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忠
關于教育評價改革的認識與思考——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讀解
王守忠
(衡水學院 黨委,河北 衡水 053000)
教育評價是教育發(fā)展的導向,具有時代性、全局性和導向性,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意義。教育評價改革應堅持分類評價,突出立德樹人,注重工作實績,將思想統(tǒng)一到立德樹人上來,推進評價改革在關鍵領域實現(xiàn)突破,校內外形成合力,打贏教育評價改革“龍頭之戰(zhàn)”。
教育評價;立德樹人;改革思路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關于教育評價領域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是教育發(fā)展的導向,對于確保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和強化教育管辦評分離,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文件的出臺,貴在學習,重在落實,應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擴大改革受益面[1]。通過對《方案》的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筆者談幾點個人的認識與思考。
本次《方案》整體內容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三個部分[2]。
1.1.1 總體要求
此部分內容包括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改革目標三個方面?!斗桨浮分赋觯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問題導向、科學有效、統(tǒng)籌兼顧、中國特色五個原則。10年內,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大主體在評價水平、機制、制度、方法、方式等改革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1.1.2 重點任務
此部分包括5個方面22條??梢愿爬椤八倪M一造”,即從黨委和政府層面,推進科學履行教育工作職責;從各級各類學校層面,推進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教師層面,推進教師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從學生層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從全社會層面,營造用人評價良好環(huán)境。22個條目總體上圍繞破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頑瘴痼疾展開。
1.1.3 組織實施
此部分包括落實改革責任、加強專業(yè)化建設和營造良好氛圍三個要求。突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擔當有為,破立結合,構建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方案》是我國今后一定時期內指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文件立意高遠、主題鮮明、直奔要害,體現(xiàn)出三大特點。
1.2.1 時代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三個歷史性飛躍。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因為政治原因,高考停滯,人才缺乏,“五唯”問題還不明顯、不突出。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高校也開始擴大招生規(guī)模,這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為了提高升學率,中小學校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人才競爭日益嚴峻,“五唯”問題越發(fā)嚴重,成了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面對這一困擾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硬骨頭”,黨中央、國務院直面問題,發(fā)起了教育改革的“龍頭之戰(zhàn)”,堅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破解這一世界性、歷史性和實踐性教育難題,充分體現(xiàn)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時代特征。
1.2.2 全局性
《方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統(tǒng)一印發(fā),是我國印發(fā)的為數(shù)不多的教育性文件之一,足見黨中央的重視程度。教育評價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系統(tǒng)性變革,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鏈式效應”[3]。《方案》在指導思想上,要求系統(tǒng)推進教育評價改革,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wěn)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2]。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萬戶,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連續(xù)將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作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事業(yè)。十八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4];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5]。教育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方案》的出臺,既是針對黨的工作報告做出的制度層面的回應,更是向不科學、甚至扭曲的教育評價導致的不公平問題的宣戰(zhàn)書,必將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教育發(fā)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1.2.3 導向性
《方案》開宗明義,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教育評價具有鑒定、診斷、導向、激勵、調控、監(jiān)督等多種功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育主體、教育內容等多個方面并通過法規(guī)制度、認證標準等形式發(fā)揮著導向和調控作用。《方案》明確提出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為抓手,以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為導向,以破“五唯”為重點,針對不同主體,針對不同學段和不同類型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評價重點和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克服唯升學等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各級各類學校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shù)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教師評價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xiàn)象;學生評價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見識,增強綜合素質;用人單位要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斗桨浮犯母锏姆较蛎鞔_,為我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規(guī)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成為當下和未來教育評價改革的路標和航向[6]。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并將其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fā)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是世界大勢所趨,是發(fā)展形勢所迫[7]。我國近代落后挨打的悲慘歷史命運告訴我們,必須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發(fā)展,盡管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但是我們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國民的創(chuàng)新能力總體薄弱,有很多“卡脖子”的技術瓶頸難以突破。歷史和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8]。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高質量發(fā)展”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fā)展是目標要求,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是動力和手段,沒有創(chuàng)新就難言高質量,兩者是內在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高質量發(fā)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量上看,高質量發(fā)展體現(xiàn)為全面性和長期性,既是對國家各方面、各行各業(yè)、所有地區(qū)的總要求,也是必須長期堅持、一以貫之的總要求。在教育領域,高質量發(fā)展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從宏觀上看,既有質的方面,如創(chuàng)新發(fā)展、優(yōu)質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等,也有量的方面,如均衡發(fā)展、公平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安全發(fā)展等[9]。不管教育如何發(fā)展,其高質量發(fā)展最終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人才,高質量發(fā)展才有希望。教育評價本質上是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價值判斷,教育目的是否達到或實現(xiàn)需要教育評價標準來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評價就是撬動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杠桿,是提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管理和改革的重要指揮棒[10]。
當前,立德樹人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基本遵循,是發(fā)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教育本質的最新認識,體現(xiàn)了黨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新要求,體現(xiàn)了黨對教育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11]48。從教育的狹義概念上講,德育是教育的同義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方案》特別強調立德樹人在評價中的作用,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強調“德政”;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德效”;教師評價將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強調“德標”;學生評價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強調“德先”等。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業(yè)社會的到來,人類面臨的德性挑戰(zhàn)日趨嚴峻[11]49。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養(yǎng),已成為我國教育戰(zhàn)線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12]。近些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加緊對我國策動“顏色革命”,進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加緊實施網上“文化冷戰(zhàn)”和“政治轉基因”,試圖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受此影響,我們培養(yǎng)出的一些人,甚至有些高級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tài)上放松了警惕,喪失了底線,公然發(fā)表了一些反動言論,美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他們雖然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必須純化和重申我們的教育目的,即我們培養(yǎng)的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是我們要立的“德”。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yǎng)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13]。從這個角度而言,教育評價改革不僅是全面打造衡量高質量教育發(fā)展的科學尺度,更是把控高水平人才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對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從根本上破解“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重大問題,無疑是一把最合適、最有效、最科學的“鑰匙”。
黨的教育方針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提出的有關教育事業(yè)的總方向和總指針,是指導整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原則和行動綱領[14]。教育方針主要規(guī)定著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目的和實現(xiàn)教育目的基本途徑,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時代性和方向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四個服務”,即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15]377?!八膫€服務”明確了我國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根本宗旨,指明了教育的服務方向。為確保黨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全面深入開展教育評價改革,立足國情和民族文化,基于國人心理和思維,調整完善現(xiàn)行的各類評價制度、評價標準、評價程序,遵循教育規(guī)律,引導教育回歸根本,努力培育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教育強國的目標,教育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任務,強國不僅靠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更要靠教育、文化等“軟實力”。教育評價的導向關乎著國民整體的素質走向。但是,我國中小學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長期盛行的“以考定教、以考定學、分數(shù)至上”單一教育評價模式下,很難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必須出臺強有力的教育評價改革政策,改變唯分數(shù)、唯升學這種不科學的、極端的評價導向,堅持科學、系統(tǒng)、有效的評價改革思路,從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為教育強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基于對《方案》內容、特點及意義的認識,在我校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大的原則,確保教育評價改革不走偏、不變樣。
3.1.1 堅持分類評價
高等學校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組織體系,涉及不同性質的部門、不同種類的工作、不同身份的人員,不能也不可能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否則就會違背教育基本規(guī)律。因此,秉持“因人而異,量才使用”的思想,堅持分類評價,才能保持評價工作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客觀公正。具體而言,分類評價既要根據工作性質設置不同的崗位,也要根據不同崗位設定不同職責分工,還要根據不同人員的身份制定不同評價標準,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流。
3.1.2 突出立德樹人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地方,所有的教職工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者,屬于廣義上的“教師”。在人員的評價上,必須突出師德師風,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職工素質的第一標準。具體的師德標準可以不同,要根據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內涵有側重地設定評價標準,并將之作為管理干部和員工考核、晉職、評優(yōu)評先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在學生評價上也必須注重思想表現(xiàn),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強化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讓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3.1.3 注重工作實績
在學校各級各類評價改革中,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任何工作實績都不能游離于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之外,這是由學校教育的根本性質所決定。在教學評價上,注重教師育人的質量,主要看學生在身心方面發(fā)生的積極變化,努力探索增值評價;在科研評價上推行代表作評審制,主要看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在教師評價上,以“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為指導,主要看教師潛心育人、嚴謹治學的投入與產出。在管理評價上,用好干部“五條標準”來看管理的效能和創(chuàng)能。在服務評價上,注重業(yè)務知識和操作技能,主要看服務對象的滿意度。
3.2.1 加強宣傳學習,將思想認識統(tǒng)一到立德樹人上來
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對不符合教育發(fā)展實際需求和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制度進行變革的過程,這個過程注定充滿艱辛和曲折,因為制度的變革最終會導致利益的改變。這些年我國高校的改革始終在路上,從1952年開始的院系結構調整到1985年的教育體制改革,從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到2010年推行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再到新時代提出“雙一流”建設、建設教育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等,這些重大教育改革一脈相承,從外延式發(fā)展到內涵式發(fā)展,從弱小到強大,一步一個腳印,將中國高等教育做大做強,推向世界舞臺中央。實踐告訴我們,教育改革越到最后關頭,面臨的難度往往會越大。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這就要求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表象,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和原點,尋找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進行還原性思考,那就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凡是有助于立德樹人的教育評價改革我們堅決支持,凡是不利于立德樹人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我們的教育評價改革必須將思想統(tǒng)一到這一點上來,堅決破除和拋棄安于現(xiàn)狀、傳統(tǒng)守舊、夜郎自大等思想觀念。
3.2.2 堅持問題導向,推進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
唯物辯證法關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訴我們,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眾所周知,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核心是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離不開人、財、物等因素,尤其是人的因素。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任何其他要素都離不開而且都是由人這一因素來開發(fā)和控制。因此,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質上是人力資源如何管理與開發(fā)的一門學問。再進一步說,教師是學校人員中人數(shù)最多的群體,他們擁有非常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是直接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者,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是學校的第一人才資源,而且教師評價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最多,也最突出。如在職稱評定、評優(yōu)評先、各種考核中出現(xiàn)的評價標準上的重統(tǒng)一、輕分類,評價內容上重業(yè)績、輕師德,重科研、輕教學,重數(shù)量、輕質量等問題。我們應根據《方案》對教師的師德、教學、科研等方面的要求,推行評價主體多元化,發(fā)揮“小同行”和第三方評價作用;完善評價標準,針對不同崗位、學科特點,探索一類一方案,一人一標準;改革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和自我評價。通過關鍵領域的突破,帶動和促進其他領域評價改革穩(wěn)步推進。
3.2.3 形成改革合力,校內外教育評價改革協(xié)同推進
教育評價改革是系統(tǒng)工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必須堅持整體謀劃、科學設計、統(tǒng)籌兼顧的思路,既要考慮到校內教育者、管理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又要考慮到影響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教育評價改革合力,做到穩(wěn)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就校內而言,教育評價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層面、不同主體,錯綜復雜,需要系統(tǒng)設計、整體謀劃、協(xié)同推進、縱向貫通、橫向配合,形成上下左右一盤棋。首先,由相關部門牽頭,根據上級文件和學校實際,制定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確定目標,理清思路,明確任務,做好分工,提出要求。其次,明確評價改革的主線,形成“一線多維”評價改革總體思路,即圍繞“立德樹人”主線,從黨建與思政工作、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師生等角度形成多層面、多維度的評價改革體系,分類設計,聯(lián)動一致,協(xié)同推進。第三,將討論成熟的評價改革精神和思想落到實處,通過制度建設,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從校外而言,學校要與各類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積極對接、溝通,闡明學校教育評價改革的精神、思想和主張,取得他們的認同認可,形成教育評價改革合力,在全社會宣傳、推進,形成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和科學的選人用人導向。
教育評價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教育評價改革的藍圖已經擘畫。作為承載我國高等教育大半壁江山的地方本科高校,我們有責任、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支持下,打贏打好這一教育評價改革關鍵之役,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1] 教育部.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部負責人就《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答記者問[EB/OL].(2020-10-13)[2022-03-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0/t20201013_494379.html.
[2]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4)[2021-10-28].http://sx.people.com.cn/n2/2020/1014/c352664-34347574.html.
[3] 葛道凱.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奠定重要制度基礎[N].中國教育報,2010-10-30(06).
[4] 新華社.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17)[2022-02-20].http://www.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22-03-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 佚名.指引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N].中國教育報,2020-10-14(02).
[7]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EB/OL](2016-05-19)[2022-03-04].http://www.gov.cn/zhengce/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
[8]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29)[2022-03-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29/c1024-30019281.html.
[9] 柳海民,鄭星媛.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新路向[N].中國教育報,2021-04-01(07).
[10] 王金龍.以系統(tǒng)思維構建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N].中國教育報,2020-11-27(02).
[11] 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 張志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三)[EB/OL].(2017-08-09)[2018-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37/201708/t20170809_310862.html.
[13] 佚名.“五位一體”譜華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38)——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N].人民日報,2021-09-08(05).
[14] 翟博.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針[N].中國教育報,2019-09-16(01).
[1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inking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WANG Shouzhong
(CPC Committee of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ith contemporaneity, wholeness and orientation guides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new people to shoulder the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should persist in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d focus 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critical areas, reach an agree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ety, and win the battl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reform thinking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4.001
王守忠(1964-),男,甘肅會寧人,教授,法學博士。
衡水學院服務衡水地方社會經濟特別支持計劃項目(2018ZX007);2021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D2021105)
G521
A
1673-2065(2022)04-0001-06
2022-04-10
(責任編校:李建明 英文校對:李玉玲)