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目的:研究傷口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門診患者傷口愈合和傷口感染的影響。方法:本試驗共60例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傷口護理)和觀察組(30例患者實施傷口護理風險管理)。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較對照組的76.67%高(P<0.05);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傷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在醫(yī)院急診門診患者護理中,運用傷口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可以使患者的傷口得到更好的恢復,同時也能降低患者治療期間傷口感染等風險,縮短傷口愈合的時間,效果顯著。
【關鍵詞】傷口護理風險管理;急診門診;傷口愈合;傷口感染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on wound healing and wound infection in emergency outpatients
ZHANG Xin
Pingdu Peoples Hospital, Pingdu, Shandong 266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on wound healing and wound infection in emergency out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0 subjects in this tri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wound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0 patients were given 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which was higher than 76.67%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wound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hospital emergency outpatient care,using the 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model can make the patients wound recover better,at the same time,reduce the risk of wound infection during the patients treatment,shorten the wound healing time,and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and outpatient department; Wound healing; Wound infection
存在于護理過程中的各種不明確的危險因子即護理風險,可能會直接或者間接導致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損害[1]。護理風險復雜,后果嚴重,因此醫(yī)院內(nèi)部必須具備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及干預措施。傷口本身復雜,預后難預測,加上近年來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傷口護理中包括清潔、清創(chuàng)、敷料選擇以及預后判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著諸多風險,且難以避免[2]。而有效避免和減少傷口護理的各種風險,保障傷口護理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構建與實施傷口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是當代醫(yī)學安全管理概念下的發(fā)展趨勢?,F(xiàn)將研究傷口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門診患者傷口愈合和傷口感染的影響結果總結如下。
1.1 基本資料
本試驗共60例研究對象,全部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醫(yī)院急診門診處理傷口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醫(yī)院急診門診檢查后確定符合各類急慢性傷口臨床診斷標準,未合并臟器損傷、癌癥、免疫性疾病,且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訂研究同意書,同時將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傷口大量出血的患者、就診時已發(fā)生傷口感染的患者進行排除。本試驗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和觀察組30例患者。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36±6.98)歲,急性傷口12例,慢性傷口18例,傷口部位:四肢16例、軀干10例、其他部位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2.40±6.95)歲,急性傷口11例,慢性傷口19例,傷口部位:四肢15例、軀干12例、其他部位3例。組間資料(性別、年齡、傷口類型、傷口部位等)對比,P>0.05,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30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傷口護理:護理人員按照傷口情況做好清洗、清創(chuàng)、引流等相關護理工作,并且告知患者飲食和運動方面的相關注意事項,觀察傷口的恢復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要立即上報醫(yī)生并協(xié)助處理。
1.2.2 觀察組30例患者則實施傷口護理風險管理:(1)風險的分析和評估。傷口護理風險包括患者方面因素和護理人員方面因素?;颊叻矫嬉蛩氐姆治龊驮u估:通過詢問了解患者的既往健康史、現(xiàn)病史、傷口的持續(xù)時間、傷口的發(fā)生原因、既往的治療措施、傷口的疼痛程度和類型,查看傷口的大小和顏色、感染和滲出情況,估量滲液量,聞傷口是否有腥味、腥臭味以及惡臭味,觸碰傷口周圍是否存在壓痛,并對傷口面積、深度進行測量,獲取傷口分泌物,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了解到有傷口感染影響傷口根據(jù)風險評估的結果分析與識別風險,針對存在風險的患者制定相應的管理和干預措施。護理人員方面因素通過查找相關文獻、總結臨床經(jīng)驗確定。(2)傷口處理的風險管理。①制定和完善傷口處理的制度,包括傷口處理前后的衛(wèi)生制度、傷口處理區(qū)的空氣消毒制度、醫(yī)用物品的消毒監(jiān)測制度、器械浸泡滅菌制度以及醫(yī)用垃圾處理制度等。同時規(guī)范各項傷口處理的操作流程,包括傷口評估流程、傷口清創(chuàng)流程、傷口清洗流程等,讓操作流程規(guī)范化、標準化。②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颇芰Φ呐嘤?,包括正確處理患者的傷口、詳細記錄患者傷口的處理過程等。同時加強風險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和管理。③做好傷口處理的應急方案,制定處理過程中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預案。(3)傷口護理風險的處置。①傷口清潔護理:首先用2%碘酊棉球由里到外對傷口周圍皮膚進行消毒,再以0.5%~1.0%碘伏棉球涂擦傷口周圍皮膚。其次依次常規(guī)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0.9%氯化鈉溶液、0.5%碘伏消毒液對傷口進行清潔消毒,對于腐爛、有大量膿液的傷口,可最后再使用甲硝唑進行消毒。清洗傷口時注意動作要輕柔。②清創(chuàng)護理:在清創(chuàng)之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明清創(chuàng)的功能、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引導患者簽署清創(chuàng)協(xié)議。機械清創(chuàng)與自溶性清創(chuàng)聯(lián)合使用,分次清理壞死細胞,以防止傳統(tǒng)機械清創(chuàng)引起的損傷、出血和疼痛。③傷口換藥護理:護理人員必須遵守無菌操作的基本準則,做到規(guī)范洗手。在換藥期間,需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液和出血,測定傷口面積。根據(jù)患者的傷口愈合狀況和傷口的性質(zhì)選擇合適的敷料,以加快傷口的愈合。④合理的飲食護理:創(chuàng)傷會導致機體的高新陳代謝,應注意補充蛋白質(zhì)、脂肪和能量。維生素A、維生素C及鋅這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在創(chuàng)傷修復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必須確保它們的充分供給,在治療過程中鼓勵患者多進食維生素A、維生素C及鋅豐富的食物。同時注意血糖監(jiān)測,以降低微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⑤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做好心理輔導,告知患者傷口愈合時間雖然較長,但患者遵照醫(yī)囑接受治療,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必定會縮短愈合時間。同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說明各項護理操作的目的,講解有關傷口護理的知識,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從而改善患者滿意程度。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30例患者和對照組30例患者療效(傷口完全愈合,無風險并發(fā)癥發(fā)生為治愈;傷口基本愈合,無風險并發(fā)癥發(fā)生,仍須接受進一步治療為有效;傷口狀況并未好轉(zhuǎn),或進一步惡化等為無效,治愈和有效例數(shù)之和占總例數(shù)的百分比即為總有效率)、傷口愈合時間(以傷口上皮完全覆蓋,并通過3%過氧化氫檢測后無氧化反應為傷口愈合)及傷口感染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對比
在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較對照組的76.67%高(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傷口感染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傷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各種急慢性傷口和復雜傷口的處理是醫(yī)院急診門診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和交通我國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們醫(yī)療保健意識的不斷提升,醫(yī)院急診門診傷口處理的數(shù)量和難度都有了明顯的提升[3-4]。然而,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護理人員在傷口處理中的作用,沒有得到患者的尊重和認可,認為傷口護理只是簡單更換敷料,使護理人員在傷口處理中陷入了被動境地,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傷口護理的風險性[5]。因此,建立健全護理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防范風險,保障護理的質(zhì)量以及患者的安全,是當前現(xiàn)代護理管理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護理風險管理是指系統(tǒng)地降低甚至消除護理風險帶來的危害,通過對護理風險的分析和評估,同時制定護理風險的防范措施,以達到降低護理風險的目的。本文為了降低傷口護理的風險,藉由風險的分析和評估,確定傷口處理過程中的感染風險以及操作風險,從制度入手,改進傷口處理的衛(wèi)生制度、空氣消毒制度等,強化傷口處理的操作流程與過程管理,將操作流程規(guī)范化、標準化,同時在護理人員培訓教育學習方面進行發(fā)力,讓護理人員做到規(guī)范操作的同時提高操作水平,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識別能力,提升護理服務意識與質(zhì)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傷口處理帶來的風險。為降低風險發(fā)生情況,還針對患者自身情況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最大程度取得患者信任。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較對照組的76.67%高(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傷口愈合時間、傷口感染發(fā)生率方面,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傷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之,在醫(yī)院急診門診患者護理中,運用傷口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可以使患者的傷口得到更好的恢復,同時也能降低患者治療期間傷口感染等風險,縮短傷口愈合的時間,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雪松,王懌梅.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nèi)轉(zhuǎn)運過程中的效果評價[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36): 5272-5273.
[2] 雷潔萍,曾秀娟.傷口護理風險管理對門急診患者促進傷口愈合及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0,24(21):3042-3044.
[3] 李巖.對嚴重外傷患者的傷口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對其傷口愈合及傷口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J].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9,17(17):11-12.
[4] 魯曉蕾.個體化護理干預在慢性傷口門診處理中對風險管理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 (23): 288,292.
[5] 香錦霞,潘偉權,姚瑞興.傷口護理風險管理對門診急診患者傷口愈合及傷口感染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8,47(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