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國 祥,麻 紅 芬
我們生活在語言社會中,利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際交流。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傳遞信息、實現人際互動的重要功能(1)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語言學綱要》(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7-8頁。。在實際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是活的,它會隨著言語的發(fā)展變化而產生變化,言語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詞匯的變化速度一般快于語音、語法的變化速度。由于語言生活紛繁復雜,新詞語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靶略~語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指稱新事物、新現象、新概念的新詞語或產生新義的原有詞語?!?2)惠天罡:《近十年漢語新詞語的構詞、語義、語用特點分析》,《語言文字應用》2014年第4期?!安粦搩H僅限于新詞形,也應包括舊詞形所包含的新意義。”(3)趙克勤:《論新詞語》,《語文研究》1988年第2期?!鞍ㄐ略~、新語、新義和新用,學者們通常將它們概括為‘新詞新義’。新義新用是已有的語言形式增加了新的意義和用法?!?4)段曉平:《<現代漢語詞典>對新義新用的處理》,《辭書研究》2009年第5期。呂叔湘先生早在《大家來關心新詞新義》一文中呼吁學界要廣泛關注新詞語。(5)姚漢銘:《新時期新詞語研究述評》,《漢語學習》1993年第4期。學界如于根元等(6)于根元:《讀<漢語新詞新義詞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2期;梁兵:《從新詞新義看社會變異》,《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郭麗君、于根元:《新詞語的產生與發(fā)展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3期;王鐵昆:《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纂的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朱永鍇、林倫倫:《二十年來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其產生渠道》,《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2期;周一民:《新詞新義的收錄與規(guī)范》,《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4期;王云路:《試說翻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理據》,《語言研究》2006年第2期;譚學純:《“義位?義位變體”互逆解釋框架——基于<現代漢語詞典>5~7版比對的新詞新義考察》,《語言文字應用》2017年第4期。學者對新詞語問題展開相關研究,如詞典收錄新詞、新詞語反映的社會變異、新詞語的產生與發(fā)展、新詞語的特點等。
詞語的出現伴隨而來的是對詞語的使用。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總是帶有主觀性,將詞語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改動,來達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詞匯表現出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是語言系統(tǒng)中變化最快的部分。其中,詞語新用是詞匯變化的表現之一。學界關于詞語新用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分析具體詞語方面上(7)宗守云:《“老”綴新用》,《語文建設》1999年第1期;周根飛:《談網絡翻新詞語“槑”》,《修辭學習》2009年第3期;孫寶新:《“打卡”新義新用》,《語文建設》2018年第25期;陳穎、李金平:《從“刷”新義產生的路徑和機制看新詞語產生的認知理據》,《語言文字應用》2020年第1期;劉佳:《說“雷”——兼談某些新詞語的使用心理》,《修辭學習》2009年第2期;葉蘊、孫道功:《從“真香”的適應性調整看新詞語句法模的新變化》,《語言文字應用》2022年第3期。,較少對該語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詞語新用的現象較為繁雜,原型范疇理論可對其進行歸類、提供理論解釋。鄭銀芳對原型范疇理論進行總結,認為一個范疇“是由集合了范疇成員最多特征的原型和與原型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他成員以及模糊不清的邊界組成,即范疇的三個組成要素:原型、其他成員及邊界”。(8)鄭銀芳:《談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第20期。范疇里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其中具備該范疇最多特征的為原型(典型成員),具備特征逐漸減少的為非原型(其他成員)。原型不僅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還具有時代性。如游玉祥在其《新詞語的特點分析及其認知解釋》中說:“人的感知受制于客觀現實,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于同一語言載體所指客體的原型感知必定不一樣?!?9)游玉祥:《新詞語的特點分析及其認知解釋》,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范疇隨時代變化而原型感知不一。
結合原型范疇理論和已有研究,這里將詞語新用定義為:詞語新用是一種語言使用者利用已有的詞表達新義的語用現象。已有的詞進行新的使用,使其或通過聚合方式出現在常規(guī)搭配形式當中,或出現在新的語境當中,或與其他詞組合,表達新的意義,從而增加表達效果,使人們能順利理解并接受。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原型的鑒別也不相同:根據使用頻率標準,可將常用形式(音、義)視為原型;而根據詞語意義產生的先后及關系標準,則可將本義視為原型。一般地說,詞語新用有諧音轉用、弱化原型詞義、作為詞素構成復合詞表達新義等幾種情況。
諧音轉用是指人們在說某句話時,在話語(往往是常規(guī)搭配中)的某部分不使用常用的、人們習以為常的詞語,而轉用音同音近的其他詞語。在口語理解中會產生歧義,但在書面語中可消除歧義,結合具體語境可表現出話語的機巧精妙,詼諧幽默,從而提高語用效果。一個漢語語音中,常常包含多個詞,如語音“dì”包含了“地、弟、蒂、遞……”等詞,可將“dì”歸為一個同音詞范疇。就“諧音轉用”來說,其原型義應放到原常規(guī)搭配中確定,即在最小范圍的上下文語境、詞際語境中確定。如“cǐ dì bù yí jiǔ liú”屬固定短語,其中的“dì”原型為“地”,指地方、場所,是方位詞。結合具體特定的語境,語音“dì”可以指“弟”,在談論某壞掉的花蒂時可指“蒂”,在土地買賣指某塊土“地”,在如今快遞發(fā)達的時代可指某快“遞”物件。在這個固定短語中,常規(guī)搭配義是原型義。因此方位詞“地”是原型,其他都是非原型。諧音轉用可看作一種特殊的原型范疇表現。例如:
(1)一女生看到室友在洗很多的衣服,便發(fā)出感嘆。(10)文中所有的例句,有出處的已標注出處,未標注的皆為筆者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語料。例句中的省略號表示聽話者可以不止一個,且說聽雙方處在差時對話中,聽話者未作出話語回應也實現了對話。
A:這么多衣服呀,好辛苦??!
B:是嘞,今天是我大洗的日子。
(2)一備孕女性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說自己通過哪些努力成功懷孕,于是希望自己沾沾好運。
A:在備孕中,希望順利。
B:祝你好孕。
(3)瘦身貼商家打的廣告。
A:輕松一貼,健康享瘦。
B:……
(4)深夜網上某博主的美食視頻分享。
A:睡前一定要吃宵夜,這樣才不會做餓夢。
B:……
(5)兩女生在談論《小時代》中顧里說的“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一人覺得顧里說得對,另一人感到驚訝。
A:你好現實呀!
B:這就是社會呀,一切都要向錢看。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6)某鞋店五一假日促銷廣告。
A:五一放價,全場60元起。
B:……
(7)某女生被問到接受不了男朋友穿什么時,說不喜歡男朋友把衣服扎在褲子里。而在場所有的男生都是這樣的打扮(綜藝《口紅王子》)。網友對此進行評論。
A:哈哈,集體躺槍好尷尬啊。
B:我怎么覺得笑果很好。
(8)老板拜托小李把公司打掃一下。但小李沒有丟垃圾,于是第二天老板問小李。(知乎段子)
A:為什么你把東西整理好了,卻不把垃圾清理掉?
B:因為我?guī)屠聿粠颓濉?/p>
(9)一人問自己朋友在做什么兼職。
A:你最近在做什么兼職呀?
B:我在做零食工,吃東西也能賺錢。
(10)一高三男生晚自習給籃球放氣,聲音太大引起老師注意。老師詢問之后,另一男同學接過話說不能放棄。
A:干什么呢?
B:我在放氣。
C:距離高考只有30天了,怎么能放棄呢!
一般地,人們的言語交際過程為:編碼——發(fā)送——傳遞——接收——解碼。(11)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語言學綱要》(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頁。在詞語新用的口語交際中,語言發(fā)送者首先使用語音將詞語組合進行編碼并發(fā)送,接收者聽到語音后首先反應的是該語音常用的詞語形式。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在同音范疇當中正確選擇發(fā)送者所發(fā)送的詞語形式,從而理解語言發(fā)送者言語的意義。例(5)“向錢看”的傳送與接收過程為:
圖1 “向錢看”的傳送與接收過程
以上例子是在同音詞范疇里進行選擇,對詞語某部分進行諧音轉用。其中,“dà xǐ”的語音原型為“大喜”,“hǎo yùn”的語音原型為“好運”,“xiǎng shòu”的語音原型為“享受”,“zuò è mèng”的語音原型為“做噩夢”,“xiàng qián kàn”的語音原型為“向前看”,“fàng jià”的語音原型為“放假”,“xiào guǒ”的語音原型為“效果”,“bāng lǐ bù bāng qīn”的語音原型為“幫理不幫親”,“l(fā)ín shí gōng”的語音原型為“臨時工”,“fàng qì”的語音原型為“放棄”,等等。諧音的轉用,可以達到用趣味方式表達出語言使用者言語真正意圖的效果。通過以上諧音轉用的例子可以看出,對語音的常規(guī)搭配形式的某部分進行替換要滿足下面兩個條件:一是替換上的詞與替換下的詞要音同音近;二是兩種搭配表達的意思至少在某方面存在相似性。如“此地不宜久留”與“此弟不宜久留”,“地”與“弟”音同,表達的意思都是指某……不宜久留?!跋蚯翱础迸c“向錢看”,“前”與“錢”音同,表達的意思都是要朝……看。詞語、句子某處做了改動,詞句表達出新的意思,體現了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及魅力。
詞語意義有理性義和色彩義之分,也有理性義與色彩義結合等意義承載方式。在詞語新用的過程中,詞語意義的表現呈現出范疇化的特征,可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分出原型與非原型。在詞語意義范疇中,將某一詞語的意義進行完全表達的為原型,對詞語意義未進行充分表達的為非原型。
由于原型具有時代性,不同時代的人對詞語所承載的意義感知不一,對詞語意義的理解也存在著差異。因而貶詞去貶是指在此用法之前,人們對該詞語的含義理解具有貶義色彩,在這里對原型詞義做了感情色彩方面的弱化,只保留了貶詞的理性義而刪去了貶義色彩。
(11)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談地方財政。(《中國青年報》2022年03月12日03版)
A:地方政府要當“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能花,該給市場主體的錢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B:……
(12)一男中學生頭發(fā)太長被學校要求剪短。剪成之后和同學講述理發(fā)店的難找。
A:今天去剪頭發(fā)啦?
B:你是不知道有多難。我找,我找,我找,我經過多次的拐彎抹角,才終于發(fā)現有家發(fā)廊。
(13)在小說、詩歌中常見的人物自述的情況。
A:我是個很庸俗的人,別人對我怎樣,我就怎樣對別人。
B:……
話語中的“鐵公雞”、“拐彎抹角”、“庸俗”原型詞義都有貶義性。“鐵公雞”多形容一個人的吝嗇、一毛不拔。在此處使用意指地方政府在對“錢”的使用上,只能用于人民,不能用于人民之外;“拐彎抹角”多指說話、做事不直接,此處表示理發(fā)店地理位置的偏僻,曲折難找。從詞語意義來看,“拐彎抹角”本義指行走路線不直,在這里偏離詞語的常用義,貼近詞語的本義使用;“庸俗”多形容人的平凡與粗鄙,此處含有平凡之義,旨在表達此人物和其他人一樣具有普通的一面。
詞義輕化是指在詞語使用過程中,對詞語意義表示的程度進行了削弱。這涉及到詞義的輕重問題,在這里指的是原型詞義重,非原型詞義輕,在具體語境下使用的詞義表示程度比原義表示程度輕。如“以毒攻毒”,原指用毒治毒,無論是藥還是病,都對身體有危害,毒性很大。例(14)中便秘傷身,瀉藥也傷身,用“以毒攻毒”來表示有傷身體的治療行為,但瀉藥的毒性小于毒藥,從而削弱了“以毒攻毒”的程度。例如:
(14)一人便秘好幾天,各種治便秘的方法都試了,還沒好轉。其一室友便提出吃瀉藥治便秘的建議。
A:便秘好幾天了,吃什么都不管用,難受死了。
B:你要不吃瀉藥試試?以毒攻毒。
(15)兩個人打熱水泡腳,一個人用的水很少,另一個人用的水很多。于是用水少的人就這樣感嘆。
A:泡腳咯。
B:哇塞,你的愛腳真的是“富足”呀!
(16)相親三男三女,前面兩個男生選了比較漂亮的女生,只剩一個最丑的女生。因此輪到最后一個男生時已經沒有選擇,便發(fā)出疑問。(小品《非誠不擾》)
A:三號男嘉賓請進行選擇。
B:主持人吶,那我是不是死路一條了?
例句中,“以毒攻毒”、“富足”、“死路一條”的表義程度比原來的程度輕?!耙远竟ザ尽敝赣糜卸镜乃幬飦碇委煻警彽葠盒约膊?。例(14)中,用“以毒攻毒”來表示用瀉藥治療便秘的傷害身體的行為,這種治療方案具有的毒性比原義的毒性?。弧案蛔恪敝肝镔|、精神等方面的豐富充足。例(15)中,“富足”指在用水量方面得到滿足,形容感嘆者對用很多水泡腳的羨慕;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中,“死路一條”所在的例句多表示做某事失敗后只有滅亡(生命滅亡、社會滅亡、經濟破產等)的結局。(12)詳情見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2022-9-16。例(16)中,三號是最后一位進行選擇的男嘉賓,面對剩下的一個最丑的女嘉賓,用“死路一條”形容自己無路可走,增強情感表現力。
無論是貶詞去貶,還是原義輕化,都對詞語的原型意義進行了弱化,在某些方面減少了表現。詞語意義因使用表達的意思有差異而形成了一個詞義范疇,包括原型成員與其他成員,如“鐵公雞”多比喻非常吝嗇的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為原型。例(11)中,去掉貶義色彩,表達的是地方政府只能管人民,只能將錢用在人民需要的方面,不能用在其他的方面,為非原型?!耙远竟ザ尽痹x指用毒治毒,在例(14)中,指用有傷身體的東西來進行治療,減輕了詞義。
利用詞的原型詞義即本義引申得來的次原型詞義,與其他詞組成復合詞表達新義,且不同組合的相同性出自一個詞語組合模式。作為詞素構成復合詞表達新義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反映了原型的時代性。這種新用一是詞義發(fā)生的原型裂變?!霸土炎兪侵冈谝粋€詞義范疇的原型的基礎上經由裂變產生了更加具體的次原型,而原型與次原型之間以某些相似點聯結在一起?!?13)彭燕妹:《論現代漢語中“奴”的詞義范疇的原型裂變》,《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第2期。二是詞語模表現出的原型性。李宇明先生說:“詞語模是具有新造詞語功能的各式各樣的框架,這種框架由‘模標’和‘模槽’兩部分構成,模標指詞語模當中不變的詞語,模槽指詞語模中的空位?!?14)李宇明:《詞語模》,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46頁。使用這種方法的有“X控”、“X王”、“X貨”等。
(17)“這么喜歡穿襯衫,真不愧是個襯衫控”。
(18)“她可能是個大叔控”。
(19)“我稍微有點顏控”。
《說文解字》解“控”:“引也。從手空聲?!?15)許慎撰,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現代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669,719頁。解“引”為開弓也(16)許慎撰,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現代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669,719頁。??芍翱亍钡谋玖x為開弓。開弓與手有關,手可控制弓?!坝砷_弓的操控弓、矢引申為‘抓緊、控制’?!?17)張學賢、吳克強:《古代漢語常用五百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第235頁?!翱亍钡闹黧w主動性過強導致事物的吸引力超過主體的控制力,從而逐漸失去控制,變成“受自己所迷戀的事物的控制”?!癤控”作為詞語模,“X”為模槽,“控”為模標?!耙r衫控、大叔控、顏控”等是“X控”詞語模的具體使用。因此,“控”的現代義作為次原型詞義,“襯衫控”等“X控”形式是次原型里的具體成員。“X控”的詞義引申路徑圖示為:
圖2 “X控”的詞義引申路徑
(20)“婆婆媽媽的孩子王”。
(21)“他是個游戲王,什么游戲都玩得很好”。
(22)“你這個卷王,一天天都泡在圖書館里”。
“王”原型詞義為天子、諸侯或最高封爵義,由其在國家的地位最高、在所統(tǒng)治的地域地位最高、所處的爵位最高引申為某群體的首領,“某群體的首領”具有帶頭作用,引申為“在某方面很出色、拔尖的人”之意?!昂⒆油酢焙苁芎⒆尤后w的喜歡,“卷王”在學習上很用功,“游戲王”在玩游戲方面很厲害?!癤王”作為詞語模,生出“孩子王”、“游戲王”、“卷王”等詞語?!癤王”的詞義引申路徑圖示為:
圖3 “X王”的詞義引申路徑
(23)“我是個吃貨”。
(24)“餓貨,來條士力架”。(士力架廣告)
(25)“你這個二貨”。
“貨”原指“財物”,古代最初的經濟行為是以物易物,因此將財物進行交換引申為“買賣”,通過買賣得到“貨物、商品”,將貨物、商品買到之后歸屬于自己,引申為“自身具有的某種屬性”?!俺载洝北硎疽粋€人具有能吃的屬性,“餓貨”表示一個人具有容易餓的屬性,“二貨”表示一個人具有愚笨的屬性?!癤貨”作為詞語模,生出“吃貨”、“餓貨”、“二貨”等詞語?!癤貨”的詞義引申路徑圖示為:
圖4 “X貨”的詞義引申路徑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認為:作為詞素構成復合詞是對原型詞義的層層引申、層層裂變,通過詞語??蚣芫唧w變化而成,即形成了層次范疇。上位范疇是原型詞義,基本層次范疇是由原型詞義引申而來的次原型,下位范疇是次原型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貨”一詞,意義上表現為“財物”作原型,“自身具有的某種屬性”為次原型,“吃貨”、“餓貨”、“二貨”等為次原型的具體使用;形式上表現為詞語模作原型。根據“X貨”,知“X”為模槽,可加入其他詞,“貨”為模標不變動。綜以上語料可知,作為詞素構成復合詞表達新義的方法表現出很強的構詞能力。掌握“X控”、“X王”、“X貨”等原型詞義裂變形成的層次范疇,與其詞語模特點的復合形式,可以構成其他的新詞。
詞語新用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將已有的詞“吃”與“貨”搭配組合成“吃貨”一詞剛出現時,很多人對其意義存在迷惑不解。但當人們明白其意義后,就對其有了很強的興趣,使用頻率大大增加。現“吃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詞語新用能夠廣為人們所接受,跟說話者、聽話者、語境等相關。在具體語境下,說話者出于成就動機、趨新心態(tài)對詞語進行新用而恰當表達,并使聽話者能夠準確理解詞語。
詞語新用展現了一條機制,大致如:說聽雙方處在交流的狀態(tài)中并擁有確定的交談主題。交流形式不限,即時的如面對面交談,差時的如文字閱讀、視頻觀賞等。其中,一方根據主題或者對方的話語,在大腦中尋找詞語組成能夠表達自己意思的句子并進行使用。另一方聽到語音消息或者看到文字形式后,首先對話語或者句子的某部分聯想到該語音的常用形式或該文字的原來形式。隨后根據具體語境可理解說話者表達的確切意思,將語音或文字形式轉換為相應的詞語。從而使說聽雙方在交流上達成一致,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對話鏈(如圖5所示)。在詞語的表達使用上,說話者或對詞語的語音形式、或對詞語的詞義表現、或對詞語的構成做了改動,使詞語的意思在具體語境中得到恰當表達。聽話者對語音形式、詞義及詞語組合進行新理解和接受,使其能準確理解說話者言語的真正意圖。詞語的新用不僅是對言語活動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也是對詞語傳統(tǒng)表現形式的打破,讓對話雙方達到事半功倍的交際效果。
圖5 詞語新用機制
周曉虹先生說:“成就動機是對成就的欲求?!粋€人的成就動機高低的標準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財富、權力和聲望,即不在于他實際取得的成就,而在于他是否追求和努力實現自認為有價值的目標,在于他是否渴望成功和超越他人?!?18)周曉虹主編:《社會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6頁。一個人對詞語進行新解新用,可以說是受成就動機的驅動,旨在追求對詞語的正確使用并且得到聽話人的認可。說話者在成就動機的推動下,對詞語進行新用,以諧音轉用等方式表達,可以更加形象鮮明地說清問題,提高表達效果,使言語交際更加生動、充滿趣味。如上文所說的“富足”、“鐵公雞”,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是合適的,說話人使用這個詞語表達出自己此刻的想法,而聽話人也明白說話人用“富足”、“鐵公雞”所傳遞出的信息,讓對話在理解上達到一致。
受說聽雙方的影響,即一方趨新和另一方善于接受新事物。一方趨新,因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對詞語的新解新用等新的語言現象有著敏銳的感知。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將詞語進行新解新用,同時又有樂趣相結合。王鐵昆關注了人們對詞語的創(chuàng)新和使用上的趨新心理。這種心理有幾種表現:一是對新事物的敏感,二是熱衷使用新產生的信息量更豐富的詞語,三是對外來詞的引進、借用。(19)王鐵昆:《新詞語的規(guī)范與社會、心理》,《語文建設》1988年第1期。一方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受傳統(tǒng)表達形式的束縛,能夠依據說話者的意圖而有相應的理解。詞語新用在一定的人群中可以接受、使用,就可以承認其用法的合理性。如“吃播”、“網紅”等網絡流行語在網絡上風靡一時。
索振羽先生說:“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哉Z交際有成效地進行(即說話人恰當地表達話語意義和聽話人準確地理解話語意義)必須依賴言語環(huán)境?!?20)索振羽編著:《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1頁。王建華等人對語境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類,將語境分為言內語境、言伴語境、言外語境。(21)王建華、周明強、盛愛萍:《現代漢語語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77頁。言語交際不僅受情景、上下文的影響,還受社會背景、對話雙方的理解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只要是對交際產生影響的,都是語境的涵蓋范圍。在實際運用中,語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說聽雙方更好地表達、更好地理解話語,使交際有效地進行。在“今天是我大洗的日子”例句中,雙方交談主題是洗衣服,說話者通過諧音轉用,將原有的語音形式“大喜”換成“大洗”。結合具體語境,聽話者能夠順利理解為“大洗(衣服)”,既有諧音趣味,又使說聽雙方在理解上達成一致。如果聽話者不能理解是在說洗衣服的“洗”,就會真的以為今天有什么喜事,從而讓對話雙方在交際上不能達成一致。這種幽默型詞語新用在開明的社會環(huán)境中越來越能被接受,如“長大拔了父親的氧氣罐”,通過語境輔佐,不會被理解為真正不孝及忌諱之事。
維特根斯坦在語言游戲中對名稱和被命名的東西之間的關系說:“我們在聽到該名稱時便在心中喚起被命名的東西的圖像;把名稱書寫在被命名的東西上;或者是在指著那個東西時發(fā)出那個名稱的讀音來。”(22)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李步樓譯,陳維航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7,47頁。在對“游戲”的共同性探討中,“你將看不到什么全體所共同的東西,而只看到相似之處,看到親緣關系,甚至一整套相似之處和親緣關系”,(23)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李步樓譯,陳維航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7,47頁。即“家族相似性”。由此可見,原型范疇理論可以對紛繁復雜的詞語新用現象進行歸納整理,并為其所歸納整理的內容提供依據。原型擁有該范疇中最多的屬性特征,每個范疇里至少存在一個原型,原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無論是諧音轉用、弱化原型詞義,還是作為詞素構成復合詞,都通過相似性聚合在一起構成統(tǒng)一類型。同一類型之間具有相似性?!芭R時工”與“零食工”都表示是什么類型的工作,“以毒攻毒”表示用什么治什么,“貨”的詞義演變以及“X貨”衍生出的具體詞語表示某主體在某方面具有的屬性等都具有相似性。通過層次范疇,每種類型可作為基本層次范疇,聚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共同的上位范疇。
語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其研究也需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我們時刻處在語言生活當中,詞語的使用是詞語生命力的一種表現。有的詞重新得到廣泛使用,如“王”、“貨”、“控”等。掌握了原型范疇理論下的詞語新用的幾種情況,可以相應地對原詞原句進行變換以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人們對詞語新用現象進行歸納,掌握其規(guī)律,可適時對詞語進行預測。周洪波提出詞語預測的兩個方面:“一是推測那些潛在的詞語如何顯現,……二是測定那些已經顯現了的詞語怎樣發(fā)展變化。”(24)周洪波:《新詞語的預測》,《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2期。例如,掌握了“王”的新用新義,我們可稱有出色砍價能力的人為“砍價王”,稱擁有超多人氣的人為“人氣王”,等等。
詞語的新用在產生之初,較少為人們所接受、認同。但隨著新聞媒體的傳播等,在大眾生活中逐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詞語新用便立足了腳跟。因此,在原型范疇理論的指導下研究詞語的新用,是語言學貼合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表現,可以展現出詞語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