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潮汕“出花園”祭拜習俗相關(guān)研究綜述

      2023-01-05 20:59:20李言統(tǒng)陳元麗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潮汕習俗花園

      李言統(tǒng),陳元麗

      (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潮汕地區(qū)的人們特別崇敬神靈,很多民俗生活與神靈信仰相關(guān),其中“出花園”作為該地區(qū)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之一,影響廣泛,積淀深厚?;ü▼俺绨菔恰俺龌▓@”儀式中祭拜的主要神靈,歷代文獻有花王圣母、花王父母、花婆、公婆神、床腳婆、阿婆、床母、床婆子等不同稱謂,民間亦有公婆母、注生公媽、花公花嫲等多種叫法。此外,臺灣又有七星娘娘、七星媽、七娘媽、七星夫人等不同稱謂。而花公花嫲是潮汕地區(qū)對這類神靈最為常見的稱謂。關(guān)于該神靈的起源及祭拜習俗的發(fā)展,由來已久,且個性十足。關(guān)于“出花園”及花公花嫲信仰的文獻及學術(shù)成果,見于方志、著作和期刊中,跨越時段較長,內(nèi)容較為零散,筆者對其文獻進行鉤稽梳理。

      一、關(guān)于花公花嫲起源的文獻

      在國外,發(fā)現(xiàn)最早記述“出花園”祭拜神靈的是美國來華傳教士盧公明。1865年他整理出版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一個美國傳教士的晚清福州見聞錄》一書。書中提到:“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一到十五,八月十一到十五,好幾個香火最旺的娘奶廟里常有已婚但還未生育的婦女來燒香?!锬獭莾和氖刈o神……在孩子十六歲以前的每個生日,父母都會給娘奶神像上供,燒紙錢,感謝她在一年中的保佑。這叫做‘燒娘奶紙’,一般可以自己做,不用請道士?!保?]書中這位神靈稱為“娘奶”,把十六歲“出花園”儀式稱為“出幼”。之后,對花公花嫲記錄及“出花園”儀式,在國外學者研究中幾乎闕如。

      國內(nèi)對“出花園”祭拜神靈花公花嫲的記載,最早的文獻應(yīng)是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其中卷六有載:“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辭云:‘白花男,紅花女?!驶橄τH戚皆往送花?!保?]該文獻表明,花王父母是當時人民群眾的生育女神和兒童守護神。古越地區(qū)的人民若是想祈求有子,必定去到花王圣母那里祭拜。如果送的是白花,就祈求生男孩,如果送的是紅花,祈求生女孩,所以結(jié)婚的時候親戚都去送花。該文獻認為這是《召南·何彼秾矣》中“華如桃李”意義的衍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出版的《中國民俗史話》中認為花公花嫲源于對周文王夫婦的崇拜,書中有“床公床母為周文王夫婦”的記載:“入洞房新娘新郎還要同拜床公床母,也有些地方只是續(xù)娶填房的要拜床公床母,初婚的夫婦不拜,相傳床公床母是周文王夫婦,因為相傳文王生百子,所以祀為司生育之神(也就是道教所說的九天監(jiān)生明素真君和九天衛(wèi)房圣母元君),娶填房的拜床公床母,為的祈求保佑新娘不受前妻亡魂的干擾?!保?]其中床公床母是否就是花公花嫲,有待進一步考證。

      陳澤、吳奎信主編的《〈潮汕文化〉百期選》中記載:“至于所祀公婆的原型,潮汕地方一般認為是唐朝汾陽郡主郭子儀(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婦。如饒平縣三饒城隍廟前院的西配殿(公婆廳)內(nèi),所塑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傳便是郭氏夫婦?!保?]顯然,這是對花公花嫲原型的在地化演繹,至于與唐郭氏夫婦之間的關(guān)系,尚難深究。記載最詳細、研究者引用較多的是宋代阿婆與皇子(亦說宋仁宗)的傳說。劉志文的《廣東民俗大觀》(上卷)記載:“相傳是古時當?shù)氐囊晃粙D女,因其在哺兒育女和調(diào)教孩子方面很有一套本領(lǐng),且非常喜愛四鄰嬰幼,而深受大家的愛戴。相傳,當時宮中有一皇子日夜啼哭吵鬧不止,又不肯進食,小生命危在旦夕。眾大臣及御醫(yī)們都沒了辦法?;实劾献踊帕耸帜_。于是便張貼皇榜招募民間賢婦進官調(diào)教醫(yī)治皇子。結(jié)果應(yīng)者寥寥。后來消息傳到這位潮汕婦女的耳中,她便決定上京試一試,認為皇太子也是人,并沒有什么難調(diào)教之理,嬰幼兒疾病也并非不能醫(yī)。說來也巧,皇子在她的悉心護理和調(diào)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規(guī)規(guī)矩矩、不再吵鬧啼哭了?;实凵鯙楦吲d,一時龍顏大悅,便御駕親臨,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護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駕到,一時慌忙亂了手腳,情急之下,便一頭躲進皇子的眠床下‘避駕’,誰知用力過猛,頭部撞在床腳上,頓即昏了過去,等到皇帝知曉,她已氣絕了?;实凵顬橥聪?,遂封她為少年兒童的保護神,尊稱她為‘阿婆’。相傳‘阿婆’是七月初七日死的,但民間卻稱此日為阿婆神的生日。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將阿婆的神靈請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15歲,于這一天(七月初七日)舉行冠笄儀式(潮俗稱為‘出花園’)時為止。出了‘花園’也就不再拜阿婆了?!保?]831這則傳說,是將扮演花公花嫲的“阿婆”與宋朝南移、七七祭祀等潮汕地方知識連綴起來的一種敷衍。

      同書還記載了拜“花公花奶”的另一個傳說:“元朝時,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強迫三家人供養(yǎng)一個元兵。元兵無惡不作,霸占民婦為妻。老百姓忍無可忍,一個中秋之夜,一齊行動,都把家中的元兵打死。傳說,元兵的陰魂不散,時常作崇,對幼小的孩子進行報復(fù)。后來,為了孩子平安,只得承認這些陰魂為祖宗,供起他們的靈魂,祭祀他們。母親還得代表孩子帶上供品,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祭祀與孩子‘廝守’在一起的‘花公花奶’,答謝他們看護庇佑之恩?!保?]919這里將民眾抗元歷史與驅(qū)邪趨吉的心理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民間敘述的一種智慧。

      在“出花園”故事流傳過程中,亦有人把“花”解釋為花心,說公婆神是一對“奸夫淫婦”。徐洗塵主編的《民族民間藝術(shù)研究》中這樣記載:“公婆神是一對奸夫淫婦。女的因丈夫外出謀生,長期未回,便與人通奸,被回來的丈夫當場撞見,刀起斧落,奸夫淫婦雙雙斃命,這日正是七月初七。以后這對慘死者鬼魂不散,在家作祟,鬧得這家人幾個兒子病的病、亡的亡。后來,這戶人家,便為這對死者設(shè)立神位,每年七月初七,奉祀祭拜,大小才得安生。風俗因此傳播?!保?]

      此外,在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描述了“出花園”中公婆神的傳說,如2011年卞正鋒著的《麒麟丸傳奇》中第十四回寫道:“傳說很久以前潮汕有一個阿婆特別善待鄉(xiāng)鄰嬰幼,樂為街坊看管小孩,她在哺兒育女和調(diào)教孩子方面很有一套方法,深受四方鄉(xiāng)鄰的愛戴,后來皇帝請她進宮去醫(yī)治和調(diào)教剛出世不久、日夜啼哭的皇子。經(jīng)過一番護理和調(diào)教,小皇子不再哭鬧,變得十分乖巧?;实凼指吲d,御駕親臨,想加封阿婆。不料這阿婆是個未見過大世面之人,見到皇帝來了,嚇得躲進床下,竟然昏厥人亡?;实蹫楸碚冒⑵殴?,封她為兒童保護神,主管人間嬰幼兒的生命和健康。相傳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民間把這一天看作是阿婆成為神的日子。這一天,凡有孩子的家庭,便將阿婆的靈‘請’至家中供奉,一直供奉到孩子虛齡十五歲,七月初七日舉行‘出花園’一時為止?!保?]顯然,這是對前人傳說基礎(chǔ)上的一種文學書寫,基本遵守了這一傳說的原貌,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多樣化途徑。

      以上關(guān)于花公花嫲神靈的不同記載,不管是周文王夫婦說,郭氏夫婦說,宋代阿婆與皇子說,還是元兵說、奸夫淫婦說等,都是結(jié)合當?shù)厥穼?、民俗風情做出的一種地方演繹,且不問其傳說的合理性與可信性,其實都不同程度體現(xiàn)了民眾對這一神靈的情感依賴和智性理解。

      二、關(guān)于“出花園”習俗的記載

      “出花園”習俗最早的記載是清代溫應(yīng)廣的《南澳竹枝詞》,其中有“出花園”一首:“花開花落漫同論,雨露栽培在本根。預(yù)卜春風紅杏好,一枝今已‘出花園’?!保?]詩歌的大意是當一個人漸漸長大,要通過成年禮儀而進入成熟期,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清代“出花園”的明證,也是古代關(guān)于該習俗文化傳承的最早的文獻記載。

      后來,有方志記載中將“出花園”習俗與七夕結(jié)合起來,并且把它們作為固定的民俗活動。《惠來縣志》載:“七夕用酒果并雜色花紙剪裁衣服供養(yǎng)九子母,俗謂‘床前母’。”[9]周碩勛纂修的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潮州府志》載:“七夕,剪紙為衣,供九子母,謂之‘床前母’?!保?0]清劉業(yè)勤纂修的《揭陽縣正續(xù)志》載:“七夕,曬衣。祭房中神,報產(chǎn)育功。”[11]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木刻本《南澳志》亦載:“七月七日家家各祀睡床,以祝公婆生,男女年十五者就床而食謂之‘出花園’。是夕人家女兒羅瓜果、針線于中庭為乞巧會?!保?2]通過這些清代方志可見,當時潮汕地區(qū)在七夕舉行“出花園”儀式比較盛行。

      饒宗頤總撰的《潮州志》有引用清代錢塘陳坤《嶺南雜事詩》的注解所言:“生子慮難育者,輒請祿神到家供奉。俟此子十六歲時(俗多在十五虛歲),請道士以紙為園,設(shè)列花盆,令此子坐其中,道士扮花公花媽為之宣誦,既畢,遣出,焚園,謂之‘出花園’,乃罷祿神之祀?!保?3]3451此處道士扮花公花嫲祭祀的祿神,是民間信仰中的司祿之神。古代,做官和科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故掌管文運之神,往往就是祿神。在傳統(tǒng)的民俗吉祥年畫中,也有祿神懷抱一個嬰兒的形象,意寓送子男神、望子成龍等。所以請祿神到家中供奉,一是為了讓孩子以后走上當官的道路,對孩子寄予厚望;二是祿神也有送子男神的稱呼,也和花公花嫲有著相似的神力,所以要請祿神,共同護佑孩子平安健康。

      《潮州志》還輯錄了民國翁輝東《風俗志》的記載:“有嬰孩之家,必祀九子母(潮陽呼拜床腳婆,潮安呼拜公婆。)于床上,值男女十五歲時,即于是日盛大祭祀,謂為‘出花園’?!保?3]3451同一時期,同處閩南文化圈的《詔安縣志》亦載:“七夕為‘乞巧節(jié)’。私塾兒童競以瓜果祀魁星君。人家并以瓜果、糖飯設(shè)睡床上,畫五色紙為衣裳式,令十五歲以下子弟焚供,俗謂‘祭花公婆’。男女年十五歲者就床食之。謂之‘出花園’?!保?4]漳州一帶也有類似記載:“小孩長到15虛歲,要行‘出花園’儀式,相當于古代的成人冠禮和及笄,俗稱出‘婆姐宮’。男孩還要新做一套藍布衣褲,穿過要珍藏?!保?5]民國溫丹銘的《潮州元宵竹枝詞》寫道:“花開結(jié)子有原因,傳種原來也賴神?;谆üc花媽,月華無語照金身。”[16]廣西柳州地區(qū)的《來賓縣志》亦載:“次則花王圣母者,省稱曰花婆。嗣艱者,祈禱尤虔?!保?7]民國《潮州志》載:“又有所謂“出花園”者,仿佛冠笄蛻遺,因男子一“出花園”,即呼之為成丁。”[13]3451

      所以“出花園”常被稱為成人禮的重要儀式,盡管各地風俗有些差別,但也是大同小異。民國時的這些文獻表明,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流行七夕“出花園”的儀式,而內(nèi)容、形態(tài)各異,可以視為是同一文化類型的變異所致。

      此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記錄“出花園”儀式的文獻漸漸變得豐盈。1992年普寧縣文化館編的《普寧民俗篇》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出花園”的整個儀式過程:“‘出花園’一般是在每年的農(nóng)歷三、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為多,據(jù)《荊楚歲時記》載:七月初七日為巧節(jié)?!都t樓夢》中的巧姐也是七月初七生。選擇這一天‘出花園’其寓意也在于‘巧’字,指望孩子長大后能出類拔萃,成為有名氣的棟梁材?!龌▓@’這一天孩子要穿外公外婆縫的新衣,腳著外公外婆新送的紅木屐,要顯得瀟灑成熟。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先準備好的豬內(nèi)臟,包括豬腸、肚、肝、腎、心煮熟成湯,并下點糖,讓孩子吃下。其寓意就是十五歲了,人必須更新內(nèi)臟,拋棄骯臟的東西。接著是拜‘公婆母’,這是最后的一次拜公婆母,孩子誕生之后,家中就要設(shè)置‘公婆母’神位,以保孩子健康成長,十五歲‘出花園’這一天,拜謝‘公婆母’,從此之后就不用再拜,這也說明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公婆母’已完成其歷史使命。中午,還要備辦豐盛的午餐,午餐有肉、三鳥、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園’后處處‘六合’,青蒜,長大后能算會除,聰敏伶俐;芹,是終身勤勞?!龌▓@’者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天,他(她)第一次用餐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別人不可動,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出花園’者的專利。其意是長大后能出人頭地、興旺發(fā)達,然后是跳‘膠掠’,‘膠掠’是用竹編織而成的大葫,里面盛放著粿品,糖果和花生米。‘出花園’的孩子要從葫上跳過,往返多次。同時‘出花園’者還要邀來鄰里的小朋友,一邊吃糖、吃花生米,一邊戲耍,好一派熱鬧氣氛。這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過的‘出花園’?!保?8]

      方烈文《潮汕民俗大觀》則明確提出:“‘出花園’習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沒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19]

      曾楚楠、佃銳東的《潮州勝概:風情篇》則有載:“‘出花園’的儀式比較隆重,一般選在孩子保護神九子母(民間俗稱花公媽或公婆)神誕日的七月初七或于三月、五月?lián)窦e行(也有于元宵日舉行)。當天,‘出花園’的孩子要穿上新衣服和紅木屐(受明狀元林大欽傳說的影響),掛上由母親外家送來的腰兜(內(nèi)除紅包外,還有俗稱桂圓的龍眼干和銅錢),不得見天日。父母要為其備辦祭祀的食物,一般男的要一只公雞,女的要一只母雞,以預(yù)示著像公雞那樣雄赳赳、專司晨,像母雞那樣孵育小雞;此外就是甜丸、烏豆酒、蔥和豆干(與聰和當官諧音)然后置于竹(音胡)中,放在父母的睡床由孩子跪拜,謂‘拜公婆’。當天全家聚餐,還要讓‘出花園’的孩子坐大位,先動箸,以表示對他的慶賀。”[20]

      葉春生、林倫倫的《潮汕民俗大典》則這樣記載:“澄海、潮安一帶,要用六對花草(澄海有些地方現(xiàn)已改為紅花、仙草二種)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圍新肚兜。六對花草是榕樹枝、龍眼枝、紅花、桃枝、狀元竹、仙草各一對,把它們浸在清水里,便是‘六對花水’。榕樹枝、龍眼枝、仙草取其永葆青春之意,象征朝氣蓬勃;狀元竹是得中高第,成才的象征;而紅花、桃枝則取辟邪之意?!龌▓@’這天,母親還得代表孩子帶上供品,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祭祀保佑了孩子15年的‘花公花奶’(公婆神),答謝其看護庇佑之恩。‘出花園’后的公婆母爐(潮州方言,意為祭拜供奉公婆母時所用的香爐),如果“出花園”者還有弟妹,就繼續(xù)供在眠床頂;要是‘出花園’者排行最小,便把這香爐丟棄于附近坑溝的清水中?!保?1]

      蔣明智《中國南海民俗風情文化辨嶺南沿海篇》:“‘出花園’酬公婆神的儀式是,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淺沿的大笸籮,即將公婆神的神位供在孩子睡覺的床下,在盛滿米的米筒上插上三炷香,供上12碗甜薯粉圓,12盅烏豆酒以及紅桃粿(即桃形粿)、酵粿(一種發(fā)酵的年糕),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供的三鳥是一只公雞,象征朝氣蓬勃;女孩供的是一只母雞(不過也有些地方供公雞),象征將來能生兒育女?!龌▓@’這天有些人家要宴請親友。家長破例讓‘出花園’的孩子坐東邊的‘大位’,象征他們已經(jīng)成為家中棟梁。少年要吃雞頭,俗稱‘咬雞’,倘若屬雞的就要改吃鴨頭或鵝頭。還要吃甜菜湯圓和象征長壽的面條以及‘五碗頭’?!逋腩^’無定式,一般取諧音吉祥之物,如鯪魚、蟹、豬肝、豆芽以及芹菜、蒜、蔥等配料,象征能、會、官、聰、勤勞、精打細算等良好愿望?!保?2]

      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潮州市志》載:“不管男孩子還是女孩兒,生長到了15虛歲那年,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意味著從此長大成人,這種儀式叫做‘出花園’?!龌▓@’者要用12種鮮花泡水沐浴,換上外婆送來的新衣服,扎新腰兜,穿紅皮木屐,躲在房里,整天不能見天日。并擺酒席,‘出花園’者坐‘大位’,接受族親家人的祝賀,表示能出了‘花園墻’,脫了稚氣,成了大人。”[23]

      肖東發(fā)、郭艷紅編著的《潮汕之根——潮州文化特色與形態(tài)》也記載了“出花園”的相關(guān)習俗:“在揭陽,有一個說法,‘出花園’這天,孩子不能跑太遠的地方,甚至不能過橋。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務(wù)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寵著。為圖個好兆頭,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保?4]

      《揭陽市志》有載:“舊時鄉(xiāng)村婦女于七夕之夜擺上香案供奉瓜果,穿針引線朝天祈愿,以祈如天上織女心靈手巧,長于針黹女紅,俗謂之‘乞巧’,亦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是日鄉(xiāng)俗:當年年滿15虛歲子女舉行‘“出花園”’禮儀,父母備辦豐盛供品,讓子女最后一次祭拜供奉‘公婆母’(床神),以示孩子長大成人,不用再‘公婆母’操勞庇護了。又傳說此日是‘公婆母’誕辰,故也有出嫁女于是日備辦禮物回母家團聚“還母恩”的,俗稱‘走仔(女兒)會’。”[25]之所以固定在七夕,是因為人們認定這一天為公婆母的誕辰。

      王史鳳的《潮汕(普寧)民俗風情錄》:“拜別儀式是將三牲粿品合湊成四件或八件、十二件,陳置在大粿箶上,請出‘公婆母’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穿上外婆送來的新衣服和新紅木屐跪拜作別。午餐父母還要炒豬肚、豬腸等讓‘出花園’的子女吃,意即從此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少告別;有的地方午餐備蒸熟全雞,由孩子‘咬雞頭’,意為將來能奪冠,出人頭地。”[26]

      可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tǒng)舊俗的不斷復(fù)興,“出花園”儀式也不斷由簡趨繁,并將豐富寓意的祭品、食材與儀式巧妙融合,表達人們期望美好未來的情感訴求和“好寓頭”的心理追求,體現(xiàn)出民眾觀念從兒童保護、健康成長到祈求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轉(zhuǎn)變。其中咬雞頭和穿紅木屐是“出花園”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儀式。關(guān)于“出花園”穿紅木屐與咬雞頭的來源,跟潮州明代唯一狀元林大欽結(jié)合起來演繹。1983年出版的《民俗(第二冊)》中“出花園”這一節(jié)提到:“或云,穿木屐,因為是林大欽所穿也,林后來中狀元?!保?7]徐燕琳編著的《廣東傳統(tǒng)非物質(zhì)文化》也載:“林大欽家貧,買不起紅鞋,就把木屐涂成紅色,穿去上學。那天,林大欽走到半路,見一老頭抱著一只公雞蹲在地上,旁邊放著一張紙,寫著‘雄雞頭頂髻’,要求路過者應(yīng)對,對得上可得此公雞,對不上的,要付給他一文錢。大欽站了一會,對曰:‘牝羊頷垂須’,大家都夸他對得好,老頭也爽快地將公雞送給他。到家后,林父宰烹了公雞,將雞頭獎給林大欽,希望他日后能獨占鰲頭。后來林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大家因此認為穿紅木屐、吃雞頭是好兆頭,便讓自己的孩子‘出花園’時也穿紅木屐和吃雞頭?!保?8]

      劉志文《廣東民俗大觀(上卷)》還記載了懷集種花、入花園和“出花園”的習俗:“種花有兩個過程:求花、栽花,其儀式多在嬰兒一周歲后舉行,具體日期由擇日佬擇吉日行事。是夜,喃巫佬在嬰兒房中搭起祭臺,供上三牲香燭,由喃巫佬(即巫師)唱‘求花’和‘栽花’歌。這是以植物的生長來比喻人的孕育、出生的過程。入花園儀式亦為二:即壅花,淋花。壅花又培土,在小孩七周歲時舉行。是晚,喃巫佬邊唱壅花、淋花歌,邊把用糯米粉拌制而成的漿糊,糊在人工扎成的紙花根上,再在花根處淋上水表示父母對幼兒的精心護理,望其茁壯成長?!龌▓@’和‘入花園’差不多,不同的是儀式在白天舉行,而且主人還要備辦酒席,款待近鄰和親朋?!龌▓@’表示小孩已長成,開始步入社會了。這儀式最遲也要在結(jié)婚前一日辦完,否則不得結(jié)婚。據(jù)傳不行這種儀式的人,便會過山斷腿、過水淹死、成家無子、養(yǎng)豬豬死、養(yǎng)雞雞瘟,六畜不旺,百事不順。只有做了‘出花園’的人,今后才可遇難呈祥、前途似錦、子孫興旺、萬事如意、人畜平安,這習俗建國前誰也不敢違抗,縱使外出工作的人到時也要回家履行此禮?!保?9]

      “出花園”在臺灣又稱“做十六歲”“出婆姐宮”“出姐母宮”等。林星的《閩臺婚育文化大觀》有這樣的記載:“在臺灣,孩子到了十六歲,要準備供品向注生娘娘和十二婆姐致謝,要‘脫絭’‘拜七娘媽’,舉辦種種‘感恩’和‘期許’的儀式,即‘做十六歲’。據(jù)說小孩在未滿16歲以前由鳥母照顧長大,仙鳥受七星娘娘所托,而婆姐是注生娘娘身邊的人。因此小孩在滿16歲的時候,要祭拜‘七娘媽’,表示離開保護場所,從此不需要鳥母和婆姐的保護了,所以稱之為‘出鳥母宮’或‘出姐母宮’?!保?0]

      《臺灣省通志》載:“七月七日,傳為魁星誕辰。士子多于是日為魁星會,置酒歡飲。祭以羊首,上加紅蟳,謂之解元。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字也,今已廢。此日又為七夕,又名乞巧節(jié),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又傳為織女或臨水夫人婢女誕,故亦稱七星媽誕辰,俗稱‘七娘媽生’,七星娘為兒童守護神,有兒女戶備雞酒、油飯、軟粿、園仔花、雞冠花、樹蘭花、白粉、胭脂、線花、七娘亭拜祭,祭畢,花粉投擲屋上。周歲許愿求得‘絭牌’者,至十六歲應(yīng)盛大還愿‘脫絭’。是夕婦女糊五色紙為彩亭,祀織女。入夜,陳瓜果針線于庭,祝牛郎織女雙星福。此日亦為床母生日,備雞酒油飯供拜,燒床母衣,謝其保佑幼兒?!保?1]

      《臺灣民俗》載:“是日,家家戶戶為求子女長大,祭拜七娘媽,并于黃昏在門口供拜軟粿(湯圓之一種,湯圓中央以指壓凹),供拜圓仔花、雞冠花,或供茉莉花、樹蘭花等香花,另供水果、白粉、造花、胭脂、雞酒、油飯等物。家有成年者,特供面線、七娘媽亭盛祭。祭后,燒金紙、經(jīng)衣(即有衣裳之紙),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此稱‘出婆姐間’,其意表示子兒(孩子)成年。婆姐,傳為臨水宮夫人女婢。拜后,并將生花、白粉、胭脂,投擲屋上?!材干捍巳栈蚍Q為‘床母生日’,以雞酒油飯供拜,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樣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佑幼兒?!保?2]

      文獻中所說的“床母”“床前母”都是對潮汕花公花嫲神的地方化稱謂,而且這一習俗傳播到臺灣基隆、彰化等地區(qū)的時候,與七夕節(jié)密切結(jié)合,并做了更加豐富的詮釋,內(nèi)容也越來越充實。雖然各地在稱謂、習俗上有所差異,但其祈求小孩健康成長的基本主題沒變,而且還將心靈手巧、溫良賢惠、光耀祖宗等美好寓意不斷附加于其中。

      上述儀式,因為時代的發(fā)展演變,目前在城鄉(xiāng)出現(xiàn)了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到了舉行“出花園”儀式的時候,有的人家承古制不讓孩子出門,有的則請親戚到酒店聚餐表示完成儀式,有的人家祭拜的食物則用現(xiàn)代油炸食品炸雞來代替,給孩子送禮選擇了手機等產(chǎn)品,也有更簡化的,帶著孩子游公園,喻之為“出花園”。各種形式不一而足,這種悄然發(fā)生改變的傳統(tǒng)古俗,也是民俗變異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

      三、關(guān)于“出花園”習俗的研究文獻

      “出花園”儀式的研究,比較晚起,成果也相對較少。截止2020年,中國期刊網(wǎng)上公開發(fā)表期刊論文共有13篇。它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學術(shù)研究的。

      (一)將“出花園”視為文學書寫的對象來研究

      林宋瑜在2008年發(fā)表的《中國女性書寫的“出花園”:論作為先鋒文學的中國女性文學》[33]一文中,認為“出花園”意味著女性從孩童階段進入成年階段,性的意識、權(quán)利以及責任已經(jīng)來臨。作者以“出花園”習俗為跳板進行寫作,說明“出花園”這種民間習俗已經(jīng)進入到當代作家的視野,它的文學主題得到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

      (二)“出花園”儀式的調(diào)查報告

      陳澤芳、楊紅在2014年發(fā)表的《潮汕“出花園”習俗調(diào)查》[34],采用田野調(diào)查法,描述并對比了潮州、揭陽、汕頭3市15個村鎮(zhèn)“出花園”習俗的異同。此外,它還對汕頭市金平區(qū)各年齡段的潮籍居民做了抽樣調(diào)查,得出“出花園”儀式正在逐年簡化的結(jié)論。

      (三)“出花園”儀式的傳承演變及意義

      2016年紀詩涵《關(guān)于潮汕“出花園”習俗評述》[35],通過對“出花園”起源的相關(guān)傳說、儀式以及對現(xiàn)代青少年的影響分析,認為這是潮汕地區(qū)承傳久遠的成人儀式,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實踐以及對當今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現(xiàn)實和教育意義。此外,沈方、周蕾的《汕頭成人禮,非遺“出花園”》[36],陳純娜、陳晗儀的《探析潮汕成人禮——“出花園”》[37],關(guān)溪瑩、李欣曼的《廣東潮汕地區(qū)“出花園”成年習俗的傳統(tǒng)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傳承》[38]等文,基本都是對“出花園”作為“非遺”如何在現(xiàn)代傳承的進一步論述。此外,林小楚《論潮汕人的成年禮“出花園”的文化意義——以普寧地區(qū)為例》[39]、陳心怡《論潮汕地區(qū)“出花園”習俗的演變》[40]、陳萬灼、姚曉蕓《潮汕地區(qū)成人禮“出花園”的起源與發(fā)展演變》[41],《潮汕地區(qū)民俗“出花園”與青少年教育》[42]等文,論述了這一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尤其陳萬灼文從潮汕地區(qū)“出花園”各地禮俗具體內(nèi)容、儀式中使用的祭品及手工藝品所體現(xiàn)的潮人精神等方面,對“出花園”的意義和未來發(fā)展做出了較為全面論述,并與青少年教育結(jié)合,認為這一成人禮有著一千多年的傳承,可以促進潮汕地區(qū)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楊建東《潮汕“出花園”成人禮儀的現(xiàn)實意義》[43],把“出花園”與現(xiàn)代社會所強調(diào)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lián)系起來,對潮汕“出花園”成人禮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四)探討“出花園”儀式的文化內(nèi)涵

      趙洪娟的《潮汕“出花園”成人禮之祆教因素探究》[44],通過論述潮汕地區(qū)“出花園”活動中的相關(guān)西域元素(石榴花、胡、節(jié)日時間“七月初七”與祆教節(jié)期相近、穿新衣服和木屐等),引用瑣羅亞斯德教徒成人禮儀式并且把其與潮汕的“出花園”習俗做了比較,大膽提出了潮汕“出花園”習俗來自于西域祆教的結(jié)論。袁澤銳的《與趙洪娟商榷潮汕“出花園”習俗的起源問題 ——兼論七夕節(jié)中的核心元素和變動元素》[45],根據(jù)趙洪娟的論文中提出的“出花園”是西域祆教成年禮的論點,論述了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淵源,但尚不足以證明潮汕“出花園”起源于西域祆教成年禮,作者在綜合考察潮汕習俗中的諸多花崇拜現(xiàn)象之后,認為潮汕“出花園”起源于花崇拜。也有學者從生活觀念出發(fā)討論“出花園”,如陳順宣《漢族生養(yǎng)益壽風俗》[46],認為“出花園”儀式帶有嚴重的宿命觀念,影響到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長,必須予以淘汰。

      (五)花公花嫲源流考析

      截止目前,朱展炎的《花王圣母崇拜新考》[47]是文獻考證較為翔實的一篇文章,通過文獻稽考和田野調(diào)查得出了花王圣母崇拜最早可追溯到明萬歷年間,其形象并無特定原型,多與不同地域、民族的生育神崇拜相關(guān)。該文針對花王圣母崇拜最早追溯到清代李調(diào)元的《南越筆記》的觀點,提出《廣西通志》所載的“作星”儀式是眾多地方志和文人筆記關(guān)于花婆崇拜的“母本”的觀點。

      (六)“出花園”習俗與其他地方的成人禮進行聯(lián)系或比較

      沈方、周蕾的《汕頭成人禮,非遺“出花園”》不僅寫了“出花園”習俗的具體儀式,還與藏族、傣族、布朗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成人禮以及國外的成人禮作對比;李英曉的《瑤族宗教經(jīng)典系列之瑤家“出花園”探析》[48],以湖南道縣、廣西灌陽縣瑤家“出花園”的基本情況為例,闡述了“出花園”儀式的整個過程,簡析瑤家“出花園”儀式過程中所隱含的文化特性和社會特性。

      此外,學位論文方面,最早研究“出花園”的論文是陳婷的碩士論文《從梅縣地區(qū)“出花園”儀式看客家女性生存策略選擇》[49]。文章以客家地區(qū)的花神信仰儀式——出花園成年禮為切入點,以女性的“被建構(gòu)——實踐——再建構(gòu)”的邏輯過程探討了客家信仰文化本身,微觀分析了客家女性應(yīng)對被建構(gòu)的性別文化時的生存策略以及本土性別文化的再構(gòu)建。與潮汕地區(qū)的“出花園”習俗直接相關(guān)的學位論文,有林婧的碩士論文《潮汕七月七習俗研究》[50]。文章運用文獻法、田野調(diào)查法和比較分析法,描述了潮汕七月七的“出花園”“拜公婆”“走仔會”等習俗,從民俗學、人類學視角對潮汕七月七習俗延續(xù)的原因與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

      四、結(jié) 論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出花園”祭拜神靈及習俗的文獻,始自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近三百多年積累,在花公花嫲起源、“出花園”儀式的描述以及基于此上的學術(shù)研究等三個方面有較為集中的反映。

      花公花嫲神靈的起源是文獻輯錄和學術(shù)研究中比較突出的主題,產(chǎn)生了周文王夫婦說、郭子儀說、民間婦女說、元兵說、奸夫淫婦說等,由于缺乏文獻依據(jù),都停留在口傳材料的記錄,研究雖多有涉獵卻鮮有令人信服的學術(shù)成果。

      對“出花園”神靈及儀式記錄,自清以來,不斷引起文人的注意,進入方志、地方文化史料等文集中,而且內(nèi)容由簡趨繁,顯示了這一民俗事象的文化傳承和變遷,以及對當?shù)孛癖姷纳钣绊憽?0世紀90年代以后,這一民俗事象逐漸引起學術(shù)界的重視,相關(guān)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主要集中在儀式調(diào)查、文化內(nèi)涵、傳承演變、神靈源流、現(xiàn)實意義的論述以及與相關(guān)民俗事象之間的比較等方面,同時也成為研究生論文的選題,但都以潮汕地區(qū)學者為主。

      相對國內(nèi)取得的這些成就,國外對其的記錄和研究成果寥寥。尤其從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中不難看出,目前對這一文化的研究,僅限于國內(nèi)本地學者為主,這也給從事地方文化學者提供啟示,如果要發(fā)展地方文化,就要讓國內(nèi)外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打破“花園芬芳自家賞”的園囿,不斷揚棄,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在更為廣闊的學術(shù)舞臺展示和分享本土的學術(shù)資源和成果,還要敞開胸懷,展現(xiàn)出“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文化自信和氣度,互鑒互用。

      猜你喜歡
      潮汕習俗花園
      潮汕牛肉火鍋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傳奇
      潮汕為何讓人欲罷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可愛花園
      夜晚的花園
      愛護小花園
      童話世界(2016年26期)2016-08-22 12:17:52
      潮汕文化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習俗
      處暑
      清明
      集安市| 九寨沟县| 乳源| 宣化县| 鄂温| 久治县| 夏河县| 临江市| 仙游县| 逊克县| 东乡县| 谷城县| 镇平县| 神木县| 沿河| 清苑县| 仁寿县| 衡山县| 镇沅| 浠水县| 岳阳市| 醴陵市| 东海县| 远安县| 察哈| 万盛区| 乌拉特后旗| 福海县| 尖扎县| 蒙城县| 雷山县| 石狮市| 呼和浩特市| 喀喇沁旗| 明光市| 尤溪县| 宕昌县| 丰原市| 衡阳县| 崇州市|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