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萌萌 黃佳蕓 桑杲(.杭州市兒童醫(yī)院中醫(yī)科 杭州 30006;.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杭州 30053)
泄瀉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消化道疾?。?],與小兒生理特點、喂養(yǎng)、感染、免疫及藥物等多種因素有關。治療時多以合理喂養(yǎng)、預防和糾正脫水、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及腸黏膜保護劑、合理使用抗生素為主。小兒喂服藥物困難,且內服藥物容易導致胃腸負擔加重,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使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桑杲教授是第四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臨證長于治療小兒脾胃疾病,自擬止瀉散穴位貼敷聯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泄瀉取得較好療效,現將其經驗分享如下。
桑師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未有不源于濕者也”,多因乳食積滯,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脾胃薄弱,外感濕邪,下注大腸;脾陽不足,無力運化,寒濕內生;久病及腎,脾腎陽虛,失于溫煦所致。其認為本病臨床上以風寒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多見,在李中梓泄瀉九法基礎上,提出以“和”脾化滯為治療原則,“和”脾有醒脾、運脾、健脾、補脾、溫脾之法,化滯包括消食積、祛濕濁、散外邪,故桑師提出分期治療小兒泄瀉[2]:泄瀉初期,化結為先,治以醒脾化結、祛濕消積;泄瀉遷延,需標本兼治,治以運脾健胃、清化濕熱;泄瀉日久,以和脾為要,治以溫補脾陽、澀腸止瀉。在本病的不同時期,病機總以脾運失常為本,兼有濕、食阻滯中焦。在臨床工作中小兒喂服藥物困難及多數家長擔心內服藥物的副作用,故桑師據其臨床經驗,自擬止瀉散穴位貼敷聯合小兒推拿治療本病。
穴位貼敷療法是將中藥制成不同的劑型,貼敷于穴位或患部,通過腧穴、經絡及藥物的作用,來治療或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書中載:“蚖……以薊印其中顛”。《理瀹駢文》提出“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及“切于皮膚,徹于肉理,攝于吸氣,融于津液”。藥物透皮吸收,歸經作用于臟腑,且因為皮膚的貯存作用,使藥效持久[3]。穴位貼敷是通過刺激腧穴,激發(fā)經氣,通過經絡系統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同時藥物透皮吸收,氣載藥行,直達病所,來共同調整人體臟腑功能。
止瀉散由公丁香、肉桂、吳茱萸、白胡椒、焦神曲、焦山楂、炒麥芽七味藥物組成。公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吳茱萸散寒止痛、溫脾燥濕,肉桂散寒止痛、溫補脾陽、溫通經脈,白胡椒溫中散寒止痛、消積化飲,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吳茱萸、肉桂、公丁香、白胡椒還有明顯抑菌及透皮、促透作用[4-8]。四藥“和”脾為用,有溫脾、補脾之意,兼以散寒燥濕。焦神曲、焦山楂、炒麥芽健脾消食,分消面食、肉食、谷食。諸藥合用,共奏溫脾散寒化濕、健脾消食之效。
小兒推拿是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特定手法作用于人體特殊部位,調整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小兒“臟腑嬌嫩、穴位敏感”,通過對穴位施以補瀉的手法操作,調和營衛(wèi),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小兒推拿手法操作簡單,解決了患兒服藥不配合的問題,減少了患兒的痛苦及家長的心理負擔,避免了藥物內服對脾胃的損傷,且安全有效。
止瀉散貼敷于神闕、中脘、足三里、脾俞、腎俞、大腸俞治療泄瀉。任脈為“陰脈之?!?,上連心臟,中經脾胃,下通肝腎,神闕為任脈之經穴,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運脾和胃、理腸止瀉之功效;中脘為腑會,作為中焦樞紐,可恢復氣機升降,亦為胃之募穴,可運脾和胃、行氣化滯;背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脾俞補脾健脾、運脾化濕,腎俞補腎益氣、通陽利水,大腸俞調和腸胃、利濕化濁;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補脾健胃、疏風化濕。
小兒推拿采用補脾經、補大腸經的手法。通過手法刺激脾經、大腸經,調節(jié)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健脾和胃止瀉,發(fā)揮“和”脾之功。具體方法如下。
脾經穴位于拇指螺紋面,旋推為補脾經,頻率為每分鐘200 次。取雙側穴,先推左手再推右手,單側推拿200 次,雙側共推拿400 次。
大腸經穴位于食指橈側緣,從指尖推至虎口為補大腸經,頻率為每分鐘200 次。取雙側穴,先推左手再推右手,單側推拿200 次,雙側共推拿400 次。
患者孫某,男,5 歲。主訴:腹瀉1 天?;純鹤蛉帐軟龊蟪霈F大便次數增多,解稀便4 次,黃色糊狀,未見粘液膿血,時有腹痛,納差,小便可。臍周輕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活躍。舌淡,苔薄白,脈滑。血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中醫(yī)證屬寒濕困脾,治以溫脾散寒、化濕止瀉,予止瀉散貼敷神闕、中脘、足三里、脾俞、大腸俞,囑其每日貼敷4~6 h。門診予補脾經手法操作,每日1 次,共3次。1 周后復診,諸癥緩解,胃納轉佳。
按:患兒形氣未充,不慎外感,寒濕侵襲,困遏脾陽,運化失司,精微輸布失常,合而下泄,大便稀薄;寒凝經脈,阻滯氣血,可見腹痛;寒濕困脾,則脾運失健,胃納不佳。臨床治以“和”脾化滯、溫脾散寒、化濕止瀉,予止瀉散貼敷溫補脾陽,化寒濕積滯,健脾消食,防脾虛失運而生食積;小兒推拿采用補脾經手法,健運脾胃。二者合用可溫脾散寒化濕,寒濕既祛,脾運得健,泄瀉即愈。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于小兒尤為重要,然小兒不知饑飽,飲食偏嗜,或因家長喂養(yǎng)不當,常有脾胃不足;小兒腎常不足,賴脾胃充養(yǎng)先天之本,以資生長發(fā)育;小兒肺常不足,易外邪侵襲而發(fā)病。既往小兒疾病之治每以口服為多,內服藥物多有礙脾胃運化或損傷脾胃之弊,脾胃受損,則無以化生氣血,不能驅邪外出,則病程遷延,化源不足,日久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泄瀉為病,病位在腸,其本在脾,其標在滯,每多虛實夾雜,故治以“和”脾化滯。在健運脾胃的同時,化食積、清濕濁、袪外邪,恢復脾胃功能。萬全云:“小兒腸胃嬌弱, 不得已而用藥,中病即止,不可過也”,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腸胃嬌弱,避免脾胃受損不得已而用藥[9],桑師治以止瀉散穴位貼敷聯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泄瀉,既可溫脾補脾、散寒化濕、消食化滯、健運脾胃,又可減少藥物內服對脾胃的損傷,操作簡單,對因外感風寒濕邪、內傷飲食及脾胃虛弱、脾腎兩虛所致泄瀉療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