性論和孟子性善論非常相似,都以后天之善惡言性。孟子以“可以為善”論證性善,與第一種人性論相近;以“稱堯舜”的方式“道性善”,與第二種人性論相近。但兩者又根本不同:孟子主張性一,而這兩“或曰”之性論都不主張性一,而主張性二。第一種人性論主張性可變,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其善不善完全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第二種人性論主張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善的和不善的。

      這兩種人性論雖然沒有告子人性論的危害大,但也足以害道、亂道,因為它們主張道二、性二。孟子曾批評夷子“二本”:“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滕文公上》)道一、一本,天下才不亂,才“有物有則”,有條不紊。道二、二本,天下必大亂。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二本論呢?這是因為人們沒有從“以利為本”的故中拾取性或本。

      結(jié) 語

      從《孟子》所載告、孟之辯來看,性與故、生與為(偽)之間的張力問題當(dāng)是那個時代思想家所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是儒家的核心學(xué)說仁、義、禮、智等等的合法性根據(jù)問題。告子把性與故、生與為(偽)截然對立起來,把食色當(dāng)作性,把仁義當(dāng)作“為”(偽),使得仁義與性對立起來,這顯然與儒家天-命-性-道的大傳統(tǒng)不合。

      孟子對告子的駁斥,不僅僅是以仁義禮智之性代替食色之性,而是從根本上否定告子把“性”與“故”、“為”對立起來的做法。孟子把“性”和“故”對舉,“即故言性”,避免了性的抽象化與對象化,呼應(yīng)孔子不言或罕言性的取向。對于孔、孟來說,性不是可以通過“故”的解除而把捉、執(zhí)著的對象。宋儒把孟子之性給理學(xué)化,把它看作是與形下之氣截然對立、分離的理,其實是把它給對象化、抽象化了,這就使得性的構(gòu)成性、活潑性、過程性等特征反而被遮蔽了。

      在這個脈絡(luò)來看,孟子“即故言性”,突出性的非現(xiàn)成和自我構(gòu)成的特征,成功地拒斥了楊朱、告子現(xiàn)成化的人性論,同時化解了孟子同時代“或人”之人性論對儒家“道一”“一本”論的威脅。就此而言,孟子的性善論在儒家人性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猜你喜歡
      告子性善堯舜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dāng)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堯舜禪讓(上)
      堯舜禪讓 (下 )
      國慶七十周年有寄
      參花(下)(2019年8期)2019-09-11 06:58:59
      題柿子樹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堯舜牡丹經(jīng)銷商借雞生蛋
      從善的內(nèi)涵論孟子性善
      濉溪县| 上栗县| 安达市| 长泰县| 邓州市| 襄汾县| 潼南县| 阿拉尔市| 盐津县| 修水县| 蒲江县| 河源市| 赞皇县| 广灵县| 南华县| 化州市| 滁州市| 长武县| 阳谷县| 谢通门县| 汪清县| 西平县| 五家渠市| 吴江市| 巩义市| 修水县| 洪湖市| 内丘县| 建湖县| 鹿邑县| 高雄县| 新营市| 都匀市| 女性| 永嘉县| 镇康县| 中阳县| 油尖旺区| 罗源县| 天镇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