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軍,翟 浩,曲健祿,張 勇,周廣芳,張 瓊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泰安,271000)
棗瘋病是一種由植原體系統(tǒng)性侵染引起的病害,發(fā)病后棗樹內(nèi)源激素平衡失調(diào),生理紊亂,出現(xiàn)小葉叢生、葉片黃化、冬季不落葉、果實畸形等現(xiàn)象[1-2]。棗瘋病在我國河北、河南、山東等棗區(qū)發(fā)病嚴重,一般病株率達3%~5%,嚴重時高達30%以上,對棗樹生產(chǎn)造成較大損失[2]。
近年來,關于棗瘋病的防控主要集中在抗病品種選育[3-5]、物理防治[6-7]、化學防治[8-10]以及綜合防控等方面[11-14]。其中,抗病品種選育是防治棗瘋病的重要途徑。目前,一些學者已對我國部分棗樹品種進行了抗病性鑒定,篩選出了一些抗病品種,為減輕棗瘋病為害、促進棗樹生產(chǎn)發(fā)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關于抗棗瘋病砧木資源篩選及應用方面的研究鮮有報道。筆者于1998—2021年,從收集、篩選抗棗瘋病資源著手,通過篩選高抗或免疫的株系用作砧木,并通過嫁接感病品種或橋接發(fā)病樹主干,鑒定所得砧木對棗瘋病的抗病效果。所篩選砧木能有效解決棗瘋病快速流行蔓延的現(xiàn)狀,對于預防棗瘋病流行為害和促進棗樹生產(chǎn)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1.1 試驗材料與地點
試驗地位于山東省肥城市邊院鎮(zhèn)張安村,面積1 000 m2,土壤與管理條件一致。
供試棗樹品種。感病品種為“長紅棗”,感病砧木為泰安山區(qū)的野生酸棗,病原采自發(fā)病樹的典型瘋枝。
供試苗木(砧木)收集。于1998、1999年從山東、江蘇、安徽、河北等地,在野生酸棗棗瘋病樹叢中選取未出現(xiàn)病狀的植株,采集其種子86.5 kg(每點不超30粒),剪取枝條(每點不超5枝)1 650枝。將采自不同區(qū)域的酸棗種子混合后用四分法取樣,播種5.35 kg得苗5 300株;收集枝條扦插共成活134枝,作為備選抗瘋資源。
1.2 抗瘋砧木篩選
備測種苗繁育。春季,將采集的酸棗種子直接播種于苗圃;扦插成活的枝條移植田間,株行距為15 cm×40 cm。
傳病所用病皮選擇。在嚴重發(fā)病的棗樹上,剪取上下均萌發(fā)小病枝新梢的病皮作為抗病測定時病原接種之用。
病原接種。應用病貼皮接的方法,在初夏(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或初秋(8月上中旬),待備測棗苗距地10 cm處莖粗達0.5 cm以上時,在基部10~20 cm處嫁接棗瘋病病樹的病皮2~3片,采取“工”字形開窗式皮接新鮮病皮,平均每片病皮面積約1 cm2,且病皮相互錯開,間隔3~5 cm。
抗瘋砧木篩選。按常規(guī)方法管理培育苗木,不斷剔除發(fā)病株;剩下健康植株繼續(xù)嫁接病皮,發(fā)病后隨時剔除,如此反復,最終不發(fā)病者,即視為抗瘋種質(zhì)。
1.3 抗瘋效果研判
抗性鑒定采用在選定砧木幼樹上嫁接感病品種后,在砧木和品種上同時嫁接病皮的方法。2004年4月20日,萌芽前在初步篩選不發(fā)病的抗瘋砧木上,距地40 cm處嫁接感病棗品種(長紅棗)。初秋,分別在品種和砧木兩部位處,用皮接法各嫁接病皮2~3片,完成傳毒過程(見圖1)。
圖1 在棗品種和砧木兩部位貼病皮傳毒
留下健康植株,不斷剔除嚴重發(fā)病株;對健康植株繼續(xù)嫁接病皮,不發(fā)病者其砧木視為抗瘋砧木,編號后移植,進一步觀察研判各候選砧木的抗病性。
1.4 砧木抗瘋作用鑒定
將篩選鑒定的砧木進行扦插繁育后在砧木上嫁接感病品種,采用品種部位嫁接病皮的方法進行鑒定。2008年選生長健壯的候選株系4個,取其砧木部位長出的酸棗吊扦插,成活苗于2009年春移栽到苗圃,2010年春在距地40 cm處嫁接感病品種“長紅棗”,同年8月在品種部位用皮接法嫁接病皮,每株嫁接3片,2011年5月30日重復接種傳毒1次。連續(xù)2年觀察癥狀表現(xiàn)(2012—2013)。
1.5 砧木橋接治療病樹
2018年6月10日,選用抗瘋砧木90801、90803號砧木枝條,以棗樹自身枝條作為對照,橋接患病樹主干各3株,共9株。具體做法:選5~7年生剛有叢枝癥狀的新發(fā)病樹,距地50 cm以上部位,將主干上長10~20 cm的樹皮剝除,在露出的木質(zhì)部處纏繞綁扎尼龍絲帶,阻止切口直接愈合(見圖2a)。然后用抗瘋砧木枝條橋接于上下兩皮層的斷切面,使愈合后的營養(yǎng)沿橋接砧木輸導(見圖2b)。橋接枝條的數(shù)量依樹干粗細而定,掌握橋接枝條的間距1.5~2.0 cm為宜,最后外罩塑料膜保濕(見圖2c)。一般橋接后14 d可看出結(jié)果,成活率可達90%以上(見圖2d)。
注:a.露出的木質(zhì)部處綁扎尼龍絲帶,b.抗瘋砧木枝條橋接于斷切面,c.外罩塑料膜保濕,d.橋接成活。
2.1 野生酸棗資源抗瘋砧木篩選結(jié)果
野生酸棗的播種苗和扦插苗,在播種和定植的當年秋或次年初夏,可開始貼病皮接種瘋源,一般在接種后次年大部分出現(xiàn)癥狀。經(jīng)連年汰選,結(jié)果見表1。由表1看出,接種5 434份種苗,至2006年7月23日調(diào)查,僅剩下15個株系未表現(xiàn)出明顯發(fā)病癥狀。可見,從棗瘋病病樹叢中選出的無瘋野生酸棗中可獲得少數(shù)對棗瘋病高抗或免疫的種質(zhì)。
表1 采集利用野生酸棗資源篩選抗棗瘋病砧木試驗結(jié)果
2.2 抗瘋砧木對棗瘋病的效果
萌芽前,在初選的40株抗瘋砧木的上部嫁接感病品種“長紅棗”,當年8月10日,分別在“長紅棗”部位和砧木部位嫁接病皮2~3片,再于次年5月20日重復嫁接病皮1次。至2006年7月23日,剩余的品種和砧木部位均未有明顯癥狀表現(xiàn)的僅有15株。2007年春,對這15個株系編號后重新移栽定植,次年緩苗后分別在上部“長紅棗”和下部砧木部位再次嫁接病皮2~3片,連續(xù)2年。觀察至2021年,有4個來自不同株系的砧木始終未見整株發(fā)病,說明抗瘋砧木對棗瘋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3 抗瘋砧木鑒定結(jié)果
砧木抗瘋性狀鑒定結(jié)果見表2。由表2看出,2011年8月10日,即初次接種后第2年調(diào)查,各砧木沒有明顯的抗瘋性狀;2012年8月18日,即初次接種后第3年調(diào)查,各砧木與對照(實生酸棗)比較,抗瘋性狀明顯。
表2 抗瘋砧木對棗瘋病的控制效果
2.4 抗瘋砧木橋接病樹主干的治療效果
從2018年嫁接后至2021年秋,生長季節(jié)定期觀察,抗瘋砧木90801、90803號橋接的棗瘋病病樹癥狀逐漸減輕直至消失;而橋接自身枝條的棗瘋病病樹,癥狀加重,瀕臨死亡。說明抗瘋砧木90801、90803號橋接棗瘋病病樹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棗瘋病可以通過嫁接病皮和病枝傳播,溫秀軍、趙錦等均采用嫁接病皮和病枝的方法測定了不同棗樹品種對棗瘋病的抗性[5,15]。本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經(jīng)1次嫁接病皮,大部分棗苗第2年即發(fā)病,說明應用嫁接方法進行棗瘋病病原接種是可行的。趙錦等通過在感病砧木上嫁接抗性品種“星光”和感病品種“婆棗”接穗,證明棗瘋病病原對感病品種的影響遠大于抗病品種[5];溫秀軍等在7個棗樹品種的健康苗木上通過嫁接病皮的方法測定了品種的抗病性[15]。而筆者先將從山東、江蘇、安徽、河北等地野生酸棗棗瘋病樹叢中未出現(xiàn)棗瘋病癥狀的植株上獲得的種子或接穗通過播種或扦插方式,獲取種苗5 434株,建立抗瘋資源庫(1998—1999年);以5 434株苗木為砧木,通過嫁接病皮,初篩獲得抗瘋砧木40株(2000—2003年);在初篩抗瘋砧木上嫁接感病品種“長紅棗”后,通過在“長紅棗”部位和砧木部位同時嫁接病皮的方法,歷經(jīng)兩輪篩選(2004—2006年,2007—2021年),最終篩選出4個高抗或免疫的砧木株系,即90801、90803、90806、908011號。與此同時,筆者通過嫁接病皮的方法對4個高抗或免疫的砧木株系進行了鑒定(2010—2012年),并使用4個高抗或免疫的砧木分別橋接棗瘋病樹(2018—2021年),證明4個砧木株系抗病效果明顯,其中用90801、90803號砧木橋接瘋樹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此外,利用抗瘋砧木橋接治療發(fā)病病株,以棗樹發(fā)芽后樹皮形成層活動、樹皮易于剝離時進行為好。抗瘋砧木橋接所用的枝條可于早春剪取后存入冷庫備用,也可在橋接時剪取新抽生的已木質(zhì)化的嫩枝。在北方雨季到來之前,即6月前橋接成活率高,一般接后14 d可看出結(jié)果,成活率可達90%以上;7月后橋接成活率逐漸降低,8月后橋接枝條易腐爛,即便成活也因愈合不好,秋后營養(yǎng)向根回流不足,進而造成次年死樹現(xiàn)象。橋接枝條的數(shù)量依樹干粗細而定,掌握橋接枝條的間距1.5~2.0 cm為宜。
本研究為首次從野生酸棗資源中開展抗病砧木資源收集、篩選和鑒定,通過建立野生酸棗抗瘋資源庫、多年重復嫁接接種,嫁接后連續(xù)動態(tài)調(diào)查發(fā)病狀況,并對篩選出的砧木的抗病性及治療效果進行了鑒定、驗證。因此,本試驗篩選出的抗瘋砧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但目前對其抗瘋機理,和作為砧木使用對棗樹的栽培性狀以及對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等,尚需進一步研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