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出臺,旨在讓教育回歸校園主陣地,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而又健康成長。“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全面育人?筆者認為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倡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其有效途徑是通過基礎化、項目化、個性化三個維度推進“五育融合”,其持久動力是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建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
關鍵詞:雙減;全面育人;五育并舉;基礎化;項目化;個性化;三全育人
一、本于思: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倡導“五育并舉”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作為中學教師,我們常常思考:中考壓力下,該如何全面育人?在“雙減”的驅動下,學校又該如何發(fā)揮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實現(xiàn)“五育并舉”?
首先,“五育”價值歸一,同向而行。全面育人與中考升學并不矛盾,而是一個相輔相成、共進共美的有機整體。德行的內化、智識的習得、體魄的鍛煉、審美的化成、勞動的鑄就雖內涵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標一致,統(tǒng)一服務于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
其次,學校發(fā)揮育人的主陣地作用,要引領貫通,實現(xiàn)“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并不是“五育”的簡單拼湊和疊加,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我們要在“一育”中發(fā)現(xiàn)“五育”,融合“五育”,落實“五育”;在“五育”中認識“一育”,把握“一育”,實現(xiàn)“一育”。
因此,筆者認為全面育人的核心是倡導“五育并舉”,新時代中學要著力構建“五育融合”的新型育人體系,以提升學校全面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二、踐于行: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徑是推進“五育融合”
探索之道,即踐于行?;谝陨纤伎迹覀兛梢詮幕A化、項目化、個性化三個維度推進“五育融合”。
(一)基礎化推進“五育融合”
在傳統(tǒng)育人觀下,教科書成了學生學習的全部世界,造成了學習空間的封閉,知識結構的單一?;A化推進,就是立足國家基礎課程,通過四個突破,打破空間屏障,從而有效促進五育融合。
首先,要突破教材的邊界:教材內容是有限的。教學應不拘泥于教材,要敢于打破邊界,拓展延伸,與教材內容進行勾連整合,促進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其次,要突破學科的邊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做到與其他學科的適度串聯(lián),進行多學科知識、能力、情感的聯(lián)系。新課標也淡化了學科,因為它更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
再次,要突破學校的邊界:一所學校的資源往往是有限的。我們要積極推進學校間優(yōu)質資源的共生共享共創(chuàng)。也可以通過論壇、教研活動等形式增進校際交流,促進教育教學。同時通過組建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共同體進行互聯(lián)互動,碰撞思想火花,共享育人智慧。
(二)項目化推進“五育融合”
當前,關于五育融合的實踐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筆者認為項目化推進是一條重要途徑。
以“走三村”項目為例。之所以有這一設想,緣于文聯(lián)對蘇青文學的研究,那時才知道上世紀40年代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蘇青的故居就在學校附近的馮家村,同時還了解到學校附近的星光村,是臺灣文化始祖沈光文的故里,還有沈明臣、沈一貫等文化名人也都出自該村,高則誠的《琵琶記》也在這村內寫成。
其實,家鄉(xiāng)還有很多名村,有被稱為“進士第一村”的走馬塘村、“生態(tài)第一村”滕頭村等。
“走三村”,目的是讓學生走進家鄉(xiāng)的三個名村,目睹美麗的風物風貌、感受淳樸的風俗風情、追溯豐厚的歷史文化、了解杰出的鄉(xiāng)賢名人、欣賞精美的建筑藝術、探究獨特的水利布局,由此引發(fā)家國情懷,然后把它記下來、畫下來、寫下來,甚至表演出來,看似一個項目,但里面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情感、實踐等等,五育盡在其中。
在“走三村”的啟發(fā)下,想到了以“三”為系列的項目:到三館、過三橋、觀三亭、拜三賢、訪三杰、聽三講、讀三文等。這一類歸為人文項目。第二類,是自然項目:跋三山、涉三水、尋三園、賞三花、鑒三木、品三果、嘗三味、挖三石等。第三類,是體驗項目:進三企、頂三崗、過三節(jié)、敬三老、學三技、習三業(yè)、比三賽、做三菜等。第四類,是任務化勞動項目:播三種、養(yǎng)三藤、種三菜、栽三花、植三果、培三實、養(yǎng)三魚、育三蟲等,每學期設置一項任務,隨著任務難度逐漸增加,獲得感、享受感也會越來越強。
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項目化打通了五育并舉各要素之間的界限,在實踐中實現(xiàn)萬物的融合貫通。學生將實踐過程、感悟、反思、成果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結集成冊,外顯的是一本成長的紀念冊,內化的卻是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個性化推進“五育融合”
1.開發(fā)可選擇的課程門類:開發(fā)個性化課程,遵循“課程由學生說了算”,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整合歸類,開發(fā)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可供自由選擇的課程。
2.建設可選擇的活動社團:社團是學生展示才能的大舞臺,建設文化、體育、藝術、科技、非遺等活動社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促進個性化的綜合評價:通過一人一案、一人一冊、一人一標、一人一評,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品質和才能。只有評價主體、內容、形式的多元化,才能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通過基礎化、項目化、個性化,三方面層層推進“五育融合”。但要關注價值融合,從人的發(fā)展這一教育原點出發(fā),不斷進行反思與改進。我們相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三、優(yōu)于新:全面育人的持久動力是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
育人之道,應優(yōu)于新。中央提出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雙減下,學校更要充分發(fā)揮“全員”育人力量,探索“全程”育人渠道,拓展“全方位”育人空間,創(chuàng)新“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
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要實現(xiàn)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全員行動。
家庭,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力量,家長從校外參與到走進校園,家?;?,形成合力。
社會,統(tǒng)籌利用好社會資源,為強化實踐育人提供支持。通過“請進來”或“走出去”,實現(xiàn)校社聯(lián)動。
參考文獻:
[1]楊培明.重新認識和思考“五育”并舉[J].人民教育,2020(19):52.
[2]馮建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理據(jù)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3):5-14.
[3]張瑋逸,劉徽.項目化學習中驅動性問題設計的三種導向[J].上海教育,2020,(26).
作者簡介:崔建爾,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田莘耕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