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釋義考辨

      2022-11-30 13:19:54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酒令馬戲杜詩

      陳 遲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樂游園歌》為杜甫參加春日筵宴所作,仇兆鰲將其編次于天寶十載(751)。全詩呈現(xiàn)了當日曲江樂游原上眾人狂歡游宴的景象,詩中眾人之樂與詩人之悲交錯對照,構(gòu)成詩歌文本的藝術(shù)張力。全詩如下:

      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長生木瓢示真率,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閶闔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幙排銀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緣云清切歌聲上。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數(shù)莖白發(fā)那拋得,百罰深杯辭不辭。圣朝亦知賤士丑,一物但荷皇天慈。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1]101-103

      “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句,歷代注家注釋存在爭議。一方面,從蔡夢弼開始的大批注家認為,“鞍馬”句的行為主體指杜甫與長史諸人,清人張溍則提出應(yīng)指玄宗。今人著作除陳貽焮《杜甫評傳》支持張溍說法外,其余專家學者多從舊說。另一方面,“調(diào)鞍馬”的解釋形成三類說法:一是以仇兆鰲等為代表的“縱馬游覽”說;二是施鴻保主張的“行鞍馬酒令”說;三是謝思煒提出的“鞍馬表演”說。今人著述大多認同“縱馬游覽”說,主要有蕭滌非《杜甫詩選注》,李壽松、李翼云《全杜詩新釋》,吳逢箴《杜甫歌行選注》,歐麗娟《唐詩選注》等。蕭滌非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支持“行鞍馬酒令”說,尚未見從者,謝思煒《杜甫集校注》辨此說為非,進而提出“鞍馬表演”說,亦未見從者。“縱馬游覽”“行鞍馬酒令”兩說,古今注家已辯證為非,但還可以根據(jù)其他材料稍作補充。謝思煒論證“鞍馬表演”說的證據(jù)稍顯不足,現(xiàn)以杜詩用例為內(nèi)證,《樂游園歌》背景材料為外證,再對這一觀點進行相關(guān)辨析。此外,關(guān)于“鞍馬表演”的具體內(nèi)涵尚未有確論,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討?!鞍榜R”句釋義必然與唐代馬文化有關(guān),以下將參考學界對于唐代馬文化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①,結(jié)合唐代馴馬、馬戲、舞馬文化,探討“鞍馬表演”的實際內(nèi)涵,力圖還原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所描寫的真實場景。

      一、“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句注釋平議

      歷代注家對“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②句的理解存在兩大分歧:一是對“鞍馬”句的行為主體究竟是杜甫還是玄宗持不同意見;二是對“調(diào)鞍馬”的具體含義存在不同解釋,現(xiàn)一一辨析。

      關(guān)于“鞍馬”句的行為主體,蔡夢弼曰:“時甫與楊長史更調(diào)鞍馬,挈榼持壺,迤邐醉游芙蓉夾城,歷觀古跡,故言及此也?!盵2]此后注家多沿襲蔡說,認為《樂游園歌》前六句的行動主體為杜甫與長史等人,從“青春”句至“緣云”句的主體為玄宗。各注家大抵從芙蓉園為皇家禁苑立論,分割杜甫等人游宴與玄宗游幸兩事。如,盧元昌曰:“公子華筵遂設(shè)原上,下臨秦川,其平如掌,乃酌酒之具,不過長生木瓢,何真率也。未幾鞍馬更調(diào),窮極歡賞,顧此園,地近曲江,即朝廷芙蓉園所在。”[3]吳見思曰:“然公子正欲自豪,下偏敘樂游園中,當年盛事,將公子抹倒?!盵4]眾人游宴之余,環(huán)顧芙蓉園,自然聯(lián)想出后文玄宗游幸之事。杜甫敘寫筵宴飲酒調(diào)馬之事,后將筆鋒轉(zhuǎn)至芙蓉園,明顯指向玄宗。且“青春”下六句,屬玄宗游幸的具體描寫,正如浦起龍所言:“‘青春’六句,一氣讀?!盵5]應(yīng)將“青春”六句作為詩歌呈現(xiàn)玄宗游幸的整體片段加以看待,而“長生”“鞍馬”兩句并未出現(xiàn)帶有皇家意味的意象,沒有明確點出玄宗游幸,理應(yīng)承接前文文意,理解為長史筵宴上的場景。

      對此觀點,清人張溍首次提出異議,“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后注:“此指明皇游幸,妙在渾含?!盵6]陳貽焮《杜甫評傳》支持張說,認為從“長生”句到“緣云”句都是杜甫對玄宗游幸曲江的想象[7]。按照張溍的說法,從“長生”二句文本自身出發(fā),將其理解為玄宗游幸,能夠成立,但結(jié)合詩歌語境分析,尚須斟酌?!伴L生”二句緊連“青春”二句,據(jù)《長安志》記載,唐玄宗當日前往芙蓉園的路線為:“(開元)二十年,筑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宮,夾東羅城復(fù)道,經(jīng)通化門觀,以達此宮(興慶宮)。次經(jīng)春明、延喜門,至曲江芙蓉園,而外人不之知也。”[8]“青春”二句顯然呈現(xiàn)的正是玄宗沿夾城入芙蓉園游賞的情狀?!扒啻骸毕铝?,根據(jù)敘事的先后邏輯順序,首先敘寫玄宗沿夾城入芙蓉園之情景,隨后將畫面連及諸貴族隨從游賞曲江,展現(xiàn)沿途車馬填塞之景,再及園內(nèi)歌舞升平景況,六句順連直下方可符合此處敘事的邏輯順序。如若“長生”二句指玄宗,為何前文已寫玄宗游幸場景,后文仍要倒敘玄宗出游以及芙蓉園內(nèi)歌舞喧天的場面?如此結(jié)構(gòu)無法契合詩歌文本的敘事邏輯,雖曰渾含,恐怕打亂了詩歌整體的敘事安排。因此,“長生”“鞍馬”二句的行為主體,仍從舊說認為是杜甫與長史及其賓從較為妥當。

      對于“調(diào)鞍馬”的釋義,歷代注家也存在分歧。宋元注本或無明確對“調(diào)鞍馬”作出解釋,或語焉不詳,含混帶過。對“調(diào)鞍馬”的具體內(nèi)涵作出明確注解,自明清兩代注家始。主流觀點是以仇兆鰲等為代表的“縱馬游覽”說。仇兆鰲曰:“酌瓢之后,調(diào)馬而行,得以盡覽諸勝?!盵1]102持此說的注家大致認為,“調(diào)鞍馬”應(yīng)解釋為縱馬游覽,此處詩意為眾人騎馬狂歡、盡覽勝景,遠眺得以望見芙蓉園,進而引出后文玄宗車駕游幸芙蓉園之事。對此清人施鴻保早有辯駁:“今按既方酌酒,不應(yīng)即說調(diào)馬,下又仍說飲酒;且園即寬廣,似亦非可調(diào)馬而行。注甚牽強?!盵9]9從《樂游園歌》文本的整體結(jié)構(gòu)來看,前說“秦川對酒”“長生木瓢”當是描寫宴會飲酒,中間如果插入離席上馬,后文又說飲酒確有不妥。酒可以看成貫穿《樂游園歌》的一條線索,詩歌前半部分由宴飲引出,是歡樂的景象,后文詩人的情感由樂轉(zhuǎn)悲、未醉先悲也與酒相關(guān),其間如若插入縱馬游覽的活動,眾人須離開酒席,那么借酒串聯(lián)起來的詩歌意脈必然中斷,因此這種插入不甚妥當。再者,樂游原上是否能夠縱馬狂奔也成問題。《樂游園歌》云“公子華筵勢最高”[1]101,說明杜甫諸人游玩當日,有眾多游人聚集樂游原上舉辦宴會,長史的筵席和他人比較,位居最高處。《雍錄》載唐代樂游原風俗:“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袚褉,帟幕云布,車馬填塞,詞人樂飲歌詩。”[10]132且開元、天寶年間,“長安春時盛于游賞,園林樹木無閑地”[11]44。試問在筵席遍地、游人如織的樂游原上,縱馬如何得行?恐怕縱馬游園未行幾步就有沖撞旁人、打擾別家筵席的可能,怎能達到“狂歡賞”的境地?據(jù)上辨析可知,“調(diào)鞍馬”解釋為“縱馬游覽”一說,不足取。

      “調(diào)鞍馬”為“行鞍馬酒令”一說源于施鴻保:“記《白樂天集》五言排律百韻詩,自注:酒令有莫走、鞍馬等名。疑鞍馬是酒令名;調(diào)則調(diào)笑之調(diào);更亦言諸人更易也?!盵9]9對此,謝思煒引《唐語林》卷八,辨施說為誤:“‘酒令之設(shè),本骰子、卷白波律令。自后聞以鞍馬、香毬或調(diào)笑,拋打時上酒?!芍榜R令興起在后。詩言狂歡賞,則以觀賞為主,與酒令游戲有別?!盵12]124此外,還可根據(jù)唐代詩文中語涉“鞍馬”酒令的情況再予以辨析③。白居易“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13]1246,“莫待春深去,花時鞍馬多”[13]1541。張祜“小旗鞍馬令,尖帽柘枝娘”[14],裴度聯(lián)句“林塘難共賞,鞍馬莫相催”[13]2931,薛能“野園無鼓又無旗,鞍馬傳杯用柳枝”[15]6516。白居易、裴度、張祜、薛能皆為中晚唐人,可見鞍馬酒令盛行于中晚唐?,F(xiàn)存初盛唐詩文作品中,并未見與“鞍馬”酒令相關(guān)的記錄,即便杜甫時已有鞍馬酒令,或許并不流行,杜詩“調(diào)鞍馬”釋為“行鞍馬酒令”的可能性小。

      二、“鞍馬表演”說再辨析

      “鞍馬表演”一說由謝思煒首倡:“詩言狂歡賞,則以觀賞為主,與酒令游戲有別。此言調(diào)馬,疑與舞馬表演近同,俟更考?!盵12]124“調(diào)鞍馬”活動給杜甫等人帶來的心理感受為“狂歡賞”,暗示“調(diào)鞍馬”行為本身具有極強的、能夠帶來歡樂情緒的觀賞性質(zhì)。謝思煒認為調(diào)馬可能與舞馬表演類似,舞馬等表演確能給在場眾人帶來“狂歡賞”的情緒體驗,當以此說為是,但謝氏論證僅從詩意出發(fā),證據(jù)略顯不足,以下再對此問題進行相關(guān)辨析。

      檢《全唐詩》,“歡賞”有兩種含義:一為心情舒暢,語意側(cè)重“歡”字,用于表達參加筵席時的歡樂心情,如,“建章歡賞夕”[15]2、“承恩恣歡賞”[15]692。一為觀賞、欣賞,語意側(cè)重“賞”字,表現(xiàn)欣賞某種具體的美景、音樂等所帶來的歡快情緒,如,“煙景惜歡賞”[15]1061、“歌鐘滿座爭歡賞”[15]7506。杜詩中使用“歡賞”一詞的只有“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一例,因此無法通過直接歸類杜詩“歡賞”的用法判定“鞍馬”句中“歡賞”的實際含義。分別考察杜詩“歡”字和“賞”字的具體用例,可以發(fā)現(xiàn),杜詩中單用一個“歡”字時就能表示愉快的心情,如,“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歡”[1]415“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1]490。其他表示愉悅心情的詞組有“歡趣”(凡1例),“歡喜”(凡2例),“歡樂”(凡2例)“追歡”(凡1例),“歡會”(凡3例),“歡笑”(凡1例)等,如,“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1]392,“蘇侯得數(shù)過,歡喜每傾倒”[1]339,“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1]489,“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1]933,“朋酒日歡會,老夫今始知”[1]1882,“劃見公子面,超然歡笑同”[1]214。其中最常用于宴集時描寫歡樂氣氛的詞組是“歡娛”(凡15例),如,“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1]268,“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1]803,“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塞為歡娛”[1]59。杜詩中用“歡賞”描寫宴會狂歡場面的僅“鞍馬”句一例,雖然“歡賞”也可以用來表達宴會的歡樂氣氛,但是根據(jù)杜甫的用語習慣,如果此處想表達的含義僅僅是“調(diào)鞍馬”活動給眾賓客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那么杜甫更有可能使用他最常用的“歡娛”一詞來表述,而不是“歡賞”??梢娫凇鞍榜R”句中,“歡賞”語意并不側(cè)重于“歡”字,這里不僅僅想傳達宴會中的歡樂,語意應(yīng)當側(cè)重在“賞”字上。杜詩中的“賞”字存在三種釋義:一為“賞識”,如“滎陽冠眾儒,早聞名公賞”[1]1409;二為“賞賜”,如“世祖修高廟,文公賞從臣”[1]657。以上兩種釋義顯然與“歡賞”之“賞”無關(guān)。杜詩中“賞”解釋為“觀賞”“欣賞”時,詩句中總是明確點出“賞”的對象,如“傳語風光共流轉(zhuǎn),暫時相賞莫相違”[1]447-448,“君王舊跡今人賞,轉(zhuǎn)見千秋萬古情”[1]921,“賞月延秋桂,傾陽逐露葵”[1]1426,觀賞的對象分別為曲江風景、越王樓、秋月。由此可知,杜甫在用“賞”表達“觀賞”“欣賞”的含義時,總是習慣性地在本句或相鄰詩句中直接寫出所觀賞的對象。而“鞍馬”句中的“歡賞”,釋義明顯偏向于“賞”字,解釋為“觀賞”,而觀賞的對象正是“調(diào)鞍馬”活動?!罢{(diào)鞍馬”作為一種能夠供人觀賞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zhì),因此將其理解為“鞍馬表演”具有合理性。

      根據(jù)《樂游園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還可以對“鞍馬表演”說的合理性進行外部考察。首先,樂游原具備開展鞍馬表演活動的地理條件。前文已經(jīng)說明,樂游原上雖然無法縱馬狂奔,但樂游原“基地最高,四望寬敞”[10]132,能提供車馬行走的場地。唐人“秋原騎馬菊花高”[15]5857、“回馬遲遲上樂游”[13]1531、“驅(qū)車登古原”[16]等詩句皆可證明。其次,《樂游園歌》稱長史為公子,當為貴胄子弟,據(jù)謝思煒考證,這位長史極有可能為顯貴之族[12]122-123。考當日貴族宴游場景,“尋撞走索,丸劍角抵,戲馬斗雞”[17]26,戲馬是娛樂的主要項目之一,杜審言《晦日宴游》中也提到了觀馬的場景:“更看金谷騎,爭向石崇家?!盵15]736長安春日游賞也有與馬有關(guān)的活動:“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jié)朋聯(lián)黨,各置矮馬,飾以錦韉金,并轡于花樹下往來,使仆從執(zhí)酒皿而從之,遇好花則駐馬而飲?!盵11]24以上與馬相關(guān)的活動均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zhì),可供人觀賞。春日貴族宴游時與馬相關(guān)的娛樂活動頗多,杜甫參加長史筵席,極有可能于席上觀賞了“鞍馬表演”,借此寫下“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

      此外,“調(diào)鞍馬”為動賓結(jié)構(gòu),“調(diào)”作動詞使用??级旁娪美?,“調(diào)”有平聲、去聲兩讀,作去聲均屬名詞,作平聲屬動詞,凡十處?!肮诱{(diào)冰水”[1]172,“主將歸調(diào)鼎”[1]1169-1170,“調(diào)和鼎鼐新”[1]225,意為調(diào)配?!暗娫獨獬U{(diào)和”[1]836,“仰思調(diào)玉燭”[1]637,“大歷三年調(diào)玉燭”[1]1860,釋為和順。“元帥調(diào)新

      律”[1]374,訓(xùn)為整頓。“煉骨調(diào)情性”[1]1723,解為調(diào)養(yǎng)?!澳蠂{(diào)寒杵”[1]1927,應(yīng)為調(diào)弄。以上杜詩中“調(diào)”的釋義均與“調(diào)鞍馬”之“調(diào)”的釋義不符,唯《從人覓小胡孫許寄》刻寫小猴形態(tài)“初調(diào)見馬鞭”[1]631之“調(diào)”與“調(diào)鞍馬”之“調(diào)”應(yīng)同意。汪瑗注此句曰:“言其善舞?!盵18]傅玄《猿猴賦》:“或低眩而擇颯,或扺掌而胡舞?!盵19]《百家注》卷十二引師曰:“言始調(diào)狎之則用笞撻,如馬之見鞭而后行也?!盵20]可見句意為馴服調(diào)習小猴,使其善舞,此處的“調(diào)”解釋為馴服、調(diào)習,因此“調(diào)鞍馬”則可以理解為馴服馬匹。另檢唐詩文,調(diào)馬本就包含馴服馬匹之意,如,“調(diào)成駿馬乞人騎”[21],“胡馬調(diào)多解漢行”[15]6090。馴服馬匹,本意為供應(yīng)日常生活所需,但馴養(yǎng)制服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質(zhì),將杜詩“調(diào)鞍馬”理解為馴馬,不僅符合杜詩用例,同時貼合后文“狂歡賞”的語境。另外,唐代馬戲、舞馬表演興盛,貴族養(yǎng)馬、戲馬風氣盛行,雖無文獻明確記載馬戲、舞馬能否稱為調(diào)馬,但目前無法排除調(diào)馬為以上表演的可能。因此,后文將主要圍繞馴馬,兼及馬戲、舞馬等唐代馬文化對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的具體含義進行考察。

      三、從唐代馴馬、馬戲、舞馬文化釋“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

      馴馬活動的初衷雖不為供人觀賞,但客觀上具有表演的性質(zhì),能給觀看者帶來愉快的心理感受,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所描繪的場景或許正是樂游原上的馴馬活動。長史于樂游原上大開筵席,飲酒狂歡之際,有人或是為奉承貴族公子,贈貴公子好馬,或是為向眾人炫耀,于是拉來一匹新得的、未經(jīng)過馴服的好馬,當眾表演馴馬。馴馬活動最為緊張刺激,又極具表演性質(zhì),正如《朝野僉載》中裴仁基馴服“師子驄”的記載:“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zhàn)不敢動,乃備乘之?!盵22]裴仁基“攘袂”“去步”“踴身”連貫的上馬動作一氣呵成,最后一手抓緊馬耳,一手摁住馬眼將馬制服,一系列快速矯健的馴馬程式極似藝術(shù)表演。如若長史筵席上有技藝高超的馴馬好手,如同裴仁基一般,運用一套熟練漂亮的動作將馬制服,必定使賓客們欣賞到一場精彩絕倫的馴馬表演,從而博得眾人的陣陣喝彩,將宴會的歡樂氣氛推向高潮。馴馬過程包含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不是每個馴馬人都能成功制服馬匹,有時操作不當,甚至有生命危險,《太平廣記》“韓晞”條:“晞市圉人善騎調(diào)惡馬,即令召之,遣取鞭轡。此馬努目,斜睨于晞,忽然掣韁走上階,跑晞落床,屈膝于地,將嚙之。時晞所乘馬系在別柱,見此,亦掣斷韁,來嚙此馬。遂嚙數(shù)口,方得免?!盵23]可見馴馬的危險性。筵席之上,假使馴馬人在調(diào)訓(xùn)過程中遭遇烈馬,眾人輪番試馴皆敗下陣來,此時宴會的焦點將會轉(zhuǎn)移到馴服烈馬上,大家都在關(guān)注究竟誰能制服烈馬。這種既難以預(yù)料結(jié)局又伴隨驚險的馴馬活動牽動人心,增強了馴馬活動的緊張氣氛,增加了觀賞性。如若最后有一人出列,憑借精湛的技巧制服烈馬,眾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下,將宴會的歡樂氣氛帶入高潮,正應(yīng)了“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的表述。

      馴馬過程中,不僅馴馬人漂亮的身手具有觀賞性,馬的儀態(tài)和動作也可供人玩賞?!队^調(diào)馬》一詩即描繪了這種場景:“鴛鴦赭白齒新齊,晚日花中教碧蹄。玉勒斗回初噴沫,金鞭欲下不成嘶。”[24]1718詩題為《觀調(diào)馬》已然表明,在調(diào)馬過程中,小馬的動作神態(tài)可供觀眾賞玩回味。“鴛鴦”“玉勒”“金鞭”等語可知此馬裝飾不俗,經(jīng)過主人精心打扮,必為富貴人家的名貴品種,此時馴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成馬主人借助這一行為,炫耀馬匹的名貴或鞍韉的華麗。當日楊氏一族就用這種方式夸耀自身,引逗眾人圍觀,“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組秀為障泥,共會于國忠宅,將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觀者如堵?!盵17]29杜甫參與的春日宴游中或有人想要夸耀自家新進好馬的風神俊態(tài),或為賣弄新置的華麗馬具,將馬盛裝打扮,于眾賓客面前騎行調(diào)訓(xùn)。眾賓客觀賞精致的馬具,玩味馬匹的儀態(tài)神情,亦可增添游賞之樂,同樣貼合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所描繪的場景。

      調(diào)馬也可能是一種由馬球游戲衍生、近似現(xiàn)代馬戲的表演活動。唐代軍中流行一種名為“走馬擊錢”的馬戲活動,“建中初,有河北軍將姓夏者,彎弓數(shù)百斤。嘗于球場中,累錢十余,走馬以擊鞠杖擊之,一擊一錢飛起,高六七丈,其妙如此”[25]?!白唏R擊錢”使用擊鞠杖,應(yīng)與馬球運動有關(guān),或許原本就是練習馬球擊球精準度的一種方式,后來可能因觀賞性強,逐漸獨立成一種類似馬戲表演的游戲。唐代馬球運動盛行一時,特為貴族所喜,長史及宴會的其他貴族公子,很可能精通馬球運動,因此擅長由馬球運動衍生的馬戲也未可知。貴公子們親自演習馬戲作耍,其他陪客在旁觀看助興,可能是貴族公子舉辦宴會所設(shè)的經(jīng)常性娛樂項目,借此取樂。此外,還有一種軍中盛行,名為“透劍門伎”的表演:“軍中有透劍門伎。大燕日,庭中設(shè)幄數(shù)十步,若廊宇者,而編劍刃為榱棟之狀。其人乘小馬,至門審度,馬調(diào)道端,下鞭而進,錚焉聞劍動之聲。既過而人馬無傷?!脸始恐H,極為調(diào)審,入數(shù)步,忽風起,馬驚,觸劍失序,人馬皆斃于刃下?!盵26]這種技藝的危險性極高,稍有不慎便易發(fā)生人馬皆亡的慘劇??梢韵胍?,人們在觀賞這種表演時必然凝神屏息,為表演者捏一把汗,表演若是成功進行,現(xiàn)場的歡呼必然熱烈。長史筵席酒酣之時,在坐賓客可能有軍旅出身的馬戲高手,此時主動請纓,為眾人獻上一場驚險刺激的馬戲助興,以娛賓客,也未可知。另外,唐代專業(yè)的馬戲表演已有宋代稱之為“獻鞍”“鐙里藏身”[27]的精彩項目:“翹趾金鞍之上,電去而都閑;委身玉鐙之傍,風驚而詭譎?!盵24]368貴公子游宴,請專業(yè)馬戲班子到樂游原上表演尋歡也不無可能。無論是上述介紹的哪種馬戲表演,均能給宴會眾賓客助興,達到杜詩所描述的“狂歡賞”的效果。

      玄宗時,舞馬表演頗為壯觀:“因命衣以文繡,絡(luò)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shù)十回,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旋轉(zhuǎn)如飛?;蛎鼔咽颗e一榻,馬舞于榻上,樂工數(shù)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盵17]45-46舞馬表演的文獻記載基本屬于皇家舞馬,那么杜甫詩中的“調(diào)鞍馬”是否有可能是類似的舞馬表演?當日楊氏一族常引私樂出入園苑,引眾貴族效仿,“楊國忠子弟恃后族之貴,極于奢侈,每春游之際,以大車結(jié)彩帛為樓,載女樂數(shù)十人,自私第聲樂前引,出游園苑中,長安豪民貴族皆效之?!盵11]53且玄宗曾下詔允許臣下自家蓄養(yǎng)樂工,與眾同樂,“五品已上正員清官,諸道節(jié)度使及太守等,并聽當家畜絲竹,以展歡娛”[28]。作為貴族的長史極有可能效仿楊氏一族,攜帶私樂于樂游原上狂歡。此外,隴右監(jiān)官馬經(jīng)過馴養(yǎng),能通曉音樂,成為舞馬:“不反其性,故親人樂藝,節(jié)樂如舞之心自生”[29]。說明地方即可馴養(yǎng)舞馬,不必由宮廷內(nèi)調(diào)訓(xùn)。盛唐時期私家養(yǎng)馬成風,貴族家調(diào)訓(xùn)舞馬雖未見于文獻記載,但不排除可能。因此,貴族長史如若攜私家樂工、舞馬進入樂游原筵宴,也不無可能。杜甫諸人如若于樂游原上觀看舞馬表演,或許沒有皇家調(diào)習的板床舞馬、榻上舞馬這么大的場面,但一般的舞馬,表演時能隨音樂小步起舞,時進時退,飛舞鬃毛,始終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忽快忽慢地舞動身軀,作為宴會的觀賞節(jié)目來說,已經(jīng)相當精彩了。

      以上,我們通過辨析歷代注家對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句的不同注解,可以確定“調(diào)鞍馬”的具體內(nèi)涵應(yīng)該與“鞍馬表演”相關(guān),極有可能為唐代馴馬活動,但不排除“調(diào)鞍馬”為馬戲、舞馬表演的可能。并且此句的行為主體應(yīng)是杜甫與長史諸人,而不是玄宗。目前沒有相關(guān)材料證明杜甫能夠馴馬或表演馬戲,因此“鞍馬”句的行為主體可以進一步確定為長史或是宴席上的其他賓客,抑或為提供馬戲或指揮舞馬表演的藝人。至此,杜詩“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的釋義應(yīng)為:眾人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之際,長史或是其他賓客于樂游原上進行馴馬活動或馬戲表演,又可能是藝人為在場眾人進行馬戲或舞馬表演,席上諸人欣賞著這樣的表演,進而將原本就充滿歡樂的宴席氛圍推向高潮。杜詩內(nèi)容涵蓋極廣,其中包含大量唐代文化習俗與風尚,均須讀者認真辨析考察,借助其他文獻記載,能夠幫助我們盡力還原杜詩所描繪的真實場景,從而更進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詩。

      注釋:

      ①養(yǎng)馬、馴馬技術(shù)可參見謝成俠《中國養(yǎng)馬史》(修訂版),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4頁;唐代馬戲與舞馬可參見王俊奇《唐代體育文化史》,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183頁。

      ②檢各集,除《文苑英華》作“更調(diào)鞍馬雄歡賞”,校語“集作狂”外,其余諸本均為“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狂”與“雄”在句中均為修飾“歡賞”的程度副詞,“狂”解釋為縱情任性,“雄”解釋為高漲的情緒,均是對“歡賞”程度的加深,此處異文并不對詩句的理解造成影響。(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三三六,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1746頁。

      ③以下“鞍馬”,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shù)》認為是鞍馬令。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shù)》,東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19-20頁。

      猜你喜歡
      酒令馬戲杜詩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馬戲團來啦
      古人酒令花樣多
      弟弟看過馬戲回來
      幼兒100(2018年16期)2018-07-02 09:21:30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馬戲大篷制作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唐朝定居指南·貳 酒令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6:09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豐富多彩的酒令文化
      隆回县| 武清区| 洞口县| 苍梧县| 通榆县| 万年县| 永春县| 赣榆县| 嵩明县| 隆尧县| 垦利县| 逊克县| 云龙县| 宁化县| 沧州市| 平顶山市| 乌拉特前旗| 福泉市| 宜良县| 晴隆县| 景谷| 盘锦市| 天长市| 札达县| 西青区| 桑植县| 库车县| 桐柏县| 佛学| 阳高县| 和顺县| 福州市| 佛山市| 钦州市| 建平县| 肃宁县| 张家界市| 延川县| 绥阳县| 临澧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