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冬至”的得名和“夏至”相同,這里的“至”是極致的含義,同樣指的是白天和夜晚的長短問題。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最短。冬至正和它相反,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時候,一般在公歷12月21-23日。
從冬至開始,白天逐漸變長。有句俗話叫“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過去,到了冬天農(nóng)閑時,婦女們就會抓緊縫制衣服、鞋子等。晚上因為用電不方便,一般趁著白天做。白天變長以后,縫制的時間也變長了。所以,這里的“長一線”是指人們白天縫制衣服,會比之前多出一根線。
在周代,冬至是新一年的開始,稱為“歲首”?!笆住钡募坠俏?? ? ?像動物的腦袋,有頭顱、眼睛、嘴巴,還有頭上的毛發(fā)。慢慢發(fā)展到金文 ? ? ,字形只突出了眼睛和毛發(fā)。小篆 ? ? 沿襲了金文,上面三根線條代表毛發(fā),眼睛則寫成了“目”,后來毛發(fā)也簡化后,就成為我們現(xiàn)在的“首”字。從“首”的字形演變中,可以看到“首”最初表示腦袋、頭,由于腦袋在身體的頂端,并且也是最重要的,因此“首”就有了第一、開始等意思。“歲首”就是一年的開端,把“冬至”作為歲首,就是以農(nóng)歷11月作為新年的開始,直到漢朝以后,才改農(nóng)歷正月是歲首。
冬至過后,白天逐漸變長,太陽照射地球的時間也變長了。所以在古人眼里,也是陽氣逐漸增長的時候。杜甫在他的《小至》詩中寫道:“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自然界的節(jié)氣和人世間的事情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陽氣始生,春天也就快要來了。但事實上,真正迎接春天的到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怎么消磨嚴(yán)寒的日子呢?古人想出了“數(shù)九”的方法。
數(shù)九,就是從冬至開始數(shù),每九天為“一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共計八十一天。數(shù)完這些天,春天也就降臨了。正如民間盛行的“九九歌”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辈怀鍪?,是指天冷手一直不敢露出來。冰上走,說明這時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冰。沿河看柳,說明柳樹開始發(fā)芽了;河開,河水解凍,水開始嘩嘩地流淌了;燕來,南方的燕子開始往北飛。耕牛遍地,春天來了,土地開始解凍了。從“九九歌”中,可以看到“三九、四九”是最寒冷的時候,所以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為了記錄從冬到春的漫長時光,古人也想了很多辦法。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九九消寒圖”了。通常是在白紙上畫九枝寒梅,每枝各有九朵梅花,代表九天。人們從冬至開始,根據(jù)每天的天氣情況給一朵梅花涂色。當(dāng)八十一朵梅花都涂上顏色后,也就意味著寒冬過去了。
民間歷來重視“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南北各地都有自己的慶祝方式和飲食風(fēng)俗。在江南,有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飯、喝冬釀酒等習(xí)俗?!俺唷钡募坠俏淖中?? ? ,上半部分是個正面站立的人形,這是“大”字,下半部分 ? ? 是“火”字,用“大”和“火”的組合,表示火紅的意思。所以,“赤”相當(dāng)于“紅”,比如“面紅耳赤”就是臉和耳朵都紅了,“赤豆”就是紅色的豆。
為什么要吃赤豆糯米飯呢?傳說上古神人共工氏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兒子,死在冬至這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來驅(qū)避害人的鬼。傳說雖然不可信,但赤豆糯米、冬釀酒等都可以驅(qū)寒保暖,很適宜冬天食用。尤其赤豆糯米,還有滋補作用,是冬季養(yǎng)生的好食物。
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則有吃餛飩、餃子等習(xí)俗。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等諺語。冬至為什么吃餃子?據(jù)說和“醫(yī)圣”張仲景有關(guān)。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醫(yī)學(xué)家,傳說他在冬至這一天,看到很多百姓忍饑挨餓,耳朵都凍爛了,于是他把一些驅(qū)寒藥材煮熟剁碎,和其他餡料混合,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放在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人們服用后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民間便有了冬至日吃餃子的習(xí)俗,怪不得餃子長得像耳朵呢。
(北京師范大學(xué)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國文字整理與規(guī)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