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建 紅
(淮陰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批判現代性是近現代以來西方哲學的重大主題,也是所有近現代思想家思想探究的核心內容。作為批判現代性的重要思想家,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是以批判資本主義抽象化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為立足點,進而以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核心來推動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建立。就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內容而言,批判資本主義抽象化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與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由人聯(lián)合體,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微觀與宏觀向度,為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實現提供了路徑保障。
但在以往的關于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研究中,學界通常聚焦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而不太注重其對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維度的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感性現實性力量。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是其哲學批判的感性現實性表達,直接而鮮明,具有確定的時代價值。就其對現代性批判的實際效果而言,這一批判能夠彌補單一的生產方式批判的感性敘事性不足,從而推進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深化。這也深度契合了近現代以來的以“回到事情本身”為宗旨的現象學批判精神。就當前而言,對這一批判主題的研究能夠深化歷史唯物主義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時代主題的把握。
“現代性”一詞大概出現在17世紀,本意是用來描述與古代社會不同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階段。這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意味著人類生產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的全方位更新。“‘現代性’的提出所彰顯的首先是一種觀念的斷裂,它所指向的是在一個社會當中,傳統(tǒng)社會的種種觀念遭到了徹底的拒斥:它特別體現于對‘自然’內在的神圣秩序的探尋正在被對‘自由’的人性秩序的建構所替代?!盵1]
關于何謂“現代”“現代性”或“現代社會”,馬克思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但其著作中大量出現了“現代”或“現代社會”的相關描述。就馬克思在著作中對現代社會的相關描述而言,我們可以明確發(fā)現馬克思的“現代社會”所指向的是以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為背景的嶄新社會形態(tài),即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這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共產黨宣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盡管有這些保護措施,大工業(yè)仍使競爭普遍化了……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的世界市場,控制了商業(yè),把所有的資本都變?yōu)楣I(yè)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貨幣制度得到發(fā)展)、資本集中。 ……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質一概消滅掉(只要在勞動的范圍內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它還把所有自然形成的關系變成貨幣的關系。”[2]566
隨著現代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完全戰(zhàn)勝了封建勢力,傳統(tǒng)的自然形成的社會關系最終為商品買賣關系所取代。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于現代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及其所呈現的現代性特征則有著更為精彩的描述:“大工業(yè)建立了由美洲的發(fā)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yè)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發(fā)展起來,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排擠到后面去。”[3]32-33
隨著現代大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新的生產格局也已經形成,伴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建立,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社會關系已經不復存在,新興的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關于以大工業(yè)為表征的現代社會的出現,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進一步指出,這是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一個基本階段。“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盵3]592作為嶄新的社會形態(tài),現代社會完全取代封建社會體現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至此,人類社會進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發(fā)展階段。
資本主義的建立導致人類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重大改變。在資本邏輯的同一化之下,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世界,原有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等完全改觀。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普遍建立,世界市場實現一體化推進,社會生產力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本主義在其產生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水平超過了過去一切世代的總和。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tǒng)的建立在自然生產方式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機器化大生產關系所取代,即自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理性支配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替代。而當新的生產方式取代舊的生產方式,新的階級關系取代舊的階級關系時,人類原有的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因此而發(fā)生了徹底變革。
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孤立的民族國家逐步擴展成為相互聯(lián)系的世界市場共同體,這正是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發(fā)展的結果。只不過這一全球范圍的生產與交往方式是伴隨著壟斷資本的全球擴張而得以顯現的,這也意味著資本殖民統(tǒng)治的全球化。在價值觀念上,伴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等嶄新的現代價值觀念的確立。資本主義的建立是以擺脫封建專制和宗教統(tǒng)治的束縛、建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實現生產自由為前提的,因此,確立以理性為主的現代思想意識,推動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等現代社會關系的建立,是資本邏輯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伴隨著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等變化的則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變化。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深入人類生活,人成為生產的環(huán)節(jié),這就使得人的異化成為必然,由此而引發(fā)的后果則是人的世界的毀滅。
總之,就馬克思對現代社會和現代性的態(tài)度而言,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及其生產方式所帶來的歷史進步,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充分發(fā)展,建立了嶄新的社會秩序,確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現代思想意識;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意識到資本主義發(fā)展所引發(fā)的嚴重問題,即資本邏輯無限擴張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矛盾不斷凸顯,工業(yè)資本主義依據于理性邏輯而引發(fā)的人的生存危機成為必然。這種由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引發(fā)的人的生存危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危機。
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危機的本質就是人的生存危機,它的直接表現就是資本邏輯對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的侵占與物化。這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理性代替情感成為生活的主導性原則,而以非理性因素作為重要表征的人類的感性、日常性生活則被無情摧毀,人成為理性邏輯控制下的單面人,這也就意味著完整的人的消失。為了拯救被資本邏輯所片面化和抽象化的人,馬克思提出了對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的維護,并以此為基點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實現。為此,從人的感性、日常性存在維度去揭示資本剝削的殘酷性,強調人的感性、日常性回歸就成為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直接表達。
首先,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摧毀了生命豐盈而自由的感性對象性能力,破壞了生命自然的存在形態(tài)。人作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擁有豐盈而自由的感性能力是生命成長與發(fā)展的本然需求。正是通過豐富的感性生活,人建構起自身的對象性存在,進而形成完整而自然的生命鏈條,人類生命豐富的存在形態(tài)也因此而得以充分展示。在此意義上,維護生命豐盈而自由的感性對象性能力是人成就自身的本然性需求?!叭藢κ澜绲娜魏我环N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盵2]189
而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破壞了這一美好的自然需求,在無限的逐利本性的驅動下,資本不斷突破工人生產的生理極限和道德底線?!八终剂巳梭w的成長、發(fā)育和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它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盵4]306為成長留有充分的自然感知空間是人自然生長的基本需求,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卻殘忍地扼殺了這一需求?!斑@種24小時連續(xù)不停的生產過程,作為一種制度,直到今天還存在于大不列顛的許多‘自由’的工業(yè)部門中……。在這里,勞動過程除了6個工作日每天24小時,在大多數工廠還包括星期日24小時。工人中有男有女,有成年人有兒童。兒童和少年從8歲(有時是6歲)直到18歲年齡不等?!盵4]297-298比起對婦女與兒童的感性生命形態(tài)的殘酷壓榨,資本對青壯年自然生命形態(tài)的摧殘更是無以復加。殘酷的生產競爭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為了對抗資本主義生產所造成的相對過剩人口,工人之間的競爭必然是達到了頂點。
在無限制的勞動競爭中,勞動力的非人化存在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制造大量麻木、無知、粗野的產業(yè)工人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必然結果,這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中,人的自然性需求不斷被破壞,遲鈍、麻木、冷漠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常見形態(tài),人喪失了源自生命本身的感性對象性能力,而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自然性的消失,即人的消失。
其次,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扼殺生命的潛能與活力,使人淪落為無生命機器的組成部分?,F代工廠生產的典型特征就是工人被當成活的附屬物而并入了死的機器,跟隨著機器的運轉進入了永無止境的艱苦勞役之中。這一艱苦的勞役極其苦悶和單調,如同希臘神話中反復推動不斷滾下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樣,令工人疲憊不堪。長期單調而繁重的機器大生產勞作不僅嚴重損害了工人的神經系統(tǒng)和身體功能,更是摧毀了工人的精神自由與人格尊嚴。機器大生產單調而繁重的重復性勞作使人的智性和靈性喪失殆盡,使得原本能夠維護生命尊嚴和激發(fā)生命潛能的勞動也因此而變得毫無意義,活人的勞動最終淪落為資本主義大生產過程中的死的機器的附屬物。在資本瘋狂的吸附能力中,人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不是工人在使用機器,而是機器在使用工人,工人最終淪落為無生命機器的組成部分。
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對人的毀滅性破壞在童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就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冷酷的逐利本性而言,它帶給兒童的必然是單調而乏味的重復性勞作,這就使得兒童在遭受多年的剝削之后不能學會一門具體的謀生手藝,而只能以碎片化的勞動形式成為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某一簡單部分。而這些兒童一旦成年,由于沒能獲得基本的技藝操作能力,作為無一技之長的無知、野蠻、精神墮落的純體力工人,被解雇也就成為其必然的宿命。而且這一結果也暗示著他們有可能成為未來罪犯的補充群體,這正是資本對人進行徹底摧殘和扼殺的典型表現。
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對兒童摧殘的嚴重性還表現為,它毀滅了人類生命的潛能和未來。當機器大生產摧毀兒童柔弱的身軀、剝奪其自然成長的美好時光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類未來的毀滅就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這一毀滅集中體現為資本主義生產對兒童智力潛能的巨大破壞。與因無知而造成的智力閑置和浪費相比,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對兒童所造成的智力損害是致命的,它所摧毀的不僅是兒童的神經發(fā)育系統(tǒng),而且從根本上破壞了兒童智力發(fā)育的精神土壤,并最終使得閑置的智力不再有萌發(fā)的機會。所以,當兒童被卷入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時,資本扼殺人的本質性力量得以充分暴露。再者,資本主義生產對生命的摧毀在成人身上則主要體現為“生產工人”的出現。所謂“生產工人”是指只具有單一的為資本生產剩余價值能力的人,這也就意味著正常人所具有的完整的生產能力被還原成了單一的生產剩余價值的能力。本來勞動者作為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多種展現自己存在價值的方式,這取決于他們對自身價值和社會需求的理解。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的價值被簡化成單調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并最終消失在機器大生產的同一化運作之中,人被機器化了。故而,馬克思指出,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不幸。
最后,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摧毀了生命的棲息之所,破壞了人的情感家園,使得工人最后的容身之處也變得破爛不堪。人作為豐盈而自由的生命存在物,他有著豐富的情感需求,而這一情感需求最終是由美好的家庭關系所提供的。但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逐利本性已經吞噬了工人家庭生活的全部內容。“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轉化為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盵4]743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情運轉下,工人不僅把自己的生命時間全部交付于資本,而且也被迫把妻子兒女的時間和生活也一并交付于資本。這一吸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就像比赫斐斯塔司用楔子把普羅米修斯牢牢地釘在了巖石上一樣,讓人無處可逃。而一旦資本實現了對工人家庭的滲透,那就意味著資本達成了對工人最后家園的無情摧毀,工人用以延續(xù)和棲息生命的美好家園從此不復存在。而一旦工人家庭的全部時間淪為了資本增殖“最為可靠的秘密武器”,那么,人與人之間原有的親情、友情與愛情就被冰冷的利益算計所取代?!八谷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3]34貧困使得父母只想從孩子身上榨取錢財,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成為賺錢的機器,所造成的結果自然是孩子成年后對父母的漠視,也就使得工人作為人的最后的情感家園也變得破爛不堪?!坝纱水a生了經濟學上的悖論,即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竟變?yōu)榘压と思捌浼覍俚娜可顣r間轉化為受資本支配的增殖資本價值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盵4]469這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讓一切道德的界限和自然的界限都消失無痕是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典型特點。
其實,人類自然情感的健康生長不僅事關個體的幸福,更是健康社會得以形成的良性根基。正如盧梭所指出的,健全的情感正是人格養(yǎng)成的核心因素,這些情感雖然與人的智性沒什么干系,卻是人的社會性形成的關鍵性力量。因此,在此意義上,資本所摧毀的就不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人,更是對良好社會得以形成的根基的破壞。
總之,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天然擁有享受完整生命時光的權利,也正是在自然的生命時光中,人實現了與周身世界的交流和互動,進而建構起與自然、社會以及他人之間美好而和諧的生存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粗暴地摧毀了人對生命的自然享有權,硬生生地斬斷了人與其周身世界的自然聯(lián)系,破壞了人類生命美好的自然行程,致使人類的生活世界變得破敗不堪。
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fā)展摧毀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的感性、日常性生活無處安放,因此拯救人類的生活世界也就成為反思現代性的重要主題。面對這一時代主題,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勞動實踐觀出發(fā),建構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論,并以此為基礎開啟了自身的現代性拯救之路。
生活世界理論開始于胡塞爾,面對工具理性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胡塞爾決定回歸生活世界,這一回歸旨在消解科學理性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危機,重新確立經驗世界的意義與價值。關于生活世界,胡塞爾有這樣的表述:“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實在東西的世界。空間和時間形式以及能歸入它的全部物體形態(tài),都屬于它這個現實體驗到的直觀的世界;我們自己按照我們的有身體的個人的存在方式,生存于這個世界之中。但是我們在這里并沒有發(fā)現任何幾何學的理念的東西,沒有發(fā)現幾何學的空間,數學的時間以及它們的任何形態(tài)?!盵5]從這一表述中能夠看出,胡塞爾所描繪的生活世界是前科學的,是沒有被科學理性所進駐的人類的經驗世界以及生存境域,生動、鮮活、具體等感性多樣性是其典型特征。
就生活世界理論的建立而言,馬克思不是首倡者,而且也沒有明確提出所謂的生活世界理論,與此相關的說法則是“現實生活”“生活的歷史過程”“實際生活過程”等。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意識[das Bewuss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sste 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盵2]525雖然馬克思沒有像胡塞爾、哈貝馬斯等那樣建立以生活世界為中心的特定理論體系,但這并不妨礙馬克思對生活世界理論的使用。就馬克思與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理解而言,兩者有著共通之處,但也存在著差異。這共通之處就表現為,他們都認同當下感性而鮮活的生活世界的基礎性價值,認為現實的生活世界正是人類科學理論和生產實踐建立的前提和基礎,具有內在自明的意義和價值。
這兩者的差異則在于,他們對生活世界關注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同的。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關注是為了實現對生活世界的先驗性認知,而馬克思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則是為了實現對異化的現實生活的超越,他所指向的是批判現實的異化世界而實現社會的理想性存在。簡而言之,胡塞爾意義上的“生活世界”指向的是直觀的、非客觀化、非課題化的世界,而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指向的則是感性的、現實的、具有實踐性的當下世界,而且這一當下性具體表現為現實的生產活動及其所建構的社會生產方式與交往方式。“在思辨終止的地方, 在現實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盵2]526進一步而言,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所指向的是經過對資本主義物化的揚棄而實現人類自由的超越性過程,也是人不斷地對象化和自我確證的過程。
那么,馬克思的生活世界如何能夠實現對被科學理性所抽離化的現實世界的批判與拯救?
首先,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指向前科學世界,具有鮮明的前定性。馬克思意義上的生活世界是科學建立的基礎,建立在人類認知基礎上的“科學世界”和“哲學世界”由此而引發(fā),故而,一旦人類認知意義上的世界有了問題,向生活世界回溯就成為唯一的選擇。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胡塞爾是相同的?,F代性危機根源于人類理性邏輯對現實世界的控制,由此而造成的生存危機需要從根本上得以糾正,這就需要回到前科學世界,即回到科學理性得以產生之前的實際生活場域,通過生活世界本身的豐富性與鮮活性來糾正和彌補科學理性所造成的認知性缺陷。
因此,生活世界是糾正資本邏輯認知偏差的根本性場域。在這里,馬克思所要達成的正是伽達默爾在《科學時代的理性》中所指出的:“真正說來理性的德行并非只是要實現人類生活的一個半圓,而是應當能支配給人類打開的整個生活空間,也應當能支配我們的一切科學能力和我們一切的行動?!盵6]
其次,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建立在人類勞動實踐的基礎上的,感性現實性是其基本特點。勞動實踐作為生活世界的存在根基,通過創(chuàng)造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和形塑人類的精神世界來體現自身的基礎性地位。作為統(tǒng)馭人類生活的根源性力量,勞動實踐在滿足人類生存基本需求的同時,也催生了人類走向自由的信念。在這一點上,它與科學理性所形成的物化世界形成了鮮明對照。正是在勞動實踐中,人類發(fā)現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也正是借助于這一力量人類建構了屬人的世界。在勞動實踐中,人與周身世界建立一種彼此認知、認同與認可的關系,這一關系的建立是通過人化自然與自然人化的相互滲透而完成的。也正是在這相互滲透的過程中,人借助于對外部世界的觀照,發(fā)現了自身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體會到了超越有限肉身之上的無限精神自由。正是在對自由的渴望與探究中,人類開啟了一種從無到有的人文世界的建構歷程。故而,勞動實踐賦予人類的意義無愧于是贈予了人類開啟自由之門的鑰匙,它成就了人本身,這正是馬克思勞動實踐觀的重要意義所在。又由于人類的勞動實踐是一個不斷開放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人類的生活世界也是一個不斷開放和生成著的世界。正是在勞動實踐所開啟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中,人類推動現實世界不斷走向完滿。
最后,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對現代性的克服最終是通過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得以實現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造成的生活世界遺忘,在根本上是由其自身的現代性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建立在更高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的嶄新社會形態(tài)來實現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超越。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與發(fā)展的根基,不同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應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形態(tài)也實現了由低到高的發(fā)展。資本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它終將被更高的社會形態(tài)所替代,這是由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而代替資本主義的正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將實現真正的自由,并在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中達成自身的本質性回歸?!斑@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盵2]185
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不同于胡塞爾先驗還原意義上的生活世界理論,更有別于列斐伏爾意義上的意識化、語言化的日常世界理論。相較于單純理論意義上或日常性的生活世界理論,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更接近于關注人的存在本身的海德格爾意義上的生活世界思想。當然,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與海德格爾的生活世界思想也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前者的生活世界以人的勞動實踐為基礎,是一種實指性的存在;而后者則指向了虛無的澄明之境,是一種以“無”為主的哲學原則。(1)張世英指出,海德格爾以“無”的方式讓“有”得以出現,這是一種新的哲學本體論的變革,即實現了西方哲學本體從“有”到“無”的革命性變革。參見張世英:《現象學口號“面向事情本身”的源頭——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胡塞爾與黑格爾的一點對照》,《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
相較于以往的日常性或純意識性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具有源自于勞動實踐的本源性動力。它實現了現象批判與本質批判、科學批判與道德批判的統(tǒng)一,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tǒng)一中完成了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性重建,真實而有力。因此,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論是科學性批判和本質性批判的統(tǒng)一。
總之,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指向人的勞動實踐,是現實的人、自然、社會在感性對象性活動中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活潑、開放和充滿無限生機的,既能反思過去又能承載未來。正是基于此,馬克思的生活世界能夠完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超越,推動人向感性、日常性生活的回歸,從而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提供感性現實性力量保障。這在實際效果上深度呼應了“回到事情本身”的現象學批判精神。
作為反思現代性的偉大思想家,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立足當下指向未來,具有鮮明的理想性色彩,其在向純粹精神生活或彼岸世界攀升的同時,看到了人類經驗世界對精神世界的實際補充作用。故而,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并沒有走向純?yōu)跬邪钜饬x上的構想世界,而是回到了生活世界,最終選擇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性場域中來完成他的現代性批判,這就為現代性批判開啟了嶄新的歷史性視域。也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被海德格爾稱為顛覆形而上學的第一人。
當前,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壟斷資本深度擴張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愈演愈烈,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金融危機、意識形態(tài)對抗、地區(qū)沖突、生態(tài)危機等問題層出不窮,資本主義的同質化與本位化現象甚囂塵上,人的異化困境也因此而逐步加深,人類生活面臨巨大危機。如何在資本發(fā)展依然強勁的當今時代實現人的本質性回歸,這始終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此背景下,深入推進對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研究,對于對抗資本邏輯的強勢推進、扭轉人的物化處境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