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寫作從文學創(chuàng)作中汲取養(yǎng)分,以散文化的手法加以表現(xiàn),已然成為一種潮流。融媒體時代,媒體形態(tài)多樣化、新聞呈現(xiàn)多元化,為新聞寫作散文化開辟了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文章以廣西日報《記住鄉(xiāng)愁》欄目系列新聞作品為例,梳理總結其創(chuàng)新做法與經驗,提出融媒體時代新聞寫作散文化的新可能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供業(yè)界參考。
關鍵詞:新聞寫作;文學化;散文化;融合傳播;廣西日報;《記住鄉(xiāng)愁》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0-0134-03
所謂新聞寫作散文化,就是在新聞報道中以散文化的手法進行寫作,使新聞的語言和結構具備散文特征。語言上,或白描,或特寫,讓新聞作品有血有肉、生動傳神;結構上,或多段落行文,或多媒介運用,打破常規(guī)范式,讓新聞結構靈活多變、自由活潑。
實際上,從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進行新聞寫作,業(yè)界早有諸多實踐。穆青曾提出“用散文的筆法寫新聞”,主張突破傳統(tǒng)、打破范式,“向自由的活潑的散文式方向發(fā)展”[1]。
“語言生動樸實,文學色彩濃”是黨苗苗對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山東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評析。她指出,該作品的突出特點就是運用了散文化寫作手法。作品以“這是收獲的季節(jié)”交代時間要素,同時具有“作品獲獎”的雙關意味。作品中,“奔向”“找尋”“期待”等頗具文學色彩的動詞的運用,極具感染力,很好地吸引了讀者眼球。“棒子”“侍弄活計”等接地氣的詞匯,則體現(xiàn)出濃厚的地域色彩,有效地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在各種文體多元互補、融合借鑒的過程中,散文對新聞寫作的影響尤為明顯。當前,新聞寫作散文化已經成為新聞寫作的一種潮流。并且,伴隨媒體融合不斷深入,新聞寫作散文化迎來了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
散文化寫作,是新聞寫作在文學化表現(xiàn)中的常見形式。新聞寫作散文化,主要指語言散文化和結構散文化,具體表現(xiàn)為將新聞報道的范式和結構“打散”,借助散文的形式,以靈動的筆觸、生動的詞匯、跳躍的構思,呈現(xiàn)新聞要素或信息資訊。
語言方面,散文化寫作語言優(yōu)美、辭藻豐富、意境深遠,能夠有效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契合受眾的深層次閱讀需求,優(yōu)化新聞傳播效果。
結構方面,媒體融合發(fā)展為新聞寫作打破固有形式提供思路,為新聞結構的散文化帶來可能。報、網(wǎng)、端、微的聯(lián)動傳播,使媒介由單一形態(tài)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使文本得以營造出更豐富的情境與意境?!拔羧苏撛娫~,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蓖鯂S的《人間詞話刪稿》把媒介渠道、載體形態(tài)、表現(xiàn)形式視作“景語”,閱讀新聞的“情語”因而變得更加豐富。
融媒體時代,除了閱讀報紙,受眾還可通過手機掃碼獲取與新聞作品相關的背景信息、圖片、圖表、視頻、延伸資訊等,豐富新聞作品的閱讀情境,提升內容質量,增強傳播力度。
從新聞作品的傳播力看,選題和內容的價值固然重要,但對寫作手法、傳播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也非常關鍵。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廣西日報圍繞新聞寫作散文化進行了諸多探索,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口碑極佳的散文化新聞作品。
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廣西日報于2021年6月2日開設《記住鄉(xiāng)愁》欄目,開欄即稱“鄉(xiāng)愁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主張用文學化、散文化的新聞寫作,記錄、呈現(xiàn)八桂大地的“顏值”“氣質”“底蘊”。在一系列報道中,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深入鄉(xiāng)間田野、村屯山寨,把鏡頭對準平凡人、平凡事,采集了大量關于產業(yè)興、生活美、村民富的文字和圖片,展現(xiàn)了“鄉(xiāng)愁”這一永恒主題中的“詩和遠方”。
例如,2022年9月8日刊發(fā)的《“東礦月餅”:合山礦工的舌尖鄉(xiāng)愁》,就以散文筆觸,展現(xiàn)老礦工通過一枚月餅的傳承與改良抒寫鄉(xiāng)愁。稿件中有大量諸如“香味四處飄散”“記憶把梁麟拉回礦區(qū)的日子”“礦工通過月餅實現(xiàn)別樣的團聚”“小小的月餅承載著礦工舌尖上的‘鄉(xiāng)愁”等文學色彩濃厚的描寫。
《記住鄉(xiāng)愁》欄目作品,被同步推送至廣西日報官方客戶端“廣西云”,并特設專題進行綜合展示,實現(xiàn)了報端聯(lián)動的傳播效果。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2年9月19日,該欄目已刊發(fā)275篇圖文報道,展示1100余張圖片。隨著受眾關注度持續(xù)上升,該欄目日漸成為廣西日報的名專欄。
(一)在“散”上下好文字功夫
《記住鄉(xiāng)愁》欄目作品以圖片報道為主體,以精美配文為特色,以報端聯(lián)動傳播為創(chuàng)新,以產興村旺、生活美好、百姓富裕為主題,新聞標題、導語及內文文辭優(yōu)美、意韻悠長,運用了大量詩詞和典故。
《韭菜花開秋香起》這樣開篇:“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毕哪┣锍?,正是采摘韭花的好時節(jié)……
《古韻新景玉坡村》這樣開篇:“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边€沒進入玉坡村,映入眼簾的景色讓人神清氣爽。這里綠樹成林,風吹成浪,夏蟬于林間歡歌,白鷺在灘涂尋覓歸處,古村與自然美景交融……
《珠鄉(xiāng)風物 皆可入醬》這樣開篇:陸游有詩云:苦筍先調醬。醬,自古就是中國人享用各種美食的絕佳調味品。擰開瓶蓋,一股別樣的海鮮味頓時入鼻……
有些作品的配文,充滿畫面感。如《土味尋鴨》的開篇:“菰蒲睡鴨占陂塘??v被行人驚散、又成雙?!蹦邱R河里,一群鴨子在肆意嬉戲,黃恒東在一旁滿臉笑容地說:“最近來找我買鴨的人很多,今年已經賣出1200多只了?!?/p>
有些作品的配文,采用第一人稱口吻敘述。如《“編織”新生活》的開篇:“小時候,父親的籮筐,一頭挑著稻谷,一頭挑著我們?!遍_篇中親切的文字,將新聞內容娓娓道來?;秀遍g,讓讀者以為文中的“我”就是記者,細細品讀才知,這是受訪對象的童年回憶。
有些作品的配文,直接以記者主觀情感帶入。如《風雨橋上踏歌聲》中稱:“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座村莊,油沐村像極了我心里那一座。那一天,在進村的青龍風雨橋上,婦女們身著藍色的民族服飾,一邊織錦一邊唱瑤歌……”
(二)借力新媒體創(chuàng)新閱讀體驗
《記住鄉(xiāng)愁》欄目作品除語言散文化外,結構的散文化也給讀者帶來別樣的閱讀體驗。作品字數(shù)約400~800字,以多圖組合展示,富含襯底、疊放、摳圖、虛化邊緣等活潑的版式設計。標題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化處理,如隨圖片主色調給文字著相應顏色,隨題材特點給標題選用風格字體等。豐富的版面語言,具象或抽象、嚴肅或活潑、厚重或輕松,使作品更加形象化、藝術化,體現(xiàn)出氛圍、意境、情感等多種內涵。
不僅如此,該欄目的部分作品還在報紙版面附有二維碼,供讀者掃碼獲取“廣西云”客戶端的文章鏈接,實現(xiàn)延伸閱讀。在客戶端的專題推文中,同一作品有多圖欣賞、配樂賞讀、視頻展示等多媒體視聽展示,帶給讀者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同時,這也使嚴肅的黨報展現(xiàn)出輕松活潑的一面,給讀者耳目一新的印象。
除《記住鄉(xiāng)愁》外,廣西日報還在其他新聞作品的散文化寫作中進行了諸多探索(見下圖)。比如,發(fā)揮新媒體的特點及優(yōu)勢,在重要節(jié)慶、重大主題的紙質報道中附上二碼維,鏈接“廣西云”客戶端,推出大量海報、專題、音樂、動漫、視頻等作品,如2018年1月30日的《<廣西云>Rap神曲唱出媒體融合新氣象》、2021年1月4日的《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皬V西云”客戶端推出了豐富的視聽作品,在傳達新聞資訊的同時,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一)避免偏離新聞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應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探索新聞寫作散文化,應把握好新聞文學化寫作的尺度。
散文化寫作是借散文之長,增強新聞可讀性、優(yōu)化新聞閱讀體驗的方式,尤其是在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新聞寫作手法勢在必行。但需注意的是,不應對散文形式過度追求,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媒體應在散文化寫作中牢牢把握新聞事件客觀、真實的原則和尺度[2]。
首先,新聞標題制作應避免偏離事實。新聞標題的作用是劃分、組織、揭示、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在文學世界中,追求用文字打動人。但在新聞領域,傳播真實信息才是新聞的使命與價值。因而,在制作新聞標題尤其是帶有描述性、評價性文字的標題時,應注意避免煽情、夸張、媚俗,避免以脫離內容事實的標題換取傳播效果。
其次,行文應避免誤入“創(chuàng)作歧途”。文學可以進行藝術化創(chuàng)作,但新聞是對事實的記錄。倘若為了追求新聞作品生動感人,運用“合理想象”“虛構情節(jié)”“預設結果”來刻畫不真實的細節(jié),必將導致新聞作品與真實背道而馳。
總之,媒體在新聞寫作“改文風”的道路上,應避免舍本逐末、誤入歧途。
(二)避免弱化信息傳播
新聞是借助語言、文字、圖片、錄像等,向公眾傳播的消息。新聞報道的語言應準確、簡練、易懂,文風應言簡意賅、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矯飾、清新樸實、生動鮮活。在散文化的新聞寫作中,不能因盲目追求傳播效果,為散而散、因形害意。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開放性、分散性、碎片化等特點。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如網(wǎng)絡流行語,合理運用動圖、視頻、音頻、H5等進行新聞內容的多樣化呈現(xiàn),有助于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為新聞作品的文學化表現(xiàn)開辟新空間,讓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煥發(fā)新光彩。但需注意,對媒體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運用不能過于“炫技”,喧賓奪主,否則會導致信息形態(tài)冗雜,傳播效果被弱化。
總之,新聞的采寫與傳播應基于新媒體的特點,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受眾的閱讀需求,改變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方式,將新聞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有效融合。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增強受眾黏性,優(yōu)化新聞傳播效果。
(三)避免娛樂化
新聞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前者主要指內容題材嚴肅,關乎國計民生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政治、經濟、科技類新聞,其思想性強、指導性高、嚴謹度高。后者主要指社會民生新聞,其富有人文關懷,向受眾提供娛樂、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隱喻”,揭示了媒介的文化力量。試想,以花哨的版式包裝政務新聞,以漫畫傳播文件精神,以動圖網(wǎng)語傳達政令,媒介本身所隱含的態(tài)度與硬新聞的風格是不協(xié)調的。以散文化手法寫作硬新聞,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信息的嚴肅性,損害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近年來,受傳播手段、傳播方式多樣化發(fā)展的影響,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采用娛樂化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新聞作品,雖能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帶給受眾更豐富的閱讀體驗,但過度強調情感體驗的傳播,容易落入“片面追求傳播效果”的誤區(qū),以致新聞失范。因而,黨媒在硬新聞的“軟表達”方面,尤其要警惕過度娛樂化。
在軟新聞里,可根據(jù)題材、欄目、媒介、受眾等的特點,適當選擇以散文化的手法進行寫作,但也需對風格是否契合加以考量。
在多媒體形態(tài)傳播中,要避免因信息過剩、信息超載而浪費時間,誤導方向,增加信息獲取成本,降低新聞作品的社會價值。
總之,無論是硬新聞的“軟表達”,還是軟新聞的包裝制作,都不能買櫝還珠、舍本逐末,盲目追求流量而忘卻媒體的責任擔當。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既要以積極心態(tài)應對挑戰(zhàn),又要在求變中堅守、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守住底線、守住導向、守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xiàn)變革創(chuàng)新。
伴隨新媒體的發(fā)展,媒體融合進程加快、媒介形式日益多元,受眾的閱讀需求愈發(fā)多樣。融媒體時代,無論是寫作手段、文本樣式,還是表現(xiàn)方法、傳播途徑,均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新聞寫作創(chuàng)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在此背景下,媒體應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不斷適應新的傳播生態(tài),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模式,找準定位、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契合受眾多元化的閱讀需求,進一步推動新聞寫作散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穆青.新聞工作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338.
[2] 田恩祥.淺談新形勢下新聞寫作散文化的得失[EB/OL].參考網(wǎng),https://www.jizihe.com/page/2017/1009/2400288.shtml,2017-10-09.
作者簡介 蒙進煌,本科,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