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代英烈形象的多元化傳播策略探析

      2023-01-05 20:59:20郭守運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大眾

      郭守運,武 靖

      (華南師范大學 城市文化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2015年,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加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英烈人物就像是一個時時敲起的警鐘,將我們從歷史的邊緣拉回;像是一條看不見的線,將我們引向正確的方向,他們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感動和敬仰。與過去相比,作為傳播英烈形象的新聞媒體在新時代蓬勃發(fā)展,傳播主體多元,傳播方式多樣,文本形式靈活,與英烈相關的傳播文本卓有成效,對英烈形象的新聞傳播與價值傳遞的研究也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浪潮。

      一、英烈形象的傳統(tǒng)傳播途徑

      “英烈”是對英雄與烈士的簡稱,指近代以來為爭取民族解放、獨立、自由,為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作出巨大貢獻甚至犧牲的人,或是指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具有先鋒帶頭作用的個人。[3]英烈形象指的是作為文化符號的“英烈”,在新聞報道和故事文本中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人們對英烈的感受、印象與看法,此外,英烈形象是國家形象的象征,成為國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烈形象走入大眾視野,依靠的是媒介的還原與塑造。英烈形象在議程設置中得到二次傳播,強化了受眾對英烈的主觀印象與直觀感受,最終形成較為固定的符號文本。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英烈形象的新聞傳播途徑主要是報紙報道與電視報道。

      報紙占據(jù)我國主流媒介地位多年,受眾基數(shù)大。作為報道新聞事件和把握輿論導向的主要載體,報紙承擔了宣傳報道英烈人物、還原真實的英烈原型、發(fā)揮英烈先鋒榜樣等作用。改革開放前,思想層面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嚴重,有關英烈的報道也出現(xiàn)了較為單一的敘事模式,英烈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其榜樣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以說教式手段展開敘述,英烈形象不近人情,拉開了受眾與英烈之間的距離。然而,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單一,習慣于服從與接受的閱讀模式和行動要求,改革開放前對英烈形象的報紙傳播即便存在一些不當之處,單向度的輸出仍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改革開放后,報紙敘事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社會思想轉變趨勢,遵循受眾本位的原則,以百姓對英烈精神的需求為主,尋找并傳播模范英烈形象;敘事方式以完整真實再現(xiàn)為主,塑造了諸多鮮活立體、富有人情味的英烈形象。英烈形象在保持文字冷峻嚴謹特性帶來的神圣感的同時,富有了一抹溫暖動人的底色,通過個人形象的細節(jié)刻畫,勾勒透視出家國層面需要的偉大品質(zhì)和精神特征。

      廣播電視媒體報道對英烈形象的敘寫和傳播更為生動直觀,受眾門檻也相對更低。廣播電視媒體對英烈的報道,強調(diào)的仍是與報紙相同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相比報紙的線性敘事,廣播電視媒體對英烈形象的報道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首先是英烈報道的規(guī)模大、觸達深,以高密度的敘事頻率和高規(guī)格的敘述內(nèi)容,直抵群眾內(nèi)心。廣播電視媒體選取最佳收視的黃金時間段,在知名度高、權威性強的頻道推出專欄。如《新聞聯(lián)播》在2018年推出“你的榜樣是誰”的專欄,將鏡頭對焦至全國各行各業(yè)的共產(chǎn)黨員,每期3到5分鐘。

      其次是以情動人的敘寫方式。敘事角度多元,不同的見證者作為第一敘述者,以情感敘事作為敘述模式,帶來了連續(xù)密集的情緒爆發(fā)效果。如央視節(jié)目《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的英烈敘事,從當事人、見證人、主持人、記者等多個主體展開,其情感性話語引來在座各位觀眾淚眼婆娑。這樣的敘述方式讓英烈形象的人情味更濃,親和力更強,更容易走入大眾心中。

      二、英烈形象新媒體傳播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出現(xiàn)了打破時空限制、傳播迅速快捷、傳播互動性強、傳播平臺多樣的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英烈形象的新聞傳播,出現(xiàn)了英烈形象平民化、多方建構生成機制等特征,與此同時,英烈形象的新聞傳播出現(xiàn)了被污名化、惡俗化、泛娛樂化等問題。

      首先是英烈形象污名化問題。社會宏觀環(huán)境出現(xiàn)的問題是英烈形象污名化的主要原因。西方意識形態(tài)輸出,加劇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的蔓延,對歷史和英烈形象進行否定和質(zhì)疑,達到動搖信仰、消解民族認同的效果;處于轉型期的社會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最好的情緒發(fā)泄場域,消解崇高、污名英烈是網(wǎng)民狂歡的方式之一;“流量時代”眼球經(jīng)濟盛行,媒體為博眼球而報道獵奇事件,甚至編造虛假信息,發(fā)布與大眾印象出現(xiàn)偏差的英烈形象報道,實現(xiàn)吸流引流的目的;互聯(lián)網(wǎng)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未完善,匿名性和造謠的低成本加大了肆無忌憚污名化英烈形象情況發(fā)生的概率。

      英烈形象的污名化主要分為兩種形態(tài)。一是歪曲新聞事實,虛構英烈劣跡,丑化英烈形象,如誣稱“狼牙山五壯士是燒殺搶掠的土匪”,將事實真相及人物所為完全歪曲,消解英烈形象的崇高性;二是以科學依據(jù)“證實”英烈行為的不合理性,否認英烈壯舉,如質(zhì)疑“火燒邱少云”事件的真實性,宣稱人不可能在大火里一動不動,打著“科學”和“實證”幌子的聲明極具迷惑性,大眾被誤導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是英烈形象的惡俗化問題。英烈形象的惡俗化,與20世紀末以來解構主義、泛娛樂主義等的大行其道密切相關。將英烈形象惡俗化的發(fā)起者和傳播者多為青年群體,新世紀后出生的他們在多元化思想中成長,個人主義觀念較強,不滿足于主流文化千篇一律的形式,在難以得到充足的社會話語權與強烈的自我表達之間的矛盾中,選擇新媒體“傳聲筒”作為發(fā)言陣地,通過制作“慰安婦”表情包、“黃河大合唱”搞笑視頻、“社會主義接班人”惡搞視頻等反差化解構方式,表達對主流價值觀的對抗。此外,青年的惡俗化解構帶來“審丑”奇景,符合壓力無所釋放的大眾的需要,英烈形象的惡俗化的傳播范圍大、覆蓋對象廣、延續(xù)時間長,可謂是病毒式傳播,青年從中獲得的關注與認可,能夠有效彌補社會地位的缺位和現(xiàn)實生活的失落感,加大了青年使用新媒體平臺自我表達與創(chuàng)作發(fā)泄的趨勢。

      新媒體的技術賦能擴大了英烈形象惡俗化的傳播空間。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和交互式新媒體平臺的涌現(xiàn),為平民大眾生產(chǎn)傳播內(nèi)容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生成惡俗化英烈形象的時間、人力和機會成本都大大減少。剪輯和制圖軟件的普及、制作模板的免費流通、教學教程的易獲得性,降低了傳播者生產(chǎn)內(nèi)容的門檻,惡俗化英烈形象的表情包、鬼畜視頻、在線漫畫等在新媒體上出現(xiàn)的頻率較之以往更多,惡俗化形式也由單一轉向豐富。

      再次是英烈形象的泛娛樂化問題。處于探索期的社會總會不自覺地陷入極端化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出于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需要,剝奪了英烈傳播中的“人性”部分,總是被光環(huán)圍繞著的英烈形象過于神圣和崇高,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和榜樣作用不強。而21世紀20年代的當今社會,改革進入攻堅期,更多難以協(xié)調(diào)的社會矛盾暗流涌動,該空間形態(tài)下的主流價值成為被質(zhì)疑的對象,人生意義難以衡量裁決,真理在現(xiàn)實社會中遭到無情瓦解。找尋對錯卻只有更多迷茫、困惑與無助,被高強度高壓力工作困住的時代,思想文化領域由高度控制決定的神圣性,向虛無縹緲的扁平化泛娛樂傾向倒戈,以娛樂代替思考,以低微代替崇高。

      英烈形象的泛娛樂化主要體現(xiàn)在塑造機制的世俗化、傳播過程的隨意性、傳播效果的淺薄性上。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過去由文本符號或紀實性真實影像塑造的英烈,轉向了干練而具有噱頭性的文本、綜藝感影像包裝、Q版漫畫形式等。在“娛樂至死”“飯圈文化”盛行的時代,英烈形象的世俗化的內(nèi)涵與外延進一步擴大,流量明星、娛樂偶像甚至是平凡大眾被抬高或戲稱為英烈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傳播過程的隨意性與新媒體追求時效性、易接近性息息相關。時效性要求傳播者在第一時間傳播符合當下熱點的內(nèi)容,往往充斥“網(wǎng)絡?!?,降低了傳播內(nèi)容的質(zhì)量水平,與英烈相關的新媒體文本多而不精。易接近性指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代入感與易獲取性,由于多數(shù)新媒體平臺實現(xiàn)了移動終端化,受眾在手機上即可隨時隨地瀏覽信息,接受信息的時空自由靈活,使英烈形象的傳播環(huán)節(jié)缺乏了過去對時空的儀式性要求。而儀式作為一種能夠準確傳達和強化某種觀念的活動,對人們銘記英烈事跡、學習英烈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儀式感的缺失弱化了英烈形象傳播產(chǎn)生的效果,傳播效果偏向淺薄化,人們只停留在對英烈形象的初級認知范疇,對情緒和后續(xù)行為的影響持續(xù)時間短、影響程度不大,不利于英烈文化的積淀與創(chuàng)新,對文化自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英烈形象的二元傳播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tǒng)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chuàng)國家發(fā)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2]新時代國家對英烈的保護與重視程度顯著上升,英烈形象不僅起著鞏固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還是價值和精神的引領者,是民族的凝聚劑。媒體在英烈由現(xiàn)實社會進入主觀印象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英烈形象最終形成的關鍵要素,是英烈形象傳播策略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一)傳統(tǒng)媒體:適應現(xiàn)實需要,實現(xiàn)內(nèi)容創(chuàng)新

      報紙和電視是傳播英烈形象的主要傳統(tǒng)新聞媒體,傳播內(nèi)容偏于深度化、傳播過程富有儀式性,具有輿論引導和凝聚民心的功能,但隨著新媒體覆蓋面的擴大,傳統(tǒng)媒體面臨著傳播對象流失、傳播模式僵化、傳播權威性的消解等問題,傳播效果不盡人意。

      一方面,敘事方式的親民性和理性化,是減弱英雄形象的政治化表達,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的途徑。英烈形象不必活在宏大敘事中,也并非宣傳政治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比平常人更具功績的“人”,傳統(tǒng)媒體對英烈形象的再現(xiàn),可以借鑒新媒體塑造“平民英雄”的形式,選擇人民群眾常見的生活化用詞、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故事,從人們熟悉的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尋找能夠催人淚下、促人奮進的話語方式,轉變宏觀化的政治敘述。敘事的理性化是對質(zhì)疑精神的回應,英烈敘述不必按照一人一事、有因有果的傳統(tǒng)邏輯展開,而是采取挖掘內(nèi)涵、縱橫議論、深度剖析、反面設問等的思辨化方式,多角度分析英烈形象與敘事的各個層面,增強報道的結構邏輯和思想功力。[4]值得注意的是,敘述方式的理性化表達并非要求遣詞造句的嚴肅冷峻,同樣可以以親民化形式進行說理。

      另一方面,改變英烈臉譜化塑造形式,呈現(xiàn)立體化形象。從傳播對象上說,把握時代脈絡,深入人民群眾,了解現(xiàn)代社會人民的精神需求,明晰大眾的心理接受狀態(tài),是英烈形象立體化塑造的方向指引,是實現(xiàn)英烈感召效果的正確途徑。從傳播內(nèi)容上看,挖掘英烈身上的過人之處和個性化特征,凸顯英烈的典型故事,是減輕大眾審美疲勞、吸引受眾興趣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體: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擴大英烈形象傳播的宣傳合力

      英烈形象在新媒體的塑造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新媒體環(huán)境,在正確合理語態(tài)下擴大英烈形象的傳播力,是新時代英烈形象傳播達到理想傳播效果的關鍵。

      首先,重點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新媒體時代,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意見觀點,新意見領袖成為輿論話題的引領者,傳播由單向轉為多向,形成多中心的話語圈層,主流媒體話語權的相對下降,雖然帶來了民主活躍的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但魚龍混雜的群體與錯綜復雜的思想觀念,容易滋生亂象,英烈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呼喚主流媒體的引導。

      有效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需要媒體內(nèi)部人員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yǎng)。媒體內(nèi)部人員應堅決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以唯物主義歷史觀武裝頭腦,向大眾普及真實可信的歷史史實與英烈事跡,將歷史融入英烈形象的塑造和敘述過程中,加強對英烈精神內(nèi)涵的解讀;維護英烈形象同樣需要媒體人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建立行之有效的輿論監(jiān)督機制,實時掌握輿論動向,對侮辱英烈、消費英烈的信息進行排查,及時批評反駁違背事實、影響英烈形象的言論;掌握塑造英烈形象的技巧,選擇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敘述方式,利用日漸豐富的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縮短國家宣傳語言與大眾日常語言之間的距離,保持權威性與生動性,實現(xiàn)明了易懂與深入人心并存。

      有效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需要不同形態(tài)媒體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新媒體時代并非新媒體一家獨大,傳統(tǒng)媒體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倡導自由多樣的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也需要多元主體百花齊放,英雄形象的塑造與傳播,要求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傳統(tǒng)媒體與非傳統(tǒng)媒體共同作用,以主流媒體為引領,形成宣傳合力。立足與新時代英烈相關的重大事件,主流媒體應占領輿論高地,贏得輿論主動權、話語權,非主流媒體要緊跟其上,傳遞主流聲音,擴大英烈形象的傳播范圍;打通線上線下傳播壁壘,以新媒體平臺上的主流媒體為主要陣地,發(fā)揮各方優(yōu)勢,形成強大合力。

      其次,突出個人賦權的最大效用。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英烈形象構建過程的完成,離不開大眾對英烈形象進行自我表露和情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每一位新媒體用戶,都在影響著英烈形象的走向和傳播效果,但平民大眾的文化素質(zhì)參差不齊,單憑人們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和直覺判斷做出的選擇,難以獲得理想化、全面化的英烈形象圖景。

      作為接受了新媒體賦權的個體,應承擔起正確使用大眾話語,以完成英烈形象的正確構建和傳播的義務。大眾話語效用的發(fā)揮取決于大眾的媒介素養(yǎng)與參與能力,新媒體平臺數(shù)量大,內(nèi)容具有全時性、全覆蓋性,巨量的信息對大眾造成了新的挑戰(zhàn),隱含著政治宣傳、流量賺取、價值輸出等各種不同目的和取向的信息真?zhèn)坞y辨,只有提升大眾對信息的注意、選擇和判斷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塑造英烈形象的時間成本。

      再次,展示大眾的表達與互動能力,促進大眾話語發(fā)揮作用。大眾對英烈文本的自我表達與情感互動,在英烈形象的最終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應意識到在互動中爆發(fā)的情緒性言論,往往瓦解著英烈形象的本身含義與價值。被新媒體賦權的個體應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看待英烈事跡與英烈形象,理性化互動表達,在二次傳播中形成理性輿論合力。

      此外,要在不同領域擴大英烈傳播范圍。英烈形象不止以民族先鋒的印象保留在我國廣大人民的心中,發(fā)揮緬懷歷史、保持敬畏、激勵人心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家和民族形象的象征,成為國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我們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5]。借助打破時空限制、傳播快捷迅速的新媒體,進行英烈形象的傳播,能夠有效優(yōu)化中國傳播體系的建設。

      新媒體對我國英烈形象的傳播應尊重他國國情,保持中國特色。我國崇尚集體主義,“舍己為人”是評判和定義英烈的重要標準之一,但西方強調(diào)“個人主義”,突出個體利益和價值,主張個人自由,英烈往往是為獨立人格而戰(zhàn),為張揚個性而為的人,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個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核心地位,難以進入中國集體主義英烈形象的文本,因此,新媒體應多加留意他國國情與主流思想觀念,輸出與他國氣質(zhì)相符、具有普世性精神特質(zhì)的英烈形象。尊重他國國情的傳播具有接近性,利于在更短時間內(nèi)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然而,英烈形象的塑造和傳播需遵循的根本原則在于立足我國特色國情,符合我國對英烈的定義,新媒體在對英烈形象的傳播過程中,不可一味迎合西方受眾,丟失英烈形象的本真性和民族性。創(chuàng)新話語形式,傳播具有本國特色與亮點的英烈形象,讓西方民眾理解并認可我國英烈的精神品質(zhì),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才能由此真正提升。

      四、英烈形象的法制化傳播途徑

      從社會宣傳的角度看,加強立法和普法宣傳,也是保護英烈形象、促進多維度傳播的途徑之一。

      互聯(lián)網(wǎng)不是法外之地,也必須在法制化的軌道上運營。法律法規(guī)具有的莊嚴性和強制力,將對英烈形象塑造和傳播的環(huán)節(jié)的約束由個人道德責任轉向頂層設計的法制化范疇,因而有利于形成保護英烈的社會共識,英烈形象的震懾力、影響力也會隨此大大提高。

      第一,明確追責標準,統(tǒng)一處罰結果。《英烈保護法》中規(guī)定,侮辱英烈的行為應承擔民事責任,行為若構成犯罪,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法律并無認定犯罪的界限標準,條文規(guī)定的范圍過于寬泛,加大了追責問責的困難程度。而現(xiàn)實中侮辱英烈的事件多將侮辱行為判定為民事責任,此處理結果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違法成本,法律的警示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國家應盡快認定追責程度的標準,設置法律條款補充細節(jié),以明確法律約束范圍和主體責任。

      第二,增設法律條款,維護英烈權益。我國對英烈的法律保護仍處于初步階段,難以實現(xiàn)面面俱到;法律出臺需要多方協(xié)商討論,從提案至最終發(fā)布經(jīng)歷了較長時間,真正實施后難以滿足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與英烈相關的追責或維權總是面臨著法律缺失等的問題。如我國現(xiàn)行法律在保護英烈名譽方面仍有所缺失,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逝者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護,其近親有權對侵權行為提起訴訟。而對于沒有后代的英烈而言,當受到污名化、惡俗化的攻擊和無底線消費時,并不存在能夠為其維權的客體,英烈的名譽在維權成本上升中被侵犯的可能性更大,而公民的犯罪成本則相對下降,不利于法治社會的形成。

      第三,從法律層面規(guī)定與英烈相關的紀念儀式。與英烈相關的各項紀念儀式不容忽視。傳統(tǒng)媒介對英烈形象傳播的單向性削弱了受眾的參與感,而新媒體的隨意性削弱了英烈形象的神圣和崇高,線下的英烈活動則保證了個體的在場,具體的空間將人們置于歷史場景中,從英烈事跡中回望歷史,在儀式過程中加強身份認同和民族歸屬感;發(fā)出悲鳴聲音的樂器,在儀式的現(xiàn)場起調(diào)節(jié)氣氛、控制節(jié)奏的作用,克服了日常的松散隨意,情感認同在形成極強的感召力中得以完成;儀式靜穆莊重,具有相對固定的禮儀和流程,對個體起行為規(guī)范作用,集體意識得以復蘇,英烈形象的傳播效果順利實現(xiàn)。但現(xiàn)有烈士儀式存在人員的普遍性不夠,難以實現(xiàn)全民參與,傳播范圍較?。粎⑴c時間的固定性不強,頻率過少,難以保持大眾對英烈的持續(xù)性情感認同;烈士設施空間的維護和翻新工作存在缺陷,活動空間過窄、場地數(shù)量不足、削弱儀式的莊嚴感等問題,我國現(xiàn)行的相關法律有《烈士公祭辦法》均未對以上做出明確規(guī)定,需要法律的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英烈形象的新聞傳播媒介以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為主體,但新時代蓬勃發(fā)展的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需適應現(xiàn)實需要,從敘事方式和傳播形式上做出轉變,才能與新媒體并駕齊驅,與新媒體共同形成傳播合力。而新媒體作為新時代英烈形象傳播最有效直觀的手段,受社會環(huán)境與媒介特性所限,出現(xiàn)了污名化、惡俗化、泛娛樂化等問題,主流媒介引導作用的發(fā)揮、網(wǎng)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刻不容緩。除以上所提兩種傳播媒介外,我們還應有效發(fā)揮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的作用,將法律精神貫徹到媒介傳播的過程中,形成多元化的傳播策略,擴大英烈形象的傳播范圍,增強英烈形象的傳播效果,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愿的那樣:“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yōu)橹餮獱奚膫ゴ罄硐搿!保?]

      猜你喜歡
      大眾
      一汽-大眾ID.7 VIZZION
      車主之友(2023年2期)2023-05-22 02:51:44
      一汽-大眾攬巡
      汽車觀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1:04
      一汽-大眾ID.6CROZZ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眾ID.3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取舍之道 上汽大眾Polo Plus
      車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10
      大眾“排放門”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5
      大眾或將功補過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0
      千呼萬喚始出來上汽大眾 輝昂
      車迷(2016年10期)2016-02-14 03:10:57
      “大眾失信”漸失大眾
      中國品牌(2015年11期)2015-12-01 06:20:33
      蓬莱市| 花垣县| 吐鲁番市| 佳木斯市| 高台县| 雅安市| 嵊州市| 禹城市| 光泽县| 永登县| 临夏县| 安龙县| 达尔| 无极县| 巫溪县| 寻乌县| 长沙市| 都匀市| 怀安县| 盘山县| 化德县| 安顺市| 武平县| 农安县| 彭州市| 安西县| 余姚市| 铜梁县| 临澧县| 铜川市| 丰宁| 康定县| 宁乡县| 清涧县| 根河市| 河东区| 哈密市| 高台县| 迭部县| 申扎县|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