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卉欣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的日趨多元化,文化信息與文化要素在不同文化群體中不斷遷移、共享和互動,跨文化傳播成為人類文化交流、發(fā)展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在諸多形式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外宣材料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中介作用,成為每個文化群體傳播本土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媒介。
英國翻譯專家蘇珊·巴斯奈特教授是"文化翻譯觀"理論學派的重要代表,該學派認為,文本并不是語言中靜止不變的因素,而是譯者用合適的語言將作者的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于另一文化的一種語言表現(xiàn);翻譯不僅是對一門語言進行“簡單的譯碼和重組”,更是“一個重要的交流行為”;翻譯既是文化內部的交流,又是文化之間的交流,是文化間的協(xié)調與控制。蘇珊·巴斯奈特認為,翻譯不應局限于“對源語文本的描述”,更是要體現(xiàn)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性”,確保譯文文本在譯語文化中所承擔的功能與原文文本在源語文化中的功能一致。
蘇珊·巴斯奈特認為,譯者應充分考慮如何將文化含義轉化成既尊重目標語文化規(guī)范,又不違背源文本文化含義的目標文本。因此,對于不同類型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翻譯原則和策略。例如,對于文學作品類源文本,譯者可以合理改變源文本形式,實現(xiàn)文本轉化的“因地制宜”;而對于蘊含基本文化價值與信仰的源文本,則應著重采用異化原則,盡量保留其文化因素和獨特語言結構形式。總之,以蘇珊為代表的文化翻譯觀認為,文本翻譯絕不應以“相似性”“可懂性”為唯一目的,翻譯的目標也不在于消除文化差異,而是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凸顯,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交流與融合。
外宣翻譯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隨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外宣翻譯已經(jīng)成為樹立中國國際形象、傳播中國特色文化、傳揚華夏民族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中國學者黃友義在2004年提出,外宣翻譯除了要遵循“信、達、雅”的翻譯基本標準之外,還應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谝陨显瓌t,外宣材料的翻譯應充分考慮到中外文化歷史、意識形態(tài)、生活習慣、社會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距,采取一定的策略對源語材料進行適當加工處理,在確保信息正確傳遞的基礎上達到外宣和交流的目的。
2.2.1 忠實與對等
語言學中翻譯活動的“忠實”策略,不僅包含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文本內容和形式忠實,也包含兩種語言間的功能忠實,即譯文能夠忠實地傳達出原文的功能,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同原文讀者相似的體驗和感受。文化翻譯觀下的“對等”策略與傳統(tǒng)語言學中的“忠實”策略又有所不同。巴斯奈特認為,如果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譯文的文本內容、形式忠實性就極易受到影響。因此,即使譯文與原文的文本對等,也不見得遵循“忠實”原則;譯文應同時忠實于譯入語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雙方的文本契合。因此,外宣材料翻譯在忠實于原文文本、忠實于譯語文化環(huán)境和受眾群體的同時,還需確保宣傳內容的準確和恰當,充分發(fā)揮其文化交際功能。以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為例,“驚蟄”譯為“the Waking of Insects”,“冬至”譯為“the Winter Solstice”,“秋分”譯為“the Autumnal Equinox”。上述譯文既保留了源語文本的結構特點,又傳達了原語詞匯的意義特征,翻譯的文化功能得以較好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外宣材料翻譯的忠實與對等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譯者不能局限于語言學翻譯原則,而是要結合外宣材料的特征和外宣翻譯的目的對翻譯進行合理調整。
2.2.2 增譯與減譯
漢語的語言結構和文本特征鮮明,與英語等譯入語的差距較大。外宣材料中的漢語結構特點體現(xiàn)尤為明顯,其中成語、俗語的特殊詞匯和排比、對仗等修辭結構的使用更為頻繁,因此,外宣材料翻譯中增譯和減譯策略的使用尤為重要。在翻譯過程中適當通過藝術手法組織和調整源語內容,既可以實現(xiàn)信息傳遞、文化交流的目的,也能使文本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美學特征,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功能。在外宣材料翻譯中,增譯與減譯策略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導致的文化內涵缺失現(xiàn)象,減少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和誤解。
以名勝古跡的介紹與導覽詞為例,中文導覽詞往往語言優(yōu)美、句式整齊、辭藻華麗,蘊含豐富的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等,凸顯了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類語文字華麗、情感豐富的外宣材料,在翻譯中如果采用完全忠實于源語文本內容的翻譯策略,對譯者和譯文受眾的知識儲備、文化修養(yǎng)和雙語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譯者視角的華麗辭藻,很可能成為受眾視角晦澀難懂的語言。因此,正確地認識到某些文本的“不可譯性”,適當?shù)夭捎谩皽p譯”策略,提煉主要信息,保留精髓內容,而對不適合于譯入語文化的復雜修辭和生澀詞匯進行減譯,能夠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礙的產(chǎn)生,更容易引起譯入語本土受眾群體的理解和共鳴。同理,對于一些在本土語境下言簡意賅、含義確切的外宣文本,譯者在翻譯中應充分考慮到非本土語境下的原文本是否能夠充分承載源語含義,并在翻譯中適當采用“增譯”。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節(jié)目中有一段對面條的介紹如下:“面的形狀長而瘦,諧音長壽,面條于是當仁不讓地成為講究討口彩的中國人最歡迎的生日主食”,其譯文為“The shape of noodle is both long and slim.In Putonghua,long(chang)and slim(shou)is similar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longevity(changshou).Noodles are the most popular staple food on birthdays for Chinese.”譯文中采用加注增譯的方式對句中的諧音加以闡釋,又采用減譯策略,省去對成語“當仁不讓”、俗語“討口彩”的翻譯。經(jīng)過增減譯后的譯文更加清晰簡潔地傳遞原文的信息。
2.2.3 移植與融合
翻譯的移植指直接借用原文詞語,較為常見的有地名、人名、商標與文化詞等的音譯等。翻譯的融合是指語義范圍的緊縮,擺脫原文詞匯束縛,以“神似”代替“形似”。移植與融合也是外宣材料翻譯中較為重要的翻譯策略。
外宣材料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豐富,地方特色鮮明,尤其是其中對中國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文化遺產(chǎn)等內容的翻譯,由于地域文化特征鮮明,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對應表達,而移植與融合策略的合理使用能夠為外宣材料翻譯提供更多思路和靈感。例如,吉林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在吉林市旅游推介短視頻中,將原文本“高山之巔,松水之濱,熱雪之城,淞雪之約”,譯為“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the shore of the Songhua River,the energic warmth of the city.Welcome to Jilin City,China to enjoy the invitation fo the rime and snow”。譯文中采用移植法將“松水之濱”譯為“the shore of the Songhua River”,又采用融合法將“熱雪之城”譯為“the evergic warmth of the city,譯文雖未保留原文結構特征,但更清晰地傳遞了主要信息,發(fā)揮了“旅游推介”的文化功能,實現(xiàn)了外宣翻譯的基本目標。
外宣材料翻譯凸顯了語言的文化屬性和交際功能,為增強文化交流、塑造民族形象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具有較為重要的時代意義。文化翻譯觀下的外宣材料翻譯不僅要深入挖掘源語與譯入語的語言元素,更應充分融入文化價值,從而實現(xiàn)翻譯效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