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太重要了。端午節(jié)不靠屈原靠粽子,中秋節(jié)不靠嫦娥靠月餅,七月七不靠牛郎織女靠情人大餐,感恩節(jié)不靠《圣經(jīng)》靠火雞。中國有個寒食節(jié)很有意義,可是誰過寒食節(jié)?沒有什么好吃的嘛!人民大眾就像小孩子,要想受歡迎,你得帶著冰糖葫蘆。
先賢又說,你與其送他一條魚,不如告訴他怎樣釣魚。也許我們可以補充,他有了魚以后,你還得告訴他烹調(diào)的方法,他有了方法以后,你還得告訴他更好的方法。如果他學(xué)不會,你就做給他吃。
人生在世只要能做一樣好吃的東西就可以不朽。麻婆豆腐,成都一位麻臉的女老板發(fā)明的,宋嫂魚羹,黃河邊上小吃店里一位宋太太發(fā)明的,兩個人都不朽了。丁宮保不朽,恐怕要靠宮保雞丁。臺灣反對讀《赤壁賦》,照樣吃東坡肉,反對寫毛筆字,照樣吃伊府面。國民黨治理臺灣,所有的功過都會成為過去,只有一樣,各省的好廚子都在臺灣集中了,大大提升了臺灣的烹飪技術(shù);各省的好菜都集中了,大大滿足了臺灣人的口福,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遠享用。這一項成就永遠不會磨滅。
從前中國人把吃飯叫“糊口”,聽起來心酸酸,“民以食為天”,也把飲食說得太難了?,F(xiàn)在時代進步。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缺點,大方向總是向前的,精致文化以前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quán),現(xiàn)在大眾化了。吃飯的時候旁邊有個樂隊演奏,以前只有國王貴族辦得到,現(xiàn)在只要你愿意,有什么不可以?我們的餐桌上不管用什么樣的盤子,牛排總是好的,烹調(diào)技術(shù)也許差一點,牛肉總是好的。
到了今天,有些格言也許可以改變一下,今天不是民以食為天,今天民以食為美,民以食為樂。今天吃飯不再是糊口,要爽口,要悅口。華北民間流行一個說法:“讀了三國會做官,讀了紅樓會吃穿。”讀《紅耬夢》太麻煩,不如讀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